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维·赫伯特·劳伦斯(David Herbert Lawrence,1885年9月11日-1930年3月2日),是英国20世纪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一生中创作了10部长篇小说、40多部中短篇小说、约1000首诗歌和4部戏剧,还著有文学评论、杂文及大量书信。其中,劳伦斯小说创作的主旨是对现代工业文明下两性关系的探索,最能体现其文学成就。
劳伦斯出生于英国中部
诺丁汉郡伊斯特伍德的一个工人家庭,他毕业于
诺丁汉大学,早年担任教师时患上了
肺炎,同时在好友杰西·钱伯斯的影响下开始写作并投稿。1910年,劳伦斯的母亲过世,他的肺炎也复发,这促使他成为全职作家。次年,第一部长篇小说《白孔雀》面世。1912年,
欧内斯特·劳伦斯与大学时期教授的夫人弗里达·卡罗相识,二人很快相恋,并私奔到德法边界生活。此后,
劳伦斯·费林盖蒂和弗丽达游历了
德国、
意大利、
墨西哥、
法国、
北非等多个地区,自1919年起只回过
英国两次。劳伦斯的肺病在晚年愈加严重,但他一直笔耕不辍。他在意大利先后完成了几部重要作品,包括《
儿子与情人》《虹》《
恋爱中的女人》和《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1930年,劳伦斯在法国旺斯去世,死于肺病。
在文学创作上,劳伦斯继承了传统的
现实主义风格,又融入具有现代主义特色的象征手段和心理分析,塑造出人物深而广阔的内心世界。他一生坎坷多难、饱受争议,但劳伦斯的出现对
文学史具有重要意义,代表着英国20世纪文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出生机活力。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劳伦斯于1885年9月11日出生在伊斯特伍德,英国
诺丁汉郡的一个矿镇。当地矿业带来的恶劣空气环境,使劳伦斯从小就体弱多病。他的父亲阿瑟·劳伦斯是一位熟练的矿工,为人朴实、脾气暴躁,对社区有很强的
归属感,母亲丽蒂娅·劳伦斯则来自中产家庭,是一名小学教员,受过良好的教育。丽蒂娅试图使丈夫脱离
工人阶级,但反而引发了激烈的矛盾,丈夫变得经常
酗酒、打骂妻子。劳伦斯就成长在这样一个关系紧张的家庭里,他是家里的小儿子,最受丽蒂娅的喜爱。母亲对劳伦斯的爱成为了他创作中的精神财富,他们超越寻常母子的感情在小说《
儿子与情人》中得到体现。1898年,他获得了
诺丁汉郡议会的奖学金,并在1898年至1901年就读于诺丁汉中学。
1901年9月,劳伦斯经二哥欧内斯特推荐到海伍德公司担任书记员,然而一个月后,欧内斯特就死于肺病,这对他们全家尤其是母亲造成了很大的打击。12月下旬,赫伯特·劳伦斯也患上了
肺炎,并开始了他从1902年3月到10月的漫长疗养期。期间为了帮助康复,劳伦斯定期前往钱伯斯家的海格斯农庄,他与钱伯斯一家以及杰西·钱伯斯的感情也逐渐加深。劳伦斯和杰西一起读书、谈论文学,他们一直保持非常亲密的关系。同年,劳伦斯和杰西一起成为了伊斯特伍德小学的见习教员,次年又共同在教师中心参加培训。1904年,
欧内斯特·劳伦斯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国王陛下奖学金”的考试,并与杰西订下婚约。
劳伦斯的文学创作最早从诗歌开始,在11岁时他就给朋友写过一首短诗。1905-1906年,也就是劳伦斯在伊斯特伍德小学执教的最后一年,在杰西的鼓励下,他开始认真创作,发表了包括《冠军》《古德尔玫瑰》《郊野公园》在内的几首诗歌,并着手写作《拉蒂迪亚》(后来的《
白孔雀》,1911年)。
