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汕特别合作区(英文名:Shenzhen-Shanwei Special Cooperation Zone,简称:深汕合作区)是中国首个特别合作区,隶属于广东省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是深圳市与汕尾市两地政府于2008年共同商定的产业转移工业园区。2011年2月18日,广东省委、省政府批复《深汕(尾)特别合作区基本框架方案》,正式设立深汕特别合作区。深汕特别合作区位于
广东省东南部,合作区的总面积为468.3平方公里。深汕特别合作区是中国第一个特别合作区。
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位于
广东省东南部,是
粤港澳大湾区最东端的地区,毗邻
惠州市惠东县和汕尾市海丰县。它由
鹅埠街道、
小漠镇、
赤石街道、门四个镇组成,总面积为468.3平方公里。深汕特别合作区是广东省深圳市下辖的行政村,区划代码为440300441521。2011年5月21日,
特别合作区正式运营。深汕特别合作区有地市级的管理权限,
深圳市承担经济管理与建设责任,
汕尾市承担征地拆迁和社会事务管理。截至2023年9月,合作区户籍人口8.15万人,实际管理人口13.63万人。截至2022年,深汕特别合作区的GDP总量达到84.2亿元,
同比增长20%。到2023年第一季度,GDP增至22.64亿元人民币,增速在深圳市排名第一,同比增长28.1%。
2014年11月《深汕(尾)特别合作区发展总体规划(2015-2030年)》的发布标志着深汕特别合作区迈入了高速发展阶段。深汕特别合作区着重发展金融事业,以金融和制造业为主导产业,带动新能源、
智能网联汽车等特色产业的发展。其中深汕
比亚迪汽车工业园是深汕特别合作区打造世界级汽车制造城的龙头项目。2015年7月23日,广东省政府通过了《广东深汕特别合作区管理服务规定》,成为了中国首个省级合作区的法律规范。确立了合作区的法律地位,使其职能从行政授权转变为法律授权,为地级市的管理权限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
历史沿革
初始合作
深汕特别合作区是深圳市与
汕尾市两地政府于2008年共同商定的产业转移工业园区,占地面积达200平方公里,是“新加坡与苏州合作模式”的“复制”,即深圳市政府负责开发、招商、管理,汕尾市政府提供土地资源和提供司法保障权、服务权。为此,同年12月10日,深圳市和汕尾市共同启动了深圳(汕尾)产业转移工业园的建设。该园区位于汕尾市海丰县鹅埠镇,主要发展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生物技术和海洋资源开发等产业。这一举动标志着“深汕特别合作区”的概念首次提出,并建立了第一阶段面积约10平方公里的深圳(汕尾)产业转移工业园。
特别合作区成立
2011年2月18日,经广东省委、省政府批复后,深汕特别合作区正式设立,是中国第一个特别合作区,由汕尾政府和
深圳市人民政府共同打造。合作区规模扩张到
海丰县的
鹅埠街道、
赤石街道、
小漠镇和鲘门四个镇,总面积达468.3平方千米,可建设土地145平方千米,海岸线50.9千米,截止2023年9月,合作区户籍人口8.15万人,实际管理人口13.63万人。。
2011年5月21日,“中共深汕特别合作区工作委员会”和“深汕特别合作区管理委员会”的招牌被授予
深圳市和
汕尾市,合作区正式运营。深汕特别合作区有地市级的管理权限,
深圳市承担经济管理与建设责任,汕尾市承担征地拆迁和社会事务管理。
2011年9月20日,深汕特别合作区召开首次招商引资推介会。38家企业和机构在推介会上签订投资或投资协议,总
合同金额达114.36亿元。同年12月16日,
腾讯控股(深圳)有限公司深汕云计算数据中心在仙山
特别合作区举行奠基仪式。腾讯深汕云计算数据中心是合作区成立以来引进的第一个重大项目。
2012年6月,
深圳市和
汕尾市两市选派的深汕特别合作区的首批干部基本到位,组建了合作区创业队伍。但由于计划不明确,体制不合理等原因,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发展一度停滞不前。
总体规划发布
2014年11月《深汕(尾)特别合作区发展总体规划(2015-2030年)》的发布标志着深汕特别合作区迈入了高速发展阶段。这一规划吸引了大量签约项目和社会资源的注入,并逐步改善了市政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服务设施,推动了特别合作区的持续发展。
2015年7月23日,
广东省政府通过了《广东深汕特别合作区管理服务规定》,成为了中国首个省级合作区的法律规范。这一举措确立了合作区的法律地位,使其职能从行政授权转变为法律授权,为地级市的管理权限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
体制机制调整
2017年9月21日,广东省委、省政府要求
深圳市充分履行全面主导
特别合作区经济社会事务的责任,采取“10+1”模式,提供全方位的政策和资源支持,迅速实现规模扩大和增强实力的目标。深汕特别合作区的领导班子成员由深圳市和汕尾市委员会一同选派及管理。2018年12月16日,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党工委、管委会正式挂牌成立,并成为深圳市委和市政府的派出机构。
在2019年3月25日的工作会议上,发布了《深汕特别合作区2019年工作要点》和《深汕特别合作区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的重要内容。这些文件定义了
特别合作区的工作重点和发展目标,进一步推动了特别合作区的发展,并加强了与
深圳市的合作关系。
多方向建设开发
2020年3月18日,深汕合作区全面启动了50平方千米中心区建设,以加速深汕特别合作区中心区等重点区域的研发建设。深汕特别合作区加快建设具备深圳标准、体现深汕特色的田园城市。
在2021年初七,深汕合作区召开全方位履行职责推进年动员部署大会,并举办了全区2021年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暨启动式。深汕特别合作区在“十四五”期间制定了交通运输规划,并致力于智慧交通的发展。
