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豆蔻科(外文名:Myristicaceae):
双子叶植物纲的1科。
常绿乔木或灌木,单叶互生,全缘,羽状脉,无托叶,通常具透明腺点,花序腋生,通常为圆锥花序或
总状花序,稀
头状花序或
聚伞花序;果皮革质状肉质,或近木质。我国有
红光树属、
肉豆蔻属、
风吹楠属3属。
形态特征
双子叶植物纲
木兰类植物的1科。常绿乔木或灌木,各部都有香气。单叶互生,全缘,常有透明腺点,无托叶。花小,总状花序,雌雄异株,无花瓣,
花萼下部管状或钟状,上部通常3裂,
雄花有数目多变的
雄蕊(2~40),花丝合生成柱状(
单体雄蕊),柱顶在有些属中形成盘状或球形体,花药外向;
雌花有1枚心皮,有近基生的倒生胚珠1颗。果肉质,外果皮沿背缝及腹缝两侧开裂为2果瓣,露出大形种子;种子被短珠柄基部长出的分枝或撕裂状的假种皮所包,种皮3~4层,外层脆壳状,肉质,中层通常木质,较厚,内层膜质,通常透入到含
芳香油的胚乳,从而使胚乳成嚼烂状或皱褶状,胚乳含以14碳
脂肪酸为主的固体油和少量淀粉;胚乳基部埋藏着小形的胚,胚根短。
子叶叶状展开。材色浅,心材不显著,管孔散布;具特有的
单宁管和油
细胞;油细胞一般分布于薄壁组织中;管胞无纹孔;木纤维的纹孔小,单或不显著的重纹。虫媒
传粉。果实肉质,适于鸟类传播。
地理分布
分布于世界
热带地区。中国有3属15种,分布于
云南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东省、
海南省、
台湾省等地。常生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热带沟谷、低丘陵的森林中。
经济价值
肉豆蔻的种子和假种皮,是著名的芳香原料。
肉豆蔻属、
红光树属、
风吹楠属(见彩图) 等的种子也富含脂肪及油脂,为工业用油。有些种类为速生大乔木,树干通直,材质致密,适于建筑和家具等用材。
科学分类
共16属380多种,除花和果实外,树皮、树叶、种子均具有
芳香性,与
樟科和
木兰科相近。在 3基数的花被和种子的构造上与
番荔枝科有亲缘关系。A.恩格勒等人将本科置于毛目(Ranunculales)。G.布克海姆将本科置于
木兰目(Magno-liales)中。J.
安妮·哈钦森根据肉豆蔻科
单性花,单花被,胚珠单个、基生直立和木材解剖的特性,将本科放在
樟目(Laurales)中。
2.
肉豆蔻属 Myristica Gronov.
3.
风吹楠属 Horsfieldia Willd.
科属植物
肉豆蔻
为肉豆蔻科
常绿乔木植物。主产于
马来西亚、
印度尼西亚;我国
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云南省亦有栽培。该种为
热带著名的香料和药用植物。冬、春两季果实成熟时采收。其种仁入药,可治虚泻冷痢、腹冷痛、呕吐等;外用可作寄生虫驱除剂,治疗风湿痛等。此外,还可作调味品、工业用油原料等。
小乔木;幼枝细长。叶近革质,椭圆形或椭圆状
披针形,先端短渐尖,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两面无毛;侧脉8-10对;叶柄长7-10毫米。雄花序长1-3厘米,无毛,着花3-20,稀1-2,小花长4-5毫米;花被裂片3(-4),三角状卵形,外面密被灰褐色绒毛;花药9-12枚,线形,长约
雄蕊柱的一半;雌花序较雄花序为长;总梗粗壮、着花1-2朵;花长6毫米,直径约4毫米;花被裂片3,外面密被微绒毛;
花梗长于
雌花;小苞片着生在花被基部,脱落后残存通常为环形的疤痕;子房椭圆形,外面密被锈色绒毛,花柱极短,柱头先端2裂。果通常单生,具短柄,有时具残存的花被片;假种皮红色,至基部撕裂;种子卵珠形;
