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城墙,始建于公元582年(即隋开皇二年)。西安城墙周长13.74公里,墙高12米,底宽18米,顶宽15米。同时具有严密的防御体系,始建于隋唐、扩建于明代,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城墙。
公元904年,韩建改筑
长安后,经宋、金、元等时期,于明洪武年间在原有的唐长安城皇城的基础上进行的拓展和重建,此后进行多次修复,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辟多个城门。西安城墙现有城门18座,分别为:永宁门、朱雀门、勿幕门、含光门、安定门、玉祥门、尚武门、安远门、尚德门、解放门、尚俭门、尚勤门、朝阳门、中山门、长乐门、建国门、和平门、文昌门。这18座城门的形成时间和规格各不相同。
西安城墙是中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西安城墙·
西安碑林博物馆历史文化景区、
西安护城河分别被授予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
国家水利风景区”称号。
历史沿革
隋唐时期
长安原名“大兴城”,建于隋开皇年间,为隋王朝首都。而西安城墙,则是从隋开皇三年(582-583年)开始建造的。公元618年,
李渊建国,将大兴城改名为“长安城”,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新的朝代。
李治以大兴城为基点,修筑了唐城墙。西安城墙原为长安城中的一座小城,名“子城”,位于长安城的北面,与隋唐时期的宫城相邻,是历代官吏官邸和
宗祠的所在地。唐城墙东西宽2820.3米,南北1843.6米,占地5.2平方公里,在城墙上有七个城门。分别是朱雀门、安上门、
含光门、静风门、延喜门、顺义门、安福门。
唐末天社元年(904年),唐末长安节度使
韩建改筑
长安并建立新城。保留原有的皇城在此基础上修建新城,所以新城的规模和形状,都与隋唐时期的皇城相同。其次,利用皇城四周的城墙以及宫城的南墙,将皇城和宫城之间,变成了一个四面都是高墙的封闭式堡垒。由于新城使隋唐长安城内城的皇城成为外围城,出于防卫上的考虑,没有保留原先许多城门的必要。因此分别关闭朱雀门、延喜门、安福门,保留安上门、
含光门、景风门、顺义门,同时在北边新设一座元武门。这种形式从
五代十国到宋代、
金朝,再到元代的府城,都一直沿用。
洪武三年(1370年)
朱元璋在唐长安皇城基础上扩建西安城墙:城墙范围,分别向北、向东延伸约四分之一,并增高加厚。至洪武十一年(1378年)毕工,历时八年,形制为横长方形,基本奠定了今西安城墙的规模。
明朝时期
明朝初期建造的城墙以夯土筑成,结构牢固,历经200余年,但在嘉靖34年(1556年)一次大地震,将城墙及城内的许多建筑都被破坏尽。在
隆庆二年(1568年),
总督张祉对城墙进行了修复,除了修复城墙上的建筑之外,还利用青砖对城墙进行加固坚固,同时,还挖了一条
护城河,加强城区的防御系统。明朝末年,为了抵御
李自成叛军的进攻,修建了四道关隘。自1643年以后,
陕西省历代官员对西安城垣进行了大量的整修,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是最大的整修项目。在1781-1786年间,陕西总督
毕沅主持了西安城墙的全面修缮,使其与城河、内环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防御系统。
地理环境
西安城墙,坐落在陕西省西安市的
碑林区,西安市地处
渭河平原,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建城建都的历史悠久。其北部与