据杰西在《一份私人档案》中的回忆,她与劳伦斯的感情在1906年出现了裂痕。丽蒂娅一直将杰西视为儿子的负担,在她的压力下,劳伦斯向杰西宣称自己永远不可能像丈夫爱妻子一样去爱她。除了丽蒂娅的干预,劳伦斯自己则认为杰西是一个只追求柏拉图式精神恋爱的女孩。在他后来给杰西的信中写道:“当我看着你时,我看到的是你的不可亲吻和不可拥抱的那一部分。”虽然两人最后分手,杰西和钱伯斯一家对劳伦斯来说仍有着特殊和深厚的情感联系,也对他的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劳伦斯于1906年9月进入
诺丁汉大学,第二年,劳伦斯创作的作品《序曲》以杰西的名义发布在《
卫报》上,赢得了
诺丁汉郡圣诞节短篇小说比赛。1908年他获得了诺丁汉大学教师资格证书,并在伦敦的戴维森路小学担任教师。
伦敦生活
1908年10月,劳伦斯离开了伊斯特伍德,开始了在伦敦的新生活。1909年,杰西在《英语评论》上发表了劳伦斯的几首诗歌,包括《戒律》《旧梦新梦》和《婴孩的动作》,这是他正式登上文坛的一年。同年,他就完成了第一部小说《
白孔雀》的第三稿,还出版了短篇小说《菊馨》。执教期间,劳伦斯与海伦·柯克邂逅,为她创作了“海伦”一组诗,还促成了劳伦斯的下一部小说《进犯者》。1910年,劳伦斯与杰西正式分手,并和海伦订了婚。但仅仅两年过去,他们就结束了来往。
1910年8月,丽蒂娅被确诊了癌症。11月,劳伦斯回到伊斯特伍德陪伴在母亲身边,并为她提前求得了《白孔雀》的
预印本。一个月过后,丽蒂娅就去世了。母亲患病死亡的过程给劳伦斯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他在《
儿子与情人》和《阿摩斯》中的许多诗歌里反复书写这一段痛苦经历。劳伦斯在后来的信中吐露:“没有人能占有我的灵魂了。我的母亲曾经占有过它,现在再没有人能占有它了。”第二年,他再度患上
肺炎,接二连三的打击让他决定停止教学,专心以写作为生。
《儿子与情人》是劳伦斯的成名作,来源于劳伦斯和父母以及杰西之间的感情经历,带有一定的自传性质。小说描写了父子互为情敌、母子互为情人的畸形家庭关系,集中探讨了现代社会的反常心理和心灵扭曲。劳伦斯将这种混乱状态归咎于工业文明对人自然天性的摧残,人的异化广泛表现在两性关系和社会政治关系上。
1912年3月,
欧内斯特·劳伦斯在拜访
诺丁汉大学的威克利教授时,教授恰好不在家,他的夫人弗丽达·威克利招待了劳伦斯,他们立即产生了情愫。当时的弗丽达31岁,已经是3个孩子的母亲。短暂的会面后,劳伦斯在寄给弗丽达的信中写道:“你是全
英国最好的女人。”5月,他们一起离开了伦敦,前往德法边界地区梅斯,弗丽达的家乡。
流浪岁月
在梅斯,劳伦斯被当作英国间谍拘捕,通过弗丽达的父亲才获释。十几天后,他们在
巴伐利亚州的伊萨尔河谷开始了蜜月生活。在此后的两年里,劳伦斯与弗丽达辗转于
意大利、
德国和英国之间。爱情的滋润使他的灵感奔涌,他完成了《
儿子与情人》的第三稿,为诗集《瞧!我们走过来了》积累了篇章,还创作了两个剧本和一部游记。
1913年,劳伦斯收到了《儿子与情人》的稿费,暂时缓解了经济困顿。这一年,他还写了两篇优秀的中篇小说《普鲁士军官》和《肉中刺》。此时,弗丽达无法抑制住对孩子的思念,争吵过后,二人达成协议一起暂居
英国。从英国返回意大利后,劳伦斯开始写作《虹》与《
恋爱中的女人》。《虹》是20世纪英国最重要的长篇小说之一,它以诺丁汉一带的矿村为背景,讲述了布兰温家族三代人的婚恋史。劳伦斯将布兰温三代人对和谐性关系的追求融为一个整体,以“虹”隐喻希望,表现了不断进步发展的人生历程。在艺术上,小说兼具传统与现代特点,在“全知全能”的叙述中加入大量心理分析和
意象呈现,表达出人物立体的内心活动。1914年,弗丽达收到了法院通知出庭离婚的文件,不久,她就和劳伦斯登记结婚了。
