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敬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欧冶子奉
允常之命铸造宝剑。历时三年,欧冶子在湛卢山铸成了湛卢剑,据传此剑可让头发及锋而逝,铁近刃如泥。湛卢剑先后为越王允常、
阖闾所得,后下落不明。
“湛卢”为越王命名。在古代,“湛”字有着澄清、明亮、厚重、喜乐、深湛的含义;而“卢”字有纯黑、瞳仁、
德国猎犬、最大胜利的意思。二字组合在一起,大致的含义是明亮的眼睛,厚重的纯黑的猎犬,战无不胜的黑色胜利,作为一种战斗和自卫的武器,将其与澄清、明亮、猎犬、瞳仁、黑色、胜利联系起来,有吉祥如意的寓意。
上古时期,中国西部地区曾存在一支游牧部落,他们携带着一种用
柳枝等编织成的、特制的器皿,名为卢器,用以盛放食物。这支部落在不同地方转移,过着原始的集体
游牧生活。为了生存,他们首先要解决饥饿和寒冷问题。在原始的劳动条件下,他们必须寻找水草丰美的草地,追逐和饲养有益于生活的动物,以供食衣之需。与此同时,他们还需要躲避和抵御毒蛇和
食肉目,以保全自己的生命。他们对于百兽之王——老虎怀有崇敬之情。在先民信仰
图腾的时期,他们选择虎作为图腾而顶礼膜拜。因此,越王将自己的宝剑命名为“湛卢”。
湛卢剑由春秋时期铸剑名匠
欧冶子所铸。据考证,欧冶子约生活于
姬匄六年(公元前514年)前后的几十年里,应为
春秋晚期的越国人。欧冶子所处的时代正值
东周诸国纷争不断,楚国相继吞并了
长江以南的45个小国,
越国成为
楚灵王的属国。欧冶子年轻的时候便从他
舅父那里学到了冶金技术,开始铸造
青铜剑和铁锄、铁斧等生产工具。他发现了铜和铁的性质有所不同,随后冶铸出了第一把铁剑“龙渊”,开创了
中原地区古代兵器的先河。
据《
吴越春秋》和《越绝书·外传记宝剑》记载,周敬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
允常(
勾践的父亲)命铸剑大师
欧冶子为其铸剑,欧冶子便带着妻子朱氏及女儿
莫邪到闽、浙一带名山大川遍寻适宜铸剑之处。他看到湛卢山(今福建
松溪县)后,发现此地具备提炼铸剑的各种稀有金属,加上山中的山土、气候、水质、灵气都达到上乘的要求,大喜道:“天助我也,神剑必在此铸成。”历时三年,欧冶子在这里铸成了湛卢宝剑,后人将湛卢剑的建造之地也以剑为名,称“湛卢山”。当时世上的五大名剑有湛卢、钜阙、胜邪、鱼肠、纯钧(又作“纯钩”)。湛卢名列第一,称湛卢剑可让头发及锋而逝,铁近刃如泥,举世无可匹敌者。
据《
越绝书》记载,越王勾践请当世“天下第一相剑大师”
薛烛为其看剑,当看到湛卢剑时,薛烛拜服,表示“虽复倾城量金,珠玉竭河,犹不能得此一物。”在薛烛看来,湛卢无价,天下第一。
在
儒家看来,湛卢胜在“仁者无敌”。据
东汉大儒
赵晔所著《
吴越春秋》记载,当年吴王阖闾击败越王勾践,并夺走了湛卢剑。之后,吴王驱赶百姓为女儿陪葬时,湛卢剑看不下去,便自行飞往楚国。赵认为“湛卢之剑,恶
阖闾之无道也。”儒家眼中的湛卢是有灵性的,能够根据人心之向背而选择自己的去留。
元代湛卢书院山长杨缨用带神话色彩的话语描绘湛卢剑:“
欧冶子挟其精术,径往湛卢山中,于其麓之尤胜且绝者,设炉焉。取锡于赤谨(堇)之山,致铜于若耶之溪,
雨师洒扫,雷公击劈,
蛟龙捧炉,天帝装炭,盖三年于此而剑成。剑之成也,精光贯天,日月斗耀,星斗避怒,鬼神悲号,越王神之。”
明代文学家
冯梦龙在其所著的《
东周列国志》中称:“湛卢剑乃五金之英,
太阳之精,出之有神,服之则威。”其中还写了另外一个故事:湛卢宝剑铸成后,越王视之为国宝。随后
越国被
吴国攻灭,
阖闾获得此剑。但有一天湛卢剑忽然不见了,而某日在
楚昭王的枕边突然发现这把寒光闪闪的宝剑。相剑者入宫解谜道:此乃
苏州古城剑师
欧冶子所铸的“湛卢”宝剑,吴王无道,杀
吴王僚自立,又坑杀万人以殉其女,吴人悲怨,岂能得此剑?比剑所在之国,其国必绵远昌炽。楚昭王大悦:“此乃天降瑞兆也!”
湛卢宝剑早已不知所踪,但历代诗人墨客总会在作品中提及湛卢。晋代,左思有《
吴都赋》:“吴钩越棘,纯钧湛卢。”唐代,杜甫有《将适江陵漂泊有诗》:“朝士兼戎服,君王按湛卢。”李白说“空馀湛卢剑,赠尔托交亲”,骆宾王说“行叹夷没,惜湛卢飞”。宋代,乐雷发有《乌乌歌》:“我当赠君以湛卢青萍之剑,君当报我以太乙白鹊之旗。”苏轼在《虎丘寺》中问“湛卢谁复见,秋水光耿耿”。
宝剑配英雄,在明清的戏曲与小说中,湛卢更加具象。在清朝评话艺术家
石玉昆的小说《
三侠五义》中,
展昭手持湛卢辅佐
包拯惩奸除恶、伸张正义。在
清代小说家
钱彩的《说岳全传》中,
岳飞执湛卢剑怒发冲冠,踏破贺兰山缺。 在清朝如莲
居士的通俗小说《薛仁贵征东》中,薛仁贵挥动湛卢,三箭定天山。可见,在戏曲家、小说家的精神世界里,湛卢就是他们维护正义的利器神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