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真
中国肖像画的传统名称,现多为艺术摄影
写真(日语:しゃしん),是中国肖像画的传统名称,在作画时要求把人物面貌描绘得逼真,突出表现人物身份、年龄、生理等特征,其绘画范围包括头像、胸像、半身像、全身像、单人像、群像以及自画像等。现代写真中的写真为日语舶来词汇,代表摄影
中国传统写真艺术可以追溯到商朝时代,从商朝起就有关于传统写真的文字记载,战国时期,传统写真仍处在比较简单的萌芽阶段。西汉刘向曾在《说苑》中记载的“思其妻,乃画妻对之”的故事,说明传统写真在古时已有一定的水准。魏晋南北朝时期,写真的发展状况良好,顾恺之在先秦已有的关于“形”和“神”的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形神观”。隋唐时期,中国传统写真艺术开始广泛发展,朝廷中有重大事件以及对皇帝肖像都会绘画出来,如唐朝画家阎立本的作品《步辇图》。宋元时期,中国传统写真艺术理论逐渐成熟,元代文人肖像画家王绎著作《写像秘诀》中所写到“彩绘法”“写真古诀”等绘画论述影响着后人。明清时期,先后出现“波臣派”“中西融合”等肖像画的新形式,构成了晚明、清代写真画的主流。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港台明星陆续发布包含时尚服饰、妆容等内容的写真集带火写真概念。90年代初期,大批台湾影楼涌入中国内地,将“写真”概念代入内地市场,此后写真成为人物摄影的主流。
传统写真在发展时先是重于“写形”,注意“形似”;继之“以形写神”,要求形神必肖;而后向着“形神兼备”的更高水平不断发展,注重画作的传神,将人物的内在精神表达出来。现代写真主要以相机为媒介,围绕艺术风格、视觉元素、技术手法等创新点而不断推陈出新。现代写真风格多样,主要有时尚杂志风格、写实风格、怀旧风格等,摄影师更多地凭借个人感情和性格记录自己对客观世界的主观理解,成为了现代写真的发展趋势。
命名
写真,是中国画的一个古老画科,指绘制某人的肖像,“写”即为描写、描绘,“真”是真容的意思。它包含对人的写生写像之意,以及古人对容貌的认识理念,不但指画人物的真实容貌,也指对描绘事物的真实反映,因此人物写真的对象必须是现实生活中或历史上实有存在的具体的某一个人或群体。
现代写真中的写真为日语舶来词汇,在日语中代表摄影,日本的照相馆即为写真店,日本人将拍摄个人形象的照片称作写真。因为写真这个词汇具有浓厚的“时尚性”,所以起初多出现于娱乐圈的杂志中,如香港电台明星的写真集等,后来渐渐进入一般的报刊。
历史沿革
先秦至南北朝
中国传统写真艺术可以追溯到商朝时代,从商朝起就有关于传统写真的文字记载,如《尚书·说命上》就有关于写真记载——“高宗梦帝赛予良弼,乃审厥象,傅以形旁求于天下,说筑傅岩之野,惟肖,爱立作相。”此外,在《说苑》和《孔子家语》中中也各有对人物画的记载,但并未留下作品实物。战国时期长沙楚墓出土《妇女立像》和《御龙升天》帛画被认为是最早期的人物画存世作品,也被认为是对两位墓主的形象写真。从这两幅作品中可以看出早期的人物画刻划一般比较简单,人物也多作正、侧面,以类似剪影的手法来表现体貌特征,形式以线描为主,简略勾勒轮廓,这也体现出了当时人物画技术水平的不成熟。西汉刘向曾在《说苑》中记载的“思其妻,乃画妻对之”的故事,此外,出土的相关汉墓壁画帛画等可以表现出这个时期的写真特点——在表现技巧上渐由稚拙质朴趋向写实。
魏晋南北朝时期,越来越多的士大夫、画家投入到写真的创作之中,这一时期的人物画的特点是着重于刻画人物本身的个性和外貌特征,并强调“以形写神”和“点睛”的理论运用,从顾恺之谢赫等画家留下的艺术理论中,可看到写真的发展状况良好。其中,晋朝画家顾恺之将先秦已有的关于“形”和“神”的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形神观”,创作了如《女史箴图》《斫琴图》等作品,对后世写真术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这也标志着中国传统写真术开始日趋走向成熟。
隋唐至宋元
