云南民族博物馆
位于云南昆明的中国规模最大的民族类博物馆
云南民族博物馆位于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滇池路1503号,是中国规模最大的民族类博物馆,同时也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和中国西南博物馆联盟成员。
云南民族博物馆于1995年成立,自1980年代筹备期就开始少数民族文物的搜集。馆内藏品众多,以民族文化为主题,共有16个展室,展出面积达6000平方米。截止2023年3月,根据国家文物局数据记载,馆内登记在册云南各族服饰、宗教品、文字古籍、其它文物等各类文物和标本藏品48470件/套。
云南民族博物馆先后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级文明单位以及近70所大、中、小学校“教学、科研、实习基地”。
历史沿革
筹备建筑
1991年,根据省委、省政府的决定,省计委正式批准立项建设民博。民博初步设计的工程总投资控制在一亿元以内,馆址选在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海埂国家旅游渡假区的中心位置。占地200亩,总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
1992年12月31日,省建委邀请在昆有关专家学者,对民博初步设计进行审查,一致通过了民博的初步设计。 民博的建筑形式采用花园式的庭院建筑,外形用各民族民居常用的穿榨框架结构以表现民族特色,框架的特点具体表现为穿斗式。展厅主要采用自然采光的办法,以利于展品的保护。民博计划建成多功能综合型博物馆 。
开展工程
1993年4月4日,云南民族博物馆举行奠基典礼。昆明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第五工区,于1994年1月7日正式开工建设民博工程。民博与各施工单位齐心协力,到1994年底,民博主展馆完成了砖砌体, 科研楼的主体框架修建到二层。最终于1995年11月云南民族博物馆建成。民博建筑外形庄重、宏伟,具有民族特色,被设计为海埂旅游渡假区的主体建筑,成为对云南省民族文化进行全面系统地进行收藏、整理、研究和陈列的机构 。
顺利展览
云南民族博物馆历10年筹备、3年建设、并仅用3个月时间完成了八个专题、十四个展览的布展工作,于全国第五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幕之际如期开馆。1985年以来云 南民族博物馆先后策划组织和参与组织了 《云南民族民俗展览》《云南民族风情展览》《云南民族服饰艺术展》《全国彝族服饰展览》《云南民族古籍荟萃展览》和 《中国云南少数民族服饰展》《纳西族现代东巴画展》等七个专题展览,分别在 北京、广州、珠海、昆明、楚雄、日本东京、等城市展出。
设计布局
建筑设计
云南民族博物馆位于昆明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内。由陈列展览馆、文物藏品库、科研办公楼和手工作坊区等组成,总体设计上,庭院园林式的建筑群体现民博气势宏伟庄重,具有民族特色的穿梭式框架结构建筑风格别具匠心,体现了云南省各民族民居建筑的不同类型所共有的发展趋向和工艺水平。
民博的总体布局,具有鲜明的庭院式和园林化的特征,水面和绿化面积占整个馆址的 40%。民博建筑群由陈列馆、科研办公楼、藏品库和手工作坊等组成。作为人工文化景观核心的博物馆建筑群,以西北—东南对角线为中轴线,采用开放分散布局与低矮建筑体量,中轴线上依次分布着大门—广场—台阶—主展馆。作为博物馆入口的大门在中轴线西北角,与民族村隔河相望,展馆西侧是错落有致的云南民族民居特色表演作坊,东面为藏品库和科研办公楼,南面有40余亩水面和预留土地。观众迈入少数民族寨门形制的大门,目光越过宽阔广场,仰视高居平台之上的主展馆,主展馆与两翼侧馆建筑展现民族民居建筑元素,很好表达传递了博物馆主题,引导观众参观博物馆展示内容的心里期待,营造了参观的过渡性文化氛围。
馆内布局
主展馆为二层回廊式庭院建筑,有大小16个相对独立展厅,展厅以廊道相连,避免了展线过长易导致观众烦躁疲劳、影响参观愉悦心情。
主展馆的一层分别有“民族和制作工艺”“民族文字古籍”“激动展厅”三个基本陈列。二层分别有“民族民间陶艺”“民族民间面具”“民族瓦当”“传统生产生活技术”“民族工艺美术”“民族乐器”“临时展厅”七个基本陈列。
