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书
秦汉时黄石公所著的兵学著作
《素书》,又名《黄石公素书》,相传为秦汉时代黄石公所著,它是一本治国统军的论证书,阐述修身、齐家、治国之道。
《素书》全篇共一千三百六十六字,用散文写就,分为六个章节,即原始章第一、正道章第二、求人之志章第三、本德宗道章第四、遵义章第五、安礼章第六。该书以道家思想为主旨,杂儒、法、兵等各家的思想。其核心思想为“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其中“道”为主体,“德”为作用,仁为表现形式,“义”是相互适宜,“礼”为长幼之序。
《素书》自北宋宰相张商英作注后开始广为流传,但由于迄今为止没有发现张商英作注前的《素书》,且《素书》的来源又没有北宋以前的文献作证,故不少学者如宋朝学家晁公武等对其作者及其成书年代产生怀疑,认为该书为张商英博取其他诸书而作成的伪作。自宋代以后翻刻《素书》者颇多,其现存早期版本为明刻本。
对《素书》的评价也呈两极分化,如明朝学者周琦对《素书》的评价很高,认为它比《孙子十三篇》更为精妙,但宋朝学者黄震等则对该书持否定态度,认为此书为“道家鄙诞之谈”。现代学者如孟祥才等则认为此书文字精粹,结构严谨,言简意,将传统的儒、道两家的政治社会思想和人生智慧表述出来,但没有创造出新的思想和理念。
来源
据《史记·留侯世家》记载,西汉名臣张良博浪沙刺杀秦始皇失败后,逃至睢宁县江苏省邳县南睢宁北)藏匿。某日张良途径沂水大桥(今江苏省邳县南)时,一位身着粗布褐色衣服的古怪老人故意将自己的鞋从桥上坠下,并让张良将其捡起来,张良不仅帮他捡回鞋子并跪下为其穿鞋。老人见张良如此恭谦,便让张良五日后清晨再来大桥处见他。五日后,天刚亮张良便感到桥上,但老人已站立桥上多时,便不悦的让张良五日后再来。又过五日,鸡鸣时张良便赶赴桥上,不料仍然迟落在老人的后边,老人便再次告诉张良,五日后再会。五天后张良在半夜便到桥上等候,这次老人到达大桥处,便高兴的将一部书传授给张良,并称十三年后张良将会和他在济北重逢,谷城县山下有块黄石市便是该老人。张良得到这部兵法后认真研读,后辅助刘知远刘邦统一天下,十三年后,张良随刘邦经过济北时,果然在谷城县山下见一黄石市,便将其搬回府中供奉起来,张良逝世后与这块黄石合葬一处。后人尊称这位授书老人为黄石公
这部兵书的名称有三种说法,《史记》中载《六韬》,还有人认为是《黄石公三略》。北宋宰相张商英在其为《素书》所作序文中称,张良在桥上所得为《素书》,晋朝时盗墓贼从张良陪葬玉枕中得到此书,并将其带出,自此《素书》才得以传世。
作者
题名作者
《素书》题名为黄石公所撰,据《书库全书总目》记载,黄石公其人,相传其源出太公下授书之事(即《史记》记载张良得授《太公兵法》),汉代以来所传兵法中多有伪托黄石公之名的著作,如《黄石公记》三卷、《黄石公略注》三卷、《黄石公阴谋乘斗魁刚行军秘》一卷、《黄石公神光辅星秘诀》一卷,以及《兵法》一卷、《三鉴图》一卷、《兵书统要》一卷,这些书籍多已亡佚。
黄石公除了在《史记·留侯世家》记载的授书张良的事迹以外,并没有在中国学术史上学派的传授系列中留下任何信息。现代学者孟祥才认为,黄石公应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是秦汉之际洞悉世事民情的隐者,对道家和兵家学说均有研究。因为他认为张良以后会是一个有所成就的人物,因此他通过一种神秘、巧妙的方式将其润色整理后的《六韬》送给了张良,最后他告诉张良他的故乡在济北谷城山下,遂即隐姓埋名直至终老。但或许张良发现该书只是《太公兵法》一部分内容的衍生,且理论上并没有多少创新之处,而《太公兵法》一直在流传,于是张良便没有在整理兵书时将这部书编入其中。
