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线兰
兰科金线兰属植物
金线兰(学名:Anoectochilus roxburghii (Wall.) Lindl.),别名花叶开唇兰、花叶兰、金丝线等,为兰科(Taxaceae)金线兰属(Anoectochilus)陆生兰。金线兰在中国、日本、泰国、老挝、越南、印度等地均有分布,其在中国分布于浙江、四川、云南、西藏等省区。金线兰主要生长在亚热带,常见于海拔50~1600米的常绿阔叶林下或沟谷阴湿处。金线兰为阴生植物,喜荫湿、凉爽、弱光或散射光的生态环境,最适宜生长的温度为18~25℃左右。
金线兰植株高8~18厘米;根状茎匍匐,肉质,具节,节上生根;茎直立,肉质,圆柱形,具(2-)3-4枚叶;叶片卵圆形或卵形,上面暗紫色或黑紫色,具金红色带有绢丝光泽的网脉,背面淡紫红色;背面淡紫红色;总状花序具2~6朵花,花序轴淡红色,和花序梗均被柔毛,花序梗具鞘苞片,花苞片淡红色,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花白色或淡红色,不倒置,萼片背面被柔毛,中萼片卵形,侧萼片张开,偏斜的近长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花瓣质地薄,近镰刀状,唇瓣呈Y字形;蒴果黄绿带红色,卵圆形或椭圆状卵形,种子微小。金线兰于9月下旬至10月上中旬开花,11月上旬果实陆续成熟。
金线兰的叶面呈暗紫红色,上面具有金黄色脉网,故得名“金线兰”。金线兰全草可作中药材入药,据中国药用典籍记载,主治肺结核咳血、糖尿病、肾炎、重症肌无力等。金线兰于2023年被《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中收录。在中国,金线兰于2013年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中,根据IUCN3.1标准,被评估为濒危(EN)物种,2021年被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收录,保护级别为二级。
历史记载
金线兰于1839年被J.F.Royle首次记载,在中国记载时间较晚。中国古代经典药用植物著作如《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中均无记载,可追溯的最早记载是出版于1976年的《中国高等植物图鉴》,而根据《中国植物志》所载,花叶开唇兰即本种金线兰。
形态特征
金线兰为陆生兰,植株高8~18厘米。
根状茎匍匐,伸长,肉质,具节,节上生根;茎直立,肉质,圆柱形,具(2~)3~4枚叶
叶片卵圆形或卵形,长1.3~3.5厘米,宽0.8~3厘米,上面暗紫色或黑紫色,具金红色带有绢丝光泽网脉,背面淡紫红色,先端近急尖或稍钝,基部近截形或圆形,骤狭成柄;叶柄长4~10毫米,基部扩大成抱茎的鞘
总状花序具2~6朵花,长3~5厘米;花序轴淡红色,和花序梗均被柔毛,花序梗具2~3枚鞘苞片;花苞片淡红色,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6~9毫米,宽3~5毫米,先端长渐尖;子房长圆柱形,不扭转,被柔毛;花白色或淡红色,不倒置(唇瓣位于上方);萼片背面被柔毛,中萼片卵形,凹陷呈舟状,先端渐尖,与花瓣粘合呈兜状;侧萼片张开,偏斜的近长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先端稍尖;花瓣质地薄,近镰刀状,与中萼片等长;唇瓣呈Y字形,基部具圆锥状距,前部扩大并2裂,其裂片近长圆形或近楔状长圆形,全缘,先端钝,中部收狭成长的爪,其两侧各具6~8条流苏状细裂条,上举指向唇瓣,末端2浅裂,内侧在靠近距口处具2枚肉质的胼体,蕊柱短,长约2.5毫米,前面两侧各具1枚宽、片状的附属物;花药卵形,长4毫米;蕊喙直立,叉状2裂;柱头2个,离生,位于蕊喙基部两侧。
蒴果与种子
果黄绿带红色,椭圆形或椭圆状卵形,长约1厘米,外表密被短柔毛,顶端有枯萎的合蕊柱及花被片残留,成熟时沿室间纵裂,露出乳白色的种子;种子微小,两端具毛。
物种分布
分布信息
金线兰主要生长在亚热带,在中国、日本泰国老挝越南印度等地均有分布,其在中国分布于浙江省江西省福建省湖南省广东省海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等省区。
生境信息
金线兰常见于海拔50~1600米的常绿阔叶林下或沟谷阴湿处,其在遮荫的森林生态环境中能形成成片的、较为单纯的群落,也能在山坡半荫蔽状态下的林窗、林缘生长,且在此类环境下个体稀疏呈散生状态,偶见于林下水渍地单生的个体与苔藓植物伴生。
生长习性
金线兰为阴生植物,光饱和点低,喜荫湿、凉爽、弱光或散射光的生态环境,最适宜生长的温度为18~25℃左右,喜疏松、透气、排水和保水性能好的土壤条件。在自然条件下,腐殖土、黄壤、红壤类型的土壤均可适应,但金线兰宜在偏酸性土壤条件下生根。金线兰在自然状态下,随着不同平均海拔的温度差异及不同的生态环境影响,其物候期略有差异。一般2月中下旬至3月上旬萌发出苗,9月下旬至10月上中旬开花,11月上旬果实陆续成熟,冬季生长缓慢或停止生长。
繁殖方式
金线兰为异花传粉,经膜翅目蜂类昆虫授粉后结实。其细小的两端具毛的种子适应于风力传播,但自然条件下发芽率极低。
栽培技术
人工繁殖