2022年1月30日,在市长覃伟中见证下,深汕比亚迪汽车工业园二期签订。9月14日,在市委书记孟凡利、市长覃伟中一同见证下,二期宣布动工。深汕特别合作区全力打造出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为主要目标,推动深汕汽车城项目,引入龙头企业和产业上下游项目,加快构建汽车产业集群。深圳深汕特别合作区2022年GDP为84.2亿元,
同比增长20%。
2023年4月8日,
深圳市举办了2022年第二季度新开工项目集中化运行活动,深汕特别合作区有7个项目被纳入此次集中化开工活动。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位于
广东省东南部,是
粤港澳大湾区最东端的地区,毗邻
惠州市惠东县和
海丰县。它由
鹅埠街道、
小漠镇、赤石、鲘门四个镇组成,总面积为468.3平方公里。深汕特别合作区地理位置优越,距离深圳市东部约60公里,距离市中心约120公里,离
广州市约200公里。它拥有50.9公里的海岸线和1152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
地理特点
深汕特别合作区地势多样,背山面海,包含山地、台地、丘陵、平原、河流、滩涂和海洋等多种地貌。其中,山地和丘陵的面积比例较大,西北部山峦叠嶂,而中部则是宽阔的平原,河涌纵横贯穿,包括赤石、南门等河流。由于受季节性雨水冲刷影响,耕地土壤较薄弱,水土流失问题较为严重。整体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而
莲花山脉横贯在北部。境内有
海丰县第二大河流——赤石河,它的支流众多。赤石镇位于赤石河与本流域的一级支流明热河的汇合处。在中下游,赤石河还与三角山水和南门河等两条较大支流以及其他一些小支流汇集。整体流向为北东至西南,最终从小漠镇注入
红海湾。
土地资源
截止2021年,深汕特别合作区农用地面积约407.5 平方公里(611280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13 平方公里(19540亩)。农用地比例最大,属于较为典型的以农业经济为主的、欠发达的村镇型土地利用特征。
水利林业
深汕特别合作区地理位置优越,依山面海,丘陵地形,森林覆盖率高达75.5%。生态空间总面积300平方公里,占合作区面积64.0%。拥有长达50.9公里海岸线和多达50余条大小河流,水资源充足。辖区林业用地面积占合作区面积77.7%,生态基底良好。生态保护红线面积84.9平方公里。
行政区划
深汕合作区是
广东省深圳市下辖的行政村,区划代码为440300441521,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440300。邮政编码为518000,长途电话
区号为0755 ,车牌号码为粤B。深汕合作区与
大鹏新区、
坪山区、
龙华区、
光明区、
盐田区、
龙岗区、
宝安区、
南山区、
罗湖区、
福田区相邻。
经济
综述
2023年1-8月,深汕特别合作区落实“全面增量提质、全力加速倍增”工作要求,主要经济指标延续增长态势,增速较上月略有回落但总体保持较高水平。
2023年1至8月,
赤石街道镇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5.1%,增速较1至7月回落0.5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1.7%,增速较1至7月提升18.3个百分点。而规模以上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0.5%,降幅较1至7月扩大4.9个百分点。
2023年1至8月,赤石镇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6.7%,增速较1至7月稍有回落,回落幅度约为1.9个百分点。工业投资仍然是投资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增速为82.9%,但较1至7月有所回落,回落幅度达到10.5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速为75.2%,较1至7月回落15.9个百分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速为43.5%,较1至7月提升11.5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为23.0%,较1至7月提升6.9个百分点。
2023年1至8月,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1.53亿元,同比增长6.6%,增速较1至7月回落了1.6个百分点。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企业的累计销售额达到12.43亿元,同比增长162.4%,增速较1至7月回落了5.9个百分点。
主导产业
金融
深汕特别合作区着重发展金融事业,以金融为主导产业,通过逐步引进和培育银行等金融机构,不断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增强金融服务功能,加强金融监管治理,提升金融发展水平。目的是为了加快建设
滨海新区、产业新城和田园都市提供全面的融资、融智和融制支持,为区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与深汕特别合作区合作的金融机构包括中行深汕特别合作区支行、农业银行深汕支行、
上海银行深汕分行、海丰农商行深汕支行等。这些金融机构为深汕特别合作区内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及广大居民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及个性化的解决方案,以支持深汕特别合作区的经济发展。深汕特别合作区还与国家开发银行、
深圳市高新投集团有限公司、创新投、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中心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例如2020年深汕特别合作区区属国企——广东深汕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与深圳市高新投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深圳高新投”)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拟展开全面合作,共同为深汕合作区各类企业提供发债增信、保理、工程担保、融资担保、保证担保、投资以及创新金融等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