写真艺术在隋唐时期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发展,不仅皇室宫廷之中出现了专职的写真画家,民间也有许多以此为业的画师。李世民贞观十七年(643年),于长安建凌烟阁,图绘功臣像,阎立本曾绘《秦府十八学士图》《凌烟阁功臣二十四人图》《步辇图》,将长孙无忌、李孝恭、杜如晦等功臣名将和饱学之士绘制在图中,其中《步图》生动表现出唐太宗的深沉谦和。五代十国时期,写真艺术有了明显进步,表现手法不但继承了兰叶描、高古游丝描,还出现了战笔描等,既有正面像又有侧面像,既能对人写生又能目识心记默画,代表作品有《韩熙载夜宴图》《重屏会棋图》等。
两宋时期的人物写真以帝王、皇后、圣贤像居多,这个阶段的写真不仅对个人形神有所要求,有时还会要求对“集体”传神,甚至对衣服的要求也很高,宋代郭若虚在其《图画见闻志》中提到:“画人物者必分贵贱气貌、朝代衣冠。”写真某种意义要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而不是随心所欲,所绘形象、衣饰等必须与当时一致,此外还需传其神写其心,注重对内心世界的刻划与描绘。而后随着文人画的兴盛,中国传统人物画和写真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遏制,写真逐渐被文人士大夫所不屑,转向对笔墨韵味的致力追求,这也致使人物写真的创作走向民间。
从元代开始,中原地区传统写真进入独立发展时期,之前北宋所倡导的文人画在元代时期成为了主流艺术,人物写真成为独立画科,并开始出现关于写真术的一套系统理论,如元代文人肖像画家王绎的著作《写像秘诀》中所写到“彩绘法”“写真古诀”“收放九宫格法”等绘画论述影响着后人,于“形似”之外更加注意神似,所以一开始便言“取神”,似与不似只是尺寸的问题,但是本真性情更为重要。此外,这一时期有一批宫廷职业画家或民间画师服务于统治阶级,同时也有一些人物写真画家与文人画家合作来完成作品,如人物部分由写真画家完成,背景环境部分由文人画家补画,这类作品多为文人士大夫的写真。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中国传统人物写真的对象从原来的皇宫贵族、达官贵人、高僧大德、名儒雅士慢慢向平民阶层蔓延,人物写真获得了进一步专业化和民间化的发展,并与普通大众的客观需求和生活越来越密切,出现的的类型也有多重样式,如为活人画像称为“生像”或“寿相”;追画祖宗遗容被称为“遗像”、也称“买姜子牙”或“记眼”等。明后期,随着西方写实绘画的影响,人物写真的技术也出现了新的技法和面貌,如曾鲸创立的“墨骨画法”,这也使得写真人物的形象越来越逼真。
人物写真发展到清代形成了更为丰富的流派和风格,如早期的画风以曾鲸开创的“波臣派”风格为主,其代表名家也多为曾鲸的弟子。清中期,西洋画法在宫廷内盛行,代表画家是西方的传教士郎世宁。清晚期的职业画家中出现了很多写真名家,如费丹旭任伯年,他们曾为名人文士和同时代的书画名家绘制肖像。欧洲摄影术最早在19世纪中期传入北京,先是在皇宫贵族中流行,而后传入民间为大众百姓所用。早期照相在中国的发展并不顺利,虽然在宫廷和精英阶层中,人们大多对照相持接受态度,例如20世纪初慈禧就拍摄了大量的影像,但中国民间的迷信观念却使摄影传播初期遇到了一些障碍,认为照相是“奇技淫巧”“异端邪术”,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摄影的“妖术说”,摄影发展的后期,随着《拖影奇观》《格物入门》等有关摄影技术的书籍的流通,民间“妖术说”不攻自破。随后以人物写真为职业的民间画师受到冲击,同时开始出现模仿黑白照片特点的炭静画,也称擦笔画,可以理解为同一时期出现的写真分支。当时由于摄影技术发展不完善。容易出现褪色,尺寸不合适的局限性,摄影技术并未全面发展覆盖,炭精画以其自身能够长时间保存,方便快捷,经济实惠等优点保存了下来。
民国至现代时期
19世纪中后期,随着通商口岸由上海广州等沿海城市向内地的不断深入,海上画派、岭南画派和京津画派相继出现,成为了清末民初主要的绘画风尚,其中海上画派的代表画家任伯年擅长肖像,被喻为“曾波臣后第一手”,开创新式“写真”。他的肖像画对于西式写实画法和文人笔墨进行了有机结合,是清晚期中西融合风格的典范,代表作品有《赵德昌夫妇像》《佚名肖像》。与此同时,日本在1859年拥有了第一家摄影商业工作室,而后写真开始在日本发展,并逐渐衍生出商业摄影模式——艺术照。20世纪2、30年代,随着摄影设备和技术逐渐完善,照相的价格逐步趋向低廉,照相在中国大众中真正的普及开来,摄影的全面快速发展,照相机的普遍应用,人们能通过照相机快捷地得到自己的容貌图像,中国传统写真艺术逐渐式微。