作者考据
有学者对《素书》的真伪提出了怀疑,如北宋王安石便称《素书》为天授之书,否认其为黄石公所作;南宋学者黄震则认为张商英作注前《素书》根本不是黄石公所作,而是张商英的伪作;明朝学者郑瑗王世贞也认为该书为赝品。还有学者曾怀疑,《素书》实际上就是张商英取《三略》之本旨并增广其内容,使用儒、道等家的文辞,杂采仙经佛典俚语以及有生命力的民谚,汇集而成的一部著作,如宋代目录学家晁公武曾说“(《素书》)盖采诸书以成之者也”。清人姚际恒以及《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中也称《素书》实际为张商英之著作。
现代学者孟祥才推测张商英作注的《素书》就是《新唐书·艺文志》中记载的《枕中素书》,是魏晋南北朝之人根据上文所说的“沂水圯桥授书”的故事所杜撰的作品,但并不为人所关注。张商英在得到该书之后为其作注,并写了一篇为之鼓吹的序文,《素书》才得以流传开来。
现代学者周斌考证,《素书》中有四篇的内容涉及到《长短经》中所引用的《玉经》的内容,因此他推测张商英在得到《玉钤经》残篇后,将其改名为《素书》,并伪托撰人为黄石公
名称
“素书”二字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出现频率颇高,仅在《四库全书》收录的典籍中就出现了一千三百多次,但含义各不相同。最多的是书信的代称,其他则是代指书法作品、《皇帝内经·素问》、绢帛之书、以及神授之书。在张商英为《素书》作注后,文献中的“素书”才开始指黄石公传授给张良的兵法《素书》。
清人何星文在其《<素书>明解序》中曾提到:“书何以“素”名。盖五色令人目盲,大道之体无过太素。故君子素位而行,乃能素履无咎。”即认为“道”的本来面目应是真实而无矫饰的,君子应素位而行,故称《素书》。
成书年代
由于《素书》与《三略》的情况颇为相似,都是托名黄石公之著作,有学者曾对《三略》的作者和成书时间进行过考证,认为《三略》的述作年代应限定在西汉宣帝以后、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以前的这一段时间里。但《素书》与《三略》的成书年代是否一致,学术界存在不同的看法。
由于迄今为止没有发现张商英作注前的《素书》,且《素书》的来源又没有北宋以前的文献作证,直到宋朝欧阳修所作《新唐书·艺文志》中才有一本《枕中素书》的记载。且按照张商英序文的说法,因为张良死后将该书带至墓中才导致其长期失传,但盗墓贼在西晋时期将此书带出至宋朝的近千年时间里,没有关于《素书》的信息流传,不符合常理。学者徐勇等认为《素书》不管是从有关的历史记载来判断,还是从该书所提供的内证来分析,它都不像是黄石公时代(秦末至西汉初年)写成的作品,该书应是后人为了提高这两部兵书的声望,托名黄石公来阐述自己的军事思想。不管该书是否为北宋张商英的著作,但其成书应与张商英有重要的联系。因此徐勇认为《素书》是在宋代以后才开始在社会上流传的,孟祥才亦持此论。
版本
《素书》自宋以后翻刻者颇多,流传较广。现存早期版本为明刻本、明抄本,清代及民国时期也有不少版本,以及一些未注明时代的版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尚无专著问世。
作品内容
《素书》全篇共一千三百六十六字,用散文写就,分为六个章节,即原始章第一、正道章第二、求人之志章第三、本德宗道章第四、遵义章第五、安礼章第六。
