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武汉市三级甲等公立综合性医院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Renmin Hospital of Wuhan University),又名湖北省人民医院(Hubei General Hospital)位于湖北武汉,创立于1923年,是湖北地区首家公立医院、国家首批三级甲等医院。首任院长陈雨苍,现任院长王高华。
该医院前身为湖北省立医科大学的实习医院,于1923年由留德归国博士陈雨苍创立,1929年正式命名为”湖北省立医院“并成为湖北地区第一家公立医院。1938年,医院因遭到轰炸被迫迁往恩施土桥坝沙湾梓桐巷继续开办医院,并在1945年11月迁回武昌。湖北医科大学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武汉大学医院更名为“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并继续保留湖北省人民医院名称。2013年12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光谷校区正式营运。
该医院有首义院区、光谷院区和洪山院区(在建)共三个院区,均位于湖北省武汉市,设置临床医技科室127个,医院最高年门诊量580万,位居全国第8名,开放病床5238张,位居全国第10名。该医院共有在职员工70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1000余名。该院拥有心血管内科学为国家级重点学科,11个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
在2021年度中国医院/中国医学院校科技量值(STEM)排行榜中,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位于第38位,医院的三大学科均位列全国前十,其中心血管病学排名第4、麻醉学排名第10、精神病学第10。在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2021年度中国医院排行榜”中,该院综合排名位居全国40位,精神医学科为专科综合排名全国第8位。
历史沿革
初具规模
1921年,留德归国的陈雨苍博士奏准北京教育部,获部分庚子赔款到武昌两湖书院旧址创办湖北医学专门学校。1923年创立,命名为湖北省立医科大学并建立实习医院,并初具规模。
战争磨难
后该校于1926年与原武昌大学、省立文科大学、商科大学、法科大学等五校合并为国立第二中山大学(现武汉大学)。三年之后,武昌中山大学改为国立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部迁入广州市并入中山大学医学院,在实习医院基础上成立湖北省立医院。1938年7月,医院药库与部分病房遭到日寇飞机轰炸,导致医院被迫迁往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在恩施土桥坝沙湾梓桐巷继续开办医院,直至1945年11月,医院回迁至武昌,并更名为”省立武昌医院“,开设床位共有100张。
发展壮大
1949年,湖北省立武昌医院、湖北省立医学院附属医院、湖北省立传染病院(1945年创办)、武昌妇孺医院(1947年创办)、省立结核病院(1947年创办)五院合并,成立湖北省立人民医院。
之后该院多次更名,1954年至1956年,医院先后更名为”湖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湖北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病床增至350张,职工481名。1987年,医院增加“湖北省人民医院”称号。1993年,医院更名为湖北省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但同时“湖北省人民医院”名称依旧保留,该院床位增加至1185张,职工增加至2071名。
2000年8月2日,湖北医科大学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武汉大学医院更名为“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并继续保留湖北省人民医院名称。
规模条件
医院设置首义、光谷、洪山三个院区,设置涵盖现代临床医学的各个临床医技科室127个,医院在职职工70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1000余名。2021年医院最高年门诊量580万,位居全国第8,开放病床5238张,位居全国第10。心、肾、肺移植例数分别位居全国第4、2、7位。医院医联体单位已达97家,5家托管医院成功晋升“三甲”。
该院配有ET/CT、PET/MRI、RevolutionCT、大孔径静音MRI、IGRT肿瘤放疗直线加速器、荧光定量PCR仪、全自动核酸提取仪、石蜡包埋机、冰冻切片机、显微切割仪、3500Dx测序仪、ABI3130基因测序仪、莱卡全自动显微扫描系统、OlympusBX-51荧光显微镜、Olympus倒置荧光显微镜、全自动杂交仪等医疗设施。
主院区(首义院区)
首义院区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张之洞路,开放床位共有3434张,设有21个非手术学科、27个手术学科和10个技能检查学科,院区建有门诊和住院大楼,手术室均为净化层流到百级或千级标准,配有PET/CT、PET/MRI、Revolution CT、大孔径静音MRI、IGRT肿瘤放疗直线加速器等医疗设备。
东院区(光谷院区)
东院区位于湖北省武汉市东湖高新开发区,于2013年12月起正式开诊,共开放床位1804余张(规划2300张),2018年医院门诊量逾52万人次、手术逾9.5万台次、出院患者20.5万人次。
洪山院区(在建)
洪山院区位于洪山区,占地约128亩,总建筑面积27.68万平方米,预计2023年底投入使用。该院区设置床位1000张。
科室设置
全部科室
首义院区
资料来源:
光谷院区
资料来源:
重点科室
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肾病内科、神经内科、胸外科、神经外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精神医学科、眼科、检验医学科、临床护理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心血管内科
心血管内科由于1972年由内科学分出,成为独立的三级学科建制。该科室在编工作人员292人,包括医师108人、护理人员157人、医技人员7人、研究人员20人。开放床位350张,医教研队伍200余人,年门诊量约17万人次,年出院人数约1.2万人次,年均手术量约万余台。该科室以冠心病、心律失常、高血压病、心肌病、心脏瓣膜病的诊疗为优势,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为特色。在心律失常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及介入心脏病学诊疗上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消化内科
