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医院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英文名: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oochow University),简称苏大附一院,是卫生部首批三级甲等医院,为江苏省卫健委直属的省级医院,江苏省区域医疗中心。在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发布的“2021年度中国医院排行榜”中,该院综合排名位居全国第54位。
苏大附一院前身为苏州博习医院,建立于1883年。1954年10月,更名为苏州市第一人民医院。1959年9月1日、1959年9月9日先后更名为苏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和苏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1994年,苏大附一院成为卫生部首批三甲医院。2000年,原苏州医学院并入苏州大学,同年8月,医院由苏州医学附属第一医院正式更名为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并沿用至今。
目前,苏大附一院共开放床位3000余张,共有职工5050人,其中正高级专家427人,副高级专家816人。医院设有临床医技科室45个,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8个(骨科、血液内科、心脏大血管外科、呼吸内科、临床护理、神经外科、临床药学、血栓与止血重点实验室)。院内目前拥有达芬奇、螺旋断层放射治疗系统(TOMO)、 Revolution超高端CT 、高场强核磁共振扫描仪等医疗器械。2022年全年,苏大附一院诊疗总量343.7万人次,出院16.4万人次,平均住院日6.3天,手术5.7万例。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承担着苏州大学医学部第一临床医学院、护理学院的教学任务。医院现有临床医学教研室48个,国家、省部级以上培训、示范基地10个,临床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临床医学),二级学科博士点1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0个。医院现有博士生导师128人,硕士生导师262人。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现有中心实验室、骨科心血管疾病等实验室15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内科血液病学、骨外科学),省部共建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临床免疫实验室),卫生部重点实验室1个(血栓与止血重点实验室)。2021年,苏大附一院位列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排行榜第33位。
历史沿革
创建过程
1882年11月2日,美国传教士兰华德(W·R·LAmbuth)与其妹婿柏乐文(W·H·PARK)着手筹建博习医院。
1883年4月8日 ,医院破土动工,安置基石。历时半年,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前身苏州博习医院(英文名:Soochow Hospital)正式建立,性质为私立教会医院。
1883年11月8日 ,博习医院开幕。一切院务由柏乐文、兰华德两位美籍医生主持,并有几位中国人协助工作。
1886年春,柏乐文正式担任博习医院第一任院长。
1909年,美国外科医生苏迈尔(J.A.SNELL)被指派来博习医院任外科主任。同年,医院开始有护士工作。
1917年,苏迈尔正式担任院长。
翻新重建
1919年,院长苏迈尔筹得银元二十万,将医院旧屋全部拆除,并重建新房。
1922年春,新院建成,设计床位100张,延聘了医院不少中西职员,并开始全部雇佣女看护。
1926年8月,美国外科专门医学院派遣人员来博习医院进行审定工作,认定博习医院为合格医院。
医院改制
1949年4月27日 ,苏州解放,医院仍维持原状。
1950年底,医院停止一切宗教活动,原传道人员改任行政工作。
1954年5月26日,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苏州博习医院正式交苏州市人民政府领导。
更名与合并
1954年10月14日,经苏州市卫生局批准,苏州博习医院改名为苏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1957年9月2日,经江苏省卫生厅、苏州市人民政府批准,苏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成为苏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由学院直接领导。
1959年9月1日,苏州医学院批准苏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改名为苏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同年9月9日,苏州医学院决定将苏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改为苏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1975年8月28日,江苏省卫生局批准医院实行办学,学校名称为苏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卫校。
1994年,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成为卫生部首批三甲医院。
2000年,原苏州医学院并入苏州大学,同年8月11日,江苏省卫生厅同意苏州医学附属第一医院正式更名为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隶属关系经费渠道人员编制不变。
医院扩建
2011年,苏州市委、市政府为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平江新城新增了100亩建设用地,实现了医院主体迁建至平江新城的发展思路。
2015年8月28日,总院(平海路)一期正式启用,开放门诊、急诊、住院等多方位功能。同时,十梓街院区仍保留全部医疗功能,继续为市民服务。苏大附一院已经初步形成了一院两区、同步运行的医疗新格局。
规模条件
苏大附一院现有两个院区,分别是位于江新城平海路899号的总院,以及位于十梓街188号的十梓街院区。共有床位床位3000余张、职工5050人,其中正高级专家427人,副高级专家816人。2022年全年,苏大附一院诊疗总量343.7万人次,出院16.4万人次,平均住院日6.3天,手术5.7万例。
苏大附一院目前拥有达芬奇、螺旋断层放射治疗系统(TOMO)、 Revolution超高端CT 、高场强核磁共振扫描仪器、复合手术室、PET-CT、全数字化医用直线加速器、数字化X线诊断系统、核磁共振成像仪(MRI)、全自动基因分析仪、高能聚焦超声肿瘤治疗仪、多层螺旋CT机、冷循环肿瘤治疗系统、X线模拟定位机等医疗设备。   
科室设置
重点科室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8个(骨科、血液内科、心脏大血管外科、呼吸内科、临床护理、神经外科、临床药学、血栓与止血重点实验室)。