金线兰种子收获不易及播种的发芽率低,同时其采用插繁殖速度慢,因此其的产业化育苗主要通过组培方式进行扩繁,即以金线兰的茎尖、具节茎段、叶片、果实和种子为外植体,组培苗通过壮苗与生根、炼苗可以获得大量的优质组培种苗。金线兰的组织培养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成熟的阶段,综合起来,可以采用四种不同的组织培养途径,其中一种是通过外植体的脱分化来诱导愈伤组织的形成,然后再通过诱导芽的分化来实现;二是直接诱导外植体萌发腋芽或顶芽,从而实现继代培养的目的;三是诱导种子萌发成原始的球茎,并通过这些茎的增殖和分化过程,最终获得芽苗;四是对培养基和培养条件进行优化,实现一步成苗的高效组织培养方法。金线兰的组织培养顺序可以根据生产需求进行灵活调整,同时也可以将多个培养阶段有机整合。。
水肥管理
金线兰生长速度较慢,需通过人工喷灌来维持一定的湿度,适当施肥、喷施抗病农药等措施可维持金线兰的生长要求;栽培金线兰一般以腐殖土为基质,栽植前金线兰苗用清水把培养基清洗干净、晾干,栽植后的生长阶段,施农家肥并向肥液中添加少量硫酸亚铁以促使叶色浓绿而富有光泽;同时注意适时浇水提高土壤、空气湿度以及搭盖遮阴棚调节透光度。
病虫害防治
病害
金线兰茎腐病发病时植株茎基部先出现黄褐色水渍状病斑,病斑扩大至绕茎周,病组织腐烂,后期病植株猝倒死亡。对此可选用多菌灵甲基硫菌灵敌克松等药剂浇灌病区。同时注意及时防治地下害虫。
虫害
金线兰的虫害主要是蛞蝓蜗牛,5~6月尤为严重,可用蜗牛药洒于苗床及四周防治。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根据2010年的研究显示,中国境内原来的浅山产地已经难以检测到金线兰的踪迹,物种个体数量已急剧减少,接近濒危状态。截至2022年,金线兰分布于中国长江以南十余个省份,野生资源情况仍相对空白。
保护级别
2023年被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中收录。在中国,金线兰于2013年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中,根据IUCN3.1标准,被评估为濒危(EN)物种。金线兰于2021年被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收录,保护级别为二级。
致危因素
金线兰种子较小,在自然情况下发芽率很低,植株较矮且生长发育较慢,而虫类和鸟类喜吃使得金线莲较为罕见。另外,金线兰对于生态环境要求较为严格,但是因原始森林面积减少,森林生态系统功能退化以及人为过度开采等原因,适生环境受到挤压而导致野生资源急剧减少。
保护措施
中国福建地区已相建立金线兰生物组培、种植与加工基地。
用途
药用用途
金线兰全草可做中药材入药,据中国药用典籍《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记载,其味甘,性凉;有清热凉血、除湿解毒之功效;主治肺结核咳血、糖尿病、肾炎、膀胱炎重症肌无力、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毒蛇咬伤等。
观赏用途
金线兰株型小巧美观,叶型优美,叶脉金黄,呈排列成网状等特点使其成为观赏价值很高的室内观叶珍品之一,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商业用途
金线兰已广泛应用于医药、保健、美容和饮用产品等诸多领域,市场前景广阔。
相关变种
金线兰同属的变种为保亭金线兰(Anoectochilus baotingensis (K. Y. Lang) Ormerod),其与本种金线兰的区别在于唇瓣爪部两侧边缘仅各具3条长2.5~3毫米的丝状细裂条,花序具2~12朵花,花期4月。
相关研究
药理研究
金线兰水提取物大鼠腹腔注射可明显降低由四氯化碳引起的血清ALT和AST的急性升高,金线兰治疗能同时改善肝脏组织学改变,诸如坏死、脂肪变性、气球样变性、淋巴细胞及肝巨细胞在中心静脉周围的炎性渗出。此外,3种不同来源的金线兰(野生、人工栽培、组织培养的金线兰)均能减少小鼠的自发活动、延长小鼠的痛阀时间、降低小鼠食用醋酸扭体反应的发生率,说明3种不同来源的金线兰均有一定的镇静、镇痛的作用。
内生真菌研究
中国学者于雪梅在兰科真菌17种中分离到两种能较好地促进金线兰苗生长的瘤菌根菌属真菌AR-15和AR-18,并据此建立了金线兰与内生真菌共生培养体系。此项研究为探究内生真菌促进金线兰生长机理及金线兰栽培新方法奠定基础。
参考资料
Anoectochilus roxburghii.植物智.2023-06-10
金线兰.powo.2023-06-10
Anoectochilus 金线兰属.自然标本馆.2023-06-10
..2023-07-17
..2023-06-27
..2023-07-17
..2023-06-27
目录
概述
历史记载
形态特征
蒴果与种子
物种分布
分布信息
生境信息
生长习性
繁殖方式
栽培技术
人工繁殖
水肥管理
病虫害防治
病害
虫害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保护级别
致危因素
保护措施
用途
药用用途
观赏用途
商业用途
相关变种
相关研究
药理研究
内生真菌研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