该科室创建于上世纪20年代,是国内较早成立的西医专科之一。1958年成立消化内科专业组,1985年消化内科从大内科中划分成为独立的临床专科,在职人员有教授、主任医师15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9人,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15人。
该科室拥有内镜下消化道黏膜剥离术(ESD)和切除术(EMR)、经内镜乳头肌切开取石术(不开腹)治疗原发性胆总管结石、经内镜胆管、胰管支架置放术治疗胆汁淤积性黄疸内镜、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的硬化剂注射和套扎术、食管扩张术和支架放置治疗良、恶性疾病引起的食管狭窄和内镜下高频电切除胃肠道息肉等特色诊疗技术。
肾病内科
该科室在职人员65名,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10名、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5名、全国学会常委2名,省医学会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3名、副主任委员3名;该学科由3个病区、2个血液净化中心、腹膜透析中心、肾移植中心、电镜中心、肾脏病理实验室、肾脏病基础研究实验室组成。现有床位110张,2018年门诊量20万人次左右,出院人数8000人次,医疗辐射能力覆盖全国。
该科室为湖北省最早开展肾穿刺活检的医疗单位,同时拥有血液净化技术、血液净化技术、腹膜透析技术、肾脏病介入技术。
神经内科
该科室是中国最早成立神经-精神专科病房的单位之一。1956年该科室在湖北省率先建立神经精神科专业病房。在编工作人员164人(医师53、护理人员106,其他5人。其中正主任医师9人,副主任医师17人),现有开放床位232张,年出院人数8000余人次,平均住院日8.8天,年均脑血管介入手术量800余台医疗辐射能力覆盖全国10余省/市/自治区。
该科室以神经肌肉疾病、头痛、癫痫的诊疗为优势,周围神经疾病和脑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为特色。在帕金森病、痴呆、神经肌肉疾病的临床诊疗上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神经外科
该科室于1955年开设,现有四个病区,即本部神外1、神外2、神外3三个病区和东院神经外科病区,共开设床位近200以及中心ICU病床20张,年门诊量2.2万人次,每年收治来自省内外住院患者4000余人,年手术台次3500余台,在编工作人员117人(医生43人,护士73人,技师1人),医生中主任医师(教授)10人,副主任医师(副教授)10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9人。
该科室拥有胶质瘤分子病理指导下的综合治疗、颅底肿瘤、脑干病变的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和血管畸形及其它血管性疾病的显微手术与血管内介入治疗、神经内镜微创治疗颅内病变、癫痫、帕金森病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病、痉挛性斜颈等功能性疾病的神经外科治疗等特色诊疗项目。
胸外科
该科室成立于1954年,是中国首批成立的普胸疾病治疗专科,开设病床49张, 现有医师15人,其中教授、主任医师7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3人。
该科室的特色诊疗为肺、气管支气管食管、纵隔等疾病的胸腔镜及胸部微创外科的诊治、食管、肺的手术及食管切除,胃、空肠、放射性肠炎替代食管,气管、支气管袖状成形术、肺癌、食管癌及纵隔肿瘤等胸部肿瘤的综合治疗、肺外科、食管外科、胸部畸形矫治及胸腔镜微创手术、复杂食管疾病的外科治疗。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于1943年建立,2020年11月正式成立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心。在编工作人员127人(医师53人,护技人员74人),博士生导师5名,硕士生导师7名,开放床位数250张,配有5间独立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用层流手术室,年疑难危重病例达30%以上,其综合好转率90%以上。
该科室的特色诊疗包括头颈肿瘤、头颈颅底外科、人工听觉技术、听力检测技术及临床应用、咽喉嗓音医学专业、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诊治、变态反应专业、鼻内镜外科技术。
精神卫生中心(湖北省精神卫生中心)
湖北省精神卫生中心创建于1956年,该科室现有医师34人,其中教授/主任医师6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14人、副主任心理师1人。该科室现有开放病床348张,是国内最大规模的综合医院精神科,年门诊量和咨询量约20万人次,年住院量7000余人次。
该科室开展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与预防康复等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模式,以临床痊愈作为疗效评估指标,使患者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精神症状的缓解和社会功能的恢复。
眼科中心
该科室于1931年创建,开放床位206张,年门诊量19万人次左右,年出院人数16000人次,年均手术量近2万台,医疗辐射能力覆盖周边省、市,在编人员131人,医师53。该科室的特色诊疗项目眼底病、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及飞秒激光白内障手术、飞秒激光、准分子激光近视矫正手术,医学验光与配镜、角膜移植及羊膜移植术、眼部烧伤整形,眼肿瘤手术、小儿斜视弱视早期诊断及治疗,后期弱视训练、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筛查及治疗、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综合治疗、各种复杂斜视的手术治疗、干眼症综合诊治。
检验医学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检验医学中心创建于1923年,学科现有医技人员141人,检验医师21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4人,该科室围绕PCR技术检测平台、Sanger测序检测平台、高通量测序(半导体测序)检测平台、生物芯片检测平台、遗传分析检测平台、鱼姓技术检测平台、质谱技术检测平台、亲权鉴定平台(亲子鉴定)八大技术平台开展了涉及肿瘤、心血管、眼病、遗传病等八大类特色检验项目。
