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zhou Medical University),简称广医一院,是一所大型
三级甲等医院,始建于1901年,1903年建成,其前身是法国教会创办的“中法韬美医院”;解放后几经调整,先后易名为“广州市工人医院”“广州市第四人民医院”;1974年1月1日易名为“广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正式成为高等医学院校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2013年更名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是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所在医院。2018年入选为广东省“登峰计划”首批单位、国家“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2020年,国家呼吸医学中心正式挂牌,2021年,大坦沙院区成为广州实验室临床基地。韬美医院首任院长为法国人林仁博,工人医院首任院长廖似光是一名参加长征的32位老红军战士之一,现任院长为黄锦坤。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开设三个院区,包括沿江院区、大坦沙院区、海印院区,开放床位2850张,在建珠海横琴医院计划500床,全院职工3149人,高级职称540人,博士生导师105人,硕士生导师216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4人、卫生部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长江学者3人、珠江学者4人、
广东省名中医2人等高级别人才。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拥有国家级平台12个;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1个;呼吸系统疾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8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建设学科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1个;广东省重点学科3个;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2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3个。在
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发布的“2021年度中国医院排行榜”中,该院综合排名位居全国31位;呼吸专科连续13年专科排名第一;2021年,中国“顶级医院100强”排行榜位居全国第26位。2016年1月9日,根据广东卫健委评审结果,确定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
历史沿革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始建于1901年,1903年建成,其前身是法国教会创办的“中法韬美医院”。1949年,广州解放,百废待兴;1950年,时任
广州市解放后第一任市长叶剑英提出:兴办一间为劳苦大众服务的人民医院。1951年,“工人医院”落成,正式开放门诊。工人医院首任院长廖似光是一名老红军战士,是参加
长征的32位女战士之一,1969年,广州市工人医院首次易名为“广州市第四人民医院”。1974年1月1日易名为“广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正式成为高等医学院校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1981年,医院再次易名为“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1993年,医院成为广州市级医院第一家、全省第四家
三级甲等医院,并于2015年完成了等级复审工作。2013年,伴随大学的更名,医院正式更名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1971年,响应周恩来总理“加强对慢支炎及肺心病防治”的号召,医院成立了“慢支炎防治小组”,1979 年“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在此基础上成立,第一任所长为张中治,副所长为侯恕、
钟南山,2013年正式更名为“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
2002 年12月,英东一广州重症监护医学中心正式投入使用,成为应对一系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战场。
2001年6月15日,海印院区正式投入使用,有全国首个微创外科中心,在全国率先引进了腔内泌尿外科技术。
2020年9月23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横琴医院(
横琴新区中心医院)暨横琴至和国际生命科学中心开工奠基,预计于2023年底建成。
2020年,
国家呼吸医学中心正式挂牌,2021年9月,广州实验室临床基地在大坦沙院区正式落成,有呼吸系统疑难和危重疾病临床诊治中心、呼吸疾病防治临床与基础研究中心、呼吸疾病防治教学与人才培养中心,呼吸疾病防治研究成果产学研转化中心。集临床、科研、教学、产学研成果转化为一体,兼顾解决
广州市西部城区大型优质医疗资源缺乏的问题,解决广佛同城发展的医疗衔接,改善群众
社区医疗及健康保健条件。
规模条件
整体规模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开设包括沿江院区、大坦沙院区、海印院区、横琴院区四个院区,实行“一院四区”管理模式;开放床位2850张,在建珠海横琴医院计划500床,全院职工3149人,高级职称540人。广医一院共拥有53个手术间,分别为沿江院区手术室18间、海印院区手术室11间、国家呼吸中心手术室24间(日间手术室4间)。年度麻醉例数近4万例,年无痛胃肠镜以及无痛气管镜诊治麻醉近2万例。
沿江院区(总院)
自2020年12月22日,国家呼吸医学中心正式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简称“广医一院”)挂牌之后,2021年4月24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沿江院区综合楼(国家呼吸医学中心)正式启用。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设有55间单人诊室,并开放肺功能检查、呼出气