制造业
以实体经济为本,坚持制造业当家是深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制造业当家,也是深汕特别合作区探索新型工业化和进一步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发力点。
深汕特别合作区在广东省委省政府和深圳市委市政府的指导下,明确了发展方向。目标是打造重大产业项目承载地、新引进重大项目目的地和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孵化器和驱动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深汕特别合作区将重点发展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主,以新型储能、新材料和智能制造机器人产业为辅的“一主三辅”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圳市加快打造“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明确了将深汕特别合作区全域建设为世界级汽车制造城的使命任务。
特色产业
2022
深圳市全球招商大会召开,共有315个项目进行了洽谈并签约,总投资额达到8790亿元。其中,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签约了东风李尔、延锋国际等11个项目,总投资额超过220亿元。这些项目涉及了新能源、
智能网联汽车、超高清视频显示、智能终端、商贸综合体、文化产业、智能机器人等多个领域。
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
深汕特别合作区以打造现代产业体系为核心目标,特别突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要地位。重点建设了
比亚迪L3深汕超级工厂,并计划实现一期整体达产,二期首台整车将于2023年7月30日前下线,全年预计完成整车生产15万辆的目标。同时,还致力于发展1+18+N汽车零部件产业链,为整个汽车产业提供全面支持。
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
深汕湾机器人集聚区规划面积为13.5平方公里,紧邻
厦深铁路鲘门站。该集聚区旨在打造一个集机器人研发设计、孵化加速、生产制造、
系统集成、终端应用、展示展览等功能于一体的机器人全产业链特色集聚区。它也是深汕特别合作区在
人工智能发展中抢占制高点的重要布局。2023年4月8日,
深圳市举行了2022年第二季度新开工项目集中启动活动,深汕特别合作区有7个项目被纳入本次集中开工活动,其中包括云视机器人项目。该项目位于
鲘门街道,建筑面积约为4.5万平方米,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厂房、宿舍、办公楼等。项目建成后将用于研发生产扫地机器人、无线手持
吸尘器等智能家居小家电产品。
安全节能环保产业集群
在国家鼓励发展新能源汽车和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的背景下,深汕
特别合作区积极响应,致力于打造深汕智造城市级创新集群区。该合作区在中部环境产业园内布局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等产业,以推动环境友好型产业的发展。
新材料产业集群:新材料产业作为朝阳产业,被视为深汕合作区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深汕合作区目前正积极推动新材料产业园的建设,旨在打造一个具有产业集聚效应的新材料创新和发展平台。该园区将通过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吸引深圳新材料行业协会及相关企业的参与,共同推动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和繁荣。
海洋产业集群
深汕特别合作区海岛岸线总长达15千米,拥有26个
无居民海岛。其中,江牡岛是面积最大的,约为0.50平方千米,岸线长约为6.3千米。这一地区的
渔业产业主要以传统渔业为主,所在海域的渔业资源非常丰富,常见鱼类约有23种。2022年,深汕特别合作区的水产品产量为44252吨。其中海洋捕捞产量为21564吨,海水
养殖产量为15535吨,淡水养殖产量为7153吨。水产品产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产值达到15.92亿元。这些水产品大多供应深圳市场,在深圳市的水产品供应中具有重要地位。
重要企业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深汕特别合作区迄今已引进了106个各类产业项目,其中包括涉及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项目。2022年6月27日,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成功挂牌出让了一宗超过55万平方米的新能源产业用地,这是该区迄今为止单宗出让土地规模最大的记录。深圳比亚迪汽车实业有限公司以4.03亿元的价格竞得了该地块,该公司将利用此地建设深汕比亚迪汽车工业园一期项目。2022年8月,深汕比亚迪汽车工业园一期零部件项目20条产线已经投产,二期项目正加快建设冲刺投产,打造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下一个产量增长极。该项目对深汕特别合作区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汽车产业链集聚以及招商引资产生强大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建设深汕