骨科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组建于1956年 ,在全国著名骨科专家董天华教授和唐天驷教授,以及现任骨科主任杨惠林教授的带领下,经过五十余年的发展, 科室规模不断扩大诊疗技术日趋成熟。骨科现有四个病区、一 个专科门诊诊疗区、一 个骨折整复石膏室及关节磁共振室 、 一 个骨科研究所。现有床位200余张, 医护人员170余名,享受国务院津贴4人,博士生导师,7名 , 硕士生导师14名 , 其中主任医师13名 , 副主任医师16名 ,90%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2010年,获得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血液内科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内科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981年阮长耿教授在苏州大学医学部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血栓与止血研究室。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病学学科先后获得卫生部“血栓与止血重点实验室”、卫生部指定血液专科医师进修基地、国家级重点学科等荣誉。科室现有职工342人,包括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22人,硕士生导师20人,高级职称56人。截至2017年,已连续6年位列复旦大学排行榜“血液内科”专科排名全国第四名。
心脏大血管外科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即开展体外循环下的心脏手术,70年代末在中国领先开展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000年在省内较先开展成人原位心脏移植,2008年省内率先开展大血管复合技术,2014年在全国首先开展升主动脉路径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通过多年来的建设与发展,目前学科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江苏省医学重点学科、江苏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心血管病中心苏州大学分中心。同时,学科在2012年成立了处级科研机构——苏州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学科现拥有医护科研技术人员9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4人,硕导7人,教授2人,特聘教授1人,副教授6人,主任医师4人,副主任医师2人。
呼吸内科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内科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目前设有3个病区,普通床位105张,重症监护床30张,拥有设备先进的呼吸内镜诊治中心、睡眠呼吸障碍疾病诊治中心、运动心肺功能室、江苏省卫计委呼吸病学研究室、苏州大学呼吸病研究所,专科聘请海外主任2名,配有各种类型电子支气管镜、荧光支气管镜、EBUS超声气管镜、电子内科胸腔镜,常规开展冷冻、气刀、支架置入、支气管球囊扩张等,年出院达3000人次。同时,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内科在在肺癌、感染性肺疾病、肺血管病、慢性阻塞性气道疾病、呼吸衰竭、呼吸危重症以及肺部罕见病变等方面均有系统的诊治方案和诊治能力,开设了哮喘和COPD、肺部肿瘤、睡眠呼吸障碍、慢性咳嗽、介入和戒烟专科门诊。
临床护理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护理部现有近2100名护理人员,承担医院3000多张床位的临床护理工作。苏大附一院目前有护理学科博士研究生3名,硕士研究生20名,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7名,省、市级专科护士114名。2018年,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护理顺利通过验收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神经外科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是江苏省神经外科领域唯一的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始建于1959年,是中国最早开展颅脑外伤、颅内浅部肿瘤、脑脓肿椎管内肿瘤、先天畸形等手术的单位之一。神经外科现有床位156张,4个病区,3个重症监护病房,拥有医护技术人员128人,其中医务人员40人,护理人员75人,实验室技术人员13人。共有博士生导师6人,硕导10人,教授6人,副教授5人,主任医师10人,副主任医师10人,主治医师10人,住院医师10人,实验室技术人员13人。
临床药学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于2002年8月10日成立“药品临床研究基地”,2005年11月28日通过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安全监督司的资格认定,并正式更名为“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完善部门构架。目前,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共有22个专业组具有承担临床试验资格,包括21个临床专业组以及I期临床试验研究室,以及45个国家局备案的器械专业组。2014年2020年初,21个临床专业组以及I期临床专业组与国内外企业合作,开展了数百项新药临床研究。
血栓与止血重点实验室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栓与止血重点实验室经卫生部批准,于2007年3月成立,2010年10月通过卫生部验收,阮长耿院士担任重点实验室和学术委员会主任。血栓与止血重点实验室积极广泛地开展国际性学术交流活动,与法国、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瑞士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相关科研机构建立了技术交流与合作关系。2013年,重点实验室参与举办第169场中国工程科技论坛、第十四届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第十二次全国动脉硬化性疾病学术会议、2013苏州市国际临床技术论坛——苏州血液学峰会,邀请到中国两院院士樊代明、阮长耿、詹启敏刘志红,以及来自美国、荷兰、日本、加拿大等国际知名学者共计700余人参会。如今,血栓与止血重点实验室已经成为中国从事血栓与止血基础研究和临床诊疗的重要基地。
全部科室
医学成果
医学贡献