展览陈列
常设陈列
云南民族博物馆分为2层16个展厅,主要常设展览有民族服饰与制作工艺、民族文字古籍、民族民间美术、民族民间面具、民间瓦当和传统生产生活技术等。下面列出云南民族博物馆部分常设展览。
民族乐器
馆内民族民间乐器藏品众多,民族民间乐器取材于金、石、丝、竹、土、革、木等,萌发于各民族对真善美的艺术追求中,根植于悠久厚重的文化积淀里,是婚丧礼仪、节日庆典、戏曲说唱、社会交流及宗教祭祀不可或缺的媒介。材质多样、形制丰富、音色各异的民族民间乐器,是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耀眼的明珠,是各民族非凡智慧和独特审美情趣的集中表现。
《民族乐器》形式设计以突出展品为主要宗旨,营造了简洁舒适活跃的观展空间,结合数码影像音频技术,将传统美妙的乐曲传播给广大观众,提供了新的视觉、听觉享受。
民族民间面具
《民族民间面具》内容分为五个单元;“跳神面具”“生命礼仪面具”“节日祭祀面具”“戏剧面具”“镇宅面具”。“跳神面具”以藏族“羌姆”面具为代表,展示了祈福灾宗教活动中所使用的面具;“生命礼仪面具”展示了在成年礼、婚礼、丧礼等重大人生礼仪中所使用的面具;“节日祭祀面具”以各地彝族岁时活动面具为代表,展示了以祭神祭祖、祈求农业丰收、人口繁衍为主题的节日祭祀活动中所使用的面具;“戏剧面具”展示了至今仍流传于民间的傩戏关索戏、傣戏、壮戏等云南省地方戏剧、民族戏剧面具;“镇宅面具”展示了以水族、彝族吞口为代表的镇宅护院、驱邪避灾面具。所展示面具材质多样,有木、纸、陶、布、葫芦、稻草、笋壳、棕皮等,制作工艺有雕刻、纸糊、编织等。
民族工艺美术
2014年1月28日,由云南民族博物馆历时一年精心筹备改陈的《民族工艺美术》展隆重拉开帷幕,与广大观众见面。这个专题陈列展主要分四个部分:民间绘画;剪刻工艺;雕塑工艺;金属工艺。
民间绘画集中体现了云南省各民族信仰和审美的不同,反映在形式上有卷轴画、布幅画、纸符画、木牌画、木刻雕版画等。剪刻工艺分皮影和剪纸两类,用剪子和刻刀来完成每一件作品。皮影人物造型灵动,色彩丰富艳丽,剪纸艺术也朴实无华的反映了人民的生活状态和人生信仰。雕塑工艺主要有木雕、石雕、玉雕、金属雕、陶塑等。纷繁多彩的雕塑艺术,凝练了各民族的情感与智慧。金属工艺,云南素有“有色金属王国”之美誉,各民族创造独特的锡器、银器、斑铜、乌铜走银等,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民族民间陶艺
《民族民间陶艺》是集中展示云南民族民间陶艺的一个专题性陈列,分“藏族黑陶”“傣族红陶”“华宁釉陶”“建水紫陶”“镇宅瑞兽”等五个单元,还呈现了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傣族慢轮制陶、迪庆藏族自治州黑陶烧制、建水紫陶烧制等技艺。共有105件展品,展品均来自于云南省各民族村寨,制作者有玉温、张云等多位国家级到县级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有孙诺七林、金福等多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还有向炳成等中国工艺美术“大众电影百花奖”金奖得主,更有许多不知名的民间制陶艺人的杰作。云南民族民间陶艺承载着有关古老制陶技艺的历史记忆。
民族文字古籍
民族文字古籍》内容分为“原始记事”“民族古籍”“工作成就”三个部分。“原始记事”包括“刻木结绳记事”、“物件传言”、“图画符号记事”三个单元,展示了文字发明以前,人类所创造的原始信息传递方式,如刻木结绳、编织字花、实物代言、崖壁绘画等等;“民族古籍”部分包括“金石铭刻”、“民族文献古籍”、“民族口传古籍”三个单元,集中展示了以碑铭、摩崖、题记、印章、文字古籍、口传的神话传说等不同形式记录的民族文字古籍;“工作成就”部分重点从田野考察与征集、研究与展示、翻译与出版成果等多个层面,展示了民族古籍工作取得的成果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民族服饰与制作工艺