一氧化氮测定等呼吸相关检测项目,以及X线摄影、CT、MR、B超、心电图均有配置。
海印院区
海印分院是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三甲医院)分院,
广州市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医院,于2001年6月15日正式投入使用,16层的大楼建筑面积达2.1万平方米。拥有微创外科中心和肿瘤血液中心两个临床治疗中心,开设有内、外、妇、
小儿科、中医科门诊、血透中心、住院部、多个实验室、多个医技科室及培训部。医院由
广东省首创物业管理公司全后勤化管理,投资5千多万从国外引进了PET/CT、MRI、直线急速器、回旋加速器等全套世界顶尖肿瘤诊疗设备,拥有中国首个微创外科中心,率先引进了腔内泌尿外科技术,是中国早开展腹腔镜手术的单位之一。
大坦沙院区
大坦沙院区位于
荔湾区大坦沙桥中中路,项目占地面积84920.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93690平方米,床位数1200张。院区分为东西两侧,由国家重点实验室(15层)、学术科研楼(6层)组成;西侧地块主要是医疗区,由门诊楼(5层)、医技住院综合楼(20层)组成。2021年9月,广州实验室临床基地在大坦沙院区正式落成。
横琴院区(在建)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横琴医院(
横琴新区中心医院)由横琴新区管委会全额投资建设,选址于珠海横琴新区中部地区综合服务区。该医院总投资额约27亿元,总占地面积6万平米,规划床位500张,将按照高水平
三级甲等医院标准建设成为集医疗、保健、科研、教学于一体并与国际接轨的综合性
公立医院。按照建设计划,广医一院横琴医院将建设急诊部、门诊部、住院部(含国际医疗中心及健康体检中心)、医技科室、科研用房(含呼吸疾病研究中心、转化医学研究中心)、120急救中心等医疗服务配套设施,满足
横琴新区居民以及澳门地区对院前急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的临床救治以及常规医疗保障等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需求,打造服务
珠海市、辐射
粤港澳大湾区的医疗中心。医院预计于2023年底建成,建成后将委托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运营管理。
科室设置
重点科室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8个:呼吸内科、胸外科、重症医学科、泌尿外科、变态反应科、
肿瘤学,耳鼻喉科,器官移植科;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1个:中医肺病专科;
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23个: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
消化内科、神经内科、血液内科、感染病科、普通外科、胸外科、泌尿外科、
骨科、
妇科学、
小儿科、急诊科、重症医学科、变态反应科、肿瘤科、中西医结合学科、耳鼻喉科、检验科、医学影像科、临床护理,器官移植科。
呼吸内科
科室拥有着一支技术精湛、人才梯队结构合理的工作团队,形成11个具有强大处理疑难危重症能力的专业组;现有医生45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20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者35人,护士8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2人,省级突出贡献专家1人,市级优秀专家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国家级培养对象1人,省级“千百十”培养对象2人。拥有五个
病区及呼吸内科门诊,拥有230张病床,设立呼吸专科门诊、变态反应科门诊、戒烟门诊、肺纤维化门诊、
动脉性肺动脉高压门诊等;此外,还有
慢性咳嗽室、睡眠监测室、呼吸力学室、支纤镜室、肺功能实验室、呼吸力学实验室等15个功能室。常备多导监护仪等40部,配备美国伟康高级无创呼吸机共30台,配有各种型号及类型的纤维、电子支气管镜、荧光支气管镜、超声支气管镜(EBUS)以及电子胸腔镜、电磁导航系统。门诊年平均量逾120000人次,住院年
平均数近6000人次,每年诊治大量的疑难重症呼吸病患者,接受全国各地方医院的呼吸疑难危重病人的转诊和会诊。
胸外科
胸外科是首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科室包括包括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名,中央保健专家1名,
广东省“千百十”人才培养计划人才1名,广东省突出贡献青年专家1名、广东省杰出青年1名,
广州市珠江新星1人,正高职称医师10人、副高职称医师6人,副研究员2人、
主治医师10人、住院医师5人,药师1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6次,获得卫生部项目立项3项,受理发明专利申请23项(包括3项国际专利),受理实用新型专利申请28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8项,实用新授权17项,主编胸外科学相关著作教材11本,截至2023年共在Lancet,JCO等国际著名杂志上发表SCI文章总数206篇,影响因子944.572。
重症医学科
重症医学科从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作为集中抢救COPD、呼吸衰竭为主、并发循环及肾功能等多脏器功能衰竭病人的重症救治病房,至80年代初已建成初具规模的规范ICU。科室通过对医疗资源的评估,上世纪90年代中期率先提出了重症医学病房的“半开放”管理模式,该模式已被大部分综合医院采用。2012年被卫生部评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997年9月,在广州市政府的支持下,由广州市“教育基金百万行”拨款成立了“广州呼吸监护中心(RICU)”,配置了当时中国外最先进的重症监护系统和最新型的人工呼吸机。2002年12月,由
霍英东基金会资助改建的“英东--广州重症监护医学中心”正式投入使用,使医院重症医学科成为
华南地区最具规模、最先进的重症监护医学中心之一。2003年的“抗非”斗争中,在
钟南山院士领导下,主动承担