渭河接壤,南部与北
秦岭主脊接壤,东部与
零河、源山脉接壤,西部与
太白山地接壤,与青化的
黄土高原接壤。西安城,就是建立在渭河平原的二级阶地上。碑林区在西安市的东南方,区域横跨了西安城内和城外,占地面积为23.36平方公里。
西安碑林博物馆区历史悠久,以
宋朝著名的“碑林”而命名。
景区布局
西安城墙由东南西北方位的四条城墙包围而成,北城墙由六个城门组成,分别是(北门)安远门、尚佳门、尚勤门、尚德门、尚武门、解放门;南城墙由7个城门组成,分别是(南门)永宁门、含光门、勿幕门、朱雀门、文昌门、和平门、建国门;西城墙由两个城门组成,分别是(西门)安定门、玉祥门;东城墙由3个城门组成,分别是(东门)长乐门、中山门、朝阳门。
建筑特征
墙基
西安城墙位于
关中地区,由于其地形的平缓和单一性,所以西安城墙的各个部位和地点的施工方法都是大同小异的。根据
含光门考古发掘可知,西安城城墙在地面之下,有一层由马兰黄士加1/3的
生石灰组成的墙基填料。在这堵墙的下方,是一堵厚达1.6米的三合土墙基。在外围砖墙的底端,三合土
地基上,靠近外围一层石板,由两排石板并排平铺而成。每一根条石的长度和宽度并不完全相同,通常是174公分,31公分,厚度31公分。石条露于地面,并用砖墙砌筑。
墙体
西安城墙整体剖面呈
梯形,以保证其结构的稳定性和强度。墙内墙,墙外墙均为城砖所筑,墙内墙为夯土,墙外墙则为工整城砖。明朝初期,西安城的城墙是用夯土砌成的,它是用少量的
生石灰、细沙和麦秆混合而成的。为了提高土体的总
张力及水平稳定,在夯土中设置了立杆及横木。夯土的厚度在十到十二厘米之间,结构非常牢固。此外,考古发掘还证明,明朝西安城在扩建过程中,还保留着
唐朝皇城的城墙。为增强其坚固性,采用“将旧城墙两边削成台阶状,再用泥土夯筑”的办法,使新筑的
地基与已有地基的地基紧密结合,防止山体崩塌。明代初期,西安城墙未用砖石砌筑,至嘉靖二年(1558年),在
巡抚张祉的主持下,西安城墙得到了较大规模的修缮,第一次在外墙上采用“以砖”。清朝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
毕沅在修缮城墙的时候,用新的城砖覆盖了城墙。
排水
明代西安城墙的排水和排水设施已无法考证。而在清朝乾隆之前,城内排水不畅,没有完善的排水体系,致使隐患不断涌现。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
陕西省总督毕在修茸西安城墙的过程中,对其进行了重修。他们用一种高达0.45米的水泥混合料,在水泥混合料上铺上两层砖头,砖头呈五度左右的角度,方便丽水快速进入内城。这是一条由石头砌成的水道,连接着城墙的内壁,从上到下。水槽顶部为石口,底部为滴水石,与水槽相连。城墙上的雨水,会顺着内壁的
蛟龙,流入喷泉里,再流入水沟里。建有排水沟,可使城墙不受二水之侵,对城墙的防护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城门城楼
西安城墙现有城门18座,从永宁门开始顺时针依次为:永宁门、朱雀门、勿幕门、
含光门、安定门、玉祥门、尚武门、安远门、尚德门、解放门、尚俭门、尚勤门、朝阳门、中山门、长乐门、建国门、和平门、文昌门。西安城墙较南京城墙规整,没有弯曲地段,只在四面开有四门。四门形制基本相同,均为用城砖券砌的圆拱式门洞,安有木门两扇。城楼为城墙的主要建筑,也是城门防御体系的主体工程,战时为主将坐镇指挥的指挥所。在明西安城墙四门之上建有四座形制统一的城楼。为了加强城门处的防御,在四座城门外均筑有外瓮城。瓮城墙上建有箭楼,基本形制都为横长方形,砖表土心,高12米,与大城墙齐,立有女墙,拱包大城城门,置于主城门之外。瓮城之外筑有月城,月城之上建有用楼,控制
护城河上的
悬索桥,这样在城门处就形成了城三重,楼三重的防御体系。而月城为明初拓城时所建,民国初年全部毁坏。除此之外还有护城河、吊桥、闸楼、正楼、角楼、敌楼、女儿墙、垛口等一系列防御设施。
