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公(生卒年不详),姓名不详,
睢宁县(今江苏睢宁北)人,
秦汉隐士,又称为上老人、下邳神人,后被道家列入神谱,即
赤松子。
传说秦末乱世之际,黄石公隐居于下邳,世人不知其姓名。
张良刺杀
秦始皇失败后,逃亡至下邳,于圯桥遇到黄石公。经过三次试探张良,
黄石市公传授其《
六韬》,并自称其为十三年后济北(即
济北郡,秦时郡治位于今
山东省岱岳区)谷城山下的黄石。十三年后,张良跟随汉高祖刘邦路过济北时,果然于
谷城县山下看到黄石,后被张良取回进行祭祀。张良去世后,与黄石并葬一处,因此被人们称为黄石公。
黄石公的著作主要有《黄石公素书》《黄石公三略》《黄石公兵书》《黄石公内记敌法》《黄石公秘经》等,其中《黄石公三略》于
北宋时期与《
孙子兵法》等七部兵书被定名为兵家经典著作《
武经七书》,成为中国古代第一部官方校刊颁行的军事理论
教科书。
南宋学者
晁公武认为,黄石公的《三略》用兵十分神妙,军纪严明决断,可以使军队由死转变为生,也能令国家由生存走向灭亡。
人物生平
秦末隐士
黄石公,是下邳人。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时,黄石公隐姓埋名于下邳,当时的百姓没有人知道其姓名与来历。黄石公又被人们称为圯上老人,在唐朝宰相
魏徵等人编撰的《
隋书·经籍志》中称黄石公为“下邳神人”。
三试张良
秦始皇十七年(前230年),
秦军灭亡韩国,张良为复国仇散尽家财寻求刺客刺杀秦王嬴政。
秦始皇二十九年(前218年),秦始皇嬴政东游期间,张良带领壮士于
博浪沙(今河南原阳东)刺杀秦始皇,但行动失败。张良为躲避秦始皇的搜捕,于是更改姓名,逃往
邳州市并躲藏起来。
某次,张良闲游于下邳圯桥之上,环顾四周到处走动。黄石公与张良在圯桥上相遇,因张良未对其拜,黄石公走到张良身边,故意将其鞋子扔到圯桥之下,并让张良为其取回鞋子。张良听后十分惊讶,欲殴打黄石公,但因其年纪老迈便强忍下来,然后下桥为黄石公取回鞋子。黄石公又让张良帮其穿上鞋子,张良认为他既然已经将其鞋子取了回来,为老人穿上又有何不可,于是张良谦恭地跪下为黄石公穿上鞋子。黄石公看到张良不但忍辱下桥取鞋,还能谦恭地跪下为其穿鞋,便称赞张良的心胸,然后黄石公笑着离去。张良自感惊讶,望着黄石公渐渐远去,黄石公走了大约一里远后再次返回圯桥,他认为张良是孺子可教,并让张良五日之后的清晨在圯桥与其再次会面。张良觉得黄石公举止不凡,便跪着允诺下来。
五日后的清晨,天刚亮起,
张良赶到圯桥之上,黄石公早已经等在桥上,于是黄石公对张良迟到十分气愤,并质问张良与老人相约会面,为什么迟到。黄石公生气地离去,但临行前又告诉张良,两人在五天后依旧于圯桥会面。五日后清晨时,
公鸡刚刚报晓,张良再次前往圯桥,但黄石公依旧早已赶到,这次黄石公再次大怒着离去,临行前依旧让张良五日后于圯桥会面。五日后,张良半夜时便提前赶到圯桥,过了一会儿,黄石公才赶来,黄石公看到张良提前赶到十分高兴,并告诉张良做事应当如此。随后黄石公从袖中拿出一部书传授给
张良,并告诉张良阅读此书日后能够成为帝王之师。然后黄石公又告诉张良十年之后会兴兵起事,十三年后张良会在
济北郡与他相遇,那时
谷城县山下的黄石便是黄石公。说完这些话后黄石公离去,再也寻不到黄石公的踪迹。天亮之后,张良看到黄石公留下的书籍是一部《
六韬》,张良认真研读兵书,后来果然帮助
刘邦建立汉朝。
黄石并葬
