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睡症(hypersomnia),又称原发性过度睡眠,指白天睡眠过多。不是由于睡眠不足、药物、酒精、躯体疾病所致,也不是某种精神障碍(如
神经衰弱、
抑郁症)症状的一部分。
嗜睡症主要有原发性嗜睡症和
反复性嗜睡症两种类型。原发性嗜睡症会持续数月,甚至数年;反复性嗜睡症会出现很多次,不断地反复。临床表现为在安静或单调环境下,经常困乏嗜睡,并可不分场合,甚至在需要十分清醒的情况下,也表现为不同程度、不可抗拒的入睡。导致嗜睡的原因大致可分为内因、外因、生物节律紊乱及其他相关因素四类。治疗嗜睡症必须尽可能地了解病因,以便对因治疗。其次是药物治疗和行为治疗。
2022年9月,斯坦福医学院Emmanuel Mignot和筑波大学Masashi Yanagisawa因在“发现嗜睡症原因及推动睡眠障碍新疗法开发”方面做出的突破性贡献而获得2023年“生物科学
科学突破奖”。
分类
嗜睡症(hypersomnia)又称原发性过度睡眠,指白天睡眠过多。不是由于睡眠不足、药物、
乙醇、躯体疾病所致,也不是某种精神障碍(如
神经衰弱、
抑郁症)症状的一部分。临床上少见,未见
流行病学调查的资料。嗜睡症主要有两种类型:原发性嗜睡症和
反复性嗜睡症。两者的症状相同,但发生频率不同。原发性嗜睡症会持续数月,甚至数年;反复性嗜睡症会出现很多次,在正常睡眠和过度睡眠之间不断地反复,克莱恩-莱文症候群是最有名的反复性嗜睡症,患者一天内通常会睡超过18个小时,却不觉得清醒。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
导致嗜睡的原因大致可分四类,分别是内因、外因、生物节律紊乱及其他相关因素。内因有睡眠呼吸暂停
低通气综合征、发作性睡病、
周期性嗜睡、特发性睡病、外伤后思睡、
不安腿综合征等。外因有睡眠习惯不好、环境因素、睡眠不足、镇静催眠药使用不当、饮酒,以及毒品和
物质滥用等。生物节律紊乱涉及时差、倒班、睡眠不规律、睡眠时相延迟等。其他相关因素如
抑郁症、
乙醇成瘾、
帕金森病及其他与嗜睡相关疾病。
发病机制
长期以来,人们对发作性睡病的发病机制知之甚少。而发病机制不清让该病的诊治困难重重,导致临床误诊很常见。来自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Emmanuel Mignot和来自筑波大学的Masashi Yanagisawa研究发现,人的发作性睡病是由分泌促醒物质的
下丘脑分泌素/增食欲素的
脑细胞缺失引起的,这个新发现将为开发新的睡眠障碍诊治方法铺平道路。
流行病学
一般人群中特发性嗜睡症的患病率不明,部分原因是对于社区中大量未经筛选的典型个体而言,基于实验室的多导睡眠图监测及其他评估尚不可行,而这些评估是排除EDS其他原因所必需的。根据睡眠中心的转诊数据,特发性嗜睡症的患病率似乎是发作性睡病的1/10-1/2,约为每100万人中20-50例。男女患者人数相当。特发性嗜睡症常在10-30岁发病。一项纳入77例患者的研究显示,症状发作的平均年龄为17岁,诊断的平均年龄为30岁。
临床表现
在安静或单调环境下,经常困乏嗜睡,并可不分场合,甚至在需要十分清醒的情况下,也表现为不同程度、不可抗拒的入睡。并非因睡眠不足、药物、
乙醇、躯体疾病所致,也非某种精神障碍(如精神衰弱、
抑郁症)所致。过多的睡眠引起显著痛苦,或社交、职业及其他重要功能损害。常有认知和记忆功能障碍,表现为记忆力减退,思维能力下降,学习新鲜事物出现网难,甚至
意外事故发生率增多。这些问题常使患者情绪低落,甚至被别人误认为懒惰、不求上进,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
检查诊断
为了确诊,下列临床特征是必需的。
鉴别诊断
与睡眠时间不足引起的嗜睡相鉴别
睡眠时间不足引起的嗜睡往往与通宵达旦的甚至连续数天的持续作业有关,并且补充睡眠后很快就恢复到正常的睡眠规律,而嗜睡症无论睡眠多久都无法改变其白天睡眠过多的状况。
与发作性睡病的鉴别
嗜睡症与发作性睡病的鉴别至关重要。在发作性睡病中,通常伴有一种或多种附加症状,如摔倒、睡眠麻痹及
入睡前幻觉,睡眠发作是无法抗拒的,使人精神较振奋;夜间睡眠是片断的、缩短的。与之相反,嗜睡症在白天发作次数较少,但持续时间较长;病人常能阻止其发生;夜间睡眠通常是延长的,在醒转时,要想达到完全的觉醒状态相当困难(睡眠酩酊状态)。
