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民族大学(英译:Xizang Minzu University),地处陕西省
咸阳市,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与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建设的高校。学校是全国绿化模范单位、文明校园、教育部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试点单位、第一批教育信息化优秀试点单位、团队式对口援助高校、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中西部地区重点建设高校。
西藏民族大学的前身“西藏公学”于1957年6月由党中央指示创办,1958年9月15日正式开学。1964年9月22日西藏工委常委会议决定将“西藏公学”改名为“西藏民族学院”。1965年4月30日,学校被批准改名。1965年7月1日,学校举行挂牌仪式。2015年4月28日改名为西藏民族大学。
截至2024年4月,学校共有渭城、秦汉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1157.48亩,校舍总面积49.8万平方米,在拉萨建有教学实践基地。学校现有在校生13225人,其中本专科生10937人,研究生2288人,教职工1340名(其中校本部1003名)。学校有1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马克思主义理论),13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1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59个本科专业;11个学科门类,14个教学单位。
西藏民族大学在2024软科中国民族类大学排名中位列第9。
历史沿革
西藏民族大学诞生于西藏和平解放初期、民主改革前夕的特殊历史时期,是西藏和平解放后党中央在祖国内地为西藏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学校。西藏民族大学前身是1958年9月15日成立的“西藏公学”,学校于1965年4月30日改名为西藏民族学院、2015年4月28日正式改名为西藏民族大学。
西藏公学时期
西藏和平解放后,中央领导为西藏的民主改革、社会建设和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1949年11月14日, 毛泽东主席指出解决民族问题需要大批少数民族干部。1956年2月20日, 毛泽东主席强调“西藏也要设立大学”。同年9月,“六年不改,适当收缩”的西藏工作方针和指示提出。1957年3月5日,决定在内地为西藏设立学校。6月,中共西藏工委正式决定筹建民族学校。9月1日,学校定名“西藏公学”,10月17日,确定校址,将位于陕西
咸阳的“西北工学院”校址移交西藏。
1958年9月15日,西藏公学举行开学典礼(张国华兼任首任校长)。西藏公学的首批学员共3415名(其中藏族3129名),此时主要任务是为西藏培养民族干部。
1960年,西藏民主改革取得胜利。西藏公学的办学任务转变为培养民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1959年成立了藏文专修科。1960年10月,学校创办7个专业和行政训练班,制定了《专业教育规划草案》。1962年11月创办了《教学研究》。1963年10月形成了“六科一系”的专业布局。1964年,学校开始招收新生并从内地招收汉族高中毕业生。
西藏民族学院时期
1964年9月22日,学校决定改名。1965年4月30日,学校正式改名为“西藏民族学院”。1965年7月1日,挂牌仪式举行。
十年“文革”,导致学校教学工作无法正常进行。1966年5月到1967年12月,学校停课。1970年,西藏民族学院被撤销。1971年5月,学校恢复,同时开始迁校,在尼洋河畔学校师生建起了西藏民族学院林芝分院,形成了以陕西咸阳为总院西藏林芝为分院,“两地一校”的特殊办学格局。1978年,林芝分院被正式批准,并改名为“
西藏农牧学院”,成为西藏第一所独立办学的高等理工学校。
1978年5月,学校提出了建设文、理科为主的综合性民族大学的办学目标。1979年2月,学校决定办学重点转移到教学和科研上。1990年7月31日,胡锦涛同志(任职
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对学校办学给予了高度肯定。
2000年以后,学校办学取得重大突破。至2007年,学校办学规模扩大,在校生人数达近万人;办学机制改革,建立了一整套科学管理规章制度;办学条件改善,新建了多个现代化场地。2006年10月,学校通过了教育部教学评估。
2008年10月5日,建校50周年,胡锦涛同志发来贺信。2009年3月,学校成为了国家民委与西藏人民政府共建高校。2011年,实施以中国人民大学为组长单位的团队对口支援模式。2013年,学校成为“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地方高校。2012年,学校启动“更名、申博、新校区建设”工作。2013年,学校成为新增博士学位授予权立项建设单位。2015年,秦汉新校区建设规划通过审批。
西藏民族大学时期
2015年4月28日,学校改名为“西藏民族大学”。2015年6月,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下发通知,支持西藏民族大学的建设和发展。2018年,学校建校6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肯定了学校的办学精神、办学传统和办学特色。2023年10月14日,西藏民族大学高原胃肠病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西藏民族大学附属医院成功举行。
学校规模
院系情况
截至2024年4月,学校设有文学院、民族研究院、法学院、新闻传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财经学院、管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教育学院、外语学院、体育学院、医学部、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等14个教学单位,59个本科专业。
师资情况
截至2024年4月,现有教职工1340名(其中校本部1003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850人,专技人员中有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14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55人;专兼职教师716人,其中教授108名,副教授226名,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607人,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05人;硕士研究生导师327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1人。高水平人才队伍逐渐壮大,“长江学者”5人;现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计划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人,全国优秀教师10人,国家级档案专家1人,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教育教学奖1人,“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教育部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0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自治区级教学团队7个,全国高校思想政治课名师工作室2个。
学科建设
截止到2024年4月,学校形成了哲学、经济、法学、教育、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有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1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1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9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3个。
教学情况
截止到2024年4月,学校共有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7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一流专业16个,自治区级特色专业4个,自治区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3个。
学校交流
