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格-29战斗机(
俄语:МиГ-29,英语:MiG-29,北约代号: “支点”/Fulcrum)是
苏联以“阿. 伊.米高扬”命名的
莫斯科机械制造厂于20世纪70年代研制生产的双发、双垂尾第四代多用途战斗机。
米格-29诞生于苏联在60年代末启动的“新一代前线战斗机”(PFI)项目的“轻型前线战斗机”(LPFI)子项目,承担未来苏联国土内线防空任务,弥补“重型前线战斗机”(也就是后来的
苏-27战斗机)造价高昂不符合
苏联空军战斗机大规模作战的缺点。1977年10月6日,
米格战斗机29首飞,并于1982年开始投产,先于苏-27列装部队。米格-29采用了“以
氖茹科夫斯基教授命名的中央空气流体动力研究所”当时研制的新型翼身融合一体化机体设计,体积较为小巧,空重约10吨,最大起飞重量约16吨,体现了作为供前线部队用于中近距离作战的中轻型战斗机的定位,但同样具备较强的空中格斗和对地打击能力。
米格-29由于性能较好,
性价比高,自1986年开始就有专门的出口型号供应给
华沙条约组织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并且不断进行改进,衍生出了十余种型号,总生产数量超过1,600架,被世界上20多个国家所装备,是世界上最畅销的战斗机之一。
发展历程
研制背景
1967年,
苏联在莫斯科附近的
多莫杰多沃机场向外界首次展示了
米格-25战斗机,这种具备优异高空高速性能且机动性不俗的新型战斗机引起了
美国国防部和各军种的担忧,
美国空军评估其性能已经超过了其所有现有的战斗机。为了维持优势,美国空军在1968年重新修改了当时已经启动的新型战斗机研发项目(TFX),修改了原本的多用途型战斗机的目标,改为研制一种
空中优势战斗机。同时,在美国空军“
战斗机黑手党”(Fighter Mafia)的推动下,作为对新型空优战斗机的补充,美国空军又启动的“
轻型战斗机”(LWF) 计划,两个项目诞生了后来的
F-15战斗机和
F-16战斗机。
苏联在得到美国新型战斗机的研究情报后,经评估同样对其性能超越苏联战机产生了担忧。但苏联防空体系与美国不同,苏联远程防空以防空军为主力,在
美苏冷战期间将西方的轰炸机和
侦察机作为主要的攻击目标,但是随着美国的这种远航程的新型空优战斗机的装备,可以为入侵苏联的轰炸机和
强击机提供护航,苏联早期拦截机相对忽视空战能力的设计思想已经无法维持,因此,苏联认为新型战斗机的设计思想需要作为防空军
米格战斗机-25/31
截击机的补充,部署在截击机后方,在相对靠近敌方与
苏联国土接近的区域与敌战斗机争夺
制空权。
研制历程
为此,苏联在美国新型战斗机研发项目重新修改后的次年,也就是1969年迅速启动了“前线战斗机”(Promising Front-line Fighter,PFI)研制项目,并在随后与美国一样采取轻重型两步走思想,将项目分为“重型前线战斗机”(TPFI)和“轻型前线战斗机”(LPFI)两种机型。但与美国不同的是,相较于两种战斗机在轻重型、机动性方面的不同,
苏联两种战斗机的不同更体现在航程上,也就是不同的部署位置,不同的防空作战圈上,但都可对标重型空优战斗机,在战斗能力上都具备超视距拦射和全天候作战能力。“重型前线战斗机”交由莫斯科库隆机械制造厂设计局(之后的
苏霍伊航空集团)负责,后来诞生了
苏-27战斗机,而“轻型前线战斗机”则交由莫斯科航空机械制造厂设计局(155局,之后的
米格战斗机)负责。