20世纪70年代,随着日本写真模式被中国台湾吸纳,彼时写真风格为黑白艺术照。到了80年代,香港电台明星陆续发布写真集,内容包含时尚服饰、妆容等,彼时写真风格则多为明星写真模仿照。90年代初期,大批台湾省影楼涌入内地,通过各类营销方式将“写真”概念代入内地市场,此后写真成为商业类别人物摄影的主流,拍照风格进化为追求另类、前卫、时尚、个性化,从最初比较浅层次的形式模仿到较深入地理解摄影语言的内涵,对人像摄影的空间形态和构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开始追求更高质量的影像和品位。
艺术特点
传统写真
中国传统写真具有客观性与传神性的特点。
客观性是指写真所绘对象,必须是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的、具体的某个人或某些人,一般可以从历史文献或某些记载中找到其人其事,而且从形神上看,必须肖似。写真要求对人的头部进行细致工整的描绘,突出五官,使个体特征明显区别于他人,从而尽量客观、真实地再现对象的面貌与神采。清代理论家范玑曾提出画以有形至忘形为极则,惟写真一以逼肖为极则,可见古人对形似要求很严格。要达到形似,还需对人的形体结构加以了解,所以古人对解剖也有很高的要求,清朝松年曾说古人初学画人物先从骷髅画起,骨骼既立,再生血肉,然后穿衣,高矮肥瘦,正背旁侧,皆有尺寸,规矩准绳,不容少错。
传神性,不仅要默其形,传其神,还要写其心,既要求形似,更要求神似。关于形神关系,东晋葛洪在《抱朴子内篇·至理》写道:夫有因无而生焉,形须神而立焉,有者,无之宫也,形者神之宅也,形劳则神散,气竭则命终。对于写真来说形神是缺一不可的,形似是外在的,神似则是一个人内在的精神、气质的表现,没有神似就不是一幅成功的写真。苏轼在其《传神记》中也对传神予以关注,他指出传神之难在于目,其次在颧颊。宋代写真对形神关系体现较多,不仅对个人要求形神,有时还会对“集体”传神,甚至对衣服的要求也很高,宋代李公麟在其《西园雅集图》中,就乘兴画下了当时众多的文人雅士聚聚一堂的场景,体现出了“集体”传神。此外,注重传神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内心世界的刻划与描绘,南宋陈郁在《藏一话腴》中明确提出了“写心”一说,他认为写形并不难,而难在写心。
现代写真
现代写真是利用各类精密的摄影设备,摄影师通过对环境的营造,服饰的装扮,神态的控制,内心想法的表达等方面进行烘托,同时凭借个人感情和性格,记录自己对客观世界的主观理解,这成为了现代艺术写真发展的趋势。这一发展不仅对摄影师自身的艺术素养提出了挑战,也成就了如今写真摄影的风格和特点。以英国摄影师大卫·霍克尼为例,他把摄影比喻成“独眼龙”,提出“摄影只提供单一视角,而人们在观看景象时眼睛是环绕四周,就有了多个视角”的观点。此外,他吸收了立体派和中国卷轴画中的散点透视法,从不同的角度拍摄局部,再拼贴成整体,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表达出主观下的人物的深度、运动性、时间感。霍克尼以上述理念创作的代表作品有《英国大使馆的午宴》《漫步在龙安寺的枯山水庭园》《科罗拉多大峡谷北望》等。
艺术类别
传统写真
传统写真属于人物画的范畴,它要求达到“形神兼备”的条件,“传神”是写真艺术的优良传统,“背拟”是写真艺术的重要法则,“线描”和“笔墨法”是写真艺术的主要表现手段,传统写真艺术的成就是由民间画工和优秀的文人画家共同创造的。传统写真在发展时先是重于“写形”,注意“形似”;继之“以形写神”,要求形神必肖;而后向着“形神兼备”的更高水平发展。传统写真的发展不仅与时代紧密相关,而且一般是和人物画同时进行的。虽然不同于服从一定主题意旨的人物画,但写真画依旧属于人物画的范畴。
现代写真
现代写真在不断发展中,衍生了多种风格,包括时尚杂志风格、写实风格、怀旧风格、Lomo风格、印象派风格等,各种风格有不一样的特点。
时尚杂志风格