临床护理
该科室现有高级职称48名,其中主任护师5名,副主任护师43名,拥有湖北省护理质控中心副主任1名,省护理质量评审专家5名,省卫生技术高级职称评审专家4名,省、市医疗技术事故评审专家4名,省药品耗材招投标评审委员1名。该科室集护理管理、临床护理、护理教学、护理科研于一体。
医学成就
医学贡献
编码心脏钠离子通道的SCN5A
2021年10月19日,国际心血管领域期刊之一的《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发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胡丹教授课题组心律失常研究进展:编码心脏钠离子通道的SCN5A(钠电压门控通道α亚基5),是可导致心脏性猝死的早期复极综合征的主要致病基因。该项研究对于早期发现和预防早复极综合症导致的心源性猝死,具有重大临床意义。
非酒精性脂肪肝治疗
2021年12月16日,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科学转化医学杂志)发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李红良教授团队2篇论文。论文聚焦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国际前沿研究,分别题为《多组学研究揭示非酒精性脂肪肝炎多物种间保守核心驱动因素》和《靶向ALOX12-ACC1的小分子化合物在小鼠和猕猴模型中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研究成果突破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治疗的国际研究瓶颈,解决了靶向治疗不良反应这一重大难题。
消化道早癌智能筛查技术
2023年5月24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于红刚在院领导支持下,于2017年组建一支30余人的研究团队,成员涵盖医学背景和人工智能知识,历时3年,独创“消化道早癌智能筛查技术”,这项研究成果于2021年9月在国际顶级期刊《柳叶刀胃肠病学》杂志发表后,引起国际同行高度关注。
国际顶级期刊《细胞》在线发表重磅研究成果,这项创新研究开发了一种帕金森病的PET分子影像学标志物,不仅在全世界首次为帕金森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客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也为研发帕金森病的治疗药物找到了可靠的评估指标。
肺肠型腺癌的临床精准诊断
2022年8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肿瘤中心宋启斌教授团队与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洁教授团队合作,于《柳叶刀》子刊eBioMedicine(中科院1区,IF=11.205) 发表了关于肺肠型腺癌的临床精准诊断的突破性研究成果。该研究通过全基因组测序(WES)和靶向甲基化测序(Targeted BS),全面探究了肺肠型腺癌基因组和表观遗传特征,并使用机器学习模型建立了基于8个差异甲基化区域(DMR)的简洁诊断模型,可以高效精准区分肺肠型腺癌和结直肠腺癌肺转移。
医学实践
2023年1月,一女子怀孕期间被查出重度缓慢性心律失常,两条生命随时可能不保。危急时刻,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医院专家团队紧急实施国内首例“零射线”体表超声引导下永久起搏器植入,一举解除其心脏随时停跳风险。
2023年3月12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医院心律失常专科采用国际纳秒脉冲电场房颤消融系统,为一位阵发性房颤患者实施消融治疗。术中总脉冲放电时间仅60s,术后患者症状即时缓解。据悉,该新技术为华中地区首次开展。
该院眼耳鼻喉医院在湖北省内首次完成了氟轻松玻璃体内植入剂的玻璃体腔注射,使得被双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简称“糖网”)合并视网膜静脉周围炎黄斑水肿困扰两年多的患者,水肿明显减退,视力得到显著改善。
教育科研
教育
医院教培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是武汉大学第一临床学院,建有国家人事部批准的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临床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学、口腔医学药学专业中药学、护理学等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有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小儿科等21个教研室。
该医院是首批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国家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试题开发基地,通过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国际认证,获评“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全国最美大学生”“优秀全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等多项国家级荣誉。
关联院校
每年承担武汉大学医学专业800余名本科生(五、七、八年制)、1200余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及外国留学生的临床教学、1400余名住培医师、600多名进修医师的培养任务,并拥有27个学科国家级西医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基地,3个学科的国家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基地。
科研
自2013年以来,医院承担了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500余项,获科技成果奖200多项,包括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截至2014年,该院在国内论文总数全国医疗机构排名第8名,国内论文总数957篇。SCI收录论文数全国医疗机构排名第32名,收录论文276篇。