重要景点
护城河
西安城墙外侧的护城河是由人工开挖而成,周长15.5公里,上宽35米,深18.5米,牧
南京明城墙护城河窄、小,主要为防街性工事。最早前身为隋唐
长安皇城,但长安城外仅郭城墙外侧掘有城壞,皇城因为是外郭城之内的
铁瓮城遗址,位于城内北部中心繁华地区,城墙外侧无
护城河。唐末天元年(904年),匡国军节度使
韩建以皇城为基础,改筑为新城,放弃原长安城外郭城与宫城,以内城为外郭,开始修掘了护城河并为
五代十国、宋、金、元及明初府城所用。明洪武七年(1374年)正月,
朱元璋命
冯胜冯胜“往
陕西省修城墙”,在向东、向北两面拓筑西安城时,也拓掘了护城河。
城门
西安城墙现有城门18座,这18座城门的形成时间和规格各不相同且分别分为西城二门、南城七门、北城六门、东城三门。
西城二门
安定门
安定门是西安城城墙的正西大门,又叫“西门”。西安西门原为
唐朝皇城西面中门顺义门,在唐代末期韩建缩建建新城之时所保留的。明朝在修建长城的时候,城址稍稍南移,因此命名为“安定门”,取自康定的安泰之意。城门有三重门楼:城楼,箭楼,闸楼。门楼下有拱门。城楼和箭楼之间,是一座四四方方的瓮城,既是进出的门户,又是战争时期的防御阵地。
玉祥门
玉祥门又叫小西门,位于安定门(西门)以北,在今莲湖路西段,是古城西北一个重要交通孔道。民国时,
陕西省主席
宋哲元为纪念
冯玉祥的历史功绩而特开此门,取名为玉祥门。
南城七门
朱雀门
朱雀门位于勿幕门(小南门)与永宁门(南门)之间,横跨在
朱雀大街之上,连接着城内和城外。朱雀门是皇城的正门。朱雀是
中原地区传统文化四象中的一种,也是古代四大神兽中的一种。按照五行理论,这是一种象征着南方的神兽,其色彩为
红色,所处的季节为夏天。朱雀,又称“
不死鸟”,主宰南方,因此作为隋唐正南门的朱雀门因此得名。
唐
长安朱雀门是皇城的正南门,建于隋初,至
唐朝末期,长安城整修时已被封。唐朝末年,护国军节度使
韩建重建长安城,将皇城中的几个城门都封死了,朱雀门也被封死,千年之后,西安城墙修缮时,发现了被封死的朱雀门。1986年,朱雀门被重新开启。
永宁门
西安城墙的正南门,也是城门中资格最老、沿用时间最长的一座。城门始建于隋初(公元582年),距今已经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皇城南三道城门,位于最东边,名为安上门。唐末战争频繁,西安城墙受损严重,唐末天佑元年(公元904年),镇守
长安的护国军节度使
韩建缩建新城时将安上门留作南门。一直到了明代,改为“永宁门”。城墙唯一重建闸楼的永宁门却没有箭楼,是唯一没有箭楼的城门。1926年,北伐战争已经开始,此役,使得城墙损耗严重。南门箭楼就被刘振华军的炮火炸毁。为了对永宁门箭楼遗址进行保护,于2014年对南门箭楼采用钢结构屋架修复。
含光门
西安南城墙自西向东分六道城门,其中“含光门”为最西边的一道。追根溯源,含光门已逾一千四百年。隋开皇二年于582年在大兴城的皇城边建造了含光门。在
唐朝的时候,含光门下有一条通向北方的含光门道,这条道直接通向皇宫。因为唐朝对外迎宾都必须通过含光门街,所以将他们进入皇城的必经之门命名为“含光门”。
唐末,藩镇遍地,战火连绵,
长安已被战火烧得七零八落。
李晔天佑元年(904年),长安城被毁,
韩建重建皇城,至
五代十国时,长安新城共开五座城门,其中就有一座名为“含光”的城其中包括
含光门。至
宋朝,含光门西、中门道已被关闭,只留下东门道为通道。
勿幕门(小南门)
“小南门”位于城西四府街南端,与“永宁门”相对而建,于1939年开放,为单门塔楼,城墙高12米,底宽18米,顶宽15米,墙体厚度约为12.19~18米不等,坐落于
西安市“南城”墙环城南路,“含光门”与“朱雀门”之间,1911年10月22日,
井勿幕等革命党人在西安全国较早响应
武昌起义,发动反清起义,并一举取得胜利。