1.发现增强肿瘤免疫治疗的新策略:2021年2月9号,国际著名学术期刊Oncogene在线发表了时玉舫教授和邵常顺教授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HDAC inhibition potentiates anti-tumor activity of macrophages and enhances anti-PD-L1-mediated tumor 压制火炮”。在该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低剂量的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istone deacetylases inhibitor,HDACi) 曲古霉素A(TSA)通过重编程肿瘤浸润性巨噬细胞的功能,参与重塑肿瘤免疫微环境,进而提高了T细胞的肿瘤浸润和抑瘤功能。该研究为抗肿瘤免疫治疗找到新的策略。
2.揭示抑郁症患者先天免疫力降低的分子信号机制:2022年7月12日,《Cell Research》杂志在线发表了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徐兴顺教授团队和苏州大学郑慧教授团队的一项跨学科合作研究:Depression compromises antiviral innate immunity via the AVP-AHI1-Tyk2 axis。苏州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的张红光博士和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胎儿研究所王彬博士为共同第一作者。该研究深入阐明了抑郁症患者容易受凉感冒及免疫力下降的临床现象,揭示了抑郁降低抗病毒先天免疫力的关键信号机制,并据此筛选出提高免疫力的药物,有效提升抑郁症患者的抗病毒免疫力。同时,这项研究进一步通过筛选发现一种临床药物美普他酚显著促进细胞内Ahi1 mRNA的表达,Tyk2蛋白水平,并增强巨噬细胞中IFN的信号强度,并最终使抑郁症模型小鼠对病毒感染更具抵抗力。这为抗抑郁及增强免疫药物的开发提供了新的靶点。
医学实践
1.完成中国首批、华东首例成人脊髓性肌萎缩症患者鞘注基因修饰药物(诺西那生)治疗:2020年03月05日上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方琪教授团队成功完成了中国首批,华东地区江苏省首例“成人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患者鞘注基因修饰药物(诺西那生)治疗”,为成人SMA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苏大附一院成为继北京协和医院后全国第二家开展成人SMA患者复杂脊柱侧弯鞘内注射基因修饰药物治疗项目的单位,同时也是江苏省首家。2019年12月10日,苏大附一院总院“肌萎缩和肌无力多学科联合门诊”多位专家为一位21岁的男性患者进行诊疗。患者自出生6个月后被发现运动发育迟滞,自小出现哭声低下、蹬腿无力、上肢上抬困难等,并逐渐出现肌肉萎缩;生长发育过程中一直不能独立行走,长期借助轮椅及看护人生活,并且逐年加重,目前已是生活不能自理,并伴有明显的胸廓畸形和严重的脊椎侧弯。经过充分评估准备,2020年03月05日上午,治疗团队在麻醉手术科无菌层流间成功实施治疗。
2.完成了江苏省首例免插管经剑突单孔胸腔镜下双侧胸交感神经链切断术:2020年8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黄海涛副主任医师主持下,在麻醉科李健副主任医师的麻醉监护下,陈少慕副主任医师,陈科主治医师和毛国才医师共同率先完成了江苏省首例免插管经剑突单孔胸腔镜下双侧胸交感神经链切断术。术中为减少创伤,加速快速康复,保留了患者自主呼吸,实行无气管插管(喉罩供氧)麻醉,通过局部浸润麻醉,取得了理想的麻醉效果,手术顺利进行。手术切口位于剑突下,长度仅为1.5cm,只需一个切口同时完成了双侧手术。这种手术方式手术切口少,不经过肋间隙,术后患者疼痛明显减轻,且无常规气管插管后咽喉疼痛、咳嗽、恶心、呕吐等不适,术后第一天患者顺利出院,恢复良好。与气管插管全麻相比,非气管插管保留自主呼吸具有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低、创伤小、术后苏醒快、手术室停留时间和住院时间短等优势。
3.完成江苏省省内首台心脏收缩力调节器(CCM)与埋藏式除颤器(ICD)一站式手术: 2022年9月26日,全国首批心脏收缩力调节器(CCM)植入中心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成功完成江苏省内首台心脏收缩力调节器(CCM)与埋藏式除颤器(ICD)一站式手术,也是该中心在完成CCM上市后江苏首例CCM之后的第4例手术。该患者因“发热4天,突发晕厥1天”入院。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NYHAIII级,室性心动过速,COPD ”,心脏超声提示:左室壁运动异常、左房左室增大、左室收缩功能减退、EF值25%。蒋廷波教授团队对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面评估后,决定为患者进行CCM与ICD的联合治疗,在ICD进行猝死预防保障的基础上,CCM可以通过在心跳绝对不应期施加电刺激的方式,在不增加心脏负担的情况下,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衰症状,提升生活质量。蒋廷波教授、薛枫主任、凌琳主任首先从左侧完成心尖部除颤电极和心房电极的植入,随后从右侧先后植入两根主动起搏电极置于右室中间隔和高位间隔。术中测试参数良好,电极准确植入在健康心肌上。经过约100分钟,江苏省首台CCM联合ICD一站式手术顺利完成。
教育科研
教育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承担着苏州大学医学部第一临床医学院、护理学院的教学任务。医院现有临床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临床医学),二级学科博士点1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0个。医院现有博士生导师128人,硕士生导师26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欧洲科学院院士1人,青年长江学者1人,江苏省优秀医学重点学科带头人1人,江苏省“兴卫工程”医学杰出人才3人,领军人才7人,江苏省“兴卫工程”重点人才14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8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5人。现有国家、省部级以上培训、示范基地10个。截至2016年3月,自2011年以来,苏大附一院相继获得国家973、863、优青、杰青等项目。
苏大附一院的关联院校——苏州大学,是国家“211工程”“2011计划”首批入列高校,是教育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双一流”建设高校,是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现有包括医学在内的十三大学科门类,现有教职工5847人,专任教师3319人,其中包括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10位两院院士,9位发达国家院士,34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2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学校现设132个本科专业,5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3个专业学位硕士点,3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专业学位博士点,30个博士后流动站。
