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中学(North-West High School of Chengdu China),创办于1928年,位于四川省成都市的一所省级重点中学。
办学条件
西北中学于1928年由时任北伐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的
白崇禧和
马福祥、孙绳武在
北平市创建。抗日战争爆发后,学校于1938年迁至西南成都,后发展成为四川省成都市西北中学。
学校毗邻
武侯祠,浸润传统文化之气,闹中取静、动静皆宜。建校以来,学校以“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适合的教育和最好的发展”为办学思想,以“德盛文昌、才艺并举”为育人目标,坚持“全面发展,张扬个性,注重艺体”的办学特色。几十年的办学历史,形成了治学严谨、教风纯正、学风朴实、特色鲜明的办学风格。是
四川省首批办好的省级重点中学,四川省和
成都市校风示范校、四川省实验教学示范学校,四川省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四川省示范性普通高中,四川省实验教学示范学校。成都市首批高中新课改“校本教研引领校”,成都市首批教师发展基地校。培育出
韩邦彦、齐民先、
熊姿等数以万计的各界栋梁。
2016年在武侯区委区政府区教育局的关心下,组建了以四川省成都市西北中学为龙头学校,以
成都市第四十三中学(即成都市西北中学实验学校)、
成都市机投中学(即成都市西北中学外国语学校)为成员学校的西北中学教育集团,助推学校的进一步发展。
师资力量
截至2022年6月,学校有正高级教师3人;
四川省特级教师5人、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1人、四川省中小学教学名师1人、四川省中小学名校长1人、省级骨干教师9人;市特级教师3人、市级学科带头人6人、市“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市级优秀教师 35 人、市骨干教师共33 人、市优秀班主任8人;区特级教师2人,区学科带头人28人、区级优秀教师若干。
高中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45人,高级教师83人。学校设置C9英才班、七中网班、实验班、创新班四种班型。
硬件设施
学校占地50亩,在市中心拥有具有蜀风汉韵风格的美丽校园。高水平的数字化实验室、电子阅览室、学术厅、多媒体教室等现代教育设施完善先进;塑胶运动场、各类球场、体育馆、艺术楼等各种文艺体育设施一应俱全;高规格的学生宿舍、食堂等后勤保障设施齐备。
学校目前在建的三期工程,面积达10400平方,完成后将为新高考的选课走班提供更多的教室和功能室。
教学业绩
严谨的校风、浓郁的学风、出色的师资、规范的管理铸就了
西北过硬的教学质量。由于高、中考成绩优异,连续多年获得市、区教育局表彰,连年被评为市优秀学校。近年来,我校高考本科上线率稳中有升, 2014年以入量出在全市25所省重位列第四,被评为全市进步最快学校(全市119个校点,共评3所),市优秀学校。2015年以入量出,在全市25所省重位列第二,被评为
成都市优秀学校。2016年高考再创佳绩:一本上线人数达110,一本率32%;二本上线人数达301人,二本率88%;两个网班一本率达91%,二本率达100%;全校本科率(含出国)超92%。
历史沿革
建校之始
1928年北伐战争使
国民政府统一了全国,当时北伐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
回族人士
白崇禧初到
北平市之后,四处演讲呼吁:“我们要团结各民族一起战斗。
伊斯兰教和经汉兼通的回族是我们的同胞兄弟!”他联络任职于北平市政府参事的回民
孙绳武,邀请回族上层人物”西北五马”之一
马福祥、北洋政府教育部代部长
马邻翼等人共同倡议在北平牛街30号创办回族学校。
白崇禧领头出资,报请政府批准,将牛街30号原
清代“南营守备署衙门”旧址作为校址,学校定名为“北平清真中学”。白崇禧亲自担任董事长,马福祥、马邻翼为副董事长,常务董事孙绳武为第一任校长。由于第一次办
回族学校,顺应了历史潮流,学生报名之众,大大超出事先预料。
牛街位于
北平市西南隅,呈南北走向,是一条历史悠久的街道。街道仅有1.41平方公里,却汇集了回、汉、满、
朝鲜、维、蒙等23个民族,共5.4万余人。至1930年已有高初中班各10班,应广大回民要求又设附属小学五部。北平清真中学成为了全国最早的第一所
回民中学。
1930年
国民政府对教会学校进行整顿,北平清真中学虽未遭禁止,但以“清真”的宗教名字不予批准立案。因
