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闹海
中国传统神话故事
《哪吒闹海》是中原地区传统的神话故事,源于佛教,记录于元代《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封神演义》《西游记》等书中。
哪吒的最早传说来自古波斯和古印度教的神话,其原型最初见于十六国时期北凉汉译佛教典籍《佛所行赞》中记载的“那罗鸠婆(梵语音译)”。宋辽金元时期是“哪吒闹海”故事的萌芽期,辽代佛教舍利石函上刻有哪吒追杀龙王的图案,是哪吒屠龙情节的雏形,故事中不同情节经历了独立发展。明代“哪吒闹海”故事基本定型,原本的“降龙”主题转变为“闹海”主题,此外,明代“哪吒闹海”的故事产生了确切的弑父情节,故事逐渐从佛教传说中脱身出来,加入了道教的因素。清代“哪吒闹海”故事从案头走向场上,以戏曲与说唱的形式继续在民间传播,如京剧《陈塘关》与清代车王府曲本封神演义》,它们大多延续了《封神演义》中的故事框架,只在人物情节的具体设置有所改编。
在《封神演义》中,哪吒灵珠子转世,降生异于常人,被太乙真人收为徒弟。他七岁在九湾河洗澡时,混天绫惊动东海,与夜叉敖丙敖丙发生冲突,将他们打死,并取敖丙龙筋。龙王大怒,威胁上天庭告状。哪吒为免父母受难,割肉还母、剔骨还父。后哪吒得太乙真人相助,莲花重塑身躯。哪吒重生后与李靖发生冲突,终在燃灯道人调解下和解。
民间信仰之中,沿海的百姓常常把哪吒奉为镇海之神来敬供。“哪吒闹海”已于2012年列入河西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传说是中国传统的神话题材,故事性强,多次被改编成儿童文学作品,包括1957年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鲁兵程十发版和2019年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的唐亚明、于大武版。1979年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哪吒闹海》电影曾获大众电影百花奖
历史沿革
哪吒的最早传说来自古波斯和古印度教的神话,其原型最初见于十六国时期北凉汉译佛教典籍《佛所行赞》中记载的“那罗鸠婆(梵语音译)”,唐长安城大兴善寺不空和尚翻译的佛教经典中,哪吒全名叫作那吒俱伐罗(Nalaküvara ),是北方毗沙门天王的后辈。“哪吒闹海”故事源于佛教,唐五代至宋敦煌市地区《毗沙门天王赴哪吒会》等题材的佛教壁画,为其提供了父子不睦的传言。宋代禅宗思想典籍流行的哪吒话头,是哪吒析骨肉还父母与莲花化生情节的灵感来源。辽代佛教舍利石函上刻有哪吒追杀龙王的图案,是哪吒屠龙情节的雏形。
宋辽金元时期是“哪吒闹海”故事的萌芽期,故事中的各情节正在独立发展,大多散见于佛教文献与文物中。“哪吒闹海”故事的主要情节之一是哪吒屠龙,宋代佛典中曾记载哪吒与龙的传说,宋初法贤译《佛说最上秘密那拿天经》中明确说到哪吒以龙为络腋、为腰绦,后世哪吒抽龙筋给李靖束甲的情节与此相似。并且,经中还提到哪吒有降龙的能力。“降龙”“入龙宫”都是后代哪吒闹海故事中的重要情节。宋初道原《景德传灯录》记载了哪吒“析肉还母,析骨还父”的传说。此外,本土道教开始吸收哪吒故事,将他的名字与咒语相结合 ,为后来“哪吒闹海”故事的道教化做出了铺垫。
