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尔多西
波斯诗人
菲尔多西(波斯语名:توسی فردوسی ابوالقاسم;拉丁化名:Abul-Qâsem Ferdowsi Tusi)生于公元940年,逝于公元1020年。波斯诗人,与但丁·阿利吉耶里莎士比亚、荷马和约翰·歌德并称为世界五大诗人。
菲尔多西的大半生是在萨曼王朝(Sulala Samaniyya,874-999年)时期度过的。该王朝热衷于复兴古波斯文明,鼓励和赞助为古波斯帝王树碑立传。菲尔多西主要依据萨曼王朝霍拉桑省督阿布赉下令编撰的散文体《列王纪》,并深入民间广泛搜集素材,呕心沥血三十余年,终于完成长达近十万余行的民族史诗《列王纪》。按照当时的惯例,菲尔多西将经过修订的《列王纪》奉献给霍拉桑的伽兹尼王朝(Ghaznavid Dynasty,962-1186年)苏丹马赫默得(公元998-1030年在位)。不过马赫默得苏丹对菲尔多西的作品并不满意。诗人晚年非但没有得到应该享有的赞许和奖赏,反而遭到伽兹尼王朝的追捕和迫害,不得不四处流浪。公元1020年,菲尔多西逝世,他的遗体不被允许葬于穆斯林公墓,只得葬在自家的庭院。
菲尔多西的代表作是民族史诗《列王纪》(又译为《王书》)。这部史诗共约12万行,开头部分是全书序言,正文可以分为三大部分:中国神话、勇士故事和历史故事。菲尔多西在本书中展现了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其语言质朴洗练,韵律晓畅,同时饱含深刻哲理,蕴含着善思、善言、善行、伊朗古典治世思想,以及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列王纪》历来被誉为古代波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世界文学史上一部承上启下的里程碑式的巨著。俄罗斯的尼古拉·车尔尼雪夫斯基茹科夫斯基印度学者哈迪胡塞因、德国诗人海因里希·海涅等都曾高度评价菲尔多西和他的《列王纪》。在菲尔多西诞辰1000周年时,其陵墓正式落成,他的故乡多斯也正式宣布改名为菲尔多西城。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公元940年,菲尔多西出生于伊朗东部霍拉桑地区图斯城一个被称为“德赫甘”(dehqan)阶层的家庭。“德赫甘”是土地所有者的意思,属于贵族阶层。菲尔多西自幼接受过良好的教育,精通阿拉伯语和巴列维语。他博览群书,学识渊博,熟波斯古籍,通晓民间传说。
创作《列王纪》
在菲尔多西之前已有五部《王书》问世,其中三部是散文体,另两部为诗歌体。菲尔多西是在壮年,亦即诗人达吉基不幸过早去世(公元978年或979年)之后,自己才主动承揽将伊朗史诗传说故事集谱成诗篇这一重任的。他将达吉基所写的一千行双韵诗句收进自己长诗中去。菲尔多西在《列王纪》序诗中谈到自己到处寻觅改写成诗时必不可缺的蓝本——费尔杜西散文体《王书》手稿本,或者公元960年成熟于多斯的新波斯语《帝王志》。由于一些朋友热心相助,他终于获得了一部期盼已久的手抄本
他约于公元980年开始创作《列王纪》。公元994年,完成第一稿。此时菲尔多西还是属于萨曼王朝的臣民,他原本想将《列王纪》献于王公,呼吁复兴波斯文化传统,但由于阿拉伯人的入侵,改变了主意。
65岁时,菲尔多西经历了人生途程上的最为沉重的打击,他37岁的儿子早逝。这次打击无疑是致命的,从此菲尔多西便贫病交加。写到《列王纪》的后半部,即萨珊王朝国王巴赫拉姆登基时,诗人基本的生计甚至都难以保障。
伽兹尼之行
公元1009-1010年,《列王纪》二稿修订完毕,菲尔多西来到伽兹尼,将其献给伽兹尼王朝苏丹马赫默得。现在流传的,正是这一版本。但由于作品中反映的反抗异族侵略的思想,加之教派的不同,他没有得到皇帝的赏识和尊重,并与马赫默得苏丹发生了争吵。这位苏丹悭吝成性,没有按照原先诺言付给菲尔多西金币,而是代之以银币,据说诗人因此写了一首讽刺诗。