回族大量人口分布于西北,学校向政府提出以“西北”命名的意向。仿照“中国公学”、“南洋公学”的先例,学校更名为“北平西北公学”。
1931年3月国民政府行政院批准学校更名为“西北公学”并增设师范班,责令国民政府财政部每月拨发补贴,大大提高了学校地位。同年,
白崇禧指示
孙玮编写校歌。歌词由语文教师仁化远撰写,音乐教师荣在林谱曲。
正式更名为“西北中学”
1934年7月,第一期毕业生毕业,恰逢
北平市举办中等学校毕业生会考。为了参与会考,在北平赶办立案手续,但“西北公学”无法与其他中学并列,遂改名“西北中学”。从此沿用此名。当年
高中 升学排名便位列北平市第八名,名声大震。
外地来校入学者不断增加,西北中学扩大为五部。一年级起按蒋中正信奉的“忠孝”、“仁勇”、“信义”、“和诚”、“勤俭”作为五个年级的名称,每个班以一字以示区别。以后新生又排出“贤德”、“正明”、“清净”、“智勇”、“慧颖”五个年级。
1934年10月,东北大学迁来
北平市后一直无校舍,想吞并西北中学作为部分校址,西北中学予以拒绝。同年,电影《
夜半歌声》在西北中学教学楼里拍摄。
1935年,孙绳武取得
南京国民政府实业部部长
吴鼎昌的批准,同意西北中学吞并邻近的由东北同乡会举办的“竟存中学”。然而不久传来消息,
东北地区同乡会暗中说通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党部,东北大学强行进入竟存中学。西北中学师生紧急出动保护竟存中学校址,双方发生混战,相持不下。
西北中学与
东北大学之间的角力,其实就是
白崇禧与
张学良之间的角力。
最后南京国民政府实业部发出急电,责令东北大学撤出竟存中学校址。西北中学取得护校斗争的最终胜利,成为学校历史上最光辉的一笔。
学校南迁
1937年“
七七事变”爆发,
北平市沦陷。西北中学校址被日军占用,师生被迫南下。孙绳武在南下途中被任命为“军事委员会特派员”,与董事长白崇禧、董事唐克三、金鼎铭等人共同决定在成都和
兰州市 再办西北中学。白崇禧电请四川回教促进会会长、川康绥署参谋长马德斋协助,决定派金鼎铭为代理校长远赴
成都市。
1938年4月,金鼎铭先在成都皇城东门街租到民房一座,挂出“北平西北中学主办成都西北中学校办事处”的牌子,筹备
四川省第一所回民中学。
由于抗战爆发,迁蓉的机关学校众多,一时无法觅得校址。成都清真小学教务主任
韩怡民主动出面协助,将成都清真男女两所小学校董事会出租的明远西街的铺面楼收回,改建为西北中学教室和宿舍,院内用作操场。
白崇禧飞抵成都,亲自选定韩怡民为常务副校长,主管学校日常工作。
孙玮仍为校长,金鼎铭为代理校长。一年后,改由金鼎铭为校长。成都西北中学以
北平市的“正统”而存在,在抗战后方的艰苦条件下继续办学。1938年8月中旬,成都西北中学开始招收初高中学生,报名学生达千余人,轰动全市。凡
回族子弟,均一律录取。
韩怡民聘请
周太玄等
成都市知名学者担任教师。
四川省教育厅定名为“私立成都西北 中学”。1939年12月,蒋中正、
白崇禧在成都
人民公园(今人民公园)向成都市学生演讲训话。演讲结束后,到几步之遥的西北中学视察。
1939年,日军轰炸成都,明远西街校舍被全部炸毁。金鼎铭校长、韩怡民副校长带领师生应急疏散到成都西郊回民聚居地
土桥镇,租赁西来寺继续办学。学校扩大为14个教学班,每班60人。1940年,初高中不断扩大,并增设女生部。
抗日战争结束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西北中学请求政府在人民西路上修建新校舍维持教学。成都西北中学发展越来越壮大。由于成都回民不多,在学校多数已是
汉族学生。但是学校越办越好,成为
成都市的窗口学校。金鼎铭返回
北平市,韩怡民任校长。
新中国建立后
1949年11月30号,成都和平解放。
韩怡民校长率领全校师生奔赴北门迎接解放军入城。
1952年,
成都市人民政府接管西北中学。中央统战部部长王维舟亲自视察西北中学,并责令
四川省教育厅拨款3万元建设西北中学。1960年,西北中学参加全国高考,升学率99%,名列
四川省第一名。人们只要提到西北中学,没有不伸着大拇指称赞的。同年,西北中学被评为省、市先进学校,全国红旗学校,作为全省的唯一代表赴京参加“群英会”,受到刘少奇主席和周总理的亲切接见。
1964年、1965年连续两年中、高考获得全市第一。这是西北中学最辉煌的时刻。
1982年,西北中学成为四川省首批重点中学。
1989年5月6日,西北中学补办了建校60周年和迁校50周年庆祝。全市各界都报道了这一盛况。同年又被确认为
四川省首批
示范性高中,并通过国家级示范校验收。
2008年12月26日,西北中学举行了建校80周年校庆。
校歌与校训
校歌
统御诸夏声威震远荒。
中世递降士民风教渐被天方,
贤豪出没英雄腾骧。
念先民之伟业,
悠然神往,
唯我学校。
作育多士跻跄跄,
式展新载启其光。
踵武前轨,
永奠我家邦!