比亚迪L3汽车工业园,该区将进一步做大、做强和优化新能源汽车产业,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发展。
深汕
比亚迪汽车工业园是深汕特别合作区打造世界级汽车制造城的龙头项目,总投资达到250亿元。预计在全部达产后,年产值将超过2100亿元。工业园的成功运营为深汕特别合作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并吸引了众多优质企业的入驻。工业园不仅包含比亚迪的生产线,还吸引了大量与新能源汽车相关的供应链企业。这些企业涵盖了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等“三电”领域,以及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智能网联等“三智”领域。至今已经有超过20家新能源汽车企业在工业园内集聚。
广东盐田港深汕港口投资有限公司
小漠国际物流港是由深圳市盐田港口集团旗下企业广东盐田港深汕港口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其一期工程于2018年4月开始建设,总投资额为13.34亿元人民币。一期工程包括建设两个10万吨级泊位和一个5万吨级泊位,岸线总长为641米,陆域总面积为46万平方米。设计年吞吐量为450万吨。小漠国际物流港的建设为该地区的国际物流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推动。
小漠国际物流港于2021年12月28日正式开港,并成为
深圳港唯一开通汽车滚装出口业务的港区。一期工程包括2个10万吨级泊位和1个5万吨级泊位,是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国际物流需求而建设的。2022年12月23日获得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的批准,截止2023年10月,小漠国际物流港已开通了波斯湾、东南亚、地中海等外贸航线。
自从2023年1月开通外贸汽车滚装业务以来,小漠国际物流港的汽车出口迅速增长。2023年9月,
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小漠国际物流港汽车出口突破1万辆,出口势头越来越好。该港各党支部以主题教育为契机,以优化服务和强化管控为牵引,不断凝聚干事创业合力,加快打造国际汽车贸易枢纽中心,助推港产城融合发展。
科技
《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加快科技创新发展若干措施(试行)》的制定,旨在深入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对平台和载体、科技创新企业成长、
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科技金融、协同创新等的支持与资助,以期抓住
粤港澳大湾区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的机遇,全面提升合作区的自主创新能力,快速建设成为深圳自主创新的拓展区。
平台和载体支持
深汕特别合作区对创新平台、众创空间、孵化器和科技园区提供资助,推动科技创新发展。
科技创新企业成长支持
科技金融支持
协同创新支持
社会
教育
建设概况
2018年10月,
南山区人民政府与深汕特别合作区管委会宣布共建
深圳市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深汕学校,包括幼儿园、九年一贯制学校和
高中。2020年9月,南外
集团公司深汕西中心院校正式揭牌开学,是深汕
特别合作区自成立以来,第一所依照
深圳市标准和品质建设的九年一贯制院校。截止2020年,深汕合作区四镇目前各类学校(含中学、中小学、幼儿园)共计38所。
在“十四五”规划期间,深汕合作区计划新建19所幼儿园,全区公办和普惠性民办园儿童比例将不低于80%。同时规划新建7所公办九年一贯制学校,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比例将达到90%以上。此外,还计划新建4所
普通高中。2020年4月10日,深汕特别合作区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签署战略框架协议,为深圳第“10+1”区教育强基计划提供支撑,计划分两期建设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深汕校区。
深圳市出台了《深圳市高中学校建设方案(2020-2025年)》,明确增加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学位供给,保障初中毕业生升学就读。深汕合作区作为
深圳市第“10+1”区的一部分,已确定建设深汕合作区高中园和深汕高级中学(
深圳市南山外国语学校深汕高中部)两个项目选址,同时还计划建设一个职业教育园区。《深圳市高中学校建设方案(2020-2025年)》集中规划了全市29个建设地块,已立项37所公办
普通高中(含深汕
高中),其中4个较大地块规划为高中园。每一个高中园均预留3所公办高中和1所民办高中商业用地,以激励社会力量办校,为居民提供更加多元化、特色化的高中教育选择。
教育资源
医疗卫生
深汕特别合作区原先仅有4所
村卫生室,为解决这一薄弱点、改善民生,
深圳市人民政府准备在深汕特别合作区建设医院。2018年,深汕特别合作区与北大深圳医院签订了共建深汕门诊部的框架协议。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深汕医院坐落于深汕特别合作区
鹅埠街道,总用地面积9.25万平方,建筑面积15.87万平方,基本建设内容有感染楼、门诊医技楼、科研楼、住院楼、办公楼等,计划2025年底所有完工交付使用。
2019年,深汕门诊部开始试运营,由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负责运营管理。2020年8月,深汕门诊部正式开始运营。截止到2022年5月,深汕门诊部已经有35名护理专业技术人员,均为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的
骨干员工,门诊部开设了
消化内科、普外、
妇科学、
小儿科等医技科室。2023年,深汕门诊部已配备了很多大中型医疗设备,已投入使用。
人才