科研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现有中心实验室、骨科心血管疾病等实验室15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内科血液病学、骨外科学),省部共建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临床免疫实验室),卫生部重点实验室1个(血栓与止血重点实验室),中华骨髓库江苏省分库HLA配型实验室落户在医院。医院拥有省“科学教育兴卫工程”临床医学中心3个,省“科教兴卫工程”重点学科8个,省“科教兴卫工程”重点实验室1个。
科研成果
2011年至2016年3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四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保持在较高水平。2021年,苏大附一院在中国医院科技量值排行榜位列第33名。2022年9月8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2022年度集中受理申请项目的评审结果,苏大一附院共获资助50项,累积研究经费2813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大项目立项数4项,苏大一附院创历史新高,居省内医疗机构第一。其中,重点项目2项,重点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1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
科研机构
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依托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以研究治疗出凝血疾病、恶性血液肿瘤、造血干细胞移植为特色。中心的协同研究网络由苏大附一院负责整体协调和布局,以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华东、中南、华南、西北和西南的7-10家区域中心为关键节点,涵盖中国30个省市的高水平医院,聚焦“出凝血疾病、恶性血液肿瘤、造血干细胞移植”等各类疾病及重点领域,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和重点疾病的流调学研究,并针对临床科学问题开展转化研究。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是中国血液学遗传学诊断培训基地,30年来为中国29个省市培养了80%的遗传学诊断人员。牵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组织编写了慢性髓系白血病检测规范,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TTP以及血管性血友病诊疗指南。
临床免疫研究所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免疫研究所是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2003年,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免疫学实验室由张学光教授领衔组建。2010年,经江苏省卫生厅批准,苏大附一院组建了江苏省临床免疫学研究所。该研究所在Oncogene在内的国际著名杂志发表SCI论文200余篇,获得了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中华医学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和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内的数十项科学技术奖励,并获得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际合作重大项目在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余项50项左右。
杂志期刊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1991年10月创刊,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苏州大学主办,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血液研究所承办,中国血液学专家、苏大附一院主任医师阮长耿院士任首席顾问。《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为中国国内血液学科唯一期刊,除完成期刊出版任务外,还开展了学科理论普及,新技术临床推广应用的工作,包括召开全国学术交流大会、参与组织全国临床科研协作、组织全国专家制定血液流变学检测规范化建议、指导企业研发适合临床应用的检测仪器等。此外,《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被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技期刊论文数据库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收录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 。
声誉与排名
2021年,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位列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排行榜第33位。同年11月20日,在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发布的“2021年度中国医院排行榜”中,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综合排名位居全国第54位。在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发布的“2021年度全国专科综合排行榜”中,苏大附一院血液学综合排名位居全国第4位。
2022年,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中国顶级医院排行榜中名列第32位。
院内专家
刘济生
刘济生,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副教授,现任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全国委员、江苏省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江苏医师协会耳鼻咽喉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耳鼻咽喉科医师分会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委员、江苏省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委员 、苏州市医学会耳鼻咽喉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现有国家级科研基金两项,分别为“声电信号对双模式人工耳蜗使用者的言语音乐感知的贡献及二者相互作用机制研究”以及“功能性克隆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耳聋新基因CA2及其分子致聋机制研究”,主要擅长鼻科咽喉头颈疾病耳鼻畸形的诊断与治疗。