晚年生活
根据尼查米·阿鲁迪在《四谭》中的记载:此时年事已高的诗人,迫于宫廷的压力,不得已往西陲逃亡一一到达布威希(布韦希王朝)王朝(已非马赫默德苏丹手下的藩属诸侯)境内,投奔贝赫·奥德·杜乌立(一说是他的儿子索尔坦·奥德·杜乌立)。此地隶属伊拉克管辖,菲尔多西在一位名叫穆瓦法格的大臣激励之下,宣布与《列王纪》脱离关系, 撰述了一部以《伊斯兰教圣经》中优素福·卡迪尔汗与朱莱哈故事为题材的长诗。
不久,菲尔多西重返仍属马赫默德苏丹统治疆域之内的故乡多斯城。据说,此时马赫默德苏丹向诗人送去了当初允诺过的酬赏。可是苏丹派人专程送去的酬赏毕竟为时已晚,菲尔多西已于公元1020年逝世。他的女儿拒不接受“幡然悔悟”的苏丹这份礼物,即将金币悉数捐出, 就在多斯通往巴尔赫的大道上修建了一座商队客栈。由于在当地逊尼派神职人员眼里,菲尔多西身为什叶派教徒,不准葬在穆斯林墓园,他被埋在自家的后院。
主要作品
菲尔多西的代表作品是民族史诗《列王纪》(又译为《王书》),无其他作品流传。诗人生活的年代出现了反对阿拉伯人的强大的思潮,即“舒毕思潮”(Shu’ubiyah Movement),波斯人抵制阿拉伯语,坚持以本民族通用语巴列维语(即中古波斯语)写作。在“舒毕思潮”的影响下,菲尔多西以新兴的波斯语,撰写了《列王纪》这部史诗。
《列王纪》的故事始于西支——波斯人起源的中国神话时代,终止于公元651年阿拉伯人灭掉萨珊王朝,前后历经4600年,包括50个国王的统治时期。这部史诗共约12万行(6万联句)。开头部分是全书序言。 这部分有 12 节,分别是对创世主的颂词,对理智的颂词,创造宇宙,创造人类,创造太阳,创造月亮,赞颂先知及四大哈里发,关于搜集《列王纪》的材料,诗人达吉基,创作准备,对阿卜尔·曼苏尔·穆罕默德·本·阿卜杜列扎格的颂词和对玛赫穆德国王的颂词,然后按四大王朝顺序具体叙述。 正文可以分为三大部分:中国神话、勇士故事和历史故事。
神话传说
书中记载的神话传说故事多发生于公元前3223年-公元前782年,篇幅约有万余行诗。《列王纪》神话的内容, 源出于琐罗亚斯德教圣典《阿维斯塔》本集和稍晚成书的巴列维文典籍《班达喜申》以及林林总总、不同部类的书卷经文。行文中不时切插入诸多关于天地开辟、宇宙形成、万物衍化、人类诞生的推原性神话断片。作为寄寓早期人类感知世界并力求介入自然秩序的媒介与载体,《列王纪》的神话图象通过全然具象的形式,展现了伊朗高原上的雅利安 (Aryan) 初民的原始创生意识, 是我们了解和研究古代伊朗文明的重要资料来源。
勇士故事
勇士故事约占全书一半的篇幅,是《列王纪》中的精彩篇章,最著名的是“四大悲剧”。
鲁斯塔姆父子相斗的悲剧:苏赫拉布是鲁斯塔姆的儿子,但父子二人从未相见。苏赫拉布率领土兰军队进攻波斯,寻找自己的父亲。在战场上,他与鲁斯塔姆相遇,却不知道彼此身份。经过两天的激战,鲁斯塔姆用诡计将苏赫拉布刺死,然后才发现他就是自己失散多年的儿子。
夏沃什的悲剧:夏沃什是卡乌斯王的儿子,美貌聪明,深受民众爱戴。他与土兰国王阿夫拉西亚伯签订和约,使两国和平相处。但他遭到卡乌斯王和阿夫拉西亚伯的猜忌和陷害,最终被格鲁维这个仇人斩首。他的死引发了波斯对土兰的报复战争。
埃斯凡迪亚尔的悲剧:埃斯凡迪亚尔是卡什塔斯帕王的儿子,应该继承王位。但卡什塔斯帕不愿让位,反而命令他去攻打鲁斯塔姆,企图借刀杀人。埃斯凡迪亚尔拒绝了这一无理命令,被卡什塔斯帕放逐。他流浪到鲁斯塔姆的领地,与鲁斯塔姆成为朋友。后来他又被鲁斯塔姆误会背叛,被鲁斯塔姆杀死。
伊拉治的悲剧:伊拉治是法里东王的三子,因为得到父王偏爱而惹来两个哥哥的嫉妒和仇恨。他为了化解兄弟之间的矛盾,主动放弃王位,却被哥哥们暗杀。