《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简称纲要)是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在
深圳市市全面主导建设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为未来五年的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蓝图和行动方案。该规划着重强调了科技产业和人才的支撑作用,对于实现全区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纲要指出要建立区域竞争力人才政策体系,全面贯彻“鹏城孔雀计划”人才政策,并制定深汕合作区的人才政策和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通过实施工匠计划、创客扶持计划等人才集聚计划,加强
校企合作引进专业技能人才。通过定制培养和技能
人才引进奖励机制,引进和培养一批专业化的技能型人才。
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了《深圳市境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个人所得税财政补贴申报指南(2021-2022)》。该指南适用于在深圳从事科技创新、重点发展产业或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工作的境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为他们提供个人所得税财政补贴。
深汕特别合作区为引进人才向社会公开招聘事务员、公务员等。同时开展年度选调优秀大学毕业生政策,为优秀毕业生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2023年2月24日“
春风行动”招聘会
深汕站于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创业广场举行。本次招聘会参加企业41家,
比亚迪、珑璟光电、
华润电力、
水底山温泉庄园、威可特等名企均在列。
文化
历史文化
汕尾市地区在
清代之前只有海丰,直到清雍正九年(1731年),海丰划出一部分区域组建
陆丰市,形成了现在的海陆丰,通常指整个汕尾地区。1988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汕尾市设立,包括汕尾
市辖区、
海丰县、陆丰县(市)、
陆河县。2011年5月,丰县又划出鮜门、
赤石街道、
鹅埠街道、
小漠镇四镇作为现在的深汕特别合作区。
民俗文化
舞龙舞狮
醒狮是
广东省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东的醒狮表演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深汕特别合作区的许多村落都有自己的醒狮队伍,如
鲘门街道的弘义馆专业舞狮团队。。
赛龙舟
深汕特别合作区有丰富的水系,赤石镇新里村临近赤石河,赛龙舟是当地的传统节日活动,另外新里村、赤石圆墩村、小漠
南香村和旺渔村等村的也有龙舟比赛的传统。
畲族文化
红罗族是深汕区
鹅埠街道的一个独特民族群体,拥有悠久历史和传统习俗,截止2022年有人口57户262人。"三月三
畲族三月三"是畲族文化中的重要节日,庆祝春天到来,举行传统祭祖仪式、歌舞表演,并享用特色美食和
蜂蜜酒。这个节日吸引着游客前来体验和了解畲族的独特风俗和传统。
语言文化
在深汕
特别合作区鹅埠镇,当地居民讲的方言与闽、客方言独立,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这种方言听起来类似
粤语,但又有所不同,当地人称之为“
占米话”。据传说,这里的方言被形容为比周边地区的方言更加“硬”,因此用“占米”这个词来形容。在这个比喻中,“占米”通常指代相对较硬的“
籼稻”。这个说法体现了当地人对方言的形象化描绘,突出了其与周边方言的差异之处。
体育
全民健身
为推动深汕特别合作区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深汕特别合作区举办2022年全民健身系列活动。该活动以"全民健身"为主题,由区公共事业局和区组织
人事局主办,区总工会、区团工委和区妇联协办,在深汕西文体中心正式开幕。活动旨在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并落实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
为了让更多深汕广大群众和职工参与其中,活动策划了七个体育项目,分别是5x5篮球赛、8x8足球赛、羽毛球赛、乒乓球赛、网球赛、登山赛和职工趣味运动会。这些项目涵盖了不同人群的兴趣爱好和能力水平,让参与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参与的项目。通过举办这些全民健身活动,深汕特别合作区旨在建立和完善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全民健康意识的普及和运动习惯的养成。这也是深汕特别合作区为建设健康社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所做的积极探索和努力。
体育赛事拉动特色旅游
深汕特别合作区为发掘和发挥体育旅游资源优势,推进体育和旅游的深度融合,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体育运动和旅游休闲需求,于2023年9月20日在
鲘门街道朝面山村举办了首场定向越野比赛活动。活动由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深汕管理局联合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举办,主题为“寻根南粤情 梦回古驿道”。活动旨在进一步传承和发扬古驿道所承载的文化精神,将体育活动与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相结合,为乡村振兴提供服务。
在比赛活动中,主办方还特别设置了古驿道文化讲解环节,邀请专业人士向参与者介绍古驿道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保护价值等方面的知识。通过这种方式,参与者不仅可以感受体育运动的乐趣,还可以了解古驿道的文化内涵,增进对古驿道的认识和理解。
