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柘寺
位于北京市门头沟的佛教寺院
潭寺是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潭柘寺乡的一座佛教寺院,为北京市4A级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西晋(307年),是北京地区历史最久远的寺庙,距今已有1700余年的历史。寺院建筑保持明清时期风貌,是北京郊区最大的一处寺庙古建筑群。
潭柘寺初名嘉福寺,民间有"先有潭柘寺,后建燕京城"一说,经历北魏北周的两次“灭佛”,直到唐朝才兴盛起来,历经唐、宋、元、明、清等朝代,清代是潭柘寺历史上最兴盛的时期,康熙帝赐名为"云寺",因寺院后有龙潭,前有柘树,故得名潭柘寺。
潭柘寺主要建筑可分为东、中、西三路,中路为寺庙大型殿宇组成的中轴线,东路以庭院式建筑为主,西路是佛殿和三处独成系统的殿堂组合。主体建筑有牌楼、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毗卢阁等。潭柘寺寺内占地2.5公顷,寺外占地11.2公顷,再加上周围管辖的森林和山场,总面积达121公顷。
历史沿革
初建时间
潭柘寺初建时间在很长一段时间是有争议的,综合史料,有两种说法,一是始建于晋代,根据碑文记载,此观点最早见于清朝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吴陈琰《岫云寺莲池记》碑文“经罗喉岭有寺曰潭柘,在晋曰嘉福,在唐曰龙泉”。古籍中此说法最早见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记载“先有潭柘,后有幽州”。另一种说法是潭柘寺创建于唐朝李治李显武则天执政初期(650-697年),持此观点的人认为潭柘寺初创者华严禅师的称号,在佛教“华严宗”比较兴盛的唐代高宗、中宗至武则天时期以后出现,另有史籍“寺肇于唐,重饬于金大定年间”的记载。
潭柘寺建于晋代的传说影响极大,至今很多地方都在沿用这一说法。而从晋代到金代,潭柘寺一直处于传说状态,没有任何的传世物证。金代之后潭柘寺建成,完颜雍赐该寺的寺名为龙泉寺,再往后的元代、明代、清代,潭柘寺的发展脉络就基本清晰了。
寺名更替
潭柘寺始建于晋朝(307年),初名嘉福寺,唐朝改称龙泉寺,金代御赐寺名为大万寿寺。在明代又先后恢复了龙泉寺和嘉福寺的旧称。清朝康熙帝亲笔楷书“敕建岫云寺”,改名为“岫云寺”。但因寺后有龙潭,山上有柘树,故而民间一直称其“潭柘寺”。
悠久历史
潭柘寺建成于佛教传入中国北京地区的初期,发展缓慢,后经历北魏北周的两次“灭佛”,直到唐代才兴盛起来。唐朝会昌年间,唐武宗李炎崇信道教,在道士赵归真和权臣李德裕的怂恿下,唐武宗下令在全国排毁佛教。潭柘寺也因此而荒废。辽代时期由于幽州地区律宗大盛,而禅宗则发展缓慢,潭柘寺的香火衰微。唐朝武则天皇帝通年间(696—697年)在幽州都督张仁愿资助下,华严和尚在潭柘山上开山重建寺庙,潭柘寺有了一定规模。
金朝潭柘寺是其振兴时期,据记载,金代完颜亶(完颜覃)1141年到潭柘寺进香礼佛后,金熙宗拨款对潭柘寺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和扩建,历代皇帝、皇族争相效仿。现在潭柘寺内存留金代“佛日圆明海云禅师之塔”和“广慧通里禅师之塔”砖体僧塔两座,以及“故了公长老塔”和“政言禅师塔”石体僧塔两座。金大定年间,皇太子完颜允恭代表其父金世宗完颜雍到潭柘寺进香礼佛,当时的住持僧重玉禅师为此特写下了《从显宗幸潭柘》一诗,记述了当时的盛况,金明昌五年(1194年)镌刻成碑立于寺中,现此碑犹存,镶嵌在金刚延寿塔后边地阶的崖壁上。潭柘寺主持广慧通理禅师在明代朝廷资助下,对寺院进行大规模修整。
