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人参
土人参科土人参属植物
土人参(学名:Talinum paniculatum (Jacq.) Gaertn.)为土人参科(Talinaceae)土人参属(Talinum)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别名波世兰、力参、煮饭花、紫人参等。原产于热带美洲,在世界分布于西非、南美热带和东南亚等地,在中国分布于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常分布于村庄附近的阴湿处、墙角、路边及山麓岩石旁。土人参喜温暖湿润、光照充足的环境,耐湿性强,也耐干旱和炎热,适宜生长在水分充沛、肥沃的土壤中。
土人参全株无毛,高30-100厘米。主根粗壮,圆锥形,皮黑褐色。茎直立,肉质,圆柱形。叶互生或近对生,倒卵形或倒卵状长椭圆形。复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常二叉状分枝;花小,总苞片绿色或近红色,圆形,花瓣粉红色或淡紫红色。蒴果近球形,坚纸质;种子多数,扁圆形,黑褐色或黑色。花期为6-8月,果期为9-11月。
土人参的嫩茎叶和肉质根营养丰富、风味独特、味道鲜美、品质脆嫩,可作蔬菜食用,其嫩芽可制成茶叶和食品饮料。土人参花呈粉红色,夏秋两季开放,形态美丽,且栽培管理简单,可作观赏植物。此外,据《中药大辞典》记载,据《中药大辞典》记载,土人参根、叶均可入药,具有补中益气、养阴润肺、消肿止痛等作用。
历史记载
土人参始载于中国明代医学著作《本草纲目》,书中写道“江淮间出一种土人参,苗长一二尺,叶如匙而小,与桔梗相似,相对生,生五、七节,根亦如桔梗而柔,味极甘美,秋生紫花,又带青色。春秋采根,土人或用之”。中原地区清代医书《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土人参,各地皆产,钱塘西湖南山尤多,春二三月发苗如蒿艺;而叶细小,本长二三寸,作石绿色,映日有光,土人俊夏月采其根以入药,俗名粉沙参”。现代土人参叶常被作为中药使用,在《中华本草苗药卷》《全国中草药汇编》《草药彩色图集》《贵州中草药名录》等医书中均有记载。
形态特征
土人参为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全株无毛,高30-100厘米。
根、茎
主根粗壮,圆锥形,有少数分枝,皮黑褐色,断面乳白色。茎直立,肉质,基部近木质,多少分枝,圆柱形,有时具槽。
叶互生或近对生,具短柄或近无柄,叶片稍肉质,倒卵形或倒卵状长椭圆形,长5-10厘米,宽2.5-5厘米,顶端急尖,有时微凹,具短尖头,基部狭楔形,全缘。
复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较大形,常二叉状分枝,具长花序梗;花小,总苞片绿色或近红色,圆形,顶端圆钝;苞片2,膜质,披针形,顶端急尖;萼片卵形,紫红色,早落;花瓣粉红色或淡紫红色,长椭圆形、倒卵形或椭圆形,顶端圆钝,稀微凹;雄蕊 (10-) 15-20,比花瓣短;花柱线形,基部具关节;柱头3裂,稍开展;子房卵球形。
果实与种子
蒴果近球形,直径约4毫米,3瓣裂,坚纸质;种子多数,扁圆形,直径约1毫米,黑褐色或黑色,有光泽。
物种分布
土人参原产于热带美洲,在世界分布于西非、南美热带和东南亚等地,在中国分布于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在中国河南以南的各地均有栽培,野生土人参常分布于村庄附近的阴湿处、墙角、路边及山麓岩石旁。
生长习性
土人参喜温暖湿润、光照充足的环境,耐湿性强,也耐干旱和炎热,其适宜生长温度为25-32℃,在15℃以下生长缓慢。土人参对日照长短较敏感,在强光、长日照条件下,其植株茎叶生长快,叶片肥厚多汁,但在弱光条件下,植株矮小、叶片软薄,在寒冷、干旱或营养不足时,植株会提早开花结实。土人参适应性、抗逆性很强,能在不同类型的土壤中生长,但最适宜生长在水分充沛、肥沃的土壤中。土人参的地下宿根可露地自然越冬,花期为6-8月,果期为9-11月,翌年春暖后植株会抽发新枝,生长周期为150天左右。