广东省大部分最危重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病人的抢救重任,连续奋战193天,收治SARS病例302例,治愈率高达93%;其中需人工通气的危重患者59人,创造了危重SARS病人抢救成功率84%的奇迹。
泌尿外科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在1976年独立建科,1984年开始率先发展微创泌尿外科技术,经过吴开俊教授、李逊教授、曾国华教授等三代学科带头人的努力,发展为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广东省和
广州市重点专科。在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排行榜(泌尿外科)分别位列全国第15名、第18名、第16名、第29名、第16名。泌尿外科共有三个临床
病区,开放床位155张。近三年年均收治泌尿外科患者近7000人次,年均开展泌尿外科手术6800余台次。开设亚专科有泌尿结石、泌尿生殖肿瘤、女性盆底、
前列腺与尿控、男科、修复与重建等亚专业。本院临床医生29名,其中正高职称12人、副高职称9人、博士学位 18人、出国经历16人,博士研究生导师7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3人。
变态反应科(过敏科)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变态反应学科(过敏科)由
钟南山院士创建于1983年,经过30余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以
过敏性鼻炎和支气管哮喘的治疗与预防为主要任务,联合多学科合作进行难治性哮喘、过敏性鼻炎-鼻窦炎、
嗜酸性粒细胞性相关疾病等与过敏免疫相关的呼吸道和肺部的疑难疾病诊治研究等为显著特色的产学研教平台。2013年,变态反应科(过敏科)获评全国临床重点专科;2020年,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排行榜中,位居全国首位,在复旦版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专科排行榜中,位居全国第三位。科室有正高职称3名,副高职称4名,
主治医师3名,住院医师3名,护士2人,临检技术人员5名,科研人员3名。
肿瘤科
肿瘤科集中全院专科优势资源,致力于打造成中国领先的肿瘤防治中心,2013年评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及
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是中国肺癌防治联盟副主委单位、广东省医学会精准医学与分子诊断专委会副主任单位、
广东省医师协会肿瘤分会常委单位。拥有临床医师、护理人员、工程师、物理师及技师共500余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和省市优秀专家十多名,国家级培养对象1人,省级“千百十”培养对象2人。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喉科成立于1957 年,2009年更名为“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6年医院批准建立“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实验室”,是
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肿瘤学、变态反应科的组成部分。科室于1993年开展鼻内窥镜手术,是中国早期开展单位之一,在伴哮喘的鼻窦炎诊断、诊疗处于中国领先水平。开辟微创技术治疗
颅底良恶性肿瘤:通过改良传统手术入路,创新手术方法,积极稳妥地开展了鼻内窥镜下联合经额进路前颅底的内翻乳头状瘤,
嗅神经母细胞瘤,
筛窦癌等良恶性肿瘤的诊治。
器官移植科
器官移植科是国家卫生部2007年首批认证取得肺移植手术资质的医疗单位之一,是
华南地区唯一长期开展肺移植的医疗机构,也是中国少数能够同时开展肺脏移植、心脏移植、肝脏移植、肾脏移植,以及心肺联合移植的医疗机构之一。
器官移植科在胸外科,呼吸内科,重症医学科,变态反应科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的支持下,通过完善学科发展体系及人才队伍建设,使科室的临床业务水平,科学研究水平及学术辐射水平得到明显的提升。
中西医结合科(中医结合病区)
中医结合病区是以中医为主导,中西医并举,传统医学治疗特色鲜明的综合型临床科室。病区成立于2003年底,有正高
主任医师、
副主任医师、
主治医师多名,均为研究生以上学历,其中博士学历者3人;拥有以国家级中医名师,
广东省、市级名老中医,名科学术带头人组成的中医专家团队。中西医结合病区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肺病专科建设的主要平台之一,拥有国家、省、市三级重点专科,
病种涵盖中医呼吸、消化、心血管、
妇科学和
乳腺疾病。
中西医结合呼吸疾病
中西医结合病区呼吸专科是广东省中西医结合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肺病专科建设单位、肺病组副组长单位、
肺炎协作分组组长单位,
广州市“1357”中西医结合重点肺病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风温肺热病(非重症
社区获得性肺炎)”中医诊疗方案的主要牵头撰写单位。拥有
广东省名中医一名,广州市名中医一名。学术带头人邱志楠教授为全国第二批著名中医药老专家学术继承导师、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终身名誉理事,2006年获得国家“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专科特色治疗
病种有支气管哮喘、
慢性阻塞性肺病、
支气管扩张、
慢性咳嗽、
肺炎喘嗽、疑难顽固性呼吸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治;特色疗法有“天龙组方”系列中成药,“巳酉速贴疗法”“冬病夏治三伏穴位贴敷”“冬令进补三九穴位贴敷”、急性咳喘发热性疾病的灌肠疗法,离子导入疗法,慢性咳喘病足底激发疗法、无创双水平BIPAP呼吸支持疗法,中药雾化吸入疗法等。
中西医结合消化疾病
该专科主攻慢性胃炎与消化性溃疡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消化专科开展有关慢性胃炎的中医诊治、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诊治、消化性溃疡的诊治等,开展了亚健康人群的平衡疗法,体现治未病思想的