刘知远二年(前205年),黄石公与张良于圯桥相遇十三年后,张良跟随汉高祖刘邦路过济北郡,果然看到
谷城县山下有一块黄石,然后张良将其搬回府中,对待黄石犹如珍宝一样供奉起来。汉
吕雉二年(前186年),
张良去世后,其与
黄石市合葬于一处,张良以此告示后人其不忘当年授书之恩,于是后人遵称圯上授书的老人为黄石公。
人物作品
作品概论
根据《隋书·经籍志》记载,黄石公的著作有《黄石公内记敌法》一卷、《黄石公三略》三卷、《黄石公三奇法》一卷、《黄石公五垒图》一卷、《黄石公阴谋行军秘法》一卷及《黄石公兵书》三卷,此外《隋书·经籍志》还记载
南梁又有《黄石公记》三卷、《
黄石市公略注》三卷和《黄石公秘经》二卷。
《
旧唐书·经籍志》还记载其有《黄石公阴谋乘斗魁刚行军秘》一卷。《
宋史·艺文志》记载其有著作《黄石公神光辅星秘诀》一卷、《黄石公兵法》一卷、《黄石公三鉴图》一卷、《黄石公兵书统要》三卷、《黄石公三略秘要》三卷及《黄石公素书》一卷(原注为
张良所传)。此外见于《
文渊阁书目》《
菉竹堂书目》的著作还有《黄石公进兵图》一册、《黄石公占变三略》一册及《黄石公心镜》等。今现存通行本、丛书本有《黄石公素书》、天一阁藏本《黄石公行营妙法三卷》及清钞本《黄石公三略兵法占书》等,不过这些作品一般认为是伪托黄石公所作。
作品简介
《素书》
《黄石公素书》属于学术类著作,《
隋书·经籍志》著录,如今已佚。明朝《
汉魏丛书》《广汉魏丛书》,
清代《
四库全书》《增订汉魏丛书》,民国《
丛书集成初编》《
百子全书》以及《道藏》《
道藏举要》等皆辑为一卷。该书共分为《原始》《正道》《求人之志》《大德宗道》《遵义》与《安礼》等六章,共有一千三百三十六字。其内容杂采
儒家与道家等思想,主要阐述修身治国的原则或格言。书中主要观点认为“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道”为“人之所蹈”,“德”为“人之所得”,“仁”为“人之所亲”,“义”为“人之所宜”,“礼”为“人之所履”,这五点全为人之根本,缺一不可。其坚持“决策于不仁者险”、“阴计外泄者败”、“厚敛薄施者凋”和“足寒伤心,人怨伤国”等为“理身、理家、理国”的信条。
《三略》
《黄石公三略》,传说为
姜子牙姜尚所作,后由黄石公传授给张良,旧题为黄石公所作,经过考证认为该书为
秦汉之际无名氏伪托姜尚、黄石公所撰。《黄石公三略》为中国古代著名兵书,宋代时被列入“武经七书”之一,全书共分为上、中、下三略,是一部从政治与军事关系上论述战胜攻取的兵书,全书围绕安治天下的主题,将政治与军事相结合来论述治国、用兵之略,全面论述统军御将、治国安邦的大战略问题,显现出高超的思想智慧,同时本书在内容上博采儒、道、法及兵家之所长。
其上略论述任用贤能及擒敌之术,为全书主体部分,要求君王运用礼贤、奖赏、辨奸、任能等诸多政治手段取天下、安天下。强调要以柔弱胜刚强,广揽豪杰笼络人心,还论述诸如将帅能力与武德,控制战略要地及
军事经济等有关战争胜败的因素和国家兴亡的道理。中略论述驾驭将领统率军队及自保之道,主要讲述如何妥善处理君主与武将的关系,如何统军御将以及如何建功自保等。而下略论述盛衰的原因及治国的方略,主要论述用人、内政、对外,应践行
王道政治,消除祸乱之源,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强调用人要重贤重德,内政需重礼乐教化。
人物思想
政治思想