学校充分发挥援藏政策优势,积极构建对口支援工作机制。在中组部、教育部和陕西省的统筹部署下,
中国人民大学、
中山大学、
厦门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东南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
南京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西北大学、
长安大学等12所对口支援高校,不断创新援藏形式、拓宽援藏领域、丰富援藏内涵,深入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对口支援工作,推动学校学科专业、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学术研究
学术资源
学术期刊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筹办于1979年,1980年正式创刊,1985年向国内外公开发行,1991年7月颁给国际标准刊号。1998、1999年先后入编《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选用期刊》。2003年改为双月刊。2015年7月,名称由《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更名为《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017年被评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AMI”扩展期刊。2017、2019年被评为为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 目前为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会员单位。
图书馆
始建于1958年,历经西藏公学、西藏民族学院、西藏民族大学三个发展阶段,现有渭城校区新(2006年建立,主要提供特藏图书、报刊和电子资源阅览和信息咨询服务)、老图书馆(1987年建立,主要提供图书外借服务)、秦汉校区图书馆(2020年建立,采用藏、借、阅、网一体化的现代管理模式)和档案管理中心四个馆舍,总面积25000平方米。2013年,档案管理中心归口图书馆管理,收藏有西藏公学、西藏民族学院、西藏民族大学3个全宗档案。截至2022年11月底,图书馆馆藏总量为341.2万册,其中,纸质图书154.3万册,电子图书186.9万册,订购各类数据库62个,试用数据库70个,形成以文、理、经、管、法、医学、教育、体育等多学科的印刷型与电子型文献资源并存的综合性藏书体系。
科研平台
截止至2024年4月,学校拥有省部级以上人文社科研究基地8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培育)1个,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2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2个,自治区高校重点实验室7个,自治区高校教学实验室10个,自治区实验实训基地1个,自治区科研创新团队3个,并建有一批高水平科研机构。
科研成果
2010-2014年,学校共获261项省部级以上科研立项(52项国家社科基金立项、1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项目、1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6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2016-2020年,学校获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立项540余项。
2019年,西藏文化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入选教育部首批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南亚研究所入选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备案名单、获批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围绕此类现实问题西藏民族大学开展研究,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19项,产出了《西藏经济发展若干重大问题(“十三对关系”)研究》、《西藏县级政权转型发展研究》《当代西藏产业经济发展史》高原水污染处理等一批重要科研成果。
2020年,西藏民族大学在本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青年项目和西部项目立项名单中获批21项课题,其中18个项目与西藏直接相关。
学校排行
在2022软科中国民族类大学排名中位列第8。
在2023软科中国民族类大学排名中位列第8。
在2024软科中国民族类大学排名中位列第9。
校园文化
校名
藏文校名字体:沿用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阿沛·阿旺晋美同志题写的校名字体。
中文校名字体:采用现任
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
张海先生题写的校名字体。
校徽
设计说明:本标识按照国内外高校校徽所遵循的圆形结构为基本图形,标识的中心部位是由雪山、雪莲花、书本和办校时间1958组成,外围由藏英汉文校名组成,校徽以单色“藏红色”为基调,符合国际上校徽设计单色的主流趋势,并适合以标准化模式推广发布的要求,具有易识别、易推广、易制作,民族特色突出的特点。
中心图形部分释义:上端三角形采用了唐卡中雪山的造型,象征世界第一峰珠穆朗玛峰,借喻学校努力成为国内外有影响的高等学府;中间是图案化的雪莲与下端的书结合在一起,象征西藏民族大学在学界如一朵绽开的雪莲花,特色而又美丽;将雪山、雪莲花、书本结合在一起很好地诠释了“爱国兴藏,笃学敬业”办学特色。
校训
爱国 兴藏 笃学 敬业
“爱国、兴藏、笃学、敬业”,属典型的四言八字形式,四个相似的动宾词组简洁有力,极好地体现了学校立足于培养“热爱祖国、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办学宗旨,以及“面向西藏、服务西藏、办让人民满意的西藏民族大学”的办学目标。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备注:数据统计时间截止至2024年4月。
历任领导
校区情况
渭城校区:位于陕西省
咸阳市文汇东路6号,西藏民族大学本部。涵盖了哲学、经济、法学、教育、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设有文学院、民族研究院、法学院、新闻传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财经学院、管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教育学院、外语学院、体育学院、医学部、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等14个教学单位。
秦汉校区:位于陕西省西咸新区
秦汉新城兰池四路,于2020年7月2日正式落成启用。秦汉校区占地面积763.5亩,于2016年7月正式动工,总投资6.6亿元,总建设规模为15.36万平方米,可容纳5000余名大学生在此学习生活。
校友情况
所获荣誉
2017年12月29日,学校被评为教育部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优秀单位。
2019年,学校被
中国民族医药协会评为“医药现代化与临床转化领军单位”。
2021年9月7日,学校被教育部认定为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单位。
参考资料
学院简介.西藏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2023-05-05
学院简介.西藏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2023-05-05
学院简介.西藏民族大学法学院.2023-05-05
学院概况.西藏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23-05-05
学院简介.西藏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3-05-05
学院简介.西藏民族大学财经学院.2023-05-05
学校概况.西藏民族大学管理学院.2023-05-05
学院简介.西藏民族大学信息工程学院.2023-05-05
机构设置.西藏民族大学教育学院.2023-05-05
学院简介.西藏民族大学外语学院.2023-05-05
学院简介.西藏民族大学医学院.2023-05-05
学院介绍.西藏民族大学体育学院.2023-05-05
科研动态.西藏民族大学-科研处.2023-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