元代哪吒形象发生多变,一方面,杂剧《二郎神醉射锁魔镜》延续哪吒原始的佛教护法神形象,并讲述他曾经降服“独角逆鳞龙”的事迹。另一方面,这一时期有文物展现哪吒的孩童形象,美国沙可乐美术馆藏有元代玉质浮雕饰环一枚”,玉环市上雕刻哪吒与龙在海中相斗的图案,哪吒赤裸上身,身缠混天绫,手拿乾坤圈
明代“哪吒闹海”故事基本定型,原本的“降龙”主题转变为“闹海”主题,故事逐渐从佛教传说中脱身出来。明代成书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有“哪吒太子”条,记录了哪吒的出身、形象、经历、职能、封号等信息。书中记载那吒生五日,化身浴于东海,足踏水晶殿,翻身直上宝塔宫。龙王以踏殿故,怒而索战。帅时七日,即能战,杀九龙。书中所述是哪吒闹海故事流变中的重要转折,从此佛教神哪吒开始混杂道教神身份。明代神魔小说《西游记》中也提到了“哪吒闹海”的故事,但只是一带而过。哪吒出生时,左手掌有个“哪”字,右手掌有个“吒”字,所以取名叫哪吒。他三岁就下海,闯下大祸,踏倒水晶宫,捉住蛟龙肌肉痉挛刮鳞当绦子。李靖生怕他长大再惹大祸,想杀哪吒以绝后患,谁知哪吒愤怒,拿刀在手,割肉还母,剔骨还父,后来一缕残魂来到西天求救,如来佛祖取荷藕做他的骨骼和肌肉,荷叶做他的衣服,使哪吒起死回生。后来哪吒要杀天王,报那剔骨之仇,多亏如来佛祖从中说和,赐给天王法宝玲珑塔一座,让哪吒见塔如见佛,并以佛为父,才消释了父子冤仇。
明代另一部神魔小说封神演义》将哪吒闹海故事进行了极大地丰富和发展。明代“哪吒闹海”的故事产生了确切的弑父情节,哪吒从不愿拜父的佛教护法神,转变成弑父报仇的道教灵珠子
清代“哪吒闹海”故事从案头走向场上,以戏曲与说唱的形式继续在民间传播,它们大多延续了《封神演义》中的故事框架,只在人物情节的具体设置有所改编。以往“哪吒闹海”情节多采用强烈的戏剧冲突手法,来表现哪吒忿怒与弑杀的神性,情节设置主要是为屠龙、自杀等重大事件服务,故事主题严肃。而京剧《陈塘关》在处理“哪吒闹海”情节时,采用诙谐的手段弱化哪吒的神性,使其更贴近幼童的身份特征。
清代车王府曲本封神演义》对《封神演义》进行改编扩充后,在闹海一节增添了许多有趣的人物与情节,使故事中的严肃主题逐渐模糊,以适应普通百姓追求轻松娱乐的心态。增加的人物中最有代表性的角色是龙宫中的老鼋哪吒大闹龙宫与敖丙打斗时,老鼋在旁观战,他心里料想哪吒一定不是对手,顿时涨了精神,带着水卒在幔海网里加油助阵。龙王得知杀害敖丙的是李靖之子,前来陈塘关讨要说法,原著中这一段主要突出龙王的气愤,而曲本将这一情节进行了戏谑化处理,龙王与李靖对质,越说越气,又是装晕又是装死。除了闹海情节的趣味化,清代哪吒闹海故事还将父子交恶情节进行了彻底改编,哪吒弑父行为原本是为了表现哪吒反抗父权制的彻底,经清代艺人改写后,则增加了哪吒甘心求饶与父子情深等场面,使哪吒的反抗呈现出妥协性。京剧《陈塘关》为了使故事主题符合世俗伦理,只搬演哪吒自杀及之前的情节,着重强调哪吒分割骨肉以救父母之难的孝心。
故事情节
明代小说《封神演义》中对“哪吒闹海”的情节描写道:殷夫人怀胎三年多却迟迟不生产,家里人都认为是妖怪作祟,后来因梦见道士而生下一个肉球,李靖劈开肉球发现是男婴,夫妻欢喜,太乙真人灵珠子降世前来收徒并为其取名“哪吒”。接着,哪吒七岁时出关外避暑游玩,天热难行,遂拿着混天绫在九湾河中蘸水洗澡。谁知这九湾河处在东海口上,哪吒的混天绫乃太乙真人赐予它的法宝,有撼动乾坤之力,将东海水晶宫震得来回摇晃。龙王敖光听宫阙震响,派夜叉李艮出海探查,李艮与哪吒发生口角,哪吒用乾坤圈一把将其打死。龙王得知后大怒,派敖丙敖丙出海捉拿哪吒,结果哪吒将敖丙也打死,还抽了敖丙的龙筋准备拿回家给李靖束甲。龙王得知后大怒,化身秀士来陈塘关找李靖理论,李靖开始不相信,后来发现哪吒手中的龙筋,吓得张口结舌,龙王放话要去玉皇大帝那里告状。李靖与夫人觉得大难临头崩溃大哭,哪吒见父母哭泣心中不安,无奈只好坦诚灵珠子身份,然后土遁去乾元山找师父太乙真人求助。后哪吒在南天门将敖光打了一顿,还抓下他四、五十片鳞甲,彻底激怒龙王。