陕西省军民为怀念为纪念井勿幕的丰功伟绩,陕西人民和地方人民,于1946年把井勿幕在西安所住的“四府街”改成了“井上将街”,把它的南面墙壁上挖出的一扇大门也改成了“井上将门”。1947年还改名“勿幕街”,改为“勿幕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小南门”。
建国门
清朝
顺治二年(1646年)满城就坐落在西安城墙的东北角,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古城。因为战争的原因,
满族在城市的东南方向修筑了一道城墙,这道城墙被称为南城,也就是现在的建国门所在的建国路。南城原为汉军营,现为军营,军营设于此,军营设于此,训练亦于此。这个地方,曾经伴随着风云变幻的历史,伴随着战争。1986年,建国路南头新开一个大门,三门洞,总宽28米,与建国路相连,因此得名。
和平门
和平门开于1953年,4门洞,共宽40米,因在和平路南端而得名。
文昌门
文昌门是上世纪开辟的一个城门,位于南城墙永宁门(南门)与和平门之间,开于1986年,是南城墙西起第五座城门。20世纪60年代末,为了便于战备疏散,
西安市把原柏树林街南口等处的城墙扩为豁口,又开辟了一个新城门。
北城六门
尚武门
尚武门,是北城墙最西的一个门,俗称小北门。是十八座城门中最为年轻的一个门,门内西侧有习武园,因此门西临习武园而被冠以“尚武门”。
安远门
安远门是西安城墙的北大门,在明朝修建时,它是一座由北向南的城门。并将其命名为北城门,是北面城墙最具标志的城门,在
唐朝的时候,这座城门就是用来迎接外族人的,有“天下第一门”之称。公元1911年,
辛亥革命爆发,这座城楼在这场战争中被焚。在1983年的城墙修缮中,旧的箭楼被重新修复。北门箭楼1个,闸楼,城楼在晚清时被毁,2001年重建。
尚德门
尚德门,位于北城墙解放门西,表示
儒家崇尚的优良品德。现城门内为尚德路,城门外为火车站西盘道。
解放门
解放门位于今天的解放路的最北端,也被称为“小北门”。1934年,
陇海铁路在
西安市开通,1949年6月20日,西安解放。7月12日,西安政府发出通知:中正路更名为解放路,中正门更名为解放门。一九五二年,为了扩大车站广场,拆掉了解放门的围墙,打开了一条516米宽的通道。在2005年,这座城市被重建,形成了三座拱形的大门,长达两百米。中央的大门宽八十四米,两边的大门宽五十八米。从那时起,西安城墙就完全贯通。
尚俭门
尚俭门,在北城墙东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放的一座城门。它和尚德门,尚勤门,尚武门一起代表了
儒家所提倡的“德行高尚,强身健体,勤俭节俭”。尚勤门位于两道大门之间,距两道大门约200米,两道大门相距两道大门不到200米,被誉为两道大门的“姊妹门”。尚俭门与尚德门、尚勤门一样,均无城楼,只有三个门洞。
尚勤门
尚勤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放,位于西安城墙北面最东面的一道城门。与“尚德门”“尚武门”和“尚俭门”一起,代表了儒家所提倡的“德行高尚,强身健体,勤俭节俭”。尚勤门可以为隔壁的开福门分担一部分人的压力。城门分三道,无塔,形制古朴。三道城门都很窄,最大的一道只有四五米宽。
东城三门
中山门
中山门,也称“小东门”,它坐落在
西安市的朝阳门与长乐门的中间。中山门的名称由来是为了纪念民国时间革命领袖
孙中山。1927年初,在冯玉祥将军的建议下,中山门开放。1927年5月1日,冯玉祥率领他的军队东进,就是由中山门出发的。中山门有两座并排的大门,冯先生将其命名为“凯旋门”,并命名为“东征门”。位于中山门北面的凯旋门,依然保留着一块民国时代的木制门牌,这是整个西安城城墙上,仅有的一块木制的门牌。
朝阳门