栽培技术
选地与整地
选择土层深厚、腐殖质丰富、水源丰富的砂壤土或壤土作为土人参的种植土壤,再深翻耕地,并施加充分腐熟的圈肥,然后耙细拌匀、做,注意留好排水沟。
播种
春季播种后,覆盖一层薄土或草木灰,并加覆地膜保温保湿,从而加快出苗时间,提高种子出苗率。播种后种子约1周左右出苗,然后浇透水。当土人参幼苗生长出5-6片真叶时,即可移栽。移栽前用木棍扎穴,再将幼苗栽植于穴中,培土后浇透水后,稍压实,并用地膜保水。
扦插
春季选择健壮、无病虫害的土人参枝梢作插穗,插前喷施尿素磷酸二氢钾混合溶液,提高插穗生根能力。先在苗床插上小孔,再插入插穗。扦插后及时浇水,适当覆盖遮光,保温保湿。保持环境温度在20-30℃,插穗10天左右即可生根。也可用清水扦插,截取插穗后,放在阴凉处1-2天,然后扦插进清水中,2天即可长出白根,最后将长根的插穗移植进素砂土中繁殖。
组织培养
选取土人参叶片、茎段作为外植体,洗净消毒后接种至培养基,诱导愈伤组织生成。然后将愈伤组织转入继代培养基中进行增殖培养。待愈伤组织生成幼芽后将其切下,转接至芽继代增殖培养基中诱导丛生芽生成。再将健壮小苗转到生根培养基中诱导生根,最后进行炼苗和移栽。
分株
在气候较温和的季节进行土人参的分株繁殖,分株前将母株上的分枝培土,促使生根后分割出单株,带根直接种植于土壤中。在生产上,土人参较少用分株繁殖。
养护管理
土人参喜较为湿润的土壤环境,需见干见湿,雨季注意及时排水。定植缓苗后,为促进苗木的生长,可加施速效尿素。每次采收土人参地上部分后,需根外追肥1次,肥料采用混合肥料。采收嫩茎叶3-4次后,及时追施尿素。根据植株生长情况,适时松土除草,一般每隔20天除草1次,尤其是阴雨天气过后应及时松土。当土人参长高到15厘米时,摘去顶芽。初花期去掉花序,阻止其生殖生长,促进营养生长,提高土人参茎叶产量。
病虫害防治
土人参病虫害相对较少,仅在高温、高湿、通气条件不佳的情况下,少数植株会出现根、茎腐病,可在根腐病发生时用代森锌药液浇灌根部,茎腐病发生时可用杀菌剂消毒。虫害主要有斜纹夜蛾、蚜虫等,虫害发生时可喷施苦参碱藜芦碱等植物杀虫剂防治。
用途
食用营养
土人参的嫩茎叶和肉质根可作蔬菜,富含氨基酸、矿物质、维生素、粗脂肪、胡萝卜素、微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且风味独特、味道鲜美、品质脆嫩、爽滑可口,可凉拌、作汤、煎炒食用,土人参嫩芽可制成茶叶和食品饮料。
园艺观赏
土人参花呈粉红色,夏秋两季开放,形态美丽,且栽培管理简单,不仅能种植于路旁、公园、庭院等地的绿化观赏植物,也可作盆栽观赏。
医学药用
据《中药大辞典》记载,土人参根、叶均可入药,其根具有补中益气、养阴润肺、消肿止痛的作用,可治疗脾虚食少乏力、腹泻直肠脱垂、肺痹咳血、潮热盗汗自汗尿失禁等病;叶具有消肿解毒的功效,可治疔疮肿。
相关研究
耐铅研究
有学者通过实验研究土人参对铅胁迫的生理响应特性和耐受性,发现土人参经铅胁迫处理后,其叶绿素总含量变化不显著,但过氧化物酶活性反应敏锐,先显著上升再慢慢下降,丙二醛含量也呈现出先降后升的趋势,变化差异显著,这表明土人参对铅胁迫的响应快速,对较高浓度的铅胁迫具有很好的耐受性。
抗氧化活性研究
有学者通过实验研究土人参黄酮的抗氧化活性,发现相较于常规提取法,微波辅助提取的土人参总黄的抗氧化活性更高,其植株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清除羟自由基超氧化物自由基和抗油脂氧化的作用,抗氧化性明显,且在微波辅助下提取率高,可作为抗氧化药剂进行开发利用。
参考资料
Talinum paniculatum.植物智.2023-06-24
Species.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6-24
目录
概述
历史记载
形态特征
根、茎
果实与种子
物种分布
生长习性
栽培技术
选地与整地
播种
扦插
组织培养
分株
养护管理
病虫害防治
用途
食用营养
园艺观赏
医学药用
相关研究
耐铅研究
抗氧化活性研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