155局将“轻型前线战斗机”称之为“产品-9”,在亚历山大·楚马琴科(Alexander Chumachenko)的领导下于1972年初完成了初步设计,当时采用了米格-25战斗机类似的传统气动布局和米格-23战斗机的航电设计,外形上像是缩小版的米格-25,装备有“
蓝宝石23”(Sapphire-23)火控雷达,具备发射K-23或K-25中程
空空导弹和K-13M或K-60短程空空导弹的能力。后来随着“重型前线战斗机”也就是
苏-27战斗机项目的推进,“以
氖茹科夫斯基教授命名”的中央空气流体动力研究所在新型
翼身融合一体化机体设计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这种新型气动布局要比米格-25的更加优异,155局迅速调整了设计,改称为“产品-9-12”。1974年6月26日,苏共中央委员会和
苏联人民委员会在《关于1975-1980年军用飞机的发展和建立额外能力以确保其发展》的决议中批准了155局的这一设计并决定开始生产。
“轻型前线战斗机”由于比“重型前线战斗机”更加紧凑,因此对于设备的尺寸和重量要求更高,155局的设计师耗费了近三年时间才完成了各子系统的集成工作,同时由于1976年苏联远东发生了叛逃事件,远东空军飞行员维克托·贝连科 (Viktor Belenko) 驾驶
米格战斗机25P叛逃日本,为了尽量降低泄密造成的影响,155局又投入了大量精力重新布置和改进
米格-25战斗机的
机载设备。直到1976年,“产品9-12”的全尺寸研制模型下线,1977年通过的专家验收,1977年8月首架
原型机(编号901)下线。1977年10月6日,155局首席试飞员亚历山大·费多托夫 (Alexander Fedotov) 驾驶该机成功进行了首次飞行,命名为米格-29。
生产列装
1977年到1982年,
莫斯科航空机械制造厂共制造6架米格-29的原型机和8架技术验证机,并进行了2330架次的测试飞行和数次细节改进,到1983年,经过评估认为米格-29的各项设计已经没有需要进行重大改进的方面。1983年6月11日,
苏联部长会议令,决定将
米格战斗机29正式入列部队。位于利佩茨克的苏联第四战斗航空训练中心的第91战斗航空教官团于1983年6月30日接收了第一架米格-29战斗机,位于库宾卡的第234近卫战斗航空团于1983年末成为了首个接收米格-29战斗机的战斗部队。1985年初,米格-29战斗机进入战备状态。
1982年起,
莫斯科航空生产联合体(MAPO)开始进行米格-29的批量生产工作,在
卢霍维齐工厂进行总装。在1990年批量生产结束之前,莫斯科航空生产联合体共制造了1000多架米格-29的9-12和9-13改型(1986年定型的米格-29第一种改型,提升了燃油携带量,改进了飞控系统,加强了对地攻击能力),其中约300架(主要是9-12)用于出口。
设计特点
基本设计
米格-29采用双发、
后掠翼、全动平尾和双垂尾的静不安定式机体布局。为了提升飞机在最大攻角时的性能,机翼和机身采用精心设计的
翼身融合一体化结构。主机身和机翼内段之间呈圆滑过度,翼身融合的前缘边条一直延伸到座舱两侧。这种设计使得翼身融合体带来的升力占总升力的40%。主机翼后
掠角约为42度,展弦比为3:5,并呈2度下反角。主机翼外段上配备有液压控制的
副翼,可俯仰范围为+25度到-15度。垂尾的设计采用双垂尾方式,分别位于
发动机尾喷段上方的两侧。垂尾向机身外略微倾斜,并且垂尾顶部带有后切角。垂尾的后部设有
方向舵,而垂尾的前沿则逐渐过渡一直延伸到主机翼翼根处,以增大纵向安定面的面积,从而提高旋滚操作的机动性。全动平尾直接连接在垂尾的根部,后掠角约为50°,可俯仰范围为+15度到-35度。
