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仙子(
天仙子属 niger L.)
茄科(Solanaceae)天仙子属(Hyoscyamus)
二年生草本,高达1米,全体被粘性腺毛。别名莨、小颠茄子、熏牙子,蒙药名特讷格-乌布斯;世界范围内分布于蒙古、
苏联、
欧洲、
印度等地;中国分布于
华北地区、西北、西南及华东等地。常生于山坡、路旁、住宅区及河岸沙地。
天仙子
多年生草本植物,
根状茎呈块状;自根茎发出莲座状叶丛,卵状
披针形或长矩圆形,长可达30厘米,宽达10厘米,顶端锐尖,边缘有粗牙齿或羽状浅裂;茎生叶卵形或三角状卵形,顶端钝或渐尖,无叶柄而基部半抱茎或宽楔形,边缘羽状浅裂或深裂,向茎顶端的叶成浅波状,裂片多为三角形,顶端钝或锐尖,两面除生粘性腺毛外,沿
叶脉并生有柔毛;花紫黄色,
花萼筒状钟形,花后增大成坛状;结
蒴果,果包藏于宿存萼内,长卵圆状。种子近圆盘形,淡黄棕色。花期5-8月,果期7-10月。
天仙子有毒,且全草入药。首载于《
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
气味苦、辛,温;有大毒;归心、胃、肝经;含
莨菪碱、阿托品、
东莨菪碱等,可用于治疗腹疼痛,风湿痹痛,风虫牙痛,喘咳,癫狂等。天仙子服用过量可产生剧毒,其中毒表现有
口干、吞咽困难、头痛、狂躁等症状。种子油可供制肥皂、油漆。
历史记载
学名由来
天仙子是由
卡尔?冯?林奈分类到
茄科,属名源自
希腊语hyoskyamos,意思为猪豆,因为猪对其毒性免疫,猪豆也是天仙子的常见名称。niger这个特殊的名字来自于拉丁语,意思是黑色,反映了种子的颜色。其公认的黑莨菪也是源于其种子的颜色,以及其有毒的性质和对家禽的毒性作用。
释名
天仙子的别名
莨宕,为叠韵连绵词,义同浪荡,《纲目》:“其子服之,令人狂狼放宕,故名。”也写作狼唐、浪宕、荡、等。名“天仙”者,亦源于其迷乱之功。
本草考证
药材天仙子以“
莨菪实”之名始载于汉《
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
南北朝至
隋唐多以“莨菪子”作为正名,“天仙子”之名始见于宋《
本草图经》:“莨菪子,……一名天仙子,五月采子,阴干。”明清时期大多沿用“莨菪子”为正名,但也有以“天仙子”为正名组方的载录,如明张洁《
仁术便览》中便提到了天仙子这味药材。1963年版中国药典在现代第一次以“天仙子”为正名收载了本药材。《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均以“天仙子”作为本品正名。
传播历史
对天仙子的传播历史可追溯到1672年及更早的
美国东部到1891年在
澳大利亚的分散耕地。在全球许多地区,天仙子作为药用植物和观赏植物,偶然和有意地进行了引入。基于考古学和历史文本的证据,几个世纪以来,天仙子在药用和经济上一直有很重要的作用。
形态特征
根茎
根较粗壮,肉质而后变纤维质,直径约2-3厘米。一年生的茎极短,两年生高达1米,全体被粘性腺毛。
叶
叶自根茎发出莲座状叶丛,卵状
披针形或长矩圆形,长约30厘米,宽约10厘米,顶端锐尖,边缘有粗牙齿或羽状浅裂,主脉扁宽,侧脉5-6条直达裂片顶端,有宽而扁平的翼状叶柄,基部半抱根茎。
茎生叶卵形或三角状卵形,顶端钝或渐尖,无叶柄而基部半抱茎或宽楔形,边缘羽状浅裂或深裂,向茎顶端的叶成浅波状,裂片多为三角形,顶端钝或锐尖,两面除生粘性腺毛外,沿
叶脉并生有柔毛,长4-10厘米,宽2-6厘米。
花
花在茎中部以下单生于叶腋,在茎上端则单生于苞状叶腋内而聚集成蝎尾式
总状花序,通常偏向一侧,近无梗或仅有极短的
花梗。
花萼筒状钟形,生细腺毛和长柔毛,长1-1.5厘米,5浅裂,裂片大小稍不等,花后增大成坛状,基部圆形,有10条纵肋,裂片开张,顶端针刺状;花冠钟状,长约为花萼的一倍,黄色而脉纹紫堇色;
雄蕊稍伸出花冠;子房直径约3毫米。
果实
蒴果包藏于宿存萼内,长卵圆状,长约1.5厘米,直径约1.2厘米。
种子