国家重点学科
心血管内科
该学科于1972年由内科学分出,成为独立的三级学科建制。该学科主持和承担国家97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等各类项目200余项。学科组织牵头制定专业指南2项、参编27项,并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近50部,2000年以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9项、二等奖14项,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一项。
2022年度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排名中,该院心血管病学排名全国第四名。
科研平台
参考资料:
期刊杂志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主办中文学术期刊4本。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该杂志由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和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主办,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统计源期刊,影响因子0.61,创办于1987年。
该杂志内容包括临床及基础研究、述评、专家论坛等,该杂志遵循以提高为主兼顾普及的办刊方针,促进心律失常学科的发展。面向广大的医务人员,特别是心血管专业的医务工作者,介绍心脏起搏、心电生理、心律失常学科的国内外重要进展,以及新的诊疗技术、防治经验等。
《微循环学杂志》
该杂志是由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和中国病生微循环专业委员会主办,国家教育部主管,1991年8月15日创建,为中国唯一一本微循环、基础、临床及相关研究专业的学术期刊
该杂志涉及到微循环、基础、临床及相关研究专业,杂志设置有微循环基础与实验、临床研究等20多个栏目,立足中国微循环科研,报道该学科基础与临床新进展,荟萃国内外多学科最新医研成果。
《卒中与神经疾病》
该杂志由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主办,于1994年创刊。
该杂志通过理论联系实际,遵循以应用普及为主,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办刊方针,设置论著与学术交流、评论、综述(病例)讨论、专题讲座、专利评价、新药新仪器介绍以及国内外学术动态报道,介绍国内外神经科专业的新进展,解决临床的实际问题。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该杂志于1993年7月创立,由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目前为双月刊,是国内唯一一本关于听力学及嗓音言语医学的专业性期刊。
该杂志设置述评、专家笔谈、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等学术栏目,主要刊登与听力学及嗓音言语医学相关的临床及基础理论研究,包括听力损失发病率和病因的调查、临床诊断和治疗,听力检测方法,听力补偿,各种发声及言语功能障碍的诊断及防治,听觉言语康复,新生儿听力筛查,并及时介绍国内外在这个学术领域的新进展。
声誉与排名
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2021年度中国医院排行榜”中,该院综合排名位居全国40位,精神医学科为专科综合排名全国第8位。
在2022年度中国医院/中国医学院校科技量值(STEM)排行榜中,该院综合评定位列第32位,医院3大学科排名全国前10名,科技产出排名全国医院第3名。医院3大学科中心血管病学排名第4、麻醉学排名第10、精神病学第10。
院内专家
王高华(院长)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精神卫生中心教授,主任医师,专业技术二级岗位,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精神科学科带头人,长期从事医疗管理相关工作。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会长、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精神与心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精神科杂志》副总编辑。曾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先后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SCI收录30余篇;承担美国Stanley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10余项研究工作;长期从事抑郁症基础和临床研究、精神药理学研究;长期从事精神疾病重大案件的司法鉴定工作。主编专著4部,主编、副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高教社精神医学专业规划教材6部。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粟宗华精神卫生一等奖1项。
余锂镭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兼任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医院副院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诊疗中心主任、心脏结构修复中心主任,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分子医学研究院执行院长。医学博士,一级主任医师,教授(三级),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国家卫生健康委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教学名师(首届课程思政)。获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武汉大学朱裕壁医学奖等。