哪吒在南天门痛打敖光之后,四海龙王奏准玉帝来陈塘关捉拿李靖夫妇,哪吒知晓后为不累双亲,遂割骨还父割肉还母,自此哪吒与龙王之仇告一段落。哪吒死后魂魄飘到乾元山,太乙真人命哪吒给殷夫人托梦,请其建行宫复活哪吒肉身,李靖发现后将哪吒金身打碎并烧毁庙宇,使哪吒无法复生。哪吒再次求助太乙真人,真人用莲花重塑哪吒人形。哪吒为报毁坏金身之仇来陈塘关寻李靖,与李靖在帅府门前大战,李靖不敌只能往东南方逃走,哪吒在追赶李靖的过程中遇木吒,木吒指责他弑父大逆不道,被他一金砖打倒。哪吒接着追赶李靖,途中被文殊广法天尊打了一顿扁拐,只好假意与李靖和解。从天尊洞中出来,哪吒继续追杀李靖到一个山岗上,遇到燃灯道人。燃灯用道法帮李靖迎战,并用玲珑塔将哪吒降服。最后燃灯把塔赠与李靖,哪吒虽心中不忿也只好认错作罢。
人物介绍
哪吒
哪吒起源于印度佛教中的“那罗鸠婆、那吒俱伐罗”等,在道教中也叫“那吒”,在《三教搜神大全》中也叫“那叱”,是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的人物。神话中的哪吒是一位孩童天神,诞生时身披赤铜,三头六臂极具威力,被认为是天地间的神灵,是中国民间信仰中著名的神祇之一。道教中,哪吒常被尊奉为护法神,尤其是在北方道教中,哪吒被视为道教的第一重要保护神。哪吒在的头衔为中坛元帅、通天、威灵显赫大将军、三坛海会大神等,俗称太子爷、三太子。在民间信仰中哪吒被奉为神祗英雄,是镇海之神、海民的保护神。
西游记》中,哪吒是天宫的孩童神将,在小说第四回,哪吒主动请求出战,与孙悟空交手前,小说对他作了一些刻画。此时哪吒的六般兵器已名目俱全,分别是“斩妖箭、砍妖刀、缚妖索、降妖杵、火轮儿、绣球儿”,“火轮”是第一次出现,《孙悟空之真假美猴王》中的“火轮”是《封神演义》中“风火轮”的前身。三头六臂的哪吒怀揣六件兵器,腾挪跌宕、变化万千。
封神演义》中,哪吒是陈塘关守将李靖的第三子,是由玉虚镇教奇宝“灵珠子”投胎转世而生,阐教传人之一,哪吒在《封神演义》中的描述、细节更加丰富,比如“哪吒闹海”的故事,元代只是短短几句话,在明代小说中就变得非常饱满了。
李靖
李靖是中国古代神话人物,道教神仙,人物原型为隋末至初唐时期杰出的军事家李靖。在《封神演义》原著中姓李名靖,是商朝末年陈塘关的总兵,殷夫人的丈夫,生有三子,分别是金吒木吒哪吒。在中国神话中,李靖又称李靖,协助武王克殷有功,后位列仙班。他的形象特征是:穿戴甲金冠,左手托玲珑塔,右手持方天三叉戟。随身带有宝剑、缚妖索法器。在《封神演义》版“哪吒闹海”故事中,李靖是哪吒的父亲,在哪吒割骨还父割肉还母后,其夫人为死去的哪吒建行宫以求复活,被李靖损毁。太乙真人为哪吒重塑莲花身,哪吒前来寻仇,李靖不敌,但有燃灯道人帮助,用玲珑塔降伏了哪吒。
太乙真人
太乙真人是古代神话小说《封神演义》中的人物,为阐教十二金仙”之一,清微教教主,师从阐教掌门玉虚宫元始天尊,修行斋醮科仪乾元山金光洞,弟子哪吒。在《封神演义》版“哪吒闹海”故事中,他奉元始天尊之命,送灵珠子下凡,让灵珠子辅佐姜子牙助周伐纣。太乙真人在灵珠子出生次日,收灵珠子为弟子,赐名“哪吒”。太乙真人在哪吒被逼自尽身亡后,运用神通法力,为哪吒重塑肉身。太乙真人法力高强,擅推算预知天机,且拥有庆云青莲护体能力,身边法宝众多,尽数赠予哪吒;他以一个无所不能的师者权威形象出现,是好师父的典型代表。