春分、
秋分五行贴。专科制剂玉泉茶袋泡茶、清凉宝袋泡茶在临床使用十多年,进行了关的临床观察与动物实验研究工作,有两制剂获广州医学院
科技成果奖,发表了十多篇论文。2011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立项。中西医结合消化专科成立于2002年,是中西医临床硕士点,
广州市中医名科建设专科。
中医针灸专业组
开展慢性呼吸系疾病的康复治疗有10年的历史,慢性呼吸系疾病如哮喘、COPD、
慢性咳嗽等,在介入穴位外治疗法有利于缓解病情,减少病情的发作频率,提高患者自身免疫功能。
特色针灸治疗:针刺治疗、穴位按压及经络推拿治疗、穴位药物导入治疗、中药熏药治疗。
全部科室
医学成果
医学贡献
呼研院率先示人禽流感防治规律,突破基层“早发现”能力薄弱瓶颈,降低病死率:2019年,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
钟南山院士、
杨子峰教授、黎毅敏教授等专家共同完成的研究项目——“人感染
禽流感病毒重症病例的诊断、预警及防治的全病程病毒学和免疫学监测”,荣获2018年
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在科技部、省市级等多项禽流感研究项目支持下,通过建立人感染禽流感重症诊治联动机制,取得国际先进的重大科技集成创新和突破——突破基层“早发现”能力薄弱瓶颈,降低病死率;率先揭示人H7N9和H5N6禽流感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规律;利用口岸三位一体防控模式,有效阻止新发病例入境和扩散。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时期:2003 年,非典型肺炎突袭而来,在
钟南山院士的带领下,医院全体职工直面危机、迎难而上,承担了
广东省大部分最危重病人的抢救重任,连续奋战193 天,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 84%,治愈率93%,在临床实践中提出了“三早三合理”原则(即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和合理使用呼吸机、合理使用激素、合理治疗并发症),创造了九个之“最”:最早的报告病例、最早的隔离病房、最早的抢救成功病例、最早提出临床诊断标准、最危重病人的救治、最早总结出救治原则和方案、最早倡导和推动大协作、最高的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最长的连续奋战时间。
新冠疫情时期:广医一院作为全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协作网医院、
广东省和
广州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定点收治医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面开展新型冠状病毒的肺炎防控与临床救治工作,用实际行动为中国乃至国际疫情防控做出贡献:最早逆行武汉,首次提出新冠肺炎病毒存在人传人现象和对武汉地区人流进行管控;选派两位优秀的专家参加中国红十宇会志感者医疗队赴
伊拉克支握国际疫情防控工作,并与13个国家(地区)开展国际连线六十多场,将中国经验分享到国际抗疫战场;在
钟南山院士带领下,全院医务人员扎扎实实救治最危重的患者,实现了三个“零”目标;直接参与省市政府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七场井承办新闻发布金两场,媒体浏览量超过30亿次为国家;为打赢防控新冠肺炎阻击战,钟南山院士带领团队参与了新冠疫情 防控第一至第七版诊疗方案的编写和修订,为临床教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明确科研主攻方向,围绕“可溯、可诊、可治、可防”的防控需求,以结果为导向,实战运用为出发点建立协同推进机制,联合优势单位进行科技攻关开展药物筛选、检测技术和产品。
钟南山通过创制的“简易气道反应性测定法”及流行病学调查,首次证实并完善“隐匿型哮喘”的概念,为WHO所采纳;创制“运动膈肌功能测定法”,首次证实即使早中期COPD病人也有60%存在蛋白—能量营养不良,制定了补充其基础耗能的校正公式;组织了中国COPD的流调,首次明确了中国人的COPD患病率。研究发现含琉氢基的祛痰药物(羧甲司坦)能有效地预防
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急性发作(减小发作频率),研究结果2008年在《Lancet》上发表,引起国际医学界的巨大反响。
医学实践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大陆普外科腹腔镜手术第一枪在广医一院打响,开创了中国腹腔镜手术的新纪元。
5G+AI助力,世界首例远程导航
支气管镜顺利完成:2021年,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下称“广医一院”)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呼吸介入中心专家团队远程指导
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和
清远市人民医院成功开展了两例复杂超声支气管镜检查,这是世界上首次应用5G进行实时支气管镜操作的远程指导。这两个成功的演示案例,诠释了加入呼吸介入
大数据信息化平台的合作单位如何运用5G+AI新技术远程指导,进一步提升呼吸介入诊疗的规范化和同质化,同时也通过网络对高端医疗设备实现了资源共享。
中国首例“边缘肺”修复再移植:2018年,广医一院器官移植团队实施了“体外肺灌注技术(EVLP)”,这是中国首例“边缘肺”经“再修复”后移植成功的案例。
教育科研
教育
教学培养
2004年医院成为
广州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2007年成立中西医临床医学系,2010年成立广州医学院南山实验统筹班,2013年学校更名,医院成为广州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同年成立广州医科大学南山学院。医院主要承办南山学院、临床医学一系的本科教学工作,临床医学专业是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设有内、外、妇、儿等23个教研室及24个住培专业基地,承担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流动站、成人教育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多层次人才培养。临床医学为一级学科博士点和一级学科硕士点,临床医学是国家特色专业、同时也是国家级一流建设专业,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形成了较完整的四级精品课程建设体系(国家级-省级-市级-校级)。学院共获省级以上教育课题20项、其中省教育厅教学改革立项课题2项、市级教育课题17项其中教学改革立项3项、校教改课题33项。2011年至2015年,发表教学论文176篇,校级教学成果