时尚杂志风格源于时尚杂志摄影,这种摄影风格的特点是需要通过艺术造型等、摆拍指导等,将被拍摄者打造出时尚的感觉。在拍摄的过程中,摄影师对被拍摄者的动作有一定要求,希望被拍摄者摆出视觉感强烈而又夸张的动作。艺术造型与摆拍动作在整个拍摄过程中占据主要地位,摄影技巧反而不那么重要。具有争议的是,时尚杂志风格写真通常会习惯性的消去部分头部或手部的布局来烘托图片中时尚的氛围,从而导致画面出现不全的现象。
写实风格
写实风格是一个极具前瞻性的摄影风格,它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摄影艺术领域中的反映,这类风格对拍摄姿势没有任何要求,采用的是自然光,对被拍摄者的妆容很低,保持平日的生活面貌即可,而摄影者更像一名“偷窥者”,利用相机“偷窃”人们平日的风采。这种写真的特点主要为自然,但摄影方式对摄影者的摄影技术要求较高,需要摄影师具有较为丰富的工作经验和摄影技巧。
怀旧风格
怀旧风格的特点是复古与怀旧,摄影师通过对历史上和当代时尚摄影大师风格的模仿,整合出一条综合路线, 突出表现复古背景、旧式装扮、老式家具,黑白照片等复古元素。摄影师要自主的选择拍摄方式,即便是容易套公式的摄影法都要纳入自己的想法,让每一个拍摄部分都有“归属性”,才能让写真中的主角更像自己的风格。复古、怀旧的风格是后期处理所要制造的效果,其决定了成品质量的高低,因此怀旧风格类的写真对效果处理有一定的技术要求。
Lomo风格
Lomo是一个缩写,即Lomo=Let Our Life be Magic and Open——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有魔力,更开放,lomo的即兴拍摄性质为其自身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发展空间。Lomo风格是扭曲的空间,艳丽的色彩,暗角,模糊和隧道感给人带来视觉上的冲击,进一步表现出与众不同的世界。拍摄时,摄影师在最不可能的情况下,用最不寻常的姿势拍摄尽量多的照片,在没有闪光灯,图像色彩对比越强烈的情况下拍摄出来的效果越好,这种摄影的特点为恣意、主观。
传承和创新
传承
传统写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记录历史和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民族文化自信和精神美学的重要表现方式。中国传统写真追求化育万物的气,而气的思想,源于中国的农耕文明,中国文化以“气”论画,同时体现出“求真”意志。中国传统写真的气韵不是具体的实景,而是作为万物得以生成的造化整体,万物并非各自孤立,而是整体的气化运动的展开,且各自联系。有了气韵在,写真对象就拥有了生命,这即是谢赫“绘画六法”中居于首位的“气韵生动”,“气”为造化之本,“韵”为音乐之节奏,有“气”则“生”,有“韵”则“动”。
曾鲸的绘画创作为例,他善于勾勒明朗工整的轮廓线,注重“气韵生动”“骨法用笔”等传统中国绘画美学思想的体现。在作品《王时敏小像》中,他所画的人物是年轻时候的王时敏,整幅画面主要采用描线法,把对人物的描绘重心放在了对“气韵”的追求上。在处理人物面部时候,已经使用淡墨渲染脸部阴影部分,首先在眼窝之处先用比较淡的墨色分染,然后再在上面涂上染色;服饰方面,画中人物的衣纹线条简单、大方,衣服上的颜色用淡色的色一遍一遍的涂染上的,并加入薄薄的一层白色,突出人物的“气韵”。
现代写真为传统写真艺术的传承,罗宾逊在《照片的构图方法》中指出摄影如同绘画前期做的工作一样,要选模特、摆姿势和布场景,多次拍照叠加而成,从美学上看,传统写真艺术是构成和整体,现代写真则是“截取”和局部。以罗宾逊的代表作品《弥留》(英文名《fading away》),该作品的画面中心是身患肺结核而卧床不起的少女,家人围绕在她身边却对她生命的消逝无能为力。罗宾逊通过将5个独立底片多次叠加、衔接起来的制作手法,展现了这个家庭的悲剧性,同时为写真照片赋予了“画意”与强烈的叙事性。
创新