元朝孛儿只斤·忽必烈妙严公主于此出家,潭柘寺遂有皇家道院地位。相传,元世祖忽必烈之女妙严公主,祝发于潭柘寺,老于潭柘寺,现潭柘寺下塔院内有一座高大的砖体僧塔,塔铭“妙言大师之塔”。《寺志》记载,元代潭柘寺著名僧人有瑞云蔼禅师、雪禅师、柏山智公禅师。
明朝时期,潭柘寺多次由朝廷出资修整。朱棣朱棣的谋士姚广孝于潭柘寺潜心修行,日本僧人无初禅师常与姚广孝探讨佛义,明成祖命无初禅师重整殿堂,从明正统三年开始,潭柘寺大兴土木,在皇室资助下,扩建佛院,使潭柘寺基本具备今天的规模。明代之后,潭柘寺就成了京城百姓春游的一个固定场所,“四月潭柘观佛蛇”已经成为了京城百姓的一项传统民俗,每年潭柘寺举办“浴佛法会”“莲池大会”“龙华圣会”等佛门盛会的时候,各地的游僧和善男信女涌身潭柘寺,成千上万,如风如云。
有清一代,康熙、雍正、乾隆爱新觉罗·颙琰多次临幸潭柘寺,其影响达到极盛。清朝康熙帝玄烨对潭柘寺进行了扩建与振兴,并多次留居潭柘寺。康熙三十六年康熙视察整修后的潭柘寺后为山门匾额题写“敕建岫云寺”,潭柘寺改名为“岫云寺”。据《寺志》记载,清代从康熙三十一年大规模修整到清末光绪年间,潭柘寺备受朝廷青睐。
1929年,蒋介石曾到访潭柘寺并加强了其守卫力量。抗日战争时期,潭柘寺掌权僧人与日本侵华势力关系不错,寺庙受到日军保护。民国时期,吴佩孚、蒋介石先后到访潭柘寺并予以一定保护,抗日战争时期,因掌管僧人与日军交好,潭柘寺免于战火。解放后,人民政府将潭柘寺交由北京园林局管理,并对寺院进行了修整,辟为浏览公园。
地理环境
潭柘寺坐北朝南,背倚宝珠峰,周围有九座山峰呈马蹄状环护,潭柘寺古刹就建在宝珠峰南麓。潭柘寺的建筑布局, 巧妙地利用了当地自然环境,寺院正处于山坳之中,殿堂依山顺势呈阶梯式层层升高。寺外有上下塔院、东西观音洞、安乐延寿堂、龙潭等众多的建筑和景点。
建筑特色
潭柘寺规模宏大,寺内占地2.5公顷,寺外占地11.2公顷,再加上周围管辖的森林和山场,总面积达121公顷。北京故宫有房9999间半,潭柘寺在鼎盛时期的清代有房999间半,现潭柘寺共有房舍943间,其中古建殿堂638间,建筑保持着明清时期的风貌,是北京郊区最大的一处寺庙古建筑群。
潭柘寺主要建筑可分为东、中、西三路,中路为寺庙大型殿宇组成的中轴线,主体建筑有寺前牌楼、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已拆除)和毗卢阁等。东路以庭院式建筑为主,有方丈院、延清阁、行宫院、万寿宫和太后宫等。西路建筑是基座高峻的佛殿和三处独成系统的殿堂组合,有楞[léng]严坛、戒台大殿、药师殿、文殊殿、祖师殿和观音殿等及西南斋、写经斋、大悲坛等院落。
潭柘寺内还有其他建筑及经典如流杯亭、竹林、舍利塔等,在潭柘寺山门外的南山坡上还分布有各朝代立建的大小僧塔,分为上、下塔院。
寺庙布局
潭柘寺大体可分为三部分,中路依次列有牌楼、白石桥、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和毗卢阁;东路有方丈院、延清阁、流杯亭、行宫院和舍利塔;西路有观音殿和石鱼等。
牌楼
中轴线最南面是一座巨大的木牌坊,形制为三间四柱三楼,顶覆黄琉璃瓦,檐下装饰斗拱。过桥后既是山门,砖石结构。歇山顶,面阔三间,开有券门3座,券面均为汉白玉石雕花,明间上正中悬匾额,为爱新觉罗·玄烨御笔“敕建岫云禅寺”。
天王殿
山门过后为天王殿,面阔3间,绿琉璃歇山顶,檐下装饰有斗拱,天王殿前两旁为钟楼和鼓楼。天王殿左右两侧供奉4尊高约3米的巨大“四大金刚”彩塑神像,东方为持国天王,手持琵琶;南方为增长天王,持剑;西方为西方广目天王,手中缠绕龙;北方为多闻天王,右手持伞,左手持银鼠。
大雄宝殿