二等奖1项。
关联院校
广州医科大学创办于1958年,是一所以医学为优势和特色,开展博士、硕士、本科多层次人才培养的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截至2023年2月,学校共有
番禺区、
越秀区两个校区,占地面积37.23万平方米,
建筑面积48.65万平方米;下设25个教学机构、27个研究机构、14所
附属医院,开设本科招生专业22个;拥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点,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专业学位硕士点;有在编教职员工8587人(其中校本部990人);全日制本科生和研究生1.4万余人。
研究生教育
医院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直承担着
广州医科大学(原广州医学院)各层级学生的教学任务。医院自1985年起招收广州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自1996年起招收博士研究生,自2001年起招收广州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有研究生教育涵盖硕士生教育(含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和博士生教育。学术型研究生招生专业涵盖4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
临床医学、
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生物学)和9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护理学、公共管理、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学);专业型研究生招生涵盖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临床医学)和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临床医学、
口腔医学、
公共卫生、药学、护理、应用心理)。医院拥有博士研究生导师103名、硕士研究生导师232名;拥有国家级医学中心、国家级实验平台、国家级示范教学中心、国家级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国家级住院医师培训基地。医院每年招收研究生300多名,截至2022年4月份在培全日制硕士研究生721名、博士研究生102名。
科研
重点学科
医院拥有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1个:
内科学(呼吸病系);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建设学科1个: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
呼吸内科
呼吸内科是一个集临床、教学、科研及管理为一体的学科,是呼吸专业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及内科学博士后流动站。1979年经
广东省卫生厅批准成立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是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呼吸疾病重点实验室、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广州呼吸疾病研究中心、卫生部呼吸内镜医师培训基地;1993年被
广东省高教厅确立为省重点学科;1994年通过了省科委的验收评估,成为广东省呼吸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2001年成为博士学位授予点;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成为国家重点学科;2003年成为国家呼吸疾病重点学科;2004年成为国家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博士后流动站。
科研成果
2001年至2023年,医院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含973/863项目)2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83项,主持省部级项目573项,国家级奖项6项,省部级
特等奖3项,省部级
一等奖8项,省部级
二等奖11项,省部级
三等奖15项,科研论文23111篇,SCI 收录6072篇,专利数1244项。
1974年,医院《慢性支气管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断分裂和治疗》获
全国科学大会一等奖,《主动脉弓动脉瘤切除及人造血管移植术》获全国科学大会二等奖;新医科被评为全国科学大会、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先进集体。
科研平台
国家级平台12个:广州实验室临床基地、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国家重大疫情救治中心、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粤港澳呼吸系统传染病联合实验室、
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重点专业基地、中国医师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基地、卫生部内镜与微创医学考培基地、粤港澳呼吸系统传染病联合实验室、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
呼吸系统疾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呼研所;