朝向太阳,故而朝阳门。西安朝阳门始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一九九四年开放,它的历史并不长,是东城墙最北端的城门,紧挨着中山门。城内是东五路,城外是长乐路.朝阳门,这是一座传说中,每天都会有人在这里看到日出的那一刻。朝阳门的建筑风格很是古朴,由于修建之初,并无太大的军事用途,所以城池并不多。
长乐门
长乐门是
西安市最古老的城门,与明城墙同一时间修建,又被称为“东门”。长乐门原为军事防御性、攻击性的建筑,其周围的城楼结构较为完备,包括城楼、城楼、箭楼等。在明、清两代,长乐门是进入西安城东的必经之路。“长乐门”是西安城墙的东门,它面向朝阳,与
东大街相隔,与东关正街相望。在城门口的塔楼具有很长的历史,是一件很有价值的古代建筑文物。
在明朝
崇祯十六年,也就是建城不到两百七十年的时候,
李自成叛军一把火烧了这座城楼,一直到清朝才得以重建。中华民国期间,长乐门也被重新整修过,并且在南面和北面都开辟了几个新的通道。今天的“长乐门”三个大字,是
陕西省总督张凤在一九一二年七月亲笔所书。在经历了“
西安事变”的抗日战争中,这里也被恢复为
西安事变纪念馆。新中国建立以后,为方便城内和城外的交通,曾把城门两边的围墙都拆掉一部分,造成了城墙上的空隙。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政府大规模修缮了城门和塔楼,才有了今天的规模。
文化活动
每年节日期间,西安城墙上都会举行各种文化娱乐项目,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虽然经历了一场大地震,但历史悠久的汉唐文化依然焕发着别具一格的魅力,为西安文旅事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在西安城城墙上,除了文化的盛宴之外,还有一个独特的运动项目。每年的十一月,西安城墙外的“西安城墙”就是友谊马拉松比赛的开始。为了保护西安城墙,每年只有四千名参赛者可以参加比赛。
开发与保护
开发
1974年3月,西安市东郊的临潼县,发现了震惊世界的“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西安很快成了国家领导人接待外宾来访的必经之地。“拆”的声音渐渐低了下去,如何保护文化遗产成了热门议题。
1982年7月,陕西政府提出兴建
西安市环城公园的建议,受到了西安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与拥护,并有数十万群众自发参与。环城公园以城墙为主,环城绿化和
护城河为辅,形成了一种古朴、粗犷、富有地域气息的园林风格。
1983年,西安市政府按照市容规划,投资一千万,开始兴建“环城公园”。其后,随著城内排水系统的逐步健全,城楼、城垛等建筑物也逐步恢复。黑河的河水,经过曲江江池,以及兴庆湖,都汇入了护城河中,围绕着城池,形成了一圈。经过护城河两岸的绿化,形成别具特色的景点。
保护
1981年11月22号在新华社的《国内动态清样》上以《我国唯一的一座完整的封建古城垣遇到严重破坏》为题,对西安古城墙的损毁状况进行了报道。当时的中央书记处书记习仲勋,在得知西安古城遭到毁坏后,立即查证作出指示。
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根据习仲勋的指示,在1981年12月31日起草了《请加强西安城墙保护工作的意见》,并写信给
陕西省人民政府,建议对其进行三个方面的保护和修复。
西安市人民政府于1982年8月20日公布《关于保护西安城墙的通告》。此后,随着西安城郊工程委员会的组建,西安城郊工程的修缮工作也步入了轨道。
1985年,中国加入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公约》。西安城墙的保护得到了保障。
相关文化