徐杨
徐杨,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苏州大学造血干细胞移植研究所副所长。2004,2007年分别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获得本科及硕士学位,2010年获得苏州大学内科学博士学位。2013-2014年在美国密西根大学学习造血干细胞移植。现担任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十一届青委副主委、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十一届实验诊断学组副组长、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血液委员会常委、《中华血液学杂志》及《白血病 淋巴瘤》通讯编委、中国病理生理协会实验血液学会青委、中国医促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血液学分会委员。
徐杨副院长作为首席科学家承担国家重点研发项目1项。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部级项目6项;迄今发表第一及通讯作者SCI论文48篇,包括Blood、白血病等,总IF 525,IF>10论文12篇;作为项目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入选江苏省第六期“333”人才第二层次培养对象,江苏省医学重点人才,苏州市卫生重点人才。擅长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增殖性疾病以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等诊治。
陈罡
陈罡,目前担任苏州大学临床医学研究院院长,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2016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长江),2017年以“缺血性脑血管病”研究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完成人),2018年入选科技部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2019年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021年以“脑出血”研究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完成人)。曾获得江苏省医学领军人才称号和江苏省青年科技奖,获“333”工程二层次资助和苏州市姑苏重点人才、领军人才资助。现担任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中国卒中学会医疗质控分会副主任委员、转化医学分会委员,江苏省医师协会脑卒中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科研方面,陈罡副院长担任《Medical Gas Research》杂志副主编,是SCI杂志《Translational Stroke Research》的编委,《BioMed Research International》的特刊主编,《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实验外科杂志》、《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临床神经外科杂志》的特约编委,以第一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7项,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2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IF大于10分论文17篇,多次担任国际学术会议的科学委员会委员,及分会场主席和特邀演讲。专攻脑中风和胶质瘤,擅长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舌咽神经痛的MVD手术。
时玉舫
时玉舫,教授,欧洲科学院(Academia Europaea)院士,现担任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苏州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院长,并先后担任苏州市肿瘤微环境病理学重点实验室主任,江苏省干细胞与生物医用材料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主任、放射医学与辐射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科研方面,时玉舫长期从事免疫与干细胞研究,发现干细胞可以抑制免疫细胞过度活化,揭示干细胞免疫调节功能依赖炎症状态的双向作用机制,提出“干细胞免疫调节可塑性”理论,开辟干细胞免疫研究的新方向;他围绕“免疫反应——干细胞——组织再生”的交互作用开展系列研究,提出炎症调控下干细胞赋能组织再生修复的治疗新模式,为干细胞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和推广应用的实践范例。时玉舫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发表SCI收录的研究论文220余篇,先后获得中国侨界贡献奖、中国细胞学会干细胞成果转化奖等。
阮长耿
阮长耿,内科血液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为苏州大学医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血液研究所所长、卫生部血栓与止血重点实验室主任、江苏省医学会副会长。曾任苏州医学院院长、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七届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血液学杂志》总编等职务。先后承担了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资助重点项目、中法先进研究计划课题、国家“863”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等国家级和省部级以上课题38项;获国家专利、国家发明三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等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42项;主编专著9部,在中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20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16篇。擅长治疗的疾病包括血友病,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易栓症等。
唐天驷