米格战斗机29的机身采用钛合金加强骨架和铝合金
蒙皮构成,其中大部分机身结构由四条纵向主梁支持。这四条主梁中,两条位于发动机之间,另外两条则分别位于发动机外侧。较外侧的两条主梁向后延伸,作为平尾的安装支撑点。机身下方前部和边条下方设有两个巨大的矩形斜切
发动机进气口,配备有可调斜坡,有助于减速和增压进气在
超音速时产生的
激波。此外,两台发动机之间的机身上部和底部还设置有减速板。虽然米格-29中采用了一些
复合材料,但其占整机比例约为4%,少于同时期西方战斗机所使用的比例。复合材料主要分布在机首
雷达罩、垂尾和部分操纵面上。例如,垂尾采用
碳纤维复合材料的蜂窝结构,而平尾则选用金属蜂窝结构。
米格战斗机29采用前
三点式起落架,两个后起落架配备1个尺寸为840x290毫米的KT-150制动轮,一个前起落架配备2个尺寸为570x140毫米的KT-100制动轮。主起落架在升空后向前收回,旋转90° 进入机身中央的收纳舱,后起落架收回到进气道处的收纳舱内。前起落架设置有转向结构,能使得前起落架轮以最大± 31°的角度旋转。三个起落架均配备两具气液减震器,内填AMG-10液压油和
氮气减震。米格-29是第一种前轮可转向的
米格战斗机,从而降低了刹车的耗损和对地面牵引车辆的依赖,也便于飞行员在地面操纵飞机滑行。
动力设计
米格-29采用两具由“以弗·雅·克里莫夫命名的”国家机械
工厂(现俄罗斯国家技术集团克里莫夫公司)于1968年开始研制的RD-33型
涡轮风扇发动机,于1972年进行
台架测试,1981年开始量产,1985年随米格-29达成战备状态而入役。该
发动机采用
双轴低涵道比带加力设计,单台发动机全长4.25米,直径1.04米,净重1.05吨,涡轮为1级低压涡轮和1级高压涡轮,压缩器为双轴式设计,带有4级扇叶和9个压缩段,压缩比为21,旁通比为0.49比1,一般
推力为5,098
千克(50.0 kN),加力推力为8,300千克(81.3 kN)。第一代
rd-33的维修间隔为300小时,第二代之后提高至1600小时,第三代最高可达到2000小时。
米格战斗机29的两具
发动机的进气口分别安装在主翼前端下方,截面呈矩形,且向内倾斜8度。进气口的前沿以60度的楔形设计,即使在高迎角的条件下,仍能保持良好的进气效果。进气口内设有挡板,在起飞和着陆时,挡板与前起落架一起移动,挡板会遮蔽部分主进气口,这时辅助进气口开始工作,向下打开,空气通过辅助进气口百叶窗形的狭缝小孔进入进气道。在主进气道关闭的情况下,使用辅助进气口可以避免发动机吸入地面上的杂物,对于经常在野战机场起降的
米格战斗机29来说尤为重要,而且使用辅助进气口米格-29仍能以0.85
马赫的速度飞行。
飞控设计
米格-29的飞控主要由两重装置的机械液压连杆式飞行控制系统和一套SAU-451三轴自动驾驶增稳装置组成,飞机有手动和自动模式控制。自动模式下,可在飞行员做机动动作时提供监测限制,当飞机接近临界迎角时可向操纵杆施加阻力以防飞行员飞出机身性能限制的范围。米格-29的飞控系统由俯仰控制稳定器(纵向控制)、
副翼和安定面侧倾控制(横向控制)和
方向舵航向控制(航向控制)三个部分组成,这三套系统由驾驶舱的操纵杆和踏板控制,操纵杆和踏板连接着ARM-150K操舵机、RP-280A液压
助力器和RP-260A差速/液压
放大器等辅助机构,通过牵引接线和拉杆完成对各操纵面的控制。同时期西方战斗机已经数字式线传飞控系统和三重(又称三余度)或四重控制装置,确保可靠性和被击伤时的生存力,但这种设计与当时