与药物或酒精使用引起的嗜睡相鉴别
药物或酒精引起的嗜睡,出现在催眠药物或酒精的使用之后,并常常对这些物质产生依赖而长期使用,当停止使用后,嗜睡情况往往消除。而嗜睡症的睡眠过多只是发生在白天需要工作的时候。
与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嗜睡症相鉴别
由明确的器质性原因(
脑炎、
脑膜炎、脑震荡及其他
脑损伤、脑肿瘤、脑血管病变、
变性及其他神经疾病、代谢障碍、中毒、内分泌异常、放射后综合征)引起的嗜睡症,可通过病人的临床表现及相应的实验室检查,找到肯定的器质性致病因素,从而同非器质性嗜睡症相鉴别。
治疗
首先必须尽可能地了解病因,以便对因治疗。其次是药物治疗,用药原则是个体化、不同症状使用不同药物,严格用药剂量和服药时间,产生耐药者要更换新药。白天嗜睡可采用小剂量中枢兴奋药,如
利他灵、
苯丙胺等。用兴奋药后,会加重夜间睡眠障碍,可适当加服短效催眠药。
严格遵守作息时间,每天准时入睡和起床,白天可定时小睡。白天增加活动以克服过度嗜睡,从而改善夜间睡眠。医生可要求病人记录瞌睡时间,检查患者未能遵守指定的上床睡觉时间、忘记服药和其他使情况恶化的行为,通过奖励和惩罚方式,规范其行为。
预防
生活要规律
要克服嗜睡,首先生活节奏要把握好,不要三天两头一时冲动要学习就熬通宵,睡觉时间时早时晚,应养成比较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实践证明,对冬日里养成的生活习惯作适当调整,使机体逐渐适应气温上升的气候,是解除嗜睡的关键一环。例如,冬天为保暖,通常会关门闭户,到了春天就要经常开门窗,使室内空气流畅;起居方面也要注意保证一定的睡眠时间。足够的睡眠有助消除疲劳。
多运动
大地春回,万物复苏的时节,应多走出户外活动,进行一些适量的健身锻炼项目,可有效地改善生理机能,使身体呼吸代谢功能增大,加速体内循环,提高大脑的供氧量,嗜睡就会缓解。比如清晨信步漫行、做操、跑步、打
太极拳对于振奋精神十分有益。
饮食调理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嗜睡与人体
蛋白质缺少、机体处于偏酸环境和
维生素摄人不足有关,因此春困时调理饮食应注意增加蛋白质的摄人,如适当增加鱼类、
鸡蛋、牛奶、豆制品、
猪肝、鸡肉、花生等食物。
预后
尚未见有关嗜睡症预后的详细资料,一般来说,一旦出现嗜睡现象就不容易消除。
历史
嗜睡的相关记录起源于《
黄帝内经》。初起称为善眠、好卧,后又出现了瞑目、安卧、多卧、自瞑等别名。且综合
中医学对嗜睡的论述中,既认为有属于生理现象的,也有因于阴阳失调,外感热病及内伤心气,
髓海不足,元神失养等的病理性阐述,可见嗜睡症较为错综,并非单一情况。《
伤寒论》中有“
少阴病但欲寐”的论述,也有“多眠睡”之称,《
金匮玉函要略方》中谓之“欲卧”“欲眠”,后世书中多称“多寐”。《类证治裁·多寐》提出:“阳气盛则嗔目,阴气盛则瞑目。”高度概括了嗜睡的根本原因是阴气盛。古代论嗜睡大抵成因有外感湿邪、
内湿素盛、
肾阳虚、
肾精亏虚不同。但以临床所见,不论何种嗜睡都与湿盛困阳、
脾阳不能宣展有关,即《
血证论》所谓“身体沉重,倦怠嗜卧者,乃脾经有湿”。
科学研究
20世纪80年代,Mignot团队开始对嗜睡症犬进行杂交繁殖,以试图识别与该病症相关的基因,最终识别出编码大脑中两种
膜受体的基因。不过,Mignot并不清楚这些新发现的受体的功能是什么,更不用说它们对哪些分子有反应了。大约在同一时间,Yanagisawa团队正在努力通过观察哪些蛋白质样分子激活数百个受体来确定它们的作用。他们通过从动物大脑中提取肽混合物并对其进行提炼来做到这一点,直到他们能够分离出哪些特定的肽激活了某种受体。他们的第一个目标是Mignot也在研究的受体,他们发现它对两种以前未知的肽(现在被称为orexin-A和orexin-B)有反应。随后,Yanagisawa团队禁用了小鼠体内产生食欲素的基因,并发现这些通常夜间活动的动物竟然在晚上周期性地陷入睡眠,当他们在晚上将食欲素注射到这些老鼠的大脑中时,它们能够保持清醒。
2022年9月,斯坦福医学院Emmanuel Mignot和筑波大学Masashi Yanagisawa因在“发现嗜睡症原因及推动睡眠障碍新疗法开发”方面做出的突破性贡献而获得2023年“生物科学
科学突破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