唐天驷,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享国务院津贴。唐天驷教授是现任江苏省骨外科临床医学中心主任,江苏省骨科专业委员会名誉主委,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专家委员,江苏省医学杰出贡献奖和江苏省医学会终生医学成就奖获得者,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委员会评委。曾担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脊柱外科学组组长、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损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骨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创伤骨科学会委员。《中华骨科杂志》《中国脊柱脊髓杂志》《中华外科杂志》《中华创伤杂志》等8种杂志的副总编、副主编、常务编委和编委。
唐天驷教授在20世纪60-70年代对骨关节结核,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等疑难疾患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80年代在全国率先倡导应用短节段经椎弓根内固定技术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在对国人胸腰段脊柱进行详细测量的基础上,设计了操作简便、固定可靠的新型脊柱内固定系统APF,并完成生物力学测试在全国推广应用。唐天驷教授创造性地将椎弓根螺钉技术与椎板钩结合,研制成钩螺钉系统治疗年轻脊椎滑脱症,为这一特殊类型的滑脱治疗提供了理想的方法。另外在中国较早开展了脊柱测弯的CD矫治、靶血管栓塞后手术治疗骨肿瘤、椎体成形术等新技术。擅长治疗的疾病为脊柱外科。
吴德沛
吴德沛,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主任、江苏省血液研究所副所长、苏州大学造血干细胞移植研究所所长。先后在南特大学医学中心、美国MD. Anderson癌症中心担任访问学者,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和恶性血液病临床研究。从事血液科临床工作近40年,领导开展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总量超7000例,患者长期生存接轨国际先进水平,获圣安东尼-EBMT(欧洲血液与骨髓移植协会)成就奖;带领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进入全国专科声誉排行榜前3,并于2019年获批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培养硕博士研究生128名。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好医生等荣誉称号。
吴德沛教授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重点国际合作项目等10项,以通讯作者发表JAMA Oncol等SCI期刊论文165篇。参编《内科学》统编教材6部,主编全国首部血液内科住培教材,主编专著9部。以第一完成人身份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2016、2019年),其他国家及省部级奖项8项;获第十八届吴杨医药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等。擅长各类血液病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及白血病等恶性血液肿瘤的诊疗。
杨惠林
杨惠林,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苏大附一院骨科主任、大外科主任,苏州大学骨科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重点学科及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全国先进工作者。现任中华医学会理事会理事,中华骨科学分会常委、微创外科学组组长,中国康复医学会骨质疏松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骨科创新与转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江苏省医学会常务理事,骨科分会名誉主委等。亚太脊柱微创学会(PASMISS)主席,国际脊柱创新发展学会(ISASS)理事会成员(全球仅7位)。
杨惠林教授曾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5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及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均为第一完成人)。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25项,其中863项目2项(首席1项),国家公益性行业专项2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及中华论文233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3项。主编(译)专著11部。擅长脊柱外科的诊治 (如退行性疾病、肿瘤和骨松等)。
周菊英
周菊英,医学博士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肿瘤放射治疗科主任,兼任中华医学会江苏省放射肿瘤学会主任委员、江苏省抗癌协会肿瘤放射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学术任职。1988年毕业于苏州医学院放射医学系放射医学专业,毕业至今一直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放射治疗科工作。从事肿瘤学基础、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30余年,擅长鼻咽癌乳腺癌、颅脑肿瘤、肺癌、食管癌、 结大肠癌、前列腺癌、宫颈癌等恶性肿瘤的精准放疗,对恶性肿瘤放疗、化疗、靶向、免疫治疗等多学科综合治疗有深入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近5年主持省部级及市级科研项目6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及中华级论文十余篇,获省市级新技术引进奖和科技进步奖多项。擅长鼻咽癌、颅脑肿瘤、乳腺癌、食管癌、肺癌、直肠癌、宫颈癌等恶性肿瘤的精准放疗及综合治疗。
资质认定
1994年,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成为卫生部首批三级甲等医院
2020年,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获得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授予的中国抗疫医疗专家组组派工作表现突出单位称号
2021年,在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发布的“2021年度中国医院排行榜”中,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综合排名位居全国第54位。