同年7月,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弗丽达的
德国身份受到排斥,夫妻两人只好搬到
英国乡下的农舍居住。劳伦斯痛恨战争,曾试想建立一个乌托邦,以远离战争和工业文明带来的困扰。1915年,他与默里夫妇办了三期杂志《签名》,并在上面连载了论文《皇冠》,表达了他当时的哲学观点。同年,他写完了《
恋爱中的女人》,但《虹》的出版被禁,一千余册被伦敦警方销毁。失望之下,劳伦斯夫妇来到康沃尔郡生活,直到1917年被指责为德国间谍后被驱逐。
战争在1918年11月宣布结束,劳伦斯终于可以离开英国了。此后,他和妻子到处流浪,在
意大利、
澳大利亚、
斯里兰卡、
法国、
墨西哥、
北非、西西里等多个地区都短暂居住过。这一阶段他的主要作品有《亚伦的杖》《袋鼠》和《羽蛇》。1925年,劳伦斯先是患上
疟疾,又被检查出三期肺结核,他在美国陶斯的牧场休养后又回到了意大利。
晚年时期
劳伦斯和弗丽达在意大利的斯波托尔纳租下了一栋别墅,别墅属于一位意大利中尉的妻子,而这名叫安吉洛·拉瓦格利的中尉后来成了弗丽达的第三任丈夫。1926年初,弗丽达的女儿前来看望她,劳伦斯也将妹妹艾达请到家中。艾达和弗丽达发生了矛盾,劳伦斯也因无法忍受弗丽达而出走了六个星期。不久后,他们共同前往
意大利居住,期间去过一次
英国,这是劳伦斯最后一段在故乡的日子。
回到意大利后,劳伦斯有感于在英国经历的大罢工与阶级论战,以此为背景完成了《第一夫人查泰莱》(《查特莱夫人》的第一稿)。再写作时,小说中的现实冲突有所减弱,变成了《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经过不断修订,这本书最终在弗罗伦萨以私人版本的形式出版,因其对性的露骨描写而引发争议。
1926年秋天,
欧内斯特·劳伦斯对油画表现出了兴趣,在作画的同时写了一些相关随笔和文章。次年,他将13幅画作在伦敦展出,不料被警察以“淫邪之作”的理由收缴。1928年,他受到朋友英格兰作家
阿道司·赫胥黎及其夫人的邀请,与弗丽达一起前往
瑞士,然后在
法国南部定居。这一时期,劳伦斯将精力放在短诗的创作上,并出版了《
三色堇》《荨麻》和《最后的诗集》。
1929年,在身体最虚弱的时候,劳伦斯完成了最后一部小说《启示录》。他病情日益加重,于1930年3月2日在法国旺斯去世,终年45岁。
主要作品
参考资料:
创作特点
小说创作
在艺术上,劳伦斯是处在传统和现代交叉点上的作家。劳伦斯的作品,尤其是早期创作,首先继承了19世纪
英国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特点:真实地表现
资本主义工业快速发展背景下的英国社会;带有强烈的地域色彩和
阶级意识;多数采用传统叙事策略。在作家看来,工业和机械文明压抑了人的自然天性,因此他需要在文本中再现人们生活的外部环境和物质形态,再加以否定和批判。
劳伦斯的现代主义性则突出体现为:隐喻与象征的大量运用;情节与结构逐渐淡化;叙事视角向内倾。与
现实主义不同,劳伦斯小说中的外部环境往往只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而不深究其影响。他将重点放在对人性的挖掘上,聚焦于人物心理和精神的衍变过程,寻求恢复自然本性、追求两性和谐的道路。因此,劳伦斯的创作具有社会批判、文化批判和心理探索的多重含义。
诗歌创作
尽管劳伦斯以小说在
文学史上留名,但他第一次出版作品是以诗人的身份,并一直进行诗歌创作直到晚年。从劳伦斯对自由诗体的实验和对诗歌形象的运用来说,他与
庞德、威廉姆斯、
托马斯·艾略特等同时代的现代主义诗人是相似的;但他又将
惠特曼、
哈里·霍普金斯和
威廉·叶芝的
浪漫主义抒情传统融入其中,似乎具有反现代主义的立场。