社会保障
保障机构
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统战和社会建设局的设立,是负责贯彻执行国家、省、市有关统战、民族宗教事务、台港澳事务、侨务、民政、劳动、退役军人事务、社会保障、医疗保障等工作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机构。其主要职责包括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参与对口扶贫和支援工作,以及保护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此外,该局还负责劳动管理工作,指导各街道开展劳动业务工作,规范和管理人力资源市场,建立和完善劳动就业服务体系。该局还负责村庄和社区建设、社会救助,实施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低收入困难救助工作。另外,该局还负责拥军优抚工作,组织开展退役军人权益维护工作。最后,该局还负责社会组织的登记、日常管理与服务,以及承办辖区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员工的养老保险、工伤、医疗、失业、生育等各项社会保险服务工作。通过这些职责的履行,该局将为深汕特别合作区的统战和社会建设保障工作提供有效的支持和服务。
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
为深入推进深汕特别合作区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工作,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关于进一步完善我省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政策意见的通知》(粤府办〔2021〕22号)要求,结合深汕特别合作区实际,制定了相关方案,以解决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坚持制度保障,将符合条件的被征地农村居民全部纳入相应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做到应保尽保。对符合条件的被征地农村居民均按规定发放征地社保费补贴。先筹集征地社保费,确保足额预存,后申请土地征收。同时坚持专款专用,及时补贴到人。使征地社保政策与基本养老保险政策、征地安置补偿政策相衔接,协同推进,实现相关政策顺畅衔接,新老办法平稳过渡。
环保
广东省发布《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保护深汕特别合作区自然生态与环境质量,坚持绿色发展。
良好开端
自成立以来,深汕特别合作区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执行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安排。在深入调研了解生态环境现状的基础上,合作区开展了全域治理工作,从局部到城乡全面展开,从部分到全要素进行管理。在解决生态环境管理难题和填补环境基础设施空白方面取得了突破,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绿色低碳发展成效初显
深汕特别合作区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为引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合作区始终坚持优化产业结构,将第三产业发展作为重点,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同比增长达73.0%。为实现绿色发展,合作区严格执行《深汕特别合作区重点产业导向目录及负面清单》,提高企业准入门槛,着力提升环境友好型企业的数量和质量。在新建建筑方面,合作区100%执行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标准,积极推动绿色建筑示范建设。2019年,13个公共建筑类
建筑工程方案设计和建筑工程规划许可事项荣获奖励。同时,合作区还致力于推动绿色建筑材料行业的产业化发展,建设华剑新型低碳产业园。此外,
特别合作区还积极推动生态文旅产业的发展,着力打造依托小漠湾的文旅小镇,力争成为国家级文化旅游特色小镇。
基础设施建设
深汕特别合作区以高起点布局山水田园生态城市为目标,采取多项措施提升人居生态环境。首先,投入使用了首个国家级大气监测站,有效监测和控制空气质量。其次,一座城镇集中水质净化厂——鹅埠水质净化厂通水运行,保障居民饮用水安全。同时,完成了56.7公里排水管网的铺设,有效解决了城市排水问题。在土污染防治方面,对16家重点企业、4个饮用水水源地和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进行了土壤查。
为了科学布局环卫设施和水质净化设施,深汕特别合作区还严厉打击工业废水偷排、污染水源地和农村水环境污染行为。同时,顺利推进第四代环保产业园建设,致力于实现生态经济的发展。在城市建设方面,首个“城市生态会客厅”——赤河广场已经全面建成,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同时,开工建设了首个城市森林公园——英达斯瑞公园,为市民提供了更多绿色的休闲空间。此外,美丽深汕还完成了23公里的圳美绿道的先期建设,进一步提升了城市美观。
完善方案
深汕特别合作区地处山水环抱、面朝大海,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了保护这片宝贵的
自然禀赋,深汕特别合作区制定了《深汕特别合作区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预案》,对辖区内的自然保护区进行系统优化和保护。在生态保护方面,深汕特别合作区建立了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并编制了《深汕特别合作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启动了生态保护红线的勘界和标识系统布点规划工作。辖区森林覆盖率 75.5%; 拥有 50.9 公里海岸线和诸多优质