2022年,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中国顶级医院排行榜中名列第32位。
争议
原医学研究院副院长违纪遭处分
2019年5月17日,一篇题为“苏大附一副院长捞钱上亿被抓,折射出中国医疗严峻现状”的文章开始在微信中传播。文章中称苏州大学临床医学研究院副院长,苏大附一院大内科主任、心血管内科主任杨向军因乱装支架并收回扣遭博士生举报,并“当场被抓”。事发后,涉事医生杨向军已停诊,医院对相关情况展开调查。同年7月4日,杨向军因在担任苏州大学临床医学研究院副院长期间,违反规定,未如实申报个人收入情况,隐瞒不报持有股票的情况;利用职务之便,为医疗耗材代理商谋取利益,收受好处费数额巨大,涉嫌受贿犯罪等违纪事实,苏州大学决定给予杨向军开除党籍处分。
社会公益
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爆发。2月11日,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连同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26名医护人员出发支援黄石市,抗击新冠疫情。2020年11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援鄂医疗队被评为江苏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
2021年9月22日、10月16日,苏大附一院第31期援桑给巴尔医疗队、第17期援马耳他医疗队队员先后飞赴受援国,开始执行援外医疗任务。援外医疗队在抵达奔巴岛后,结合当地医疗现状,针对患者患病情况,开展创新项目。同时利用中国的教学资源优势及当地便利的互联网条件,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手把手、面对面”的开展医疗培训,帮助当地医疗团队精准提升医疗水平。
2022年7月29日上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老年医学科开展专家爱心义诊活动,6位老年医学科专家医生坐诊,为老年人提供专业的病症解答、诊断和治疗建议。 
参考资料
医院简介.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3-06-09
历史沿革.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3-06-09
现任领导.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3-05-22
医院风光.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3-05-22
苏大附一院互联网医院全新上线.苏州市人民政府.2023-05-22
2021年度全国医院综合排行榜.复旦大学医学管理研究所.2023-06-09
医疗机构基本信息.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3-05-22
血液内科 - 科室简介.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3-05-22
心脏大血管外科 - 科室简介.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3-05-22
呼吸内科 - 科室简介.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3-05-22
护理部 - 科室介绍.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3-05-22
神经外科 - 科室简介.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3-05-22
国家药品实验基地 - 科室介绍.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3-05-22
卫生部血栓与止血重点实验室 - 科室介绍.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3-05-22
机构设置.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3-05-22
手汗症患者新福音.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3-06-10
学校简介.苏州大学.2023-06-10
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部门介绍.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3-06-10
临床免疫研究所 科室简介.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3-06-10
学术期刊.苏州大学.2023-06-10
2021年度全国专科综合排行榜.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2023-03-28
刘济生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3-06-10
徐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3-05-23
陈罡.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3-06-10
时玉舫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3-06-10
时玉舫.苏州大学.2023-06-10
阮长耿.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3-05-23
唐天驷.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3-05-23
吴德沛.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3-05-23
杨惠林.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3-05-23
周菊英.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3-05-23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创建过程
翻新重建
医院改制
更名与合并
医院扩建
规模条件
科室设置
重点科室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骨科
血液内科
心脏大血管外科
呼吸内科
临床护理
神经外科
临床药学
血栓与止血重点实验室
全部科室
医学成果
医学贡献
医学实践
教育科研
教育
科研
科研成果
科研机构
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临床免疫研究所
杂志期刊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声誉与排名
院内专家
刘济生
徐杨
陈罡
时玉舫
阮长耿
唐天驷
吴德沛
杨惠林
周菊英
资质认定
争议
原医学研究院副院长违纪遭处分
社会公益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