高血压、冠心病、结构性心脏病等心血管疾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创新研究主要发表在Circulation、JACC、Adv Mater、Natl Sci Rev、Adv Funct Mater、Nano 能量、Adv Sci、JACC Cardiovasc Interv、Cardiovasc Res等期刊,研究被Cell、JAMA、Nat Rev Cardiol、Nat Rev Mater等期刊引用3600余次。担任Cardiovasc Innov Appl副主编、PACE编委等。主持国家“万人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湖北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湖北省创新群体、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等项目17项。研究获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两项(2018年、2022年)、中华医学科技奖美国心脏病学院心脏介入“青年成就奖”(全球每年2人)、第66、67届美国心脏病学院年会中国原创研究一等奖等,并被《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评为当年心律失常领域全球十大研究进展之一。
林军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医学博士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胰腺学组委员、湖北省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湖北省医学临床试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从事消化系统肿瘤、肝硬化并发症临床研究。已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先后主持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基金等科研项目。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奖,武汉市科技进步奖。
2020年获评全国第四届“白求恩式好医生”、湖北医德之星,2021年获评湖北省卫健委优秀党务工作者。
唐其柱
武汉大学副校长兼医学部部长,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代谢与相关慢病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二级教授,一级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武汉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兼医学部部长、党工委书记。武汉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代谢与相关慢病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医师协会常务理事及其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常务委员。发表论文300余篇(SCI收录140余篇)。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参与完成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等奖6项。主编专著7本,参编22本;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4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项目负责人,资助经费1860万)、教育部重点基金1项、省部级科技攻关项目等10余项。先后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被评为湖北省劳动模范、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央“万人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2018年获第十一届中国医师奖
王卫星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普外科学科带头人,三级教授,二级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肝胆胰外科基础与临床、肿瘤代谢及临床静脉营养的研究。湖北省微循环学会理事长、湖北医学会普外分会副主任委员、湖北医学会胰腺病分会副主任委员。
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省、厅、市级科研项目9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共计300余篇,其中SCI论文50余篇。参编专著8部,教材2部。曾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湖北省高等学校教育成果二等奖1项,武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国务院政府特殊贡献专家,享受省政府专项津贴。兼任湖北省微循环学会理事长、湖北医学会普外分会副主任委员、湖北医学会胰腺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湖北省及武汉分会医疗事故鉴定专家。《临床外科杂志》副主编,《微循环杂志》副主编。
董卫国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消化内科专家、副院长。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营养与治疗协作组委员、湖北省医学会消化病分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工作30余年,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6项。发表论文410余篇(SCI收录140余篇),主编主译教材和专著28部,包括4本国家规划教材(“十四五”《消化系统与疾病》、“十二五”《消化系统》及“十二五”《临床医学PBL教程教师版》等)。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自然科学三等奖2项,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三等奖各1项(均排序第一)。
李庚山