在诗歌主题思想的嬗变上,劳伦斯早期创作以爱情诗为主,《爱情诗及其他》《瞧!我们走过来了》两部诗集都直接来源于他的生活经历。后来他的诗对自然表现出极大兴趣,寻求自我与自然的和谐,如诗集《鸟·兽·花》。在劳伦斯生命晚期创作的《
三色堇》《荨麻》中,则更多表现出对现实的忧虑和乌托邦式的追求,《最后的诗集》更是直接歌颂死亡。
主要思想
非理性主义
劳伦斯创作的思想基础之一是以
阿图尔·叔本华、
弗里德里希·尼采、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为代表的非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思想强调非理性部分在人精神世界中的作用,认为人的直觉、本能、无意识等因素决定了外部行为和社会实践。受叔本华哲学的影响,劳伦斯将生存意志作为人活动的基本动力,赋予了作品中两性相互吸引的“向性力”和表现为心理冲突的精神占有欲。他还继承了尼采
生命哲学的真谛,认为存在与理性相对的、与性本能有关的“血性意识”,重视个体的内在力量和自我超越性,在作品中对躯体和生命能量大加赞美。
对于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劳伦斯既有接受,也有反对。二者都肯定“无意识”的存在、强调性欲在人本性中的作用,但在对性的价值评判上有着根本区别。弗洛伊德对性作否定性研究,他认为性本能是人的原始欲望,无法与现代文明和解,二者的冲突成为了大多数精神疾病的根源。劳伦斯则反对理性、道德对性的干预,认为现代文明压抑了自然欲望。他对弗洛伊德理论的“科学化”感到失望,将性视为对抗人
社会化、理性化的正面力量。《精神分析与无意识》和《无意识幻想曲》两篇文章被认为是劳伦斯对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思想的反拨。
乌托邦思想
据
钱伯斯姐妹回忆,劳伦斯早年就梦想拥有一个与朋友一起生活的理想社会。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促成他乌托邦思想形成的
催化剂,他在1915年给朋友的信中提出一个名为“拉纳尼姆”的计划:“为逃避这个充满战争和贫困的世界而开辟一小块聚居地,那里将没有金钱......其成员都心怀善良而没有邪恶。”劳伦斯希望通过“拉纳尼姆”的建立,躲避战争和俗世带来的污染,创造一个和谐幸福的社群生活。他还为“拉纳尼姆”设计了徽章,但最终因为意见分歧和经济问题没有实行计划。
劳伦斯的乌托邦思想也体现在其作品中。《虹》中布兰温家族的第三代厄休拉,经过对和谐性爱的执着探寻后,看到了象征着新生和希望的“一弯淡淡的
彩虹”。但彩虹只是一种象征,是劳伦斯在批判和否定现实社会后提出的一种美好愿望。与之相似的还有《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林场看守梅勒斯最终离开森林,前往更广阔的田野生活,这也代表着劳伦斯对乌托邦式的存在方式的追求。
主要成就
劳伦斯是20世纪
英国文学中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多才多艺、极具天赋,用20余年的创作生涯给世界文学带来了10部长篇小说,9部中短篇小说集,9部散文、评论及游记作品,3个剧本和近一千首诗歌。在劳伦斯之前,英国文学还处于以
托马斯·哈代、
乔治·梅瑞狄斯为代表的传统
现实主义潮流中。20世纪初期,
詹姆斯·乔伊斯、
伍尔夫等作家的“
意识流小说”迅速兴起,成为了英国文学中的另一大主流。而劳伦斯的创作介于传统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之间,可以归纳为具有独立风格的、融合多元的现实主义风格。劳伦斯对于
英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的意义,还在于他鲜明的本土主义,其作扎根英国土壤,反映