原始章第一
原始章是全书之总纲,阐发世道盛衰之起因,治乱之原由,故以“原始”作章名 。它杂糅儒、道之思想,首节即以 “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开篇明意,将道、德、仁、义、礼融为一体。天地万物皆由道而生,故天地万物无一不体现道。人为万物之灵,人背离了道,便会失德,则不会有仁 义礼的表现形式。次节说的是明哲事理的贤人君子,应以道德仁义礼五者的得失,作为审辨世道 变迁的准则。
正道章第二
正道章,“正”为“证”,即证自然之道的作用及功能,故以“正道”为章名。此章对德、信、义、才、明、行、智、廉等信条依照儒家思想进一步进行诠释,其主旨是阐发自然之道的作用及功能。本章中将人才分为“俊”“豪”“杰”三种,分为三段来品评,第一段是以“俊”的德行才质来证盟大道的体性;第二段是以“豪”的仪表、清廉来证实大道的作用; 第三段 是以“杰”的浩然正气来证见大道的功能。
求人之志章第三
求人之志章,“求”为觅求、寻找之意,其主旨是欲成大业,须知其志向之所在,故以“求人之志”为章名。此章共列一十八条,杂糅儒道,可归纳为八个方面,即“求人之志”的八个标准,分别为:清白无污,公正无私的廉洁;见多识广,修身建德的博学;善于用人,任才使能的胸怀;通权达变,足智多谋的才质;藏器于身,谨言慎行的耐心;坚定不移,刚直强大的魄力;自强不息,勤劳不倦的精神;温柔谦和,恭俭退让的品德。
本德宗道章第四
此章名意为,要成就伟大的功绩,须以德为根本,以道为宗旨,是以本德宗道为章名。该章节以长、安、先、乐、神、明、吉、苦、悲、病、短、幽、短、孤、危、败等十五个人生的生存状况和精神状态的优劣选择展示出来,几乎全篇在诠释道家的人生理念,尤其是人生智慧。其中讲人要志向坚定的去履行目标,需要丰富谋略、忍受耻辱、修身建德、乐施好善、真诚无妄、躬身体物、知足知止 ;要杜绝苦累、悲伤、病患、短暂、幽暗、孤独、危险、败丧,不能贪想多愿、散失精诚、操持无常、不义苟得、贪鄙作伪、矜夸自恃、不明任疑、偏袒多私。
遵义章第五
本章中心是论“义”,故以“遵义”为章名。造福人类,利人利物,有益于社会,赏善罚恶,使事物得到适宜者,便是“义”之所在。遵义章是讲建功立业,须遵循事物的自然之理,明辨因由,判断事物的结果。该篇总结了儒、道、法等家尤其是儒家对高层执政智慧的理解,全章分为五节,第一节是说欲立功立事,首先必须明察自身的弊端,追本溯源;第二节是畅述行事用人的弊病;第三节是讲处事应酬,赏罚裁决的利害关系;第四节是说谋事的策略;第五节是说明断是非,赏罚公平的道理。
安礼章第六
安礼章,“礼”即“理”,事物的成败、盛衰有因亦有理,必须依理而安之,故以“安礼”为章名。此章是六篇中篇幅最长的,它分为两段,第一段主要是用格言的形式,即以排比的方法,对仗的文体阐述儒道互补的人生智慧,述发了明辨盛衰、通晓成败、审察治乱、追本溯源、撰度未来的“韬略”;第二段总括了全书的中心思想和目的,即通读本书六章中所涉及的条规和法则,便可理解修身、齐家、治国之道。
作品思想
《素书》是一本治国统军的论证书,阐述修身、齐家、治国之道。它具有因时势而应变的特点,强调潜居抱道,以待其时,即根据客观情况的发展变化而灵活应用,这种思想仍然是以道家《道德经》的“尚无为,法自然的思想为宗旨。