子叶短,蜷曲,基部连合。原产
马鲁古群岛,
热带地区广泛栽培。我国
台湾省、
广东省、
云南省等地已引种试种。
药效
【药名】肉豆蔻
【别名】迦拘勒、豆蔻、肉果、顶头肉、玉果、扎地、麻失。
【英文名】Nutmeg
【拉丁药名】Semen Myristicae
【药材基源】为肉豆蔻科植物肉豆蔻
肉豆蔻属 fragrans Houtt.的干燥种仁。
【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脾;胃;大肠经
【功效主治】温中涩肠;行气消食。用于虚泻;冷痢;脘腹胀痛;食少呕吐;宿食不消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6g;或入丸、散。
用药禁忌
2.《
本草经疏》:大肠素有火热及中暑热泄暴注,肠风下血,胃火齿痛及湿热积滞
方盛制药,滞下初起,皆不宜服
各家论述
1.《药性论》:能主小儿吐逆不下乳,腹痛;治宿食不消,
痰饮。
2.《
海药本草》:主心腹虫痛,脾胃虚冷气并,冷热虚泄,赤白痢等。凡痢以
白粥饮服佳;
霍乱气并,以生姜汤服良。
3.《
日华子本草》:调中,下气,止泻痢,开胃,消食。皮外络,下气,解酒毒,治霍乱。
4.《
开宝本草》:温中,治积冷心腹胀痛,霍乱中恶,呕沫,冷气,消食止泄,小儿乳霍。
5.《纲目》:暖脾胃,固大肠。
6.《本草经读》:治精冷。
7.《本草求原》:治肾泄,上盛下虚,诸逆上冲,元阳上浮而头痛。
8.《
本草衍义》:肉豆蔻,善下气,多服则泄气,得中则和平其气。
9.《
本草衍义补遗》:肉豆蔻,温中补脾,为丸。日华子称其下气,以其脾得补而善运化,气自下也,非若陈皮、
香附子之駃泄。《衍义》不详其实,谩亦因之,遂以为不可多服。
10.《药性类明》:肉豆蔻,温中补脾,泄痢久不已则用之,故《本草》言冷热虚泄,久则虽热者其气亦虚,非概用以温中也。
11.《
本草经疏》:肉豆寇,辛味能散能消,温气能和中通畅。其气芬芳,香气先入脾,脾主消化,温和而辛香,故开胃,胃喜暖故也。故为理脾开胃、消宿食、止泄泻之要药。
12.《
本草汇言》:肉豆蔻,为和平中正之品,运宿食而不伤,非若
枳实、莱服子之有损真气也;下滞气而不峻,非若
香附子、
大腹皮之有泄真气也;止泄泻而不涩,非若
诃子、
罂粟之有兜塞掩伏而内闭邪气也。
13.《本草正》:肉豆蔻,能固大肠,肠既固则元气不走,脾气自健,故曰理脾胃虚冷,而实非能补虚也。
14.《本草正义》:肉豆蔻,除寒燥湿,解结行气,专理脾胃,颇与
草果相近,则辛温之功效本同,惟涩味较甚,并能固及大肠之滑脱,
四神丸中有之。温脾即以温肾,是为中下两焦之药,与草果之专主中焦者微别。
明朝谓温中下气,开胃,解酒毒。
甄权谓治宿食痰饮,止小儿吐逆不下乳,腹痛。李珣谓主心腹虫痛。皆专就寒湿一边着想者。若湿热郁滞而为此诸症,则必不可一例论治。故李珣又谓主脾胃虚冷虚泄。
李时珍谓暖脾胃、固大肠。要言不烦,最为精切。惟珣又谓治亦
白痢,则湿热者多,虚寒者少,不当泛泛言之矣。香、砂、蔻仁之类,温煦芳香,足以振动阳气,故醒脾健运,最有近功,则所谓消食下气,已胀泄满者,皆其助消化之力,固不可与克削破气作一例观。
药用配伍
1.虚泻,冷痢。该品辛温而涩,入中焦,能暖脾胃,固大肠,止泻痢,为治疗虚寒性泻痢之要药。治脾胃虚寒之久泻、久痢者,常与
肉桂、干姜、
党参、
白术、诃子等药同用;若配补骨脂、
五味子、
吴茱萸,可治
脾肾阳虚,五更泄泻者,如
四神丸(《
证治准绳》。
2.
胃寒胀痛,食少呕吐。该品辛香
温燥,能温中理脾、行气止痛。治胃寒气滞、脘腹胀痛、食少呕吐等证,常与木香、干姜、半夏等药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