著名医学家、教育家、医院管理学家,中国介入心脏病学开拓者之一,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1959年本科毕业于湖北医学院后,在湖北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参加临床工作。1961年12月-1965年12月在上海第二医学院心内科师从著名医学家黄铭新教授攻读硕士研究生。1966年1月任湖北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内科住院医师,1968年11月至1971年5月参加援阿尔及利亚医疗队任内科主任。1980年任副教授、心内科主任,1986年任主任医师,1987年任教授。1989年3月至1994年9月任湖北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院长,1992年被批准享受副厅级待遇,并获批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李庚山教授曾任中国介入心脏病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心功能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分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医学会副会长等全国和省内10余个学术团体重要职务,曾受聘担任《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常务副主编、《中国介入性心脏杂志》、《微循环学杂志》副主编,《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临床内科杂志》常务编委等多个学术职务。
詹炳炎
全国著名泌尿外科学、器官移植学、男科学专家,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创始人。
1950年湖北医学院医疗专科班毕业后分配至湖北医科大学外科工作,次年加入中南抗美援朝战争志愿医疗手术队,因连续36个小时不下手术台救治伤员而获两次二等功。
詹炳炎教授在1985年在全世界率先开展睾丸移植,1987年全球首创胎儿供体肾上腺移植,同年9月詹炳炎教授作为中国唯一代表受邀参加了在美国匹兹堡召开的国际器官移植学术研讨会,公布了“同种睾丸移植的实验与临床研究”的报告后,使得中国显微外科和同种睾丸移植技术在国际上的地位有所提升。他所领衔开展的 “输尿管、回盲肠、乙状结肠吻合术”“同种睾丸移植术”“胎儿肾上腺移植术”等新术式,均属国际首创。
詹炳炎开展了一系列基于临床的科学研究,并在泌尿外科和器官移植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他所领衔开展的 “输尿管、回盲肠、乙状结肠吻合术”“同种睾丸移植术”“胎儿肾上腺移植术”等新术式,均属国际首创。他先后获卫生部乙等奖2项,湖北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三等奖5项;出版专著17部,发表学术论文70篇;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6次,交流论文8篇。
社会公益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作为“全国文明单位”,一直坚守公立医院的职责,承担了大量对社会有帮助的工作:其中包括坚持免费为基层和农村送医送药、送设备;培训基层医务人员,无偿传授高新技术,努力建立医疗协作网;医疗援外、援疆、援藏、对口支援边远地区,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参加国防预备役;承担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甲型流感病毒、手足口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及5·12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的医疗救治工作。
医疗下乡扶贫
1997年开始,人民医院党委开始组织“重走长征路”这一项专门针对老区的医疗帮扶活动,每年安排200多名医护人员深入革命老区和偏远贫困地区,为当地群众义诊、手术、查房,捐赠设备、药品。至今,这一活动整整坚持了14年,红安县洪湖潜江市浠水县等革命老区,都有省城来的医疗专家的足迹。人民医院向这些地区捐赠了总价值超过500万元的药品和设备,超过50万群众接受了省城来的专家的诊治。
组建医疗协作网
2000年,经该医院倡导并联合省内15家地市州三级甲等医院创建的湖北省人民医院医疗集团应运而生。集团成立4年多来,已经建立起遍布全省的医疗协作网,并通过实施双向转诊制度,构建了荆楚大地的“绿色通道”。2006年伊始,人民医院又开展了“故乡情”活动,每周定期派遣医务人员回到故乡举办义诊、讲学及健康讲座,救助农村弱势群体。2010年,为进一步落实湖北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武汉市城市圈建设的重要指示,进一步落实武汉市委、市政府打造“中部医疗服务中心”的战略部署,由人民医院牵头并联合“1+8”武汉城市圈内132家二级以上医院组建成立了“武汉城市圈医疗服务俱乐部”,以进一步优化医疗资源分布、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共享、造福城市圈内及省内居民。
扶助农村及边远地区卫生建设
2005年7月,国家卫生部、财政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实施的“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正式启动,人民医院被确定为帮扶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丰县的对口支援单位。医院积极组织,先后有30余人奔赴咸丰实施无偿医疗扶贫服务,中国医师奖获得者曹来英教授正是其中的优秀代表。而在武汉市内的社区医院,在革命老区湖北大悟、在襄阳市、南漳艾滋病区,在新疆乌鲁木齐市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以及西藏山南地区,都活跃着人民医院医务人员的身影。
医疗援外
从1963年开始,人民医院即派员参加了新中国第一批援外医疗队奔赴阿尔及利亚。46年来,人民医院已累计向阿派出32批130余人次的医护人员援助阿尔及利亚、莱索托等国家。
巩恩厚援外1963年6月15日,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在访问阿尔及利亚时,同阿尔及利亚总理胡阿里·布迈丁(前排居中)一起接见该国援阿医疗队,站在周总理正后方的是湖北省人民医院外科教授巩恩厚。
参与国防预备役部队
2005年,湖北省国防动员委员会以该院为主体建立了湖北省预备役部队医院。19名医护人员于2005年7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预备役部队,院党委书记唐其柱教授还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评为“国防动员先进个人”。
公卫及突发事件救治
