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庚
商纣王帝辛之子
武庚(生卒年不详),子姓,武氏,名庚,字禄父。帝辛帝辛之子。
武庚是商纣王的儿子,姬发灭商后,将武庚分封于朝歌(今河南淇县南),并且派三个亲弟弟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监管他。武王死后,武庚联合霍叔处管叔蔡叔度发动叛乱,史称“三监之乱”。后周公平定叛乱,将武庚杀死,武庚为其谥号
宋代文学家苏轼著诗《道有升降 政由俗革》称:武庚背叛周代,为商朝的顽固之民,是蓄意兴乱的举动。清初诗人屈大均著诗《咏古》称:武庚怀抱中兴之志,其忠孝皆为后人可遵循的法则。
人物生平
坐镇朝歌
武庚,子姓,武氏,名庚,字禄父,是帝辛帝辛的儿子,朝歌(今河南淇县南)人。
约公元前1046年2月,姬发率兵灭亡殷商,建立周朝。为了收买民心,巩固政权,周武王采取以商治商的办法,封商纣王的儿子武庚为殷王,管理商朝首都朝歌,以及朝歌的商朝遗民。为了防止武庚和商遗民叛乱,周武王将朝歌的北、东、南设为(今汤阴县城)、卫(今河南凌县卫贤集)、(今卫辉市倪湾乡)三个小国,并让三个亲弟弟霍叔处管叔蔡叔度,成为这三个小国的国君。对朝歌形成合围之势,史称“三监”。
起兵叛乱
周武王驾崩后,其子姬诵登基,其弟周公姬旦摄政。当时姬诵尚且年幼,按照“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规矩,应由姬发的弟弟来继位。周武王是周文王的第二子,按照顺序,则应是周文王第三子姬鲜继承王位,但却是第四子姬旦摄政。此举令姬鲜和其他兄弟乃至朝野上下都有所不满,认为长此下去会不利于周代
武庚见此,趁机暗中联络“三监”,以及商朝旧地的奄、徐夷、蒲姑、熊盈等国,发动反周叛乱,史称“三监之乱”,也称“武庚之乱”。此战历时三年,终被姬旦平定,武庚被杀,此名为其谥号。殷商旧地交由帝辛的异母兄长微子接管。但《逸周书·作》中记载,武庚没有死,往北逃了。武庚禄父的后代有的以殷为姓,有的以戴、禄为姓,他被认为是殷、戴、禄姓的始祖。
人物争议
叛乱原因争议
关于武庚之乱的原因,由于史料缺乏,史学家对其众说纷纭。
一说认为是管、蔡不信任周公,认为其要对姬诵不利,才要挟武庚作乱。此说主要见于史料,如《尚书大传》载:“管叔蔡叔度周公”,以及《史记》诸篇中的记载,《周本纪》载: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管蔡世家》载:管叔、蔡叔疑周公之为不利于姬诵,乃挟庚以作乱等。
二是认为实属武庚的复国之举。学者路懿菡经过研究表示,武庚叛乱时,奄、丰、薄姑这些商朝在山东地区的臣属国,都及时作出了响应,说明周人虽克商成功,但没能完全确定在东土的统治地位。而奄、丰、薄姑所在区域正是山东境内商文化分布密集的区域,为商化程度较深的地区,形成并维持了对商人的认同。之后,商人与周人的利益冲突及文化隔阂矛盾逐渐在交往中显现,而周人当时没有完全铲除的实力,遂采用“三监”的方式对其进行监管。学者路懿菡、田旭东认为,史书《尚书大传》以及《全本史记》中的记载只是叛乱的诱因,其根本原因在于商朝遗民对商文化的认同,以及与周代的利益冲突所导致的。
下落争议
史学家对于武庚叛乱失败后的去向莫衷一是,有被周人杀死和向北奔逃两种说法。
《尚书·微子之命》载:姬诵既黜殷命,杀武庚;《尚书大传》载:周公以成王之命杀禄父。这两条都说武庚被周人所杀。
而《逸周书·作雒》记载武庚向北奔逃,逃到邶地。学者王国维据此分析,认为邶即燕,武庚有可能逃到了塞外,超越了周公的势力范围。学者顾颉刚结合周初使用的礼节、礼器,以及《逸周书·作雒》的记载,再结合《左传》记载燕和肃慎之间有都的记载,认为武庚反周失败后,可能带走了许多殷族人民,在今辽西地区一带建立新国,国号北殷。他们将殷文华传播到临近的夫余,使夫余保存了大量殷族文化,从而佐证了武庚北逃的论据。
相关研究
在近年出土的清华简《系年》中发现了有关于武庚之乱新的记载:“武王陟,商邑兴反,杀三监而立录子耿。姬诵屎()伐商杀录子耿。”学界将录子耿解释为“录子圣”,从而展开了对其究竟是否为武庚的讨论。学者杜正胜根据殷周时期的青铜器王子圣、天子圣、多亚圣彝上面所刻的铭文,分析认为,“录子圣”应为殷王子孙,并不是武庚。
学者白川静最早指出“录子圣”便是“王子禄父”,即武庚。他认为清华简中的录子圣很可能也是天子圣觚上所称的天子圣。此天子圣,不是帝辛直系亲属,而是殷室王子中的一人,自称天子圣,是要与宣称新受天命的周室以作对抗。学者路懿菡对此提出疑义,若“王子禄父”只是殷室的王子之一,便与《史记》所言“禄父”为商纣子的身份不相符合。