天王殿后是大雄宝殿,是全寺建筑中地位最高的大型建筑,面阔5间,黄琉璃瓦绿剪边,上下檐均装饰有斗拱。上下檐明间部位悬挂金字大匾,上檐为“清净庄严”,下檐为“福海珠轮”,均为爱新觉罗·弘历所书。殿前有宽大台,四周绕以石栏,有汉白玉石垂带踏步可供上下。大殿内供奉佛祖释迦牟尼雕像,背后有光,背光之上雕饰迦楼罗、龙女、狮、象、羊、火焰纹等,佛像下面是石质须弥座,左右两侧分别立有阿难陀摩诃迦叶雕像,为清朝遗物。
毗卢阁
三圣殿后是毗卢阁,也是中轴线上最后一座楼阁式建筑。面阔7间,上下两层。下层室有木质漆金菩萨5尊。殿内挂有爱新觉罗·弘历手书大匾“圆灵宝镜”和一副“寺枕龙潭,七祖分支传妙法;山连岭,九峰环翠拥诸天”的楹联。殿上部为三世座佛,下承六角形须弥座。
观音殿
观音殿是潭柘寺地势最高的一座建筑,位于左路最北端,三开间、歇山式,高41尺,进深49尺,面阔六丈,殿顶覆以黄色琉璃瓦,前有月台,四周用汉白玉石栏杆围护,门额上高悬乾隆皇帝所题:莲界慈航匾额。殿内正中供奉观音菩萨说法像,泥质漆金。观音像两侧侍立龙女和善财童子
流杯亭
流杯亭坐落于东路行宫院中,是一处别致的点景建筑,院内翠竹流水、碧瓦朱栏。流杯亭内悬挂爱新觉罗·弘历御笔“猗[yī]亭”横匾,亭子台基中心用汉白玉雕刻成水道,南看似龙头、北看如虎头,引山泉水入沟内。流杯亭内水槽宽约十公分,可把酒杯放入水槽,随水漂流,人们可以围坐水槽边取杯饮酒、吟诗赋词。是一处娱乐之所。
祖师殿
祖师殿位于观音殿西侧,据传唐代的华严禅师,后唐的从实禅师都是在这座佛堂示寂的,因此得名祖师堂。堂内三侧墙壁上悬挂十幅清代潭柘寺住持僧人画像,分别为第十代了然律师、第十一代海亮律师、第十二代广福律师、第十三代印吉律师、第十四代源祝律师、第十五代真常律师、第十六代元魁律师、第十七代普德律师、第十八代慧宽律师、第十九代纯悦律师的生前仪容。每幅画像空白处都书有一段赞诗。
塔院
一千多年的潭柘寺其周遭留下众多的僧塔,以山门外南山坡的上、下塔院最为集中,因年久失修,现存的是潭柘寺前的上、下塔院,据统计共留存僧塔75座,因立建朝代不同、墓塔主人地位高低不同,上、下塔院的僧塔形态各异、风格不一。僧塔的出檐有五、七、九、十一、十三等几种,层数越多说明墓塔主人在佛教中地位越高。潭柘寺现存塔院中塔体最高大、出檐层数最多的是金代大定十五年(1175年)建的广慧通理禅师之塔,塔檐九层。
根据形制和立建朝代大致可分为金代僧塔、元朝僧塔、明朝僧塔、清朝僧塔。
舍利塔
潭柘寺东路建筑群后部有一座高大、洁白的僧塔,通称舍利塔,本名为金刚延寿塔,为明朝朝廷宗室越靖王朱瞻塘于明正统二年(1437年)所建,舍利塔建筑结构为喇嘛僧塔样式,塔身为伏钵体,塔身下有亚字形须弥座,须弥座上有三道环形的金刚带,塔身智商高耸圆锥形的塔刹,塔刹上有十三道环带(象征佛家所称的十三天),塔刹最顶端有象征日、月、星的饰物,总高5丈有余。
其他看点
古寺四宝
潭柘古寺有“ 四宝” , 一为“ 画祖” , 二为“ 自油柱” , 三是“ 白石唐佛” , 四是“ 石鱼” , 其中大雄宝殿就占了两个“ 画祖” 和“ 自油柱” 。“画祖”是大殿东壁巨大的“指画”壁画。“自油柱”是佛像前原来的两根大柱,每年春秋之际柱子自身渗出油脂,故名“自油柱”,此柱于康熙三十三年因失火烧毁,不存。
同时还有将“宝锅”和“石鱼”列为古寺二宝的说法,“宝锅”是天王殿前的一口铜锅;“石鱼”挂在寺中龙王殿的廊子上,远看似铜, 击之能发出清脆的音乐。
天王殿前有一口铜锅,直径1.85米、深1.1米,是和尚们炒菜所用。此锅原在东跨院北房西次间,那里还有一口更大的锅,直径4米、深2米,一次熬粥能放米10石,需16个小时才能煮熟。由于锅大底厚,文火慢熬,故而熬的粥既粘且香。
潭柘寺观音殿西侧有龙王殿,殿前廊上有一石鱼,长1.7米、重150公斤,看似铜,实为石,击之可发五音,传说是南海龙宫之宝,龙王送给了玉帝。
古树
柘树