黄石公在《三略》中体现的政治思想核心是重“人心”或“民心”,从而收揽人心。他看到民心的重要和民众在战争中的巨大作用,非常注重收揽民心,重视民事,他认为治理国家关键在于信任依靠贤士和民众,这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同时他提出“庶民者,国之本”的民本政治主张,“英雄者,国之干”的任用贤能、重用贤才的人才战略,强调“正己而化人”的教化臣民政略等。黄石公在《三略》中提出招揽人才的三大方法,一是轻徭薄赋,他认为稳固政权要先做到养民,具体做法便是
劝课农桑,不违农时,轻徭薄赋才能使得国富民强。二是崇礼厚禄,他认为礼与禄便是统治者驭民的基本权术,同时将之提升到国家兴亡的高度。三是明察众心,因人制宜,他在《三略》中提出军国之要义,为体察众心,施行百务,而“众心”包括两方面,对于己方,他根据人的心理特征,将人分为20种类型,对于敌方,通过对敌人的心理分析,他叙述敌人可能采取的八种行动类型。他提出因人而异,各施良策,使得不同类型的人都能够得到重用。
军事思想
黄石公在《三略》中提出了丰富的军事哲学思想。其一提出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三略》继承了《孙子》《
吴起兵法》对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作用的思想,并提出新的发展,他认为英雄人物是国家的骨干,而民众是国家的根本。其军事思想核心,如论述国君、将帅的作用和治国、统军、战争之术,都贯穿着人民群众在战争中发挥巨大作用的思想。此外提出不违农时,主张减轻赋税徭役,可以说提出人民群众是战争胜利根本的思想,是古代军事思想的明显进步。其二提出重视士卒作用的思想,他认为军队是将帅和士卒共同组成的战斗集体,而将帅和士卒的关系,指挥军队作战依靠将帅,而冲锋陷阵克敌制胜依靠士卒,两者为克敌制胜的两个相互依存的基本因素。他认为没有严明的纪律,英勇善战的士卒,便不可能取得战争的胜利,至于如何发挥士卒的作用,提出将帅要与士卒同甘共苦,以取得士卒的信任与拥戴,并提出“士卒欲一”的思想,即要使士卒的思想统一,使他们有共同的奋斗目标,这弥补了先秦兵书中过分强调将帅作用而忽视士卒的作用。
其三强调将帅的优良品质和广博的知识,他在《三略》中指出“虚、勇、动、怒”是为将的明诫,做到能清、能静、能平、能整、能受谏、能听讼、能纳人及能纳言,此外还要具有能知晓习俗,能知晓山川地图、能看懂地形的险阻及能控制军权的广博知识和才能。在他看来,将帅不仅要懂得军事,还要懂得政治。其四提出控制战略要地的作战思想,所谓战略要地,是指对战争全局具有决定意义的地区或地形,先秦兵书对控制战略要地的重要性,存在诸多论述。《孙子》《吴子》都认识到险要地形在战争中的作用,但未能明确提出对其占领与控制,而《三略》提出固守要地,封锁险隘,重兵屯驻要冲的主张,将控制要地提升到战略的高度,其主张构成恒夺取占领战略要地理论的基本内容。
其五主张选拔将帅要任人唯贤,要因人而异,《
三略》通篇贯穿招贤纳士、驭将用人的中心内容,他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认为贤人所归向的国家才能天下无敌。而为广招贤士,他提出崇尚礼节与提高俸禄的办法,君王远迎贤人,就能成全功业,尊重贤人,臣下才能尽心竭力。此外他又提出用人要用其所长,要根据不同的特点而使用。其六强调驭将之术,他在《战略》中指出,战时要使将帅拥有绝对自主权和决断权,他从正反两方面阐明其对战争进程的决定性意义,而战后要以封爵赐邑夺其兵权。其七具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思想,他在《