从总体上看,《列王纪》 中的四个悲剧都是描写古代英雄的悲剧。这四个悲剧人物都是青年将军,都是地位显赫的王子或贵族。他们陷入悲剧的原因并非是由于性格上的欠缺或者自身犯有重大的过失,而是因为他们是阴谋的受害者,这是自身的宿命,他们是命定中的悲剧人物。
历史故事
列王纪》中,写到亚历山大东征,诗人从中国神话转向对历史的书写,但是这仍然不是真实的历史现实。之后写到了安息王朝,阿拉伯人入侵前萨珊王朝时期的历史事件,此时史诗中的现实色彩越来越浓。主要描述萨珊王朝诸帝王的内政外交和国家的兴衰荣辱,其中A1纸国立业的阿尔达希尔·帕帕克、以“宽肩”著称的沙普尔二世、勇武过人的巴赫拉姆·古尔、治国有方的阿努希尔旺、与亚美尼亚姑娘希琳相爱的霍斯鲁·帕尔维兹等帝王的形象,刻画得比较生动细腻。关于历史上马资达克教徒起义、著名宰相伯佐尔格·梅赫尔的直言进谏、象棋从印度传入、《卡里莱与迪木乃》的翻译,以及边陲守将巴赫拉姆·丘宾叛乱等故事的描写,也给人留下颇为深刻的印象。结尾是伊朗萨珊王朝灭亡。
创作特点
《列王纪》是菲尔多西唯一传世作品,这部作品涵盖了菲尔多西所有的思想内涵。
主题思想
“三善”思想
菲尔多西创作的《列王纪》中,核心思想是善,是琐罗亚斯德教所提倡的善。不同于教义中提倡的敬天神,信先知,去伪存真等,《列王纪》中向善的内容主要表现在反对外族侵略,维护国王的权威与统治,镇压内部叛乱,反对暴君统治和压迫上。张鸿年将其总结为“三善”思想:善思、善言、善行。《列王纪》中宣扬“三善”思想的言论主张可谓无处不在。不但国王、勇士、能臣和智者时时谈论、处处探讨,菲尔多西本人经常在抒发个人情怀时谈论对真理、知识、理智和正义等的追求。
治世思想
《列王纪》的神话、传说部分的具体情节和典型人物形象都蕴含着伊朗古典治世思想,即对圣王治世的追求。在大诗人菲尔多西笔下,灵光下的圣王理想,在事实上回归了自《阿维斯塔》以降它在神话中的最初意味,亦即回归了它的民间性。得灵光,即得民心,得民心者,方得天下。
人类中心主义思想
在菲尔多西的笔下,动物和自然是为人而存在的,人类爱自己的坐骑,爱自然,是因为它能够为人提供一种猎杀和征服的快感。而动物似乎因为找到了主人,就逐渐失掉了自主性,归顺于人类主人,甘愿沦为人类手下的工具。书中多次出现的类似修辞手法体现了菲尔多西典型的“拟人观”,即“赋予神、人、动物和其他事物以人形或人性思想”。这种观念所反映出的是植根于民族宗教深层的人类中心主义意识,也是人类征服和统治自然的思想根源。
悲剧意识
列王纪》集中体现了波斯民族的悲剧意识,其根本特点是以宿命论的态度看待人生和生命的悲剧必然性;以顺乎自然的随缘任运的态度面对苦难和死亡。《列王纪》中描写了悲剧主体陷入悲剧的两种方式,即主动型的 “动机与结果完全悖反” 类型和被动型的 “两难” 类型。菲尔多西对悲剧冲突的必然性、 尖锐性和残酷性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和表现; 由悲剧冲突所导致的悲剧结局,几乎都是一悲到底,以惨烈的死亡或苦难结局。
民族主义
菲尔多西在《列王纪》中,没有特意区分神话、传说与真实的历史,而是将伊朗民间史作为整体进行记述。他主要记述了诸位波斯国王与英雄的传奇事迹,歌颂了伊朗民族的荣誉、勇敢、智慧与爱国等优秀品质,在君权神授原则的指导下,波斯国王与英雄正是由于具备这些品质才能赢得民众的支持。《列王纪》通过塑造完美的波斯君王与英雄形象,宣扬了波斯君主统治的合法性与伊朗文化的不朽性,统一了波斯民族的身份认同,唤醒了伊朗人内心,在团结伊朗人抵御外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哲理性
在史诗长年流传的过程中,《列王纪》富有表现力和含有深刻哲理的语言已融入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指导他们行动和启迪他们智慧的格言谚语。如:“知识就是力量(掌握知识,力大无穷)、“有违父道,不成人子”、“悠悠万事,以诚为贵”、“人留世上,唯有善名”、“恶有恶报”、“万恶贪为首”、“宁乘破船出海,也不操切从事”、“人之伟大不在言谈”和“半个行动胜过二百宣言”等。