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重点实验室3个: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泌尿外科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骨科矫形技术与植入材料重点实验室。
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
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于1979年成立;1994年获批广东省呼吸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2005年,经广东省科技厅批准,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广东省呼吸疾病重点实验室)与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组建“广州呼吸疾病联合实验室”;2007年,广州呼吸疾病联合实验室获科技部批准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并于2010年通过科技部论证验收,正式成为中国呼吸疾病领域的首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019年,
粤港澳大湾区呼吸疾病研究中心立项建设,粤港澳呼吸系统传染病联合实验室获批;2020年,获批建设
国家呼吸医学中心。
呼吸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SKLRD)依托
广州医科大学获批建设,共建单位为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与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实验室拥有1个国家呼吸医学中心,1个国家临床医学中心、1个国家临床药物试验机构,1个
广东省呼吸医学工程实验室,3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呼吸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过敏反应与免疫重点实验室、广东省血管疾病重点实验室),1个
粤港澳大湾区呼吸疾病研究中心和1个粤港澳呼吸系统传染病联合实验室。实验室带动了其所依托的呼吸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快速发展,建成拥有了1个国家重点学科(呼吸病学)、5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呼吸内科、重症医学、变态反应疾病学、
肿瘤学和胸外科)和一个中医药管理局国家重点建设学科(中西医结合临床)。实验室首任主任为
钟南山院士,现任主任为赵金存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为
黎孟枫教授。
规范化培训基地
广医一院是全国首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之一,也是
广州市市级高校
附属医院的唯一
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有24个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基地,两个协同单位(
广州市皮肤病防治所,协同专业为
皮肤科;广州市胸科医院,协同专业内科)。有在培住院医师667人,其中住培医师323人,并轨专硕344人。拥有集教学、培训及考核为一体的大型临床技能培训中心,配备各类高仿真仪器、模拟设备,设施种类齐全,为住院医师培养提供有力保障。 2022年全国执业医师资格考核通过率排名全市第一,住培年度业务水平测试中,医院综合成绩排名全省第八,4名住院医师进入专业全国前三名,9名住院医师进入全国前1%,四分之一住院医师拿到全国前10%的优异成绩。外科(胸心外科方向)、检验医学科、重症医学科共3个专业基地排名全省第一,超声医学科、麻醉科、耳鼻喉科共3个专业基地排名全省第二。
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
1999年,获批国家药物临床研究基地,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共有21个专业具备开展药物临床试验资格,47个专业具备开展医疗器械、体外诊断试剂临床试验资格,I期临床试验研究中心具备开展I期药物临床试验条件。2016年至2021年承担药物临床试验135项、医疗器械临床试验27项、体外诊断试剂临床试验81项、临床研究9项。
卫生部内镜与微创医学考培基地
微创外科培训中心是全国最早开展腔内技术培训的
医疗机构,于2007年获得首批卫生部泌尿内镜诊疗技术培训基地与考试中心。2016年获批国际
尿石症联盟培训基地、中华医学会全国
县级医院人才培养计划泌尿结石培训基地及泌尿外科腹腔镜培训基地。根据微创技术的特点,开设泌尿外科腔内技术、普外科腹腔镜短期培训班,截至2021年6月已举办66期培训班,培养了中国内外4110名微创技术专业人才,被行业内称之为“
黄埔军校”。
期刊杂志
医院创办多本专业杂志,2007年起承办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09年创刊
广东省第一本医学SCI杂志《JOURNAL OF THORACIC DISEASE》。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ISSN 1674-134X ,CN 11-9283/R)创刊于2007年,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原广州医学院)承办,
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以中国标准出版物号面向中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国首份专注于关节外科学高级学术研究的医学专科期刊,已被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等数据库收录;并于2010年4月在中华医学会第24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评为“中华医学会电子版系列杂志优秀连续型电子出版物”。该刊于2019年6月刊开始取消光盘载体,读者可通过扫描封面的官方网站二维码,支付费用阅读全文。
《JOURNAL OF THORACIC DISEASE》
