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德浚(1908年2月1日—1986年7月14日),出生于北京,祖籍
绍兴市,园艺学家,植物分类学家,植物园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俞德浚1931年毕业于
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1931年到1934年12月25日,担任中国西部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植物部主任。1950年到1982年,担任
北京植物园主任。1952年加入
九三学社。1956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1年担任《
中国植物志》主编。1986年7月14日逝世。
俞德浚是中国植物园事业的奠基人之一。长期从事
植物学考察、采集及分类研究。俞德浚在蔷薇科、
秋海棠科等类群的分类研究以及
园艺植物的起源、分类、引种驯化和品种选育中做出了贡献,是国际著名的蔷薇科植物学家,他领导创建了北京植物园,还参与了中国10多个植物园的建园设计规划,推动了植物园事业的发展。著译或
合作出版《植物园工作手册》《苏联植物园》《中国植物志》(36~38卷)等著作,发表论文60余篇,主持出版《植物引种驯化集刊》等刊物。俞德浚出版的图书《中国果树分类学》于1982年获全国优秀科技著作
一等奖。代表性学生有
陆玲娣、谷翠芝、李朝銮。
人物经历
早期与学业经历
俞德浚,原名俞季川,祖籍
绍兴市。1908年2月1日出生于北京一个商人家庭。俞德浚父辈经商,小学时家道败落,少年时期就培养了他勤苦好学的品格。10岁之前接受私塾教育,1918年考入京师公立第22小学,1923年毕业,同年考入北平市立师范学校,在北平市立师范学校读书时,受到两位留日老师的影响,开始对生物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28年,考入
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学习成绩优异,受到当时在北京师范大学和
北京大学任教的中国著名植物学家
胡先骕的器重,1931年毕业后担任胡先的助教,负责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大学植物分类的实验教学工作,并在胡先骕任主任的静生生物调查所植物部从事植物分类学研究,这一时期,俞德浚在《中国植物学杂志》上翻译发表了《国际植物学会的发展史料》和《国际植物学命名法规》,为中国了解国际植物学术活动和中国的植物分类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工作经历
1932年,静生生物调查所接受
哈佛大学阿诺德树木园的资助,合作进行
四川省植物采集工作,俞德浚被派任中国西部科学院植物部主任,率队在四川西部进行了3年的调查采集工作,1934年返回
北平市。1935年,在《中国西部科学院特刊》创刊号发表了《四川省雷马峨屏调查记》一文,详细记述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土壤、气候、植被和风土民情等。1937年,静生生物调查所又接受
丘园和
英国皇家园艺学会的委托,采集
云南省高山植物种子,俞德浚再次接受任务赴云南考察采集,1939年完成任务。1939年到1942年任
云南大学生物系讲师、副教授。抗战全面爆发后,他随研究所迁至
昆明市,任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研究员,1945年起,任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副所长,此间,他开展了蔷薇科、
兰科、
秋海棠科、
山茶属植物的研究,发表了多篇论文。与
秦仁昌、
陈焕镛等引种了世界的许多烟草栽培品种。
1947年赴
英国皇家植物园和
爱丁堡植物园进修,期间完成了The Garden Camellias of Yunnan (云南茶花谱)一书的书稿。1949年到1950年任英国邱园客籍研究员。
1950年,他回中国后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在原北平研究院植物园的基础上创建
北京植物园,并担任北京植物园主任,期间参加过中国十余处植物园的建园规划的制定。1952年加入
九三学社。1953年,植物分类研究所改名为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他开始从事植物分类学研究。1954年,俞德浚和孙可群、
吴应祥、黎盛臣、董保华等10位研究人员建议建立北京植物园并很快得到批复。1956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0年至1981年任中国
园艺学会第二、三届副理事长。1966年,俞德浚完成了《中国果树分类学》专著,由于“文化大革命”,直到1979年才出版。在十年浩劫期间,植物园被撤销,俞德浚遭受冲击。
1978年担任《