三略》中初步揭示人们的认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对战争的认识不能超越客观条件的许可,又认识到对立事务能够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同时在论述将与众、军与政、德与威、仁与法、柔与刚、弱与强等关系时,注意到了对立事务的两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片面性。其八具有初步军事信息思想,《三略》提出
古代兵器时代的军事信息思想及信息作战思想,主要体现为情报战思想,要求在“义战”“慎战”的战争观指导下,将信息资源作为推动战略、进行战争准备的前提和依据。主张“慎战”,以谨慎稳重的态度对待战争,尽量减少战争取胜代价,在“勿重伤人物”的要求下,必须先获取政治、经济、外交、文化、地理等诸多战略要素的信息。要把握出兵作战时机,必须以军事信息为先导,做好充分的信息准备工作。
人物轶事
黄石公唤鹿
传说黄石公住在黄石山赤松洞时,他喂养一只五朵
梅花鹿,每天早上放其到山上吃草,晚上将它换回洞中。这只五朵梅花鹿拥有五种颜色,即红、绿、黄、蓝、白。黄石公能够根据梅花鹿的颜色变化判断形势,比如梅花鹿的五朵梅花变成红色,他便告诉人们要防备大旱,如果梅花变成绿色,他便告诉百姓要辛勤管理力争丰收,如果梅花变成黄色,他便告诉百姓丰收要节俭,预备大灾年,如果梅花变成蓝色,他便告诉百姓要防涝,而梅花变成白色时,他便告诉百姓早好天下大乱的准备。
某天,村中刘公前往赤松洞与黄石公聊天,他认为黄石公为百姓办了很多好事,但百姓依旧受到旱涝的困扰,无法抗衡旱灾涝灾。黄石公听到后也陷入深思,怎样才能保证大涝大旱之年也保证百姓过上好日子。黄石公送走刘公后,将想法告诉
梅花鹿,梅花鹿告诉黄石公,让他大涝时赶鹿,而大旱时唤鹿,它跑到山上时,黄石公便去山上唤,如果它跑到田里,黄石公就去田里唤它。黄石公认为梅花鹿的想法对,如果将大地唤绿,给百姓播福,便等于圆了百姓的心愿。
次年春天,天气大旱,小麦旱黄了,春耕无法播种。黄石公看到后便将梅花鹿放到山上,而他一边用手召唤梅花鹿,一边呼唤鹿鹿(绿绿),就这样梅花鹿越唤跑得越快,而它所到之处草也青了,树也绿了。然后黄石公又将梅花鹿赶到田野,也就那样操作,就这样田野里的小麦湿润了,种下的种子也长出了绿芽。百姓非常高兴,都夸赞黄石公为百姓造福。夏天时,因阴雨连绵,沟满河平,致使百姓的庄稼都被泡在水中。黄石公又将
梅花鹿赶到田里,他手中拿着赤松枝一边赶鹿,一边呼唤鹿鹿(滤滤),就这样梅花鹿跑到哪里,哪里的水便渗入土中,不一会儿整个田地都露出了禾苗。百姓都夸赞黄石公是个神仙,既能赶水入地,又能使禾苗返青,百姓再也不怕洪涝了。从此之后百姓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成仙传说
根据《
神仙通鉴》记载,神龙为帝时,遇到过一位奇异之人,此人长相古怪,并且伴有癫狂言语,身上披着草毡,下身系着一条皮裙。整个人呈现蓬头垢面踮脚的样子,他的指甲犹如利爪一般细长,同时整个身体都覆盖着黄毛。他的手中还拿着柳树枝,整个人都是狂歌乱舞的样子,而且口中说他居住于黄石山,山上多赤松树。后人根据这些记载,认为黄石公便是