校训
忠勇敬信 ——蒋中正
办学规模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三个面向"为指针,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办学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学校教职工队伍结构合理,敬业爱生,勤谨务实,作风过硬,长于研究,勇于进取。
学校教学工作以扎实基础、注重能力见长。初中毕业生一次性合格率常年稳定在95%以上、优生率常年稳定在80%以上;
高中毕业生合格率历年均为100%,高考上线率常年稳定在95%以上,高校实际录取率多年100%的优秀成绩,位居我校同类重点中学的前列。
学校坚持德育首位,注重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注重做人基本素质的培养和良好规范的养成教育,长于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教育的实效性强。
办学实绩
学生有理想、守纪律、懂礼貌、求上进,适应能力和进取精神强,社会评价高,学校德育工作连年受到上级表彰。学校重视发扬艺术、体育教育优势,体育、艺术教育成绩显著。学生体育合格率98.6%,体育达标率为97.3%。女排代表队参加全国少年排球赛两次第三名,省级比赛五度夺冠,多次获得
成都市中学生"三好杯"赛冠军。艺术体操一枝独秀,全国比赛获团体第四名,其中舞蹈、独唱、合唱均是我校强项,学生舞蹈团和铜管乐团都是成都市中学生银杏艺术团成员单位(分团)。近几年,学校在艺术教育方面硕果累累。学校先后荣获了全国中小学文艺调演
一等奖,
四川省第二届中小学生
中国艺术节"先进集体",舞蹈比赛
二等奖,参加
四川省委宣传部组织?quot;龙腾天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50周年大型文艺演出创作奖、表演奖、组织奖等全部奖项。参加
成都市第五届中小学生艺术节校园音乐会,在英语剧、集体舞以及宣传画、粘贴画比赛中都荣获了一等奖。这几年西北中学学生创作的五十余幅绘画作品被送往日本
甲府市展出,受到当地教育界的欢迎和赞扬。学校重视学生活动课程的开展,设有课外活动小组二十余个。在全国省、市的科技学科竞赛中,每年均有百余名学生获奖。学校组织学生参加
中国中央电视台"异想天开"节目,获得"异想天开"奖和"最佳工艺奖",产生了轰动效应。
学校历程
学校创办于1928 年,至今已走过了七十余年的光辉历程。几十年的办学历史,形成了学校注重树德育人、治学严谨、教风纯正、学风朴实、扎实基础、注重能力、全面发展、特色鲜明、质量上乘、社会信赖的办学风格和"务实求真、勇创一流"的西北精神。
六十年代学校即享有"红旗学校"的美誉,校长光荣出席
全国文教群英会;
七十年代学校曾勇夺
成都市市属中学教学质量第一的桂冠;
八十年代学校在成都市率先进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试点并取得成功,各项工作连续获省、市表彰奖励;
九十年代学校坚持"人和兴校、科研强校"的建校思想,以创建一流现代化名校为目标,全面推动学校改革,办学综合实力不断提高,学校工作连年受到
四川省和成都市的表彰。
长期以来,西北中学以其为高等学校培养输送新生量大、质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输送的建设人才素质高、能力强和在校学生勤思、好学、上进、守纪,既全面发展又特长突出的业绩而深受社会的认同和市民的青睐。
2002年3月,通过合校实现了办学规模扩大和资源优化,顺应了时代发展。合并后的新西北,拥有堪称一流的教学硬件设施,达到了"国家级
示范性高中"所要求的条件,给新的西北中学提供了高速发展的绝佳机遇和更加科学合理的教育配置。
西北中学正站在新的起点上瞄准更高、更强的目标,并会以更加辉煌的成绩,充分发挥重点名校的示范作用,把学校办成一所符合市民要求子女接受良好教育的一流重点中学。
西北校报
学校创办的《西北校报》和学生文学社团"心声社"的内部刊物《心声》在省内外已有较大影响,学生小记者团的活动十分活跃。学校坚持科研强校的建校思想,以教改科研化、科研课题化、参与全员化、管理全程化、成果增值化为基本思路不断加强教育科研工作。学校承担有国家级课题3项,省级课题3项,市级课题5项,学校自管课题一批。并已结题2个国家课题和3个市级课题,其中《有效地开展中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获得省政府教学成果
三等奖,获
成都市第二届教学成果三等奖;《高中物理素质教育研究》获成都市第二届教学成果
二等奖。教职工在全国、省、市级刊物上发表论文二百余篇,其中有近百篇获奖,部分教师已经获正在著书立说。学校重视与国内外学校的合作交流,学校与
德国知名学校彼得·约尔里斯中学和美国牛津中学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2002年与德国签定每年直派60-100名毕业生留学的决定,与一大批国内外知名学校建立了广泛深入的合作关系。学校重视勤工俭学,有较强的办学经济实力,校办印刷厂连续九年被评为
成都市的明星校办企业。
历届英才
马德俊:
回族,
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硕士生导师。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小说学会理事
未来展望
把西北中学建设成为中国西部一流的现代化名校是当代西北中学人追求的目标。西北中学将以其"精、美、奇、特、新"的风貌与时俱进,迎接中国教育改革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