海滩,门港和小漠港海捕资源丰富。
管理机制
深汕特别合作区积极推进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建设,致力于实现“深汕共管”向“
深圳市主导”的平稳过渡。在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方面,该区将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细化到各个部门和基层,落实了“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原则。为了监督生态文明建设的进展,该区于2019年颁布了首个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制度,并成功完成了多项治污保洁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
在河湖管理方面,深汕特别合作区持续推行河湖长制,切实落实了“水十条”的要求。该区建立了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湖管理保护机制。为强化环境宣传和普法教育,深汕特别合作区加强了环境宣传工作,开展了多项宣传活动。其中包括在2019年和2020年举办了“六·五”
世界环境日宣传活动,逐步深入人心,推动了绿色环保理念的普及。
乡村振兴
深汕特别合作区于2020年设定特色精品村为主要目标,全面推进乡村发展趋势。在全域范围内,深汕合作区以“八村示范、全区整治”为基础,致力于打造符合深圳标准且彰显深汕特色的“都市乡村”和“田园城市”。深汕合作区接管了四个镇的乡村振兴工作中,面积达468.3平方千米,散落着187个村落,主推红色文化、海洋文化、少数民族(
畲族)文化和生态旅游文化。
依据深汕合作区乡村振兴整体规划,新林村被划分为基础维护发展区,旨在打造出与众不同的新厝林古寨文明行为村庄。该计划将致力于修复古寨的中华传统文化特色,展现古寨原先的文化艺术,并最大限度地保护古建筑的完整性。
政治
机构设置
深汕特别合作区使用了三层管理构造,由深圳、
汕尾市两市政府高层领导工作组管理决策、
特别合作区管委管理与建设开发公司运营。
广东省推进合作区基本建设,协调小组负责省部级层面的协调工作。在特合区建设与管理方面,
深圳市市和汕尾两市建立了高层决策领导小组,承担具体指导、协调和处理重大问题。深汕特别合作区党工委和管委做为省委省政府派出机构,有着地级市一级的管理权限,授权委托深圳市和汕尾市两市进行监管。管委负责经济管理与建设等事务,并与深圳(汕尾)产业转移工业园管委联合办公。
管委内设机构依照正处级设定,社会管理部门主要是由
汕尾市推荐,经济管理部门关键由深圳市推荐。
副职人选实行交叉就职,由深圳、汕尾两市一同协商。深汕特别合作区代管
鹅埠街道、
小漠镇、鲘门、
赤石街道四镇,创立一年内按行政区域划分要求改设为社区服务中心,负责所在地社会发展事务,经济社会发展事务交给深汕特别合作区管委会统一管理。特合区管理方法彼此通力协作,处理协作所产生的分歧,重大问题由管委递交两市决策领导组或省协调工作组讨论决定。人大、市政协、法院、检察院等司法机关仍按原先的隶属关系管辖。
行政架构
更新截止日期:2024年10月;
财政体制
管理模式
深汕特别合作的财政体制执行“省直管”模式,委托
深圳市代管,并授权深圳市管理和审批特合区的财政预决算,报省财政厅备案。深汕特别协作税款实行依法征缴,就近
缴库,设立单独的财政局、国税和地税局。金库开设与
汕尾市支库同级,由财政厅、深圳市财政委、国家金库广东分库和深圳分库商谈资产缴拨关联。
收入分成
在2011-2015年(除开2009年基数部分),深汕特别合作区域财政局与省体制关联是把一般预算收入返还给深汕特别合作区,从2016年逐渐按规定获得分成盈利。深汕特别合作区与深圳、汕尾市的财政局体制联系是,扣除省按体制所规定的获益一部分后,按25%、25%和50%比例分成地区级税款。
土地收益
深汕特别合作区获得的政府土地出让的净收益按12%比例分配给汕尾市。2011-2015年期内,将所有收益返还给深汕特别合作区。从2016年起,在符合国家所规定的前提下,由汕尾市确定应用方向和范畴。深汕特别合作区内征地拆迁全部由特合区管委承担,汕尾市协助配合,然后由特合区管委会融资处理征地拆迁所需要的花费。深汕特别合作区四镇现行政府性债务由相关部门构成工作中小组审核,一次性给出解决的方法。。
GDP比例
深汕特别合作区的GDP依照
深圳市占70%、汕尾占30%比例记入两市统计指标,能耗指标值区划由深圳、汕尾两市协商明确。深汕特别合作区的统计表格报省统计局,并抄报深圳市、汕尾市两市统计单位,依照占比记入分别统计总产量,广东统计局予以确定。
人口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2020年11月1日零时,深汕特别合作区常住人口6.56万人。其中拥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7788/10万人;拥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9313/10万人;拥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37537/10万人;拥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1558/10万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口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深汕特别合作区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与2010年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全合作区常住人口中,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8.06年提高至8.85年。
交通
综述
深汕特别合作区加快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构建“四港五站”“五铁五高”“五横六纵”的立体交通体系,打造东西联通、陆海联动的交通枢纽,“通”向世界一流汽车城。有红海大道、通港大道、深汕西高速公路、深汕第二高速公路、