赤松子,而赤松子也是黄石公,二者其实为一个人的传说。
神祠传说
《
搜神记》记载,在
益州之西及
云南省以东的地区,有一座神祠。凿刻山石成为庙室,下方有神灵,百姓侍奉祭祀它,这个神自称为黄公。于是人们便说它是授书
张良的黄石公神灵。整个神祠清洁纯净不杀生,凡是前来祈祷的人,都会拿出一百文钱、一双笔、一丸墨,放在石室中。他们上前祈祷,都会先听到石室内有声,过了一会儿后,就听到里面询问前来祈祷之人想要什么,这时祈祷之人说出心愿后,神灵便会说出吉与凶,但不会显现他的真身,至今人们依旧这样说。
象棋由来
崂山民间有关于黄石公的传说,据说黄石公曾在某座石洞里面传授张良兵法之术。两人在学习兵法之余,便以石为台,划线分出边界,然后通过石子摆兵布阵,以此来演练各种战法。通过十年的学习,张良已经深谙兵法,深通各种谋略,于是便离开了崂山。此后山洞里面便遗留下来一座石台、石子以及石阵,后来这套石台及石子便逐渐流传到民间,也就演变成为中国象棋的棋盘、棋子和棋术。
人物评价
南宋学者
晁公武认为,黄石公撰写的《三略》,其内容涉及的用兵方略十分神妙,军纪严明决断,可以使军队由死转变为生,也能令国家由生存走向灭亡。
学者
任法融认为,黄石公遗作有大约二十余种,可谓是种类繁多。黄石公创作的作品内容博杂,从行营布阵到阴谋诡计,从星相
占卜到行兵攻战,都有涉及,这些黄石公的遗作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属于中华民族古代智慧的一部分。
人物争议
授书争议
根据史料记载,黄石公确有其人,也存在
圯桥之上授书之事,但其究竟传授何书,主要有三种说法。其一为《
六韬》说,据《史记·留侯世家》记载,黄石公于圯桥之上传授张良《太公兵法》,此外《汉书·张良列传》亦采纳《太公兵法》之说。
其二为《
素书》说,
宋朝学者
张商英根据《
汉书》分析,认为黄石公圯桥传授给
张良的书为《素书》。他还认为,在
晋朝乱世时,有
盗贼因挖掘张良坟墓,在其枕头中得到《素书》,由此传世。该书共有一千三百零六字,并留有秘戒为不许传于不神不圣之人,如果所传非人,必然会遭受祸患,如果遇到符合条件的人不传授,也会遭到祸患。因为黄石公对此书如此慎重,遇到张良而传授,但张良因为未能得到传人,便随之葬于墓中。学者
任法融也认可张商英的观点,他认为道家对道术的传授历来有严肃和慎重的做法,比如
老子曾认为道术犹如鱼儿一般不可离开深渊,其为国之利器,不可以轻易示人。而《
黄帝阴符经》也有记载,认为君子得到它能够稳固生命,小人得到它会轻视性命。这些道家观点认为这些治国、理民、统众、攻战的韬略轻易示人,会让小人以阴谋诡计互相利用,因此导致社会不宁,国家政治败颓,百姓不安,天下不太平;而君子得到可能会理身、理家、理国,由此任法融认为以前人的严谨,
张良因不得传人而随身藏于墓中是可能存在的。
其三为《
三略》说,世人所认为黄石公圯桥传授给张良的为《三略》,之所以出现《
六韬》或者《
素书》的记载,源于错记的结果。
《三略》争议
关于《三略》的成书年代及作者,学术界争议较多。一说为先秦说,
唐朝学者
张守节在《
史记正义》引《
七录》中记载,《太公兵法》一三卷,认为
姜子牙将幽权之策著成《六韬》《三略》《阴符七术》等书,因此张守节认为其为姜尚所作。二为秦说,三国
曹魏学者
李康提出张良接受黄石公的传授,诵读出《三略》,他认为《三略》为黄石公所作,张良所传,这也是