Journal of Thoracic Disease (J Thorac Dis, JTD)是成立于2009年12月的胸部疾病杂志,2011年12月被PubMed收录,2013年2月被SCI收录。中华医学会会长、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
钟南山院士担任总编辑,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院长、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副所长何建行教授担任副总编辑。共同编委会主任(Co-Director of Editorial Board),分别为曾广翘(主管胸内科、医学论文写作)、汪道远(主管胸外科、胸部肿瘤)。下设数个专题编委组,分别为胸外科组、肺科组、统计学组、医学论文写作栏目组。胸外科组邀请到美国
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的Stephen C. Yang教授担任主委,胸内科组邀请到国际著名的Peter Barnes教授担任主委,统计学组邀请中国生物医学统计学家方积乾教授担任主委,医学论文写作组邀请国际医学英语学会主席Patrick Barron教授担任主委和Respirology杂志的创刊者Kenneth Tsang教授担任副主委。JTD属于原创的英文版杂志,稿源来自中国国际同行的英文论文,其中国外的稿件占70%以上,并采用中国国际同行专家评议(审稿)制度。其栏目包括述评、专家点评、原创论著、综述、病例讨论、医学继续教育等。在建设上力求规范性、学术性。
声誉与排名
2021年10月31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发布2020年度中国医院科技量值排行榜,医院综合排名位居全国第25位在专科排行榜中,呼吸病学连续8年稳居专科榜首;变态反应学位列全国第1位,胸外科学位列全国第四位。
2021年度中国医院科技量值排行榜,医院综合排名位居全国第27位,连续两年稳居全国前三十;在专科排行榜中呼吸病学全国第一位,变态反应学全国第四位,胸外科学全国第五位,泌尿外科学全国第十三位,
传染病学全国第十一位;其中,呼吸病学连续9年稳居专科榜首。
在
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发布的“2021年度中国医院排行榜”中,医院综合排名位居全国31位,呼吸专科专科排名第一。
2022年4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团委获得2021-2022年度“
广东省五四红旗团委”荣誉称号。
院内专家
黎毅敏
教授、
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医院党委书记。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重症学组副组长、广东省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危重病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分会及呼吸病学分会常务委员。长期从事重症医学及呼吸疾病救治工作,在重症感染、ARDS、Sepsis、人工通气、院感控制等方面有较深造诣。曾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一项。
黄锦坤
研究生毕业,医学博士学位,泌尿外科
主任医师,医院党委委员,肿瘤医学中心主任,医院院长兼党委副书记。毕业于广州医科大学,专业方向腔内泌尿外科和微创泌尿外科。擅长
尿道结石、前列腺疾病、泌尿系统肿瘤等疾病的诊疗。
钟南山
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工程学部院士、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工程学部副主任,呼吸内科学科带头人,肿瘤医学中心荣誉顾问,著名呼吸内科专家、教授,首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呼吸内科博士研究生导师,吸烟与健康医学顾问,国际胸科学会特别会员、亚太地区执委会理事,广东省科协副主席,
广州市科协主席,《
中华医学杂志》编委、《
中华内科杂志》编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编委会主任委员。
多次被评为
广东省、广州市优秀教师、优秀党员、劳动模范,全国卫生文明先进工作者。1990年被国家卫生部授予全国卫生系统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称号。1992年被国家卫生部和人事部授予全国卫生系统模范工作者称号,荣获广东省政府通令嘉奖。1995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1996年2月当选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工程学部院士。1997年被评为广东省白求恩式先进工作者、被中共广州市委授予模范共产党员称号。1999年被命名为
广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标兵,并被评为全国100名优秀医生,荣获“
广东省优秀共产党员”标兵称号。2003年,在抗击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的斗争中,因其杰出的工作表现,于2003年4月被
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称号、被广东省委省政府授予抗击非典
特等功臣称号。2004年荣获了中国卫生领域的最高荣誉——
白求恩奖章。2020年8月11日,
钟南山获得“
共和国勋章”。
张挪富
教授,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任医院副院长,
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副主任;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睡眠呼吸学组副组长、
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分会肺血管病工作委员会委员;主持多项国家省市项目,发表论文百余篇,获
中国医师奖、
广东省劳动模范等荣誉。
长期从事呼吸疾病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对呼吸系统常见病、多发病和急危重病的诊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1993年师从于中国著名呼吸病专家