据《寺志》记载,过去潭柘寺山上有很多柘子树,现在只保留了牌楼西侧的几株供人们观赏。柘树是桑科的小乔木或灌木,夏季开花,雌雄异株,头壮花序腋生,果实似桑葚,圆形可食用。木材质坚而致密是贵重的木材,传说潭柘寺枳皮可治不孕症,人们争相剥取柘皮,致使潭柘寺山上的柘树被毁。
二乔玉兰
潭柘寺古树著名古树为“”帝王树",树高达30多米,树龄达千年以上,是潭柘寺的标志性景观之一。潭柘寺的二乔玉兰植于明代,距今已有400余年历史,并且还是朝廷御赐的花木,极其珍贵。寺中的玉兰为紫、白双色,北京地区较为常见的是白玉兰,紫玉兰、黄玉兰,而这种紫中带白、花俱双色的二乔玉兰极其罕见,如此古老的二乔玉兰在整个北京,恐怕只有在潭柘寺才能看到,堪称京城一绝。
帝王树
潭柘寺内大雄宝殿和毗卢阁之间,有一颗高大茂盛的帝王树,相传为辽代所种,叫“帝王树”,相传为爱新觉罗·弘历封名,距今已有千年。东边一颗高达30米,下围约6人合抱,树冠浓荫遮盖大半庭院,现枝叶繁茂、生机盎然。其西侧有一颗“配王树”,也为银杏树,是后来配种的。
进香古道
潭柘寺自金朝以后,香火旺盛,特别是从明朝之后,潭柘寺就已经成了京城百姓春游的一个固定场所。潭柘寺古道纵横,有的是皇室或官家出资修建的“御道”或“官道”;有的是由香会、香客等集资修筑的“香道”;有的是富贾、商号为了商品运输而修筑的“商道”;还有的是借进香礼佛等修筑的“军道”等等。潭柘寺有五条比较出名的进香古道,分别是:芦潭古道,庞潭古道,新潭古道,门潭古道,潭王古道。芦潭古道是京城通往潭柘寺的一条主要道路,此道原是一条山间小路,路面品质较差,后经清朝廷出资拓宽展平。
潭柘十景
著名的潭柘十景包括平原红叶、九龙戏珠、千峰拱翠、万壑堆云、殿阁南薰、御亭流杯、雄峰捧日、层峦架月、锦屏雪浪、飞泉夜雨。
开发和保护
1957年10月28日,潭柘寺被列为北京市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59年修通直达潭柘寺的盘山公路,游人渐多。文化大革命中潭柘寺受到破坏,1978年至1980年,政府拨款重新修整潭柘寺,并于1980年重新对游人开放。
1997年,僧团进驻,潭柘寺恢复为宗教活动场所,佛事活动主要在大雄宝殿进行。道常法师往任监理,多次将善款用于大殿的维修,佛像的修缮。
2001年6月,国务院确定潭柘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3年夏季,潭柘寺举办一系列庆典活动,庆祝建寺1696年周年。经考证潭柘寺创建于晋朝永嘉元年(307),这个考证结果得到各界认同。
2007年9月9日,潭柘寺举行了隆重的建寺1700年周年庆祝活动。
相关文化
著名僧人
华严禅师
唐朝华严和尚,姓名不详,唐武则天时期潭柘寺住持,潭柘寺历代曾任和史籍中公认其为潭柘寺的开山祖师。后代僧人为华严禅师在寺后山中建立灵塔,清代僧人重修灵塔,塔额为“后唐龙泉堂上从实禅师塔”。
广慧通里禅师
广慧通里禅师是金朝潭柘寺的住持,姓候名开性。九岁于嘉福寺出家,十五岁受戒。几拜高僧,潜心佛学,整饬寺规,广传佛义。广慧通禅师住持潭柘寺十几年中,对寺院建筑进行修整,中兴潭柘寺。据《寺志》记载善照、了奇、广温、觉本等为其高徒。
道衍
姚广孝,法名道衍,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十四岁削发为僧。姚广孝辅助朱棣登上皇位后于京西的潭柘寺隐居修行,每日里与自己的老友,潭柘寺住持无初禅师探讨佛理。据说当年修建北京城时,设计师就是姚广孝,他从潭柘寺的建筑和布局中获得了不少灵感,北京城的许多地方都是依照潭柘寺的样子修建的,后来姚广孝奉旨主持编纂《永乐大典》才离开了潭柘寺,但其在潭柘寺隐居修行时的住所少师静室,至今犹存遗址。
无初禅师