东汉末年的一般看法。三为后人伪托之说,清朝学者在《
古今伪书考》中认为,《三略》在《
汉书·艺文志》中未有著录,因而为后人伪托之书。
现当代学者也普遍认为其为伪托之作,关于成书时间也有五种观点,其一为
西汉年间说。学者宫玉振在《白话三略》中认为,据《后汉书》记载汉光武帝审《黄石》,并在诏书中大段引用《黄石公记》,他据此认为《三略》当为西汉年间所作。其二为西汉末年说,学者许保林于《黄石公三略浅说》中认为,根据书中思想体系、使用语言、出土兵书及引文、古文献记载与成书目的来看,他认为《三略》是西汉末年精通兵法、熟悉张良事迹且拥护汉室的隐士所作。其三为战国中后期说,学者刘国祥在《中国古代战略家及其著作解读》中认为,从帝王到国君。天下与国并举现象,从提倡国家纳举贤才、网罗人才的措施,以及秦汉之后不可能出现的政治概念推断,他认为《三略》为战国中后期通晓军事、权谋、有道家兼杂儒法思想的隐士所作。其四为东汉末年说,学者黄朴民认为根据历代典籍著录以及文字引用,书中主体思想倾向,主要内容及文字风格,著作体例等,他将《三略》成书时间定为东汉末年,此外孙建民与《中国军事学术史》也赞同这种观点。其五为西晋南北朝说,学者王秀芝撰写的《黄石公素书三略的研究》中认为,他推测《三略》应出自西晋至南朝宋、齐时忧国者所作。
后世纪念
黄石公祠记
黄石公祠记为唐刻石,由李卓撰文、裴平书写,于唐
大历八年(773年)七月十五日立于山东
东阿县谷城山。
清代学者
王昶在《
金石萃编》卷九十九中记载,此碑高为五尺六寸二分,宽为三尺八寸五分。此碑文为隶书,共有二十行,每行有三十一字,额题篆字“济州谷城黄石公祠记”九字。此外还有碑阴记,为齐嵩撰文、裴平书写,也为隶书,共有十三行,每行为十五字。碑文书法具有两汉风格。
黄石山
黄石山位于
山东省平阴县东阿镇驻地以北500米处,古名为谷城山。《
水经注》记载
谷城县有座黄山台,为黄石公与
张良相遇之处,即黄石公圯上授书时,其与张良相约13年后见面之地,后被成为黄石台。13年后张良路过谷城,于
黄石市台下看到一块黄石,后被张良取走并祭祀起来。后人据此将黄石台列为东阿八景的“黄石仙踪”。今黄石台高达20米,周围长达70余米,四周石壁陡立如削,其行状好像云柱,上面有古人题勇遍布悬崖。在黄石台西北方6米高悬崖之上开凿有一个石窟,整个石窟深达3.5米,高为2.8米,内径宽为3.5米,据传为黄石公隐居处。
黄石公石像
黄石公祠原位于
平阴县东阿镇黄石山下庙头村(今东山村),后因遭遇洪水灾害变成废墟,祠内的黄石公石像于20世纪60年代被埋藏于地下,后于1988年10月28日挖掘出土,整个坐像高达2米,下宽1.5米,重达2吨,出土后石像被移往“黄石景区”之前黄山。
人物形象
豫剧有剧目《黄石公拦路》,又名《
张良拾鞋》,其内容为黄石公坐于圯桥之上,故意将鞋子遗留在桥下,然后命令张良前去拾取,在张良将其鞋子拾取回来后,又让其帮忙穿鞋,但张良却面无怒色。此后两人再次相约相会,却因为张良先去受到黄石公的责备,于是黄石公约定二人次日相会。不过第二日张良又因迟到受到黄石公的责备,两人再次改期。第三天张良按照约定的时间抵达,这次黄石公非常高兴,便传授张良兵法,后命令张良辅佐
刘邦灭掉
秦朝建立汉朝。此剧改编自《史记·留侯世家》、《孤本元明杂剧》、
李文蔚《圯桥进履》杂剧及《
西汉演义》第八回。此外
川剧有《三进履》,
秦腔有《圯桥授书》(又名《黄百公》),
京剧有《圯桥进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