龙王三太子
东海龙王敖丙原名敖丙,他的父亲是东海龙王敖光。敖丙在《封神演义》第十二回,陈塘关哪吒出世中出场,兵器为一杆方天画戟,坐骑为逼水兽。因哪吒闹海一事,前去问罪,被哪吒打死并扒皮抽筋,后魂归封神台。最终姜子牙归国封神,敖丙被封神为“华盖星”之职。是封神全文之中被封过两次神的角色之一,其次是他的手下巡海夜叉李艮”。
东海龙王
在明代长篇神仙小说《封神演义》中,东海龙王名为“敖光”,是龙族之首。《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记载哪吒在东海洗澡,脚踩水晶宫,登上宝塔殿,龙王认为哪吒对东海龙族不敬,便发动龙族兵士讨伐哪吒,然而数位龙兵死于争斗。东海龙王见力不从心,无奈将此事上报天宫,却被堵在天门门口的哪吒打死。在《封神演义》版“哪吒闹海”故事中,敖光的儿子敖丙被哪吒打死,他去找李靖算账,并扬言向玉皇大帝告状,在南天门被哪吒打了一顿。
文化内涵
哪吒本为佛教护法神,常以忿怒相示人,为了降服恶人,佛教护法神一般会以恶制恶,但这种形象或做法很难被中原地区百姓接受。佛教为了顺利融入中士环境不断做出改变。元代,哪吒由凶恶的佛教护法神转变为可爱孩童,即证明佛教神形象在逐渐向中土审美靠拢。其次,晚唐至宋敦煌壁画流行毗沙门天王赴哪吒会题材,可知佛教中确有哪吒与天王不睦之说。虽然故事是为了突出佛的崇高地位,但是拜佛不拜父的行为不符合中土的伦理价值体系,很难传播。而宋代以后禅宗思想中流行的另一种故事,用哪吒舍身为父母说法来表现哪吒的孝道。正是为了调和佛教弃俗思想与中原地区传统伦理而做出的努力,换言之,哪吒父子关系的缓和折射出佛教中国化的过程。
明代“哪吒闹海”故事呈现出佛道交融的特点,原本宣扬佛教义理的哪吒故事,此时已经脱离了单一的佛教叙事框架,逐渐演变成道教神仙故事,并正式进入文学领域。清代“哪吒闹海”故事最显著的特征是,宗教主题不断弱化的同时世俗性大大增强。清代以来,“哪吒闹海”故事的世俗化倾向明显,创作者不断在神魔故事里涂抹世俗色彩,抛弃了哪吒闹海故事原有的宗教主题,使故事一边向世俗趣味靠拢,一边向世俗伦理妥协。
从主动的角度来看,佛教内部(禅宗思想)创造性地添加了哪吒的孝顺属性,使哪吒的奇异行为更容易被中原地区百姓接受;从被动的角度来看,在佛教提供了原始素材的基础上,道教的参与使整个故事的叛逆主题得以呈现。其次,故事定型以后依然面临着传播风险,教义教理的衰微与世情文化的冲击使宗教故事的世俗化成为必然。
影响
民间信仰之中,沿海的百姓常常把哪吒奉为镇海之神来敬供。河西区陈塘庄怒江道桥南早年间曾建有哪吒庙,庙里有一座山门、一座主殿、两间配殿,供奉哪吒和李靖塑像。另外,河西区文化馆非遗部提供的材料显示,原陈塘庄村曾有一个源于明清时期的传统“同乐高跷老会”,创编有“哪吒闹海”花会。
人们借助这个神话故事,发泄对造成水害的龙王,最高封建统治者——“真龙天子”的怨恨。此外,因哪吒闹海时导致小鱼小虾无辜受到了牵连,衍生出一个歇后语:哪吒闹海——鱼虾遭殃,指因为个人所做的事而导致无辜的人受到牵连或迫害。
相关作品
文学
《哪吒闹海》是中国传统的神话题材,故事性强,多次被改编成儿童文学作品。1957年,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儿童图画书《哪吒闹海》,文字作者鲁兵,图画作者程十发。2019年,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有限公司的“百年百部中国儿童图画书经典书系”收录唐亚明和于大武合作的版本。
