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叶水蜈蚣
单子叶植物纲莎草目的植物
短叶水蜈蚣(Kyllinga brevifolia Rottb.),又名水蜈蚣,为莎草科(Cyperaceae)水蜈蚣属(Kyllinga)植物。生长于海拔600米以下的田边草地、路旁草丛、山坡荒地、溪边及海边沙滩上。分布于非洲西部热带地区、马尔加什、喜马拉雅山区,印度、缅甸、越南、马来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日本及其琉球群岛大洋洲和美洲。在中国分布于云南省湖北省福建省广东省等省区。
短叶水蜈蚣根状茎长而匍匐,外被膜质、褐色的鳞片,具多数节间;秆成列地散生,细弱,扁三棱形。叶柔弱,短于或稍长于秆,上部边缘和背面中肋上具细刺。穗状花序单个,极少2或3个,球形或卵球形,具极多数密生小穗;小穗长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压扁;鳞片膜质,具刺;雄蕊3-1个,花药线形;花柱细长;叶状苞片3枚。小坚果倒卵状长圆形,扁双凸状。花果期5-9月。
短叶水蜈蚣为中药水蜈蚣的原植物,全草入药,有疏风解表、清热利湿、活血解毒等功效;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头痛、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疟疾黄疸痢疾、乳糜尿、疮疡肿毒等。
形态特征
根状茎长而匍匐,外被膜质、褐色的鳞片,具多数节间,节间长约1.5厘米,每1节上长1秆;秆成列地散生,高7~20厘米,扁三棱形,平滑,基部不膨大,具4-5个圆筒状叶鞘,最下面2个叶鞘常为干膜质,棕色,鞘口斜截形,顶端渐尖,上面2-3个叶鞘顶端具叶片。
叶柔弱,短于或稍长于秆,宽2-4毫米,平张,上部边缘和背面中肋上有细刺。
叶状苞片3枚,极展开,后期常向下反折;穗状花序单个,极少2或3个,球形或卵球形,长5-11毫米,宽4.5-10毫米,具极多数密生的小穗。小穗长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压扁,长约3毫米,宽0.8-1毫米,具1朵花;鳞片膜质,长2.8-3毫米,下面鳞片短于上面的鳞片,白色,具锈斑,少为麦黄色,背面的龙骨状突起绿色,具刺,顶端延伸成外弯的短尖,脉5-7条;雄蕊3-1个,花药线形;花柱细长,柱头2,长不及花柱的1/2。
果实
小坚果倒卵状长圆形,扁双凸状,长约为鳞片的1/2,表面具密的细点。
物种分布
世界上,分布于非洲西部热带地区、马尔加什、喜马拉雅山区,印度、缅甸、越南、马来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日本及其琉球岛和澳洲、美洲。在中国,产于湖北、湖南省贵州省四川省云南省、安徽、浙江省江西省福建省以至广东省海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省区。
生长习性
短叶水蜈蚣生长于海拔600米以下的田边草地、路旁草丛、山坡荒地、溪边及海边沙滩上。在高温高湿的4-9月份大量萌发,当气温达到25℃,土壤含水量达到20%,短叶水蜈蚣的萌发率就能达到80%以上,土壤中的匍匐茎,一旦达到其再生繁殖条件就会肆意萌发蔓延。花果期5-9月。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短叶水蜈蚣的繁殖主要为无性繁殖和种子繁殖。植株匍匐茎再生能力强,可在经常剪草之逆境下存活并蔓延;其种子生产量大、质轻,成熟种子极易脱落,易随风传播,繁殖率快。每年秋季,种子成熟后散落于地面上,在自然条件下休眠。第二年初夏,大部分种子通过其休眠期,一旦温湿度条件具备,短叶水蜈蚣将大量萌发。
物种危害
短叶水蜈蚣作为一种多年生杂草,繁殖能力强,对人工草坪的危害很大,在中国华南地区草坪中广泛分布,被列为草坪恶性杂草。短叶水蜈蚣在营养竞争方面优于结缕草,导致其在草坪中具有生长优势。其逆境适应能力、物质积累能力和利用光能能力都优于结缕草。种子数量多和再生能力强是其防除难度较大重要原因,且短叶水蜈蚣植株小,在草坪中肉眼难以辨别,给人工防除造成了较大的困难。
防除要点
要彻底防除短叶水蜈蚣,地上地下部分都要杀死,残留植株要进行反复清除,以免植株抽穗成熟,大量种子散落,第二年再大量萌发滋生。防除短叶水蜈蚣的关键是仔细观察天气状况以及掌握其萌发时间和再生复苏时间,对其土壤中的残留走茎根系进行化学防除。此外,精细的栽培管理方式也能对短叶水蜈蚣达到一定的控制效果。
相关研究
研究表明,短叶水蜈蚣全草含芳香油牡荆素(vitexin)等黄酮(flavonoids)。另含β-谷甾烯酮(β-sitostenone),麦角甾醇过氧化物(ergosterol peroxide),β-谷甾醇(β-sitosterol),β-谷甾醇1-3-O-β-D-吡喃葡萄糖苷(β-sitosterol-3- O-β-D-glucopyranoside)等甾体化合物。
参考资料
物种信息卡-短叶水蜈蚣.中国自然标本.2023-08-08
短叶水蜈蚣 .物种2000中国节点·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3-08-08
短叶水蜈蚣.植物智.2023-08-08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果实
物种分布
生长习性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物种危害
防除要点
相关研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