艺术风格
语言风格
质朴洗练,明白晓畅是波斯文学中早期霍拉桑风格的主要特征。《列王纪》是波斯语诗歌的典范,不仅语言洗练,而且韵律如行云流水,如波涛起伏,流畅自然。菲尔多西在《列王纪》的诗行中,大量运用对话体。他通过交谈、劝喻、书信和辩论等各种形式把书中人物推到前台,让他们直接发言,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人物影响
对伊朗的影响
菲尔多西与但丁·阿利吉耶里莎士比亚、荷马和约翰·歌德并称为世界五大诗人。《列王纪》再现了各历史时期伊朗人民的劳动生活、社会斗争和精神风貌,被认为是古代波斯人政治、文化与生活的百科全书和民族发展的历史画卷,被誉为“波斯人的《伊斯兰教圣经》”伊朗人常常从《列王纪》中汲取巨大的鼓舞力量,在伊朗上,每当异族入侵,为出征御敌的将士壮行时,照例朗诵《列王纪》中的一些诗章。直至现代,在伊朗、中亚西亚城镇乡村茶馆酒肆,依然有人在演唱鲁斯塔姆故事。
对世界的影响
近千年来,菲尔多西英雄史诗被东西方各国竞相吟咏,迄今已有40余种译本。《列王纪》中许多动人的故事,被波斯、中亚各国后代诗人所汲取,进行二次创作,出现了许多卓绝的作品,并被改编成弹唱、评书、绘画、影视等艺术形式,在伊朗与讲波斯语的东方国家广泛流传,甚至英国、苏联等国著名诗人、剧作家,还据此改编成长篇叙事诗、诗剧和彩色艺术故事片。此外,不少西方学者还专门编出版了《列王纪》词典。
曾担任文化部副部长的现代著名文学家郑振铎,在其《文学大纲》中曾提及菲尔多西及其巨著《列王纪》。“他的诗名极高,在欧洲人所知道的波斯诗人中,他是他们熟知的第一个大诗人,他的地位和希腊的荷马一样。”196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率先出版了《列王纪》的选译本《鲁斯塔姆与苏赫拉布》,在中国激起强烈的反响。
人物评价
海因里希·海涅曾在自己的诗中这样赞美菲尔多西:“他笔下描述的是,似一道闪光从天而降,似伊朗大地的圣火,把环宇的一切照亮。虽有新教和他偏执的信徒,但这诗像最后一座拜坛的圣火,在诗人心中熊熊燃烧。”
俄罗斯杰出的民主主义学者尼古拉·车尔尼雪夫斯基在《小说中的小说》里,赞扬菲尔多西是第一流的诗人。他说:“约翰·弥尔顿莎士比亚薄伽丘但丁·阿利吉耶里、菲尔多西以及其他第一流诗人的主要力量在于他们都是民间传说的搜集者。”
英国学者珀西·赛克斯对菲尔多西的代表作《列王纪》评价到:“这部伟大的史诗一一经过翻译,已失去了它那音韵铿锵之美。正如科威尔教授所说:“它在亚洲所占的独特地位,正如荷马史诗在欧洲一样。”
后世纪念
20世纪20年代,伊朗进步社会活动家都提出建议,有必要把记录下来的传说与几乎沦为废墟的昔日著名的多斯菲尔多西墓予以妥善保存。1923年,伊朗国会议员、著名文学家、诗人、学者M•贝哈尔竭力呼吁修建民族诗人陵墓,但是一直到1934年伊朗组织发行全国奖券才得以开工修筑。菲尔多西陵墓系由法国建筑师兼考古学家安德烈·戈达尔设计,于诗人诞辰1000周年纪念日子里举行落成典礼,与此同时,菲尔多西的故乡一一多斯,正式宣布改名为菲尔多西城。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创作《列王纪》
伽兹尼之行
晚年生活
主要作品
神话传说
勇士故事
历史故事
创作特点
主题思想
“三善”思想
治世思想
人类中心主义思想
悲剧意识
民族主义
哲理性
艺术风格
语言风格
人物影响
对伊朗的影响
对世界的影响
人物评价
后世纪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