苏联空军的作战和后勤理论相悖。
座舱设计
米格战斗机29的座舱盖为两段式设计,材质为
硅酸盐防弹玻璃,从仪表台正上方设置镁合金骨架开始区分两段,舱盖后段向上翻起供飞行员出入。仪表台上方的镁合金骨架设置有三个后视镜,飞行员坐在驾驶舱内的K-36DM弹射座椅上,靠背角度为16°,驾驶室向前向下的视角为14°,飞机动力装置、设备和武器的所有控制装置以及显示系统均位于飞行员面前的仪表台和双手边的两侧操作板上。飞机控制杆安装在驾驶舱中央飞行员双腿之间,控制飞机的俯仰和横滚,飞机操纵杆的正面是自动驾驶仪控制按钮,背面是机炮射击按钮。飞行员脚下有方向控制踏板控制飞机的水平面。发动机控制杆(ORE)位于舱左侧面板上,左侧面板还设有供氧控制面板、无线电台控制面板、襟翼控制面板等。仪表台上从左到右分别是OEPrNK控制面板、迎角和过载指示器、挡风玻璃HUD显示器和火控信息显示器等。
航电设计
米格-29的主要航电设备是机头的SUV-29型综合武器控制系统,该系统由
圣彼得堡电气自动器实验设计局负责整合,主要由RLPK-29中距离雷达瞄准系统、OEPrNK-29短距离光电瞄准和导航系统以及SEI-31-E2"水仙花"驾驶舱显示系统组成,是苏联第一种采用了以雷达、光电和头盔
瞄准具三者组成的综合
火控系统。其中RLPK-29系统由N019“黄玉”脉冲多普勒雷达、Ts-100中等规模
集成电路数字火控计算机和输入输出装置与信息转换单元组成,该系统由苏联无线电工业部第339无线电工程研究所(现法佐特龙科学生产联合体,Phazotron-NIIR)研制。主体的N019雷达出口型称为“
红宝石”,采用机械控制
方位角和俯仰角的
抛物面天线、
发射机、高
低频无线电接收机、主
振荡器以及天线和同步控制单元组成,雷达重约350
千克,平均发射功率约1000W,最大扫描范围方位角±70°,俯仰角+60°/-40°,对战斗机大小的目标前半球探测距离约60公里后半球35公里,最多同时跟踪10个目标并对其中1个发起攻击。
OEprNK-29短距离光电瞄准和导航系统由布置在座舱风挡前方的KOLS-29红外搜索与跟踪系统、OEPS-29光电瞄准/激光测距系统和飞行员使用的“光圈”3UM-1头盔
瞄准具组成,SEI-31-E2“水仙花"系统组成包括ILS-31
平视显示器和座舱正面仪表板右上角的下视显示器。通信设备包括R-862和R-855电台、敌我识别装置、SPU-9机内通话设备和SO-69空管应答机等。此外,还包括E502-20“绿松石”指挥引导数据链系统。电子战设备包括SPO-15LM“桦树”雷达告警接收机、SUVP-29无源对抗设备控制单元和2个BVP-30-26M
箔条/曳光弹投放装置(2×30枚干扰弹),其中雷达告警接收机天线装在边条翼前缘、翼尖和左侧垂尾内。其他设备包括ARK-19无线电罗盘、A-037无线电高度表、A-323近程导航系统等。
武装设计
米格战斗机29的固定武装为一门
苏联红军惯用的GSh-30-1型30毫米单管
航空机炮,最大射速1500发/分钟,备弹150发。通过遥控操作可采取全自动连射或25发长点射、7发短点射等多种射击方式,最快射速下6秒即可清空备弹。米格-29的9-12基本型共设有7个
外挂点,其中两翼下各3个,机身下
发动机中间1个挂架,总最大
挂载量2,000
千克,能够兼容挂载
苏联制式
空空导弹和
航空炸弹。在空对空作战模式下,米格-29一般挂载方式为两枚R-27R中程空空导弹、四枚或六枚
R-73导弹或R-60M短程空空导弹。对地模式下,所有的
米格战斗机29都可以挂载四个20管B-8M1型80毫米