种子近圆盘形,直径约1毫米,淡黄棕色。
物种分布
分布范围
天仙子在世界范围内分布于蒙古、
苏联、
欧洲、
印度等地。天仙子在中国范围内分布于中国华北、西北、西南及华东有栽培或逸为野生。
生境
天仙子常生于山坡、路旁、住宅区及河岸沙地;喜温暖湿润气候,生长适宜的温度为20-30℃,不耐严寒,喜阳光,以土壤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中性及微碱性砂质
壤土栽培为宜。
生长习性
花期5-8月,果期7-10月。天仙子是一种
长日照植物,在夏早期开花,
二年生草本需要春化,种子在秋季或初夏发芽。
栽培技术
播种方法
直播法:在中国北方播种时间为3月至4月中旬,长江流域可秋播或春播,以秋播为主。条播或穴播。
条播:开浅沟,将种子均匀撒入,覆土,以盖没种子为度。
穴播:挖穴,播种,播后可稍镇压,应经常浅水,温度在18-23℃,有足够的土壤温度,播后10天左右出苗,苗齐后进行间苗1次,每穴留壮苗1株。
田间管理
秋播者中耕除草3次。第1次在当年11-12月,第2次于翌年2-3月,第3次在4月。春播者在4月上中旬、5月下旬、6月上旬各中耕1次。中耕宜浅,每穴中耕后追肥1次,以
氮肥为主,先淡后浓,先少后多。4月上旬及5月上旬花果期再用2%的
磷酸钙溶液根外追肥两次,可提高种子产量。
虫害防治
虫害有
红蜘蛛,春季发生,可用化学药剂防治,并注意不宜选
豆类、棉花、茄等为前作。
采收加工
秋季果皮变黄色时,采摘果实,曝晒,打下种子,筛去果皮、枝梗,晒干。秋季采挖根,洗净,晒干。夏季采收叶及花,阴干。
物种危害
植物毒性
天仙子生食或过量服用易中毒,其中毒表现有
口干、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皮肤和黏膜干燥潮红、头痛、发热、心动过速、瞳孔散大、视力模糊、
排尿困难,严重者可致妄、狂躁、眩晕,或表现反应迟钝、精神衰颓、昏睡等抑制症状,最后可因血压下降、呼吸衰竭死亡。
有毒成分
天仙子全株均含有托类生物碱,即
莨菪碱,
东莨菪碱及阿托品,以种子含量最高。
中毒机理
中毒机理主要是通过麻痹副交感神经的神经末稍,产生典型的毒蕈碱样作用,进而产生中枢抗胆碱作用。以成人体重60kg计算,天仙子在41.67-266.67mg·kg-1即可产生中毒症状。
功用价值
药用价值
天仙子的种子可入药,有解痉止痛,安心定痫功效。主治脘腹疼痛,风湿痹痛,风虫牙痛,跌打伤痛,喘嗽不止,泻痢脱肛,癫狂,惊痫,肿疮毒。
经济价值
天仙子种子榨油,可以制作肥皂、油漆。
相关研究
采用加热回流的提取方法,苯酚-
硫酸显色,配合紫外分光度法,测定多糖的含量,检测波长490nm。结果表明葡萄糖的浓度在0.1202-0.4206 mg/mL范围内呈良好的
线性关系,回收率为99.79%,RSD=0.84%。天仙子多糖含量2.19%,为天仙子多糖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应用
硅胶柱色谱、
凝胶柱色谱和反相色谱等分离手段从天仙子种子95%乙醇提取物的
正丁醇层分离获得了10个化合物,通过各种波谱技术,最终鉴定得到9个化合物的结构。包括4个生物碱:克罗胺、N-反式阿魏酰
酪胺、大麻酰胺 D 和
莨菪碱;3个
芳基衍生物: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
香草酸和
香草醛;1个
黄酮苷:皮素-3-O-β-D-芸香糖);1个
丙三醇。
物种对比
天仙子与南天仙子均为种子类中药。两者来源不同,功效、主治各异;但名称相近,形态相似,处方、调配时极易混淆。天仙子有大毒(属卫生部颁布的28种特殊管理的毒性中药),用之不当,不仅延误治疗,而且可能酿成大错。使用时须区别对待。“天仙子”与“南天仙子”对应基源植物为天仙子(Hyoscyamus niger)与水蓑衣(Hygrophila ringe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