钟南山教授、重点进行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研究,初步阐述了COPD合并OSAHS(重叠综合症)的发生率和临床特点,并探讨了气道内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治疗较单纯持续气道内正压通气(CPAP)治疗重叠综合症的优越性,为部分反复急性加重的COPD患者提供了新的诊治思路。
曾国华
医院党委委员,现任医院副院长,泌尿外科学科带头人、
广东省泌尿外科重点实验室主任;国际尿石症联盟(International Alliance of
尿石症, IAU)主席兼秘书长、
中国医师协会泌尿外科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男科与性医学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常委兼结石学组副组长、广东省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主委兼结石学组组长;《BJU international》编委、《Urolithiasis》编委、《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编委;欧洲泌尿外科学会结石学组国际委员、国际腔内泌尿外科协会(Endourology Society) Fellowship委员会常委、
美国R.O.C.K
尿道结石学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泌尿系结石微创治疗以及病因学研究。获得科技奖励11项,其中教育部科技进步
二等奖1项,
广东省科技进步奖
一等奖1项;获泌尿外科最高荣誉称号“
吴阶平泌尿外科医学奖”、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颁发的结石领域至高荣誉奖“钻石奖、“广东省医学领军人才”, 第 4、5届
欧洲泌尿外科结石年会
亚洲唯一的特邀手术表演等。
曾国华教授是超微经皮肾取石术(Super-mini-PCNL,SMP)技术发明人,擅长
梗阻性肾病、泌尿系肿瘤等疾病的诊疗,尤其擅长复杂性肾结石、
输尿管狭窄、前列腺增生的微创治疗,泌尿系肿瘤的微创根治手术及达芬奇机器人手术。
资质认定
1993年,成为广州市级医院第一家、全省第四家
三级甲等医院,并于2015年完成了等级复审工作。2016年1月9日,根据广东卫健委评审结果,再次正式确定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
2007年,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肺器官移植通过第一批卫生部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委员会审核。
2017年4月17日,根据《广东省性病实验室管理工作规范(2012年版)》(粤卫〔2012〕146号),经评估验收,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性病实验室符合规范化性病实验室要求,达到“广东省二级性病实验室标准”。
2018年12月4日,被国家卫健委公布为首批肿瘤多学科诊疗试点医院。
相关文化
核心价值体系
医院精神——仁爱为本 精诚为强
医院精神,一要提炼医院的社会形象,二要提炼医院的内在力量。医院的社会形象,取决于医院对于自己工作的社会价值的理解,及其现实的社会活动。而医院的内在力量,既是医院长期发展的内在保证,也是医院今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外在的社会形象与内在的发展力量结合起来,才是医院的现实精神。全体员工认真地实践这种精神,从而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基础与物质力量,为医院不断发展做出保证。
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
目标:建设以
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为龙头的高水平综合医院
愿景:国际先进水平的医学中心
参考资料
沿江路院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3-03-29
现任领导.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3-03-29
海印院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3-06-19
大坦沙院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3-06-19
横琴院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3-06-19
呼吸内科.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3-03-29
胸外科.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3-03-29
重症医学科.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3-03-29
泌尿外科.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3-03-29
变态反应科.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3-03-29
肿瘤科.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3-06-19
器官移植科.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3-06-19
中西医结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3-03-29
所有科室.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3-03-29
黄锦坤.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3-06-24
钟南山.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3-03-29
张挪富.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3-06-24
曾国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3-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