它要求齐家、治国的方略必须高瞻远瞩,并且要做到此目标,对自我修身的要求必须特别严格。要成就伟大的功业,首先绝禁自身的嗜欲,减损过恶,断绝酒色,远避嫌疑 , 使自身成为一个洁白无污的清廉者;其次要增广自己的见闻,壮大自己的学识,并且修身建德,使自身具有高尚的德行,与人相处须恭俭谦约,亲仁人而远小人,也不能轻上侮下,且对自己的立身要求,必须始终如一,不可贪鄙苟得、自恃多私,能够忍辱好善、知足知止;在统众方面,要能够任才使能,发号施令前后一致,对部下要宽宏大量、恩厚待人、奖惩分明;在处世理国方面,则需要权衡机变,防患于未然,了解成败之因由方能审辨治乱之势。
《素书》的核心思想为“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宇宙的万事万物中,主体为“道”,“道”无处不在、无所不能、无所不成,因此其作用便是“德”,“德”的表现形式是长养恩泽,便称其为“仁”,“仁”的运化规律是“损有余而补不足”,使事物能够相互适宜,则是“义”,相互适应的同时能够上下有序便是“礼”,这便是五者互为一体的整体关系。
作品评价
明朝学者周琦对《素书》的评价很高,他认为“孙子《十三篇》比黄石公《素书》尚不及耳。”另一位明朝学者胡居仁也对《素书》所阐述的“权谋智术”赞誉有加,但他认为《素书》“所窥所用非真道德仁义礼。”清代目录学家耿文光也对《素书》颇多赞誉,他在其《万卷精华藏书记》中引晁公武的话称其书“论用兵机权之妙可以死易生,以存易亡。”又引书评曰:“其言治国养民法度与儒者指意不悖,而敛藏退守不为物先之意则黄老遗言也。”
与周琦、胡居仁等对《素书》的赞誉相反,宋朝学者如黄震、晁兆武,元朝学者如刘壎,明朝学者如郑瑗王世贞胡应麟,清朝学者如陆世仪等,则对该书持否定态度。黄震认为该书为“道家鄙诞之谈”,胡应麟则说:“其书中悲莫非悲于精散,病莫病于无常,皆仙经佛典之绝浅近者。”
现代学者孟祥才认为:“(《素书》)用比较流畅精粹的文字,以格言般的简洁句式,将传统的儒、道两家的政治社会思想和人生智慧表述出来,自然能够获得部分读者的青睐;北宋宰相张商英为之作注,更促进了它的流布。不过对这部著作的价值不能估计过高,至少与《三略》不可同日而语。原因很简单,它没有创造出任何新的思想和理念。”
现代道家学者任法融则说:“《素书》的文体虽是散文,但结构严谨,前后排比,上下对仗,字句锤锻,言简意赅。”“《素书》是以道家思想为宗旨,集儒、法、兵的思想发挥道的作用及功能,同时以道、德、仁、义、礼为立身治国的法则、度宇宙万物自然运化的理数,以此认识事物、对应事物、处理事物的智慧之作。”
相关争议
关于《素书》的性质,存在一定的争议,普遍认为它是一本兵书,在古代典籍的著述中,如《四库全书》等便将其归为兵书之列。
但现代学者贺双非则认为《素书》是一本道家著作,首先,《素书》里提出了 “本德宗道 ”的观点, 《老子》即《老子五千言》的提法相同;其次,《素书》里虽杂糅了儒、法、兵等几家思想,但以道家为宗;最会,《素书》里提出 的“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说,“道”“德”在前,“仁、义、礼”排在后。学者孟祥才认为《素书》主要阐述的是治国理政的社会主义和道家长生避患的人生智慧,仅在安礼章第六中有几句话涉及到兵法的内容,很难将其归为兵书之列。
参考资料
..2023-10-08
..2023-10-08
..2023-10-08
..2023-10-08
..2023-10-08
..2023-10-08
..2023-10-08
..2023-10-08
目录
概述
来源
作者
题名作者
作者考据
名称
成书年代
版本
作品内容
作品思想
作品评价
相关争议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