广汕高速铁路、以及正在建设的
深汕高速铁路贯穿深汕特别合作区,其中广汕铁路和深汕高铁在深汕特别合作区境内交汇。
2019年3月19日,深圳市交通运输局深汕管理局成立暨揭牌仪式在深汕特别合作区管委会举行。深圳市交通运输局深汕管理局也是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党工委、管委会揭牌后首个在深汕特别合作区(简称“深汕特别区”)揭牌的市直政府部门,将承担特别新城交通运输规划、养护、监管、服务等工作。
公路
截止2023年4月,深山特别合作区公路总里程292公里。“
四好农村路”建设以来,汕特别合作区实现187个自然村通村道路硬底化和
农村公路生命安防工程“两个全覆盖”,18.35公里的等级外道路提升为等级公路,等级公路比例达100%。
红海大道
红海大道是深汕特别合作区内部骨架路网“五横六纵”中重要的“一横”,是一项东西走向的市政道路工程,起点位于皆富塑料厂附近,然后向东穿过新寨村、云新村、元新村、东旺村、赤石河、沙浦村和红泉村。在穿过
沈阳—海口高速公路后,它与
福州—昆明公路相连接。该道路的全长约为9.5千米,规划时红线宽度为56米,被定位为城市主干路,设计车速为60km/h。
通港大道
通港大道也是深汕特别合作区内部骨架路网“五横六纵”中的一条重要纵向道路,全长12.7公里,标准为双向8车道,设计时速60公里/小时。通港大道分为南段和北段,北段长约10.6公里,主要用于港区货物集疏运,而南段长约2.1公里,起于红海大道,止于港区一路,已经通车。
深汕西高速公路
深汕西高速公路全长约146.55公里,其中深汕段长约18.48公里,起于
陆丰市,终于深圳市龙岗区。深汕西高速改扩建工程计划预计在2024年全面建成通车,将实现从深汕到
汕尾市的通车时间约为30分钟,到
深圳市的通车时间约为90分钟。
深汕第二高速公路
深汕第二高速公路是
深圳市“十横十三纵高
城市快速路网”中的重要横向高速通道,全长72.2公里,其中包括40.5公里的新建路段,其余为现有
惠州—深圳沿海高速公路。深汕第二高速公路将加强深圳与深汕
特别合作区及粤东地区之间的快速交通联系,预计于2026年12月建成通车,全线双向八车道,设计时速为100公里/小时。
铁路
广汕高速铁路计划于2023年底开通运营,而
深汕高速铁路已于去年开始建设。深汕高铁围绕
深汕站的建设旨在打造一个现代化的综合交通枢纽。该项目是深汕特别合作区规划中“一主一辅三站”枢纽体系的主枢纽,也是实现深汕特别合作区“与
深圳市半小时、与
广州市1小时交通圈”的重要支撑。深汕高铁工程的新建正线全长约128.121公里,桥隧比为92.68%。全线设有
西丽站、罗湖北站、
深圳坪山站、
惠阳站、
惠东站和深汕站共6个车站,目前正在紧张推进建设工作。
广汕高速铁路和
深汕高速铁路在深汕特别合作区境内交汇,深汕枢纽按照站城一体化的概念进行设计,2023年正在建设中。
海运
深汕特别合作区的
小漠镇正朝着以港口为龙头、以港口物流、临港产业、城市服务、旅游休闲联动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目标迈进,实现“以港兴城、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目前深汕特别合作区已有鲘门客运港、深圳港小漠港区、小漠国际物流港三个重要港口。
航空
深汕特别合作区通用机场已经纳入了
广东省通用机场的布局规划2020-2035,正在开展选址报批工作。
公共交通
为全面落实“深圳蓝”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汕特别合作区制定了2020年公交线网方案,旨在打造“乘坐公交车一人一座”的公交都市标准。这方案将投入运营全区首批纯电动巴士,覆盖
鹅埠街道、
小漠镇、鲘门、赤石四镇,规划了常规线路6条和区间线路2条,单边里程最长达29.1公里,票价为2至3元(支持深圳公交卡支付)。深汕巴士公司计划配置60台运力,其中30台为新型纯电动公交车。
旅游
天子山农业公园
天子山农业公园地位于深汕
特别合作区赤石街道大安村,是一座集住宿、温泉、休闲度假、餐饮美食、会议商务、
康体娱乐、团队拓展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胜地。其建筑按照中国风标准建造,占地面积达到14万平方米。
休闲特色:度假胜地拥有特色酒店式木屋、古色古香的家庭式庭院民宿和露天温泉池。此外,度假胜地还提供农园水果采摘、烧烤、古农耕文化体验、国学课程、汉服写真等多种娱乐设施。采摘园被评为“
广东省菜篮子工程基地”称号。
水底山温泉庄园
水底山温泉庄园位于深汕特别合作区核心地带,交通十分便利,距离
深圳市市区仅需1.5小时车程,并且距即将建成开通的“
深汕站”仅8公里。是一家以大型露天偏硅酸温泉为特色,集住宿、餐饮、休闲娱乐、商务会议、养生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家级4A级温泉度假景区。
休闲特色:水底山温泉庄园与数百亩的原生森林公园融为一体,成为深圳市的户外森林氧吧。整个景区拥有8公里长的明热河道,自西向东贯穿景区,形成“九潭八瀑”。景区总占地1280亩,内设有68个不同功能的温泉浴池,210间客房,还有国际宴会厅、潮汕风味海鲜餐厅、商务中心、购物商场等设施。景区以东南亚风格为设计特色,打造了11个特色浸泡专区和68种不同效果的温泉泡池,还包括108米大泳池、热带雨林环岛漂流河、沙滩海浪池、SPA水疗等项目。
桃花源艺术村
桃花源艺术村隶属于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桃花源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由摄影师陈佳仁牵头打造的人文美学空间,位于深汕合作区凤河流域最美的三江口,依山观寨,临水傍居,与五龙峰、古驿道朝夕相伴。
休闲特色:
艺术村由民宿、肖像馆、创客艺术空间、印象凤河文化馆、咖啡馆、露营地等组成,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娱乐和休闲选择。桃花源艺术村充分利用空间优势,策划了丰富多样的活动内容,将美学与艺术融入到生活空间中。其中,最具特色的活动是“印象凤河情景剧”,通过深入挖掘本土人文历史,将凤河千年古渡的非遗文化活化,以自然山水为背景,打造出一场独特的文化表演,实现了文化与旅游的融合。
参考资料
深汕概况.深汕特别合作区管委会.2023-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