《民族服饰与制作工艺》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传统服饰和服饰制作工艺。“传统服饰”部分包括“早期服饰”“日常装与盛装”“宗教祭祀服”三个单元,以服饰的发展历史为主线,展现了各个时期不同材质、不同款式、不同工艺、不同文化内涵的民族服饰,表现了云南省各民族妇女独到审美情趣和高超智慧。“服饰制作工艺”部分包括“编织与纺织”、“印染与刺绣”、“饰品与加工”三个单元。“编织与纺织”借助傣锦、壮锦等服装布料和纺轮、纺车、腰织布机、水平织机等服装质料加工机具,揭示民族服装制作过程;“印染和刺绣”重点展示白族扎染和苗族蜡染工艺,而刺绣为民族服饰的主要装饰技艺,主要有素绣、彩绣、挑花绣、错针绣、辫绣、疙瘩绣、垫绣、包筋绣、贴布绣、锁边绣等,从中可窥见云南少数民族匠心独运的染绣技艺。饰品与加工通过琳琅满目的身上配饰及制作工具,展现了各族人民美化生活的追求。
民间瓦当
《民间瓦当》以118品灰陶瓦当、琉璃瓦当、金属瓦当,展示了云南省民间“动物纹瓦当”“植物纹瓦当”“文字瓦当”“其他纹饰瓦当”。“动物纹瓦当”既有龙、凤、鹤、蝙蝠等祥瑞禽兽纹饰,也有十二生肖纹饰;“植物纹瓦当”常见的题材有菊花、莲花、梅花、牡丹、芙蓉、灵芝等;“文字瓦当”常见的有一字瓦当、二字瓦当和四字瓦当,多见“福”、“寿”等吉祥文字;“其他纹饰瓦当”主要有传统吉祥纹样、亭台楼阁纹饰和太极八卦纹样。
临时展览
云南民族博物馆自建馆开放以来,对外举行了许多展览活动,展览主题各不相同,为民众展示了云南丰富的文化底蕴。以下将列举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展览活动。
宋伯胤先生与云南——宋伯胤先生诞辰100周年捐赠文物展
2021年11月9日,在云南民族博物馆建馆26周年之际,《宋伯胤先生与云南---宋伯先生诞辰100周年捐赠文物展》正式展出。于2021年12月31日结束展览。
宋伯胤先生(1921.06-2009.11),中国著名博物馆学家、民族学家和考古学家。50年代,宋伯胤先生随中央西南民族访问团在云南开展了十个月的调查访问工作,积累了一批珍贵图片、实物和史料,并于2000年欣然捐赠云南民族博物馆收藏。
展览以宋伯胤先生学术生涯与云南省的不解之缘为主线,在宋伯胤先生亲自拍摄和收藏的珍贵史料中精选纪实照片百余幅和实物数十件进行展示。一方面清晰还原了1950年8月至1951年2月宋伯胤先生随中央西南民族访问团第二分团在云南昆明、楚雄、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市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临沧市40多地的考察足迹,展现了当时的民族工作开展和云南少数民族社会文化风貌;另一方面回顾了宋伯胤先生在调查征集云南民族文物的累累硕果,尤其是对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剑川石钟山石窟”的调查研究贡献卓著,传递一代文博大家情系云南的拳拳之心。
滇之瑰宝——乌铜走银精品展
2020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云南民族博物馆举办“滇之瑰宝——乌铜走银精品展”。展览持续时间为2020年5月18日至6月13日。
“乌铜走银”制作技艺是云南省独创、中原地区特有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清代与北京景泰蓝齐名,并称“天下铜艺双绝”。该项技艺历经沧桑,几近失传,幸得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金永才大师的不懈努力,才使这项传统工艺发扬光大。云南民族博物馆联合昆明市石屏县两地乌铜走银传习馆中多位非遗传承人,汇聚数百件乌铜走银精品,共同打造传统技艺文化盛宴。展览以126件(套)乌铜走银的精品重器展示为主线,结合播放影视资料、现场制作体验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金永才大师的讲座,全面展现“乌铜走银”精妙制作工艺和艺术收藏价值。同时,观众还能够现场体验制作乌铜走银工艺,在省级非遗传承人指导下,亲手打造属于自己的乌铜走银作品,从铜片到刻到成品。
重要展品
云南民族博物馆藏品众多,以民族文化为主题,馆内有16个展室,展出面积达6000平方米。截止至2023年3月,根据国家文物局数据,馆内登记在册的云南省各族服饰、纺织机具、工艺品、乐器、生活器具、文体娱乐、宗教品、生产工具、文字古籍、其它文物等各类文物和标本藏品48470件。以下将列出部分重要展品。
麦穗纹图案瓦当