该院注重加强应急机制建设,不断修订完善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30余项,内容涉及公共卫生、医院感染、自然灾害、生物安全、信息管理、防火防汛、后勤保障等,并建有各类突发事件应急救治小分队及应急预案定期演练制度。在面对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甲型流感病毒等各类公卫事件以及5·12汶川地震、玉树地震、防汛防洪等各种突发事件时,该院均做到了快速反应,组织有序、救治得力,有效保障了各类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医疗救治。
参考资料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2023-07-10
科室概况.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2023-07-03
top100.医学信息研究所.2023-05-31
2021年医院排行榜.复旦大学医院研究所.2023-05-27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新闻站.人民视点.2023-05-26
科室导航.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23-07-09
消化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官网.2023-07-15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23-05-31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2023-05-31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心.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2023-07-26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2023-06-14
眼科中心.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23-07-10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检验医学科.2023-05-31
武汉大学第一临床学院护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2023-07-26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2023年夏季进修招录简章.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2023-05-31
论文情况.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2023-07-03
平台建设.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2023-07-03
学术期刊.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2023-07-03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2023-07-03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官网.2023-06-15
微循环杂志简介.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2023-07-10
《微循环学杂志》简介.《微循环学杂志》简介.2023-06-15
《卒中与神经疾病》期刊简介.《卒中与神经疾病》杂志编辑部.2023-07-15
卒中与神经疾病杂志.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2023-07-03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中英文介绍.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2023-07-03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2023-07-21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普外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2023-07-21
王卫星.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2023-07-21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2023-07-21
讣 告 ——沉痛悼念李庚山教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2023-07-03
讣 告——沉痛悼念詹炳炎教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2023-07-21
基本情况.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2023-07-03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初具规模
战争磨难
发展壮大
规模条件
主院区(首义院区)
东院区(光谷院区)
洪山院区(在建)
科室设置
全部科室
首义院区
光谷院区
重点科室
心血管内科
消化内科
肾病内科
神经内科
神经外科
胸外科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精神卫生中心(湖北省精神卫生中心)
眼科中心
检验医学科
临床护理
医学成就
医学贡献
编码心脏钠离子通道的SCN5A
非酒精性脂肪肝治疗
消化道早癌智能筛查技术
肺肠型腺癌的临床精准诊断
医学实践
教育科研
教育
医院教培
关联院校
科研
国家重点学科
心血管内科
科研平台
期刊杂志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微循环学杂志》
《卒中与神经疾病》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声誉与排名
院内专家
王高华(院长)
余锂镭
林军
唐其柱
王卫星
董卫国
李庚山
詹炳炎
社会公益
医疗下乡扶贫
组建医疗协作网
扶助农村及边远地区卫生建设
医疗援外
参与国防预备役部队
公卫及突发事件救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