航空火箭或四枚250/500公斤的航空炸弹,但500公斤航弹只能挂载在内侧1/2/3/4号的DZ-UM挂架上。
基本数据
使用国家
前使用国
现使用国
此外,美国拉文航空(Ravn Aero)拥有未知数量的
米格战斗机29UB型用于为美国军方提供假想敌训练。来自摩尔多瓦的米格-29被博物馆收藏或转卖给私人,剩余13架中的一部分可能被拆解。
延伸型号
米格-29(9-12)
米格-29的基本型,最先进入
苏联红军列装的型号,最大挂载量2,000
千克,可挂载1个
副油箱,在此基础上延伸出:
米格-29(9-13)
米格-29(9-14)
米格-29(9-14):
苏联对地攻击强化型,于1984年开始研制,引入了米格-27M战斗轰炸机的对地攻击航电设备和瞄准设备,最大载弹量提升到4,500
千克,具备发射Kh-25ML、Kh-29L
空对地导弹、Kh-25MP、Kh-31P反辐射导弹以及全天候航弹投放能力,后因9-15多用途型的发展而取消。
米格-29(9-15)
米格-29(9-51)
其他型号
实战情况
海湾战争
1990年初,伊拉克空军开始接收米格-29战斗机,这是伊拉克最先进的战斗机,到海湾战争爆发时,伊拉克空军有33架单座型和4架双座型的米格-29战斗机处于战备状态。根据
伊拉克方面的说法,米格-29战斗机在战争中共取得了击落了两架
狂风战斗机,击伤一架B-52G轰炸机和一架F-111F战斗轰炸机的战绩,但
美国否认了这些战绩,美国只公布了在战争中有三架无人机疑似被米格-29击落,且在战争首日,美国空军的F-15战斗机执行轰炸任务时遭到了伊拉克战斗机编队的拦截,发生空战,空战中一架
米格战斗机29战斗机将己方
米格-23战斗机ML击落。根据美方的数据,美国在空战中一共击落了5架米格-29,其中3架是F-15使用AIM-7M远距离击落,2架是与F-15在格斗中击落。
德左冲突
苏联解体后,
摩尔多瓦独立,原摩尔多瓦
德涅斯特河沿岸摩尔达维亚共和国地区的
斯拉夫人不愿与摩尔多瓦人共同建国,宣布独立并成立德涅斯特河沿岸摩尔达维亚共和国(简称德左共和国),摩尔多瓦为了镇压斯拉夫人,1992年爆发了德涅斯特河左岸冲突。同时苏联红军第14集团军也驻扎在此,冲突爆发后占据了德涅斯特河上部分要道桥梁,并也在冲突中驱赶摩尔多瓦人离开左岸地区。摩尔多瓦决定对第14集团军发动进攻,1992年6月22日,摩尔多瓦空军出动3架米格-29战斗机轰炸摧毁了
德涅斯特河上的一座桥梁,引起了第14集团军的抗议。次日,摩军再次出动2架米格-29意图摧毁德涅斯特河畔希里耶豪托尔的一处石油仓库,第14集团军迅速做出回击,使用S-125“
涅瓦河”防空
导弹将1架摩军的米格-29击落,导致摩军取消了其在该地区的任何形式的空中行动。
埃厄战争
厄立特里亚脱离
埃塞俄比亚独立后,两国关系仍然持续紧张并开始加强自身的武装,双方不断向美、苏等国引进武器装备。1998年5月,两国因为
关税和领土问题再次开战,战争初期双方就爆发了大规模的空战,但两国空军装备都较为老旧,难有作为。为了加强空军力量,埃国在1998年12月初从
俄罗斯购买了15架苏-27战机,厄国也迅速采购10架米格-29战机作为回应。在历时3年的战争中,厄国的米格-29与埃国的
苏-27战斗机之间共爆发了4次准确记录的空战,厄国米格-29被击落4架,击伤1架,而埃国的苏-27没有在战斗中被击落。在
米格战斗机29和苏-27在战斗中,除了存在飞行员水平的问题外,米格-29的滞空时间和载弹量不足也是导致难以战胜苏-27的重要原因。
科索沃战争
1999年,