无初禅师为日本人,本名德始。无初禅师中年时来到中国,永乐十年,朱棣降旨让他住持潭柘寺,据《寺志》记载,无初禅师为人品德高尚,无初到潭柘寺后对寺院进行大规模修整。
诗文
潭柘寺一千多年历史,有很多名僧、文人墨客写下咏叹潭柘寺的诗词,更有清朝康熙帝爱新觉罗·弘历为潭柘寺题诗。如明朝僧人姚广孝即姚广孝所做《秋游潭柘山礼祖塔》、明代公鼐[nài]《潭柘南村》、明代达观《潭柘怀繆中淳》、清康熙皇帝《咏潭柘寺竹》、清乾隆皇帝《游潭柘岫云寺卯事杂咏得诗六首》、清高士奇《护驾游潭柘》等等。
《秋游潭柘山礼祖塔》
明朝·道衍(即姚广孝)
早悟人生如寄尔,不计流行与坎止。
只缘山水窟中人,此心未肯负山水。
策蹇[jiǎn]看山朝出城,葛衣已怯秋风清。
白云横谷微有影,黄叶堕涧寒无声。
白云横谷微有影,黄叶堕涧寒无声。
潭龙蜇水逾千丈,空鸟去天才一线。
老禅寂灭何处寻,孤塔如鹤栖乔林。
岩峦嶂开豁耳目,岚雾翠滴濡[rú]衣襟。
燕山如此越物表,下视群峰一拳小。
何时乞地息余年,不学鸟巢居木。
《咏潭柘寺竹》
清朝·康熙
翠叶才抽碧玉枝,
经旬清影上阶。
凌霜抱节无人见,
终日虚心与凤期。
神话传说
建寺传说:相传潭柘寺原是一个深潭,内有海眼,潭中有龙居之。唐朝武则天万岁通天年间,佛教华严宗高僧华严和尚来潭柘寺开山建寺,华严大师祖师在此讲经,潭中之龙亦听经,有所感悟,愿舍潭为寺。一夜龙飞走,龙潭成平地。水中涌出两个鸱吻[chī wěn]。后来置其于大雄宝殿主脊上。潭柘寺成为幽州地区第一座确定了宗派的寺院,得到兴盛。
柘树:据记载,原来山坡上有“柘树千章”。后来只剩庙前几株,最后也枯死了。近年来又补植新苗,以满足游人之兴。此树周身是宝,根状茎能去风利湿,活血舒筋,能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柘皮能补肾凉血,药名叫“柘木白皮”。茎叶能治子,果实能清热、凉血、活络。柘木可做美观家具。还传说柘皮能治妇女不孕症。
相关事件
2023年12月13日至16日,北京市将迎来强降雪和寒潮天气,气温下降明显。为保障游客安全,潭柘寺景区于12月12日发布临时闭园通告。
参考资料
潭柘寺.北京市人民政府.2023-04-21
潭柘寺——北京景点.微信公众平台.2023-05-08
潭柘寺.北京市佛教协会.2023-06-06
潭柘寺景区.潭柘寺.2023-06-14
潭柘寺.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首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2023-06-14
潭柘寺历代高僧.潭柘寺.2023-06-13
北京市潭柘寺.凤凰网.2023-06-13
北京市潭柘寺.凤凰网.2023-06-13
北京市潭柘寺.凤凰网.2023-06-13
潭柘寺.北京旅游.2023-04-21
观音殿.潭柘寺景区.2023-06-13
第八条:一树金黄品秋冬.中国日报.2023-05-07
潭柘寺古道.京西时报.2023-06-14
潭柘寺进香古道.新浪旅游.2023-04-21
北京之源:古刹潭柘寺赏秋攻略.河北新闻网.2023-04-21
潭柘寺.北京市文物局.2023-06-14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初建时间
寺名更替
悠久历史
地理环境
建筑特色
寺庙布局
牌楼
天王殿
大雄宝殿
毗卢阁
观音殿
流杯亭
祖师殿
塔院
舍利塔
其他看点
古寺四宝
古树
柘树
二乔玉兰
帝王树
进香古道
潭柘十景
开发和保护
相关文化
著名僧人
华严禅师
广慧通里禅师
道衍
无初禅师
诗文
神话传说
相关事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