中国植物志》代主编;同年起担任中国植物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后任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副所长。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0年到1986年任中国濒危物种科学组副组长。1980年在鉴定蔷薇科
植物标本时,俞德浚和学生发现了
太行花新属,定名后为保证严谨性,他再次前往
太行山产地考察,然后才正式发表。1981年担任《中国植物志》主编。1985年9月,俞德浚身体突然不适,当时自己还不知身患癌症,仍准备外出考察和参加会议,在领导和同志们再三劝阻下,才勉强退了飞机票。住院期间,他还带病出席了
北京植物园建园三十周年纪念活动,并致开幕词。
人物逝世
1986年7月14日,俞德浚在北京逝世。
主要成果
参与建设北京植物园
1950年,俞德浚回到中国后,毫不犹豫地参与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园的筹建工作,并为北京植物园后期的迁址及重建作出了重大贡献。此后的30余年,俞德浚为发展中国植物园事业,跑遍全国各地,参与10多个植物园的建园规划和园址选择等工作,共同探讨办好中国植物园的有关问题,为中国植物园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发展《中国植物志》
俞德浚在担任《中国植物志》主编期间,出版《中国植物志》达35册。俞德浚和同事们花费20多年撰写出版的《中国植物志·蔷薇科》记述了已发现的中国全部蔷薇科植物,具有重要的
经济意义和学术价值。
发展园艺事业
俞德浚对园艺植物的研究尤以对云南茶花的研究最为著称,20世纪80年代发表的《云南山茶花品种的起源与分类》一文,被多国学术刊物转载。此外,在果树园艺领域,他所著的《中国果树分类学》对果树分类的内容、方法、命名原则、栽培果树的起源及地理分布等问题作了详细说明,是从事果树生产、教学和科研工作者的重要参考书。
蔷薇科研究
蔷薇科是一个包括124属3300余种的大科,中国约有51属近1000种。人们喜爱的许多水果和于果植物、观赏植物、
芳香植物、药用植物都在蔷薇科里。俞德浚和学生用了20多年时间,对中国蔷薇科植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考证和订正了中,拉名称,整理和鉴定了中国各地标本近30万份。为进一步研究蔷薇科植物,开发中国丰富的蔷薇科资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国际上也为中国蔷薇科分类的研究填补了空白。
主要论文与著作
主要论文
俞德浚共发表论文60余篇,以下为部分论文。
出版著作
俞德浚著译或
合作出版《植物园工作手册》《苏联植物园》《
中国植物志》(36~38卷)等著作,主持出版《植物引种驯化集刊》等刊物。其中《中国果树分类学》是一部研究中国果树种质资源的重要著作。
社会职务
荣誉与获奖
个人荣誉
图书获奖
俞德浚出版的图书《中国果树分类学》于1982年获全国优秀科技著作
一等奖。《中国植物志》于1987年荣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89年获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人才培养
俞德浚是一位治学严谨、工作一丝不苟的学者,他要求年轻同志在工作中也能以同样的态度对待工作。他鼓励青年
科技人员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田间实验为重点,提高栽培技术水平。他曾多次强调:“植物园的研究人员必须过好栽培技术关。”代表学生有
陆玲娣、谷翠芝、李朝銮。
影响与后世纪念
俞德浚墓
俞德浚塑像
人物评价
国家植物园表示:“半个多世纪以来,俞先生(俞德浚)在浩瀚的植物王国里辛勤耕耘,不知疲倦地忘我工作,在我国的植物分类学事业、植物园事业、
园艺事业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表示:“俞德浚把毕生精力奉献给祖国的植物科学事业,他治学严谨、学识渊博,虚怀若谷。他工作中一贯顾全大局,克己让人,任劳任怨。他平易近人,团结同志,特别关心青年一代的成长,被学生和周围同志视为良师益友。”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表示:“他(俞德浚)一贯为人正直,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廉洁奉公,平易近人,关心同志,热心扶植中青年科学工作者,以一丝不苟、严谨治学的精神,为植物科学培养了许多人才。”
人物关系
参考资料
俞德浚.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2023-05-07
俞德浚.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2023-05-07
俞德浚 院士.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23-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