材质为青瓦,圆形,直径11厘米。现代制品,流行于石屏县等地区。内外分区构图,以弦纹分区。图案中间是一朵麦穗,麦粒、麦芒、麦叶毕现,为近景。远景有天空、云朵、河流、农人等。远近、虚实有机结合,层次丰富,方寸之间表现出丰富的内容。
瓦当具有保护木质飞檐免受风雨侵蚀的功用,同时又是刻有文字、图案,美化屋面轮廓的重要构件。“民以食为天”,麦穗出现在瓦当上,表现出人们对粮食的重视和对丰收的渴盼。
剑川木雕四条屏
云南民族博物馆收藏的国家工艺美术大师段国梁先生打造的一组博古四条屏木雕作品。四条屏形制相同,均为高96.5×宽36.5cm,是段国梁先生参加国家工艺美术大师的评选作品,该作品于2015年被云南民族博物馆收藏。四条屏为单独悬挂或摆设的书画或木雕作品,一般为四幅。长方形博古木雕条屏由屏芯和屏边构成,每幅屏芯分别以牡丹、竹子、松柏和菊花为素材,寓意富贵平安和健康吉祥。
条屏中还出现石榴、葡萄、桃子、佛手柑金柑等,寓意多子多福、富贵长寿。此外,条屏中还雕刻有文房用品、书籍卷轴、锦囊的造型,表现了书香盈门、耕读传家的人生追求。条屏四周的屏边,上下两端雕刻有寿字纹图案,两侧是八宝的图案造型,四条屏屏边两端分别为呀呀葫芦横笛,荷花、宝剑,团扇、阴阳板,花篮和剑。八宝同样具有吉祥之寓意。四条屏均为五层透雕,雕工多达数十种,前后穿插,上下连贯,表达出很强的立体空间感,令人叹为观止。图案构思巧妙、布局和谐、造型唯美、寓意丰富,呈现出剑川木雕工艺精湛、细腻而古朴的刀法技术,栩栩如生的形象非常具有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具有很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
藏族羌姆面具
羌姆面具, 也叫跳神面具, 又称白头金刚面具, 是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神职人员在举行宗教活动、跳神法会时佩戴的面具。羌姆面具的造型表现非常广泛,根据《噶当书》记载,“羌姆”共有三百六十种,护法神数目三千多种。面具的造型大体可分为凶相面具、善相面具和动物面具三大类。
“羌姆”面具的造型和色彩本身也带有严肃的宗教寓意和哲理,如具身密之威的红面具,具语密之威的黄面具,具意密之威的蓝面具。同时不同形象的面具代表密宗中不同神佛、菩萨、本尊、护法等。即使是同一个节日,同一个神灵,不同地区、不同教派的面具形式也不尽相同。
藏族民间面具艺术的色彩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趣,运用抽象、象征、比喻等手法给色彩赋予了性格化特征,宗教面具用夸张变形、荒诞怪异的造型手段,到达浪漫奇幻、狰狞恐怖、严肃威慑之效果。为了传神的需要,甚至有的护法神的面具头部比例夸比较夸张,给人以恐惧、诡谲和威力无比之感。同时装饰繁复,用料的考究精选,使面具显得金辉银灿、繁富瑰丽,神圣典雅,更具艺术魅力。
彝族甲马板祭祀图画
长33 厘米 宽15.5 厘米 木质民间木刻版画。甲马,是一种古老神秘的用于民间祈福消灾祭祀活动的木刻版画,流行于云南省各地。一般用墨汁刷其面上,再将裁剪好的白纸置于其上,用拓布来回拓,和拓片一个方法,取下印好的甲马纸来用。具有民族审美情趣。画板雕刻线条粗犷,人物造型简朴,变形奇异。
文化活动
社教活动
开馆以来,云南民族博物馆积极拓展对外文化交流,先后赴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举办了80余次专题展览,引起强烈反响。并成功组织了10余次国际学术会议,承担和完成了100余项国际国内项目和课题。为传播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开展广大公众教育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力量。​
云南民族博物馆还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影像资料的拍摄、记录工作。如拍摄了哈尼族树皮衣制作工艺《丛林孕育的文化》, 藏族黑陶制作工艺《尼西藏族黑陶》 《手工造纸—记东巴纸与俸族白棉纸两项国家级非遗手工技艺》,景颇族苗族婚礼,彝族火把 节与丧葬礼俗,哈尼族“十月年” 等数十部影视专题片 。
文创设计