影视
1979年电影版《哪吒闹海》
1979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了电影《哪吒闹海》,由王往担任编剧,王树忱严定宪徐景达执导,林文肖等进行动画设计。影片包括哪吒出世、大闹龙宫、剔骨还亲、莲花重生等情节。影片获文化部1979年优秀影片奖、青年优秀创作奖,第3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美术片奖,第2届菲律宾马尼拉国际电影节特别奖,第7届法国布尔波拉斯文化俱乐部青年动画电影节评委奖和宽银幕长动画片奖。
绘画
1979年,画家张仃以传统壁画的形式创作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壁画《哪吒闹海》。其题材与形象来源于1978年他担任美术设计的动画片《哪吒闹海》,并参考民间木版年画中原地区传统宗教壁画以及张光宇先生设计的《大闹天宫》人物形象,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
相关考证
早年间曾有“哪吒闹海”闹的是天津三岔河口的传说,因为三岔河口自明代就是漕运中心,往来船流如织,在那时候塘沽区的入海口离海岸比现在近的多,黄昏退潮时候有时会发生海水倒灌现象,会打出很高的海浪,当时的人们管这种景象叫“哪吒闹海”。据学者谭汝为介绍,哪吒闹海发生在现今河西区陈塘庄是流传最多也最明确的说法,《封神演义》中哪吒的父亲李靖镇守的“东海重镇”陈塘关,在明代就称“陈堂庄”。
另有一种说法称“哪吒闹海”的陈塘关在蚌埠市固镇县刘集镇九湾河境内。九湾古镇从商朝时期就开始兴起,古时九湾渡又称陈塘渡,也叫陈塘关,据《水经注》记载:“九湾渡原名陈塘渡,浍、懈河交汇处,有哪吒庙,传为哪吒闹海处”。《凤阳县志》载:“九湾有哪吒庙,立有一座三头六臂的神像,横眉怒目,注视河心。”
参考资料
《哪吒闹海》.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7-26
“魔童降世”与文化认同.中央纪委国家监委.2024-07-26
封神演义.国学梦.2023-11-14
托塔天王.趣历史网.2023-11-13
李靖.中国社会科学词条库.2023-11-17
哪吒闹海.中国海洋大学.2023-12-24
封神榜之哪吒闹海 (1927).豆瓣电影.2024-07-31
《哪吒闹海》.中国社会科学词条库.2024-07-26
莲花童子哪吒 (1999).豆瓣电影.2023-06-12
哪吒传奇.豆瓣电影.2023-12-04
新封神之哪吒闹海 (2019).豆瓣电影.2023-06-12
哪吒之魔童降世.豆瓣电影.2023-12-04
哪吒降妖记 (2020).豆瓣电影.2023-06-12
固镇县九湾哪吒闹海--老龙潭传说.固镇县人民政府.2024-07-31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故事情节
人物介绍
哪吒
李靖
太乙真人
龙王三太子
东海龙王
文化内涵
影响
相关作品
文学
影视
1979年电影版《哪吒闹海》
绘画
相关考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