中国传统写真在发展过程中,吸纳了部分西式写实画法的创作方法,将其与中国传统写真相结合,同时将文人画的传统和世俗的审美情趣相结合,形成了新式写真。以海上画派代表画家任伯年的画作为例,他将西方素描写实融合在肖像画的面部刻画中,相对于中国传统“写真”,他的肖像画尤其是面部更加生动逼真。此外,中国传统写真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西画的视觉经验,以齐白石的《胡沁园像》为例,在画面中最为显著的就是面部的刻画以及对衣纹褶皱的处理。这幅肖像在衣纹的褶皱处以深色晕染,左臂褶皱多晕染,右臂几乎不染,左右形成明暗面的关系,似乎光从右侧打来,造成明显的体积感。此外,图中人物动作与荷兰画家JOOS VAN CLEVE在16世纪初期创作的《自画像》动作极为相似,综合可得西画的视觉经验在此时已经潜移默化的影响了大部分中国肖像画的创作风格。
现代写真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从传统黑白照片不断进化到彩色照片,再到现在的数字时代下的摄影,支持现代写真的硬件有了长足的进步,并不断创新。以数字时代下的摄影为例,数码相机允许即时反馈,使摄影师能够实时调整他们的设置和构图;当代人像摄影的特点是多样性和包容性,摄影师可以通过不同的后期处理软件软件对原写真进行二次风格加工与创造,为现代写真提供了可以施展创造性的平台,增加了艺术的可能性。
价值和影响
历史
中国传统写真反映和记载的历史,能作为古代生动的形象资料,弥补文字记载之不足,方便后人从社会生活历史去研究,如通过明代官员的雅集图了解明代官僚体制,特别是《徐显卿宦迹图》所表现的明宫廷礼制与紫禁城建筑。通过古代皇帝、官宦等的写真中,可以探求他们内心深处的另一种人性,如明代朱厚照朱厚照,封自己为“威武大将军"“加封镇国公”,又“加太师”等,被史书评为“耽乐嬉游,昵近群小,至自署官号,冠履之分荡然矣”。雍正乾隆却被史称为一代英主,从扮装肖像画中他们的“冠履",与明正德的自封并无本质差别,却无人非议与反对。通过这些画作,为后人在历史学研究中,提供了多维研究角度。
现代写真亦有传统写真的历史效用,通过摄影,定格某个时刻,通过写真作品,观众获得了与过去的切实联系,并能够直观地体验原本会丢失的历史时刻。这些图像具有唤起情感和引发对话的能力,使其成为研究历史的重要工具。以普利策奖获奖照片“凝固汽油弹女孩”等标志性图像为例,该图片描绘了越南战争期间一名年轻女孩逃离凝固汽油弹袭击,有助于提高人们对冲突的认识并改变公众情绪,通过捕捉战争的暴行,摄影可以影响公众舆论并推动正义与和平的运动。
商业
传统写真与现代写真同样具有商业价值。针对传统写真画作来说,它的商业价值体现在这幅画的作者、画作出处、画作内容、历史意义等。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中国传统写真作为中国对外贸易中的一环,有着重要的作用。彼时在广州市进行贸易时,中国商人将自己的写真画作赠送给西方同行作为纪念品,到广州的旅行者还会将中国传统写真作品带回欧洲或北美作为纪念品收藏。现代写真作为商业摄影的一种,其涉及的范围覆盖各行各业,既可以从商品宣传、广告拍摄、照相馆等商业活动中获得商业价值,有些拍摄作品例如艺术品、太空摄影等本身就具有很大的商业价值。现代写真通过利用灯光、摄影器材、后期技术等手段美化摄影对象,刺激消费者的消费欲望,达到变现的目的。
参考资料
portrait.cambridge dictionary.2023-12-28
“写真”演变记.中国侨网.2023-12-28
..2024-01-06
发由心生 中西渐融.光明网.2023-12-29
Early Photography of Japan.哈佛图书馆.2023-12-30
台湾的“日本情结”由何而来?.中国台湾网.2023-12-30
理论研究——高古游丝描.烟台美术博物馆.2024-01-01
战笔描.故宫博物院.2024-01-01
立体主义.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1-08
..2024-01-06
你真的了解时尚摄影吗?.时尚志.2024-01-02
Fading Away.met museum.2024-01-08
明清肖像画绪论.故宫博物院.2024-01-04
目录
概述
命名
历史沿革
先秦至南北朝
隋唐至宋元
明清时期
民国至现代时期
艺术特点
传统写真
现代写真
艺术类别
传统写真
现代写真
时尚杂志风格
写实风格
怀旧风格
Lomo风格
传承和创新
传承
创新
价值和影响
历史
商业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