为了使存活于民间的云南省民族文化,在经传承、历练、蜕变后,于新时代焕发出别样的光彩和魅力。云南民族博物馆设计制作了一系列围绕云南民族文化主题的文创周边,将民族文化印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件中,包括手提袋,笔记本,明星片,冰箱贴,手机扣,钥匙扣等。
在2022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中,云南民族博物馆还推出费限量发布的首套云南民族数字文创藏品。数字文创藏品共三件,全网限量各100份,具有唯一编号、永久存证、不可复制、不可篡改的数字凭证。是博物馆用数字技术推动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一次新尝试。
学术科研
云南民族博物馆注重文化研究,先后出版了《中国少数民族文物图典.云南民族博物馆卷》《记忆 创新 沟通@博物馆》《民族调查与研究》《昆明民俗》等专著,对于云南民族文化的学术研究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也出品了《关于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以云南实践为例》《多种特色建筑起共梦想——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纪实》等有关云南民族文化研究的论文。
云南民族博物馆还开展了“云南民族茶器传承创新与增进中华文化认同”“云南少数民族家风文化”等学术研讨会,馆内人员也积极参与如“北京师范大学博物馆儿童教育研究成果发布会暨研讨会”“中国西南地区青铜器研究与保护”等学术研讨会。
获奖情况
2005年,云南民族博物馆的云南民族古籍文化遗产展获得第六届(2003~2004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中的最佳宣传推广奖。
2008年5月18日,云南民族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2022年8月26日,云南民族博物馆被省委省直机关工委命名为第二批省直机关党性教育现场教学点
云南民族博物馆先后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级文明单位以及近70所大、中、小学校“教学、科研、实习基地”
参考资料
可移动文物信息.国家文物局.2023-03-09
馆藏精品.云南民族博物馆.2023-03-01
简介详细.云南民族博物馆.2023-02-28
云南民族博物馆.云南机关党建网.2023-03-02
民博简介.云南民族博物馆.2023-03-09
百度地图.百度地图.2023-03-08
云南民族博物馆 馆内服务.云南民族博物馆.2023-03-10
云南民族博物馆.icity.2023-03-02
民族乐器.云南民族博物馆.2023-03-02
民族民间面具.云南民族博物馆.2023-03-02
《民族工艺美术》.云南民族博物馆.2023-03-02
《民族民间陶艺》.云南民族博物馆.2023-03-02
《民族文字古籍》.云南民族博物馆.2023-03-02
《民族服饰与制作工艺》.云南民族博物馆.2023-03-10
《民间瓦当》.云南民族博物馆.2023-03-16
西藏藏传佛教“羌姆”面具.西藏旅游攻略网.2023-03-05
解析藏戏和羌姆的面具.参考网.2023-03-05
甲马板.云南民族博物馆.2023-03-02
服务.云南民族博物馆.2023-03-25
《云南民族博物馆2014年度学术成果》.云南民族博物馆.2023-03-09
《云南民族博物馆2015年度学术成果》.云南民族博物馆.2023-03-09
《云南民族博物馆2016年度学术成果》.云南民族博物馆.2023-03-09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筹备建筑
开展工程
顺利展览
设计布局
建筑设计
馆内布局
展览陈列
常设陈列
民族乐器
民族民间面具
民族工艺美术
民族民间陶艺
民族文字古籍
民族服饰与制作工艺
民间瓦当
临时展览
宋伯胤先生与云南——宋伯胤先生诞辰100周年捐赠文物展
滇之瑰宝——乌铜走银精品展
重要展品
麦穗纹图案瓦当
剑川木雕四条屏
藏族羌姆面具
彝族甲马板祭祀图画
文化活动
社教活动
文创设计
学术科研
获奖情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