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空军共计拥有16架米格-29战斗机,全部部署在贝尔格莱德附近的巴泰尼察空军基地,在科索沃战争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轰炸南联盟期间,为拦截北约战机,南空军米格-29战斗机共出动11批次,6架米格-29被击落。但其中得出的超视距空战的教训则对于世界各国空军来说都很珍贵。以击落四架米格-29的AMRAAM
导弹为例,这种导弹发射后不用战斗机继续引导,所以美国的战斗机发射后可以立刻脱离战场。而尽管一般战斗机上都配备有雷达警告器,但这种雷达警报器只能"侦测"到雷达波,却很难识别雷达波"在干什么",因此飞行员很难从这些雷达脉冲中区分出哪些是瞄准你的雷达,哪些是瞄准别人的。更重要的是,面对AMRAAM导弹,被攻击的战斗机只有在该型导弹最后打开主动雷达寻的时候才会被发现,但这时候被攻击战斗机的反应时间往往太短。当然了,AMRAAM也非万能
导弹,比如说如果飞行技能过硬的话,完全可以像
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空军飞行员一样躲过导弹的袭击。当然更重要的则是如何干扰这种导弹的主动寻的雷达,这是一个重大的科技课题。
俄乌冲突
从2014年俄乌关系紧张开始,
乌克兰损失了大量米格-29战斗机,
俄罗斯占领
克里米亚半岛时,克里米亚贝尔贝克机场的乌军45架米格-29战斗机以及4架L-36教练机被
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缴获。2014年8月,在
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地区的战斗中,乌军的2架米格-29战斗机被反乌武装地面防空导弹击落。2022年俄乌全面冲突爆发后的安东诺夫机场战斗中,乌克兰方面称出动米格-29战斗机对俄军直升机突击编队进行了拦截,并取得了击落俄军直升机的战果。2022年10月12日,
乌克兰空军一架米格-29战斗机在
文尼察地区坠毁,飞行员弹射逃生。乌克兰空军称,这架飞机在1天之内击落了5架俄军“沙希德”-136无人机和2枚巡航导弹,飞机坠毁是因为未确定的技术故障。
2024年6月29日,
俄罗斯国防部宣布,俄罗斯防空部队击落
乌克兰一架米格-29战斗机。7月4日,俄罗斯国防部表示,在对乌克兰中东部第聂伯地区
空军基地的行动中摧毁了乌军一架米格-29战斗机。8月20日,乌克兰空军司令米科拉称,乌空军米格-29战斗机对
库尔斯克州方向的
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目标实施了打击。11月23日,
俄罗斯国防部发布消息称,
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发射
伊斯坎德尔导弹对
乌克兰境内目标实施打击,摧毁了乌军位于第聂伯罗一军用机场的一架米格-29战机。12月15日,
俄罗斯国防部称,俄防空系统击落
乌克兰空军一架
米格战斗机29战机。
相关事件
2023年10月,哈萨克斯坦曾通过拍卖的方式出售117架
苏联时代的老式战斗机,其中包括米格29战机、米格27战斗轰炸机、
米格-31战斗机和苏24轰炸机,据《基辅邮报》报道,其中的81架被美国通过境外中介机构买下。
参考资料
英语:米格.Britannica.2023-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