工业革命后英国社会现实及更深层面的心理真实,兼具文学性和
社会学价值。20世纪中期后,评论界给予了劳伦斯应有的重视,劳伦斯研究不断向着更全面、更深入的方向发展,并在80年代伴随着其作品的广泛译介延伸到
中原地区学界。
人物评价
在劳伦斯生前乃至死后二十多年间,除了
阿道司·赫胥黎和
理查德·奥尔丁顿等为数不多的朋友和支持者外,他并没有得到
英国文学界的喜爱和认可。由于《虹》和《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对性的大胆描写突破了禁区,他遭到了来自多方的批评。英国小说家
约翰·高尔斯华绥将劳伦斯的创作说成“经不起时间考虑的作品”,英国批评家瓦尔特·艾伦认为他不是成功的作家,英国诗人
托马斯·艾略特将他的缺点一一罗列,甚至否定他是艺术家。然而20世纪50年代后,英美文学界就掀起了一股重读劳伦斯的热潮,他也终于得到了承认。哈里·T·莫尔和F·R·李维斯两位著名的评论家最先复兴劳伦斯研究,他们称他为“未被传颂的伟大作家”、“长期得不到承认的天才作家”。在这之后,评论家马克·肖勒和多萝茜·范特根从小说形式和创作技巧上对劳伦斯的小说予以赞赏。随着英美新批评、
马克思主义批评等多元批评方法的崛起,劳伦斯及其作品也在不断被重提,逐渐成为经典。
人物争议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1928年,《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在
意大利弗罗伦萨首次出版了删减本,一问世就成为争论的焦点。劳伦斯在小说中对性的描写直接大胆,文中有大量对性爱语言和场景的详尽刻画,因此在当时的
英国不被广泛接受。1960年8月,企鹅图书出版了不做删减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共20万册,同月,马修爵士就以其违反了《淫秽出版刊物法案》对企鹅图书提起了公诉。经过三个月的诉讼,辩护方证明了《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是一部严肃的文学作品,陪审团最终做出无罪辩护,《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判决也成为了英国法律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
女权主义的攻击
相较于社会内部各群体之间的冲突,劳伦斯对个人与社会、心灵与肉体的冲突更为关注。因此他不主张男女之间的相互对立,也不赞同女权主义所强调的男女在政治与经济权力上的平等,不赞同妇女进入工业技术领域。他在《狐狸》《亚伦的藜杖》等作品中宣扬了自己的思想,将男性对女性的统治视为两性和谐的基础,认为妇女真正的解放在于性的解放。为此,劳伦斯遭到了女权主义者的猛烈批评,
西蒙·德·波伏娃、
凯特·米利特和希拉里·辛普森等人均对他的男性中心主义进行了尖锐抨击。
后世纪念
劳伦斯的简易葬礼于1930年3月4日在旺斯举行,弗丽达、
阿道司·赫胥黎夫妇等好友和邻居出席。弗丽达为他制作了一块刻有
不死鸟图案的墓碑。劳伦斯的家乡伊斯特伍德会举办一年一度的劳伦斯音乐节来纪念他,还将他的画作进行展览。此外,成立于1974年的劳伦斯协会旨在促进对劳伦斯生平和作品的研究。在1985年11月16日,由劳伦斯协会筹备建立的劳伦斯纪念碑在伦敦西敏寺教堂诗人角举行揭幕仪式,以纪念劳伦斯诞辰一百周年。同时,英国电视台播放了《劳伦斯诞生100周年纪念特辑》,邀请了著名评论家
安东尼·伯吉斯对他的生平进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