西安市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在中国历史上,成为国家首都的年头最早、朝代最多、时间最长。早在公元前11世纪,西安就是
周代的建都之地,到了汉、唐两代的首都
长安,规模更大、气势更雄伟。
建筑文化
而中国古代城墙作为一种大规模的防御建筑物,具有悠久的历史、稳固的地位和特殊的功能,它集中了各个时代的建筑艺术,凝聚着不同时代的建筑艺术。它不仅是一座完备的古代军事防御体系,而且还是一座集美感与实用性于一体的中国古建筑艺术之大成,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也具有很高的当代美学意义。它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基本风貌,体现了中国古代筑城技术的优秀成果。西安城墙不止是一座城的屏障,也是作为古城西安最好的历史“记录者”,西安城墙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以及周边的文化古迹以及历史遗存,都有了极大的展现了自身的文化价值。
旅游文化
西安城墙景区,坐落于
西安市中心区,始建于明代洪武时期,距今600余年,是中国最早的古城,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古城,被评定为5A级旅游景点。
重要事件
荣誉
1961年3月4日,西安城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8年10月,西安城墙·碑林历史文化景区被正式授牌国家5A级旅游景区;12月,国家水利部正式授予
西安护城河“
国家水利风景区”称号。
破坏
西安城墙在过去的二百多年里经历了三次整修,并于1983年对其周边地区进行了以此为中心的“
环形”建筑。西安城墙在这其中两次修之间,西安城墙经受的破坏是数百年来前所未有的损失。
辛亥革命时,清兵与
新建陆军对抗,炸毁了安远门城楼。1926年4月11日,西安城遭到了刘镇、华镇兵十万人的军队的包围。永宁门的箭楼,城墙的四个角楼,
魁星楼,以及多数的敌楼都被摧毁。这也是西安城墙在抗日战争之前所受到的最严重的损害。1937年“
七七事变”,
日本对
中原地区发动了全面侵略,西安遂成为战时日军轰炸的重要目标,军民在城墙上齐挖防空洞避灾又一次加重了西安城墙的险情。
19世纪,西方的工业革命掀起了一股对古老城墙进行大规模拆毁的热潮。中国的大部分城市,都是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所建造的,西安城的5000多道城墙,98个突出的马面、桥墩,还有城墙周围的塔楼,都难糟幸免。从那以后,城墙上和城墙上的砖头都被挖掉了不少,很多用青砖砌的排水槽也被拆毁。
1966年6月1日,《
人民日报》以《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名义,在中华各文明之间,掀起了一场势不可挡的“破四旧”运动。所谓“推倒西安城墙,填满
护城河”,是指“推倒封建旧式城墙,建立新的社会,新的城市”的说法。西安人也学着北京的样子,爬上城墙,扒掉城墙上的砖头。
在1970年代初期,当毛泽东提出“深掘地穴,广积粮,不做霸王”的口号时,西安的古城墙又出现了危机。四门瓮城是多年来为部分政府机构和城镇居民所居住的地方。许多平民都将这片空地当成了自己的住所,并在里面开凿了许多山洞。古城的城墙已被破坏得“满目疮”。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西安城墙上已经被挖掘出了两千一百个左右的掩体,就像是一个巨大的迷宫。一九七六年八月,因
唐山地震而停止了掘洞的热潮。而这个时候,西安城墙已经是摇摇欲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