路懿菡根据天子圣觚的铭文记载,进一步分析王子圣与天子圣为同一人,其就是商纣之子,因为“王子圣”为“父丁”作器,其为王子身份时,商纣仍为商王,“王子圣”不可能为父作器。又由于商朝灭亡,其王子身份不复存在,周人遂以“录子圣”称之,“录子圣”应为武庚的生称。
人物影响
姬发虽然攻克殷商,但京的殷贵族仍保持着相当势力,同时周所能控制的土地,仅有占有周原来的属地,以及殷的京畿范围,其西北夷狄及各方国并不受控。直到武庚之乱爆发,周公率军东征,才确立了西周在东方的统治秩序。为了保证叛乱不再发生,确保周代的统治地位,周公先是将殷商遗民分散到各地,以摧毁其族群的凝聚力;同时分封诸国,将周民族的血脉遍及天下,最终使这些分封国家的城池内,居住有来自各地的不同血缘的多种民族,却都接受统一的管理模式。最终达成了全国范围内的血缘管理与封国内的地缘管理的有机结合。
论文《由“武庚之乱”所引起的周代国家形态之变化》认为这种社会管理模式比起夏代部落联盟与商代方国联盟有了很大的进步,从而为春秋战国的列国争雄,进而发展为秦汉中央集权、全国地缘管理创造了基础。就西周封国联盟的血缘分封管理方面看,仍保留氏族的性格,其社会仍处于早期国家阶段;就其封国内的地缘管理方面看,已接近成熟国家的形态。
人物评价
宋代文学家苏轼著诗《道有升降 政由俗革》称:武庚背叛周代,为商朝的顽固之民,是蓄意兴乱的举动。
清代诗人屈大均著诗《咏古》称:武庚怀抱中兴之志,其忠孝皆可为后人所遵循的法则。
人物关系
相关遗迹
据《史记》《水经注》及乾隆《汤阴县志》记载,姬发“封纣子武庚于邶”。武庚在此发动叛乱被姬诵剿灭,之后变为废墟,成为今邶城遗址,位于今汤阴县东南20公里的瓦岗乡邶城村。遗址东西长1564米,南北宽1050米,面积164万平方米。
其周围有多处古文化遗址,村西237米处有“城隍岭”,土质较硬且纯。其地下遗存有方形城墙,遗迹上宽4.40米,边长1250米,呈正方形,可能是商代邶城遗址城墙。村东北500米处有一土台,其高出地表3.5米,地表及断面可见汉代陶片和薄绳纹砖,相传为武庚的观兵台。观兵台东250米处有教场路,路宽7.5米,长1100米,路东南有一平地,传为跑马射箭练武之地,可在此捡到商代三棱铜箭头。城址内采集有大量灰陶片,上饰粗、细绳纹及篮纹,能辨出器形的有离、罐、瓮、碗、豆等,口沿大多为侈口,为商周遗物。此外,还有清同治年间所建的寨墙。该遗址现为汤阴县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记载
在相关史料中,武庚的记载可见于《逸周书》《尚书大传》《史记》。《史记》中有“殷本纪”“周本纪”“鲁周公世家”“卫康叔世家”“宋微子世家”“微子之命”篇中,都对武庚之乱有所记载,其内容基本一致,认为是管叔蔡叔度怀疑周公,不满其摄政,才与武庚作乱。
《逸周书·作雏》中未明确交待武庚之乱的原因,只是陈述“三叔及殷、东、徐、奄及熊盈以略”的结果;《尚书大传》则记载的较为详尽,从管叔、蔡叔监武庚,到武庚叛变,以及三叔的下场都包含在内。其主要观点与《史记》一致,认为是管叔、蔡叔怀疑周公。《尚书·微子之命》中,记载了武庚死后,命微子继承殷嗣之语。
此外,在清华简系年》记载中透露了新的讯息,商人的叛乱不但杀了姬发设置的行使监管之责的“三监”,而且“立录子圣”,即以录子圣为新的商王。
相关诗文
文艺影视
文学形象
在明朝许仲琳所著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中,武庚先在第九十八回“周武王鹿台散财”里出场,周武王率军攻打商朝,商朝灭亡,帝辛自焚而死。周武王、姜子牙等人进入皇城,有人将纣王之子武庚擒住,众诸侯欲将武庚斩首正罪,被周武王阻止。武王认为纣王无道,残虐百姓、杀戮大臣,与纣王的幼子武庚并没有关系,以后只需给武庚一块封地,用以保存商朝的祭祀即可。第一百回“周天子分封诸国”,姬发分封弟弟姬叔鲜于姓管、弟弟姬叔度于蔡,负责监管武庚。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
武庚纪.豆瓣电影.2023-12-06
烈焰之武庚纪.豆瓣电影.2023-12-06
梦回朝歌.豆瓣电影.2023-12-06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坐镇朝歌
起兵叛乱
人物争议
叛乱原因争议
下落争议
相关研究
人物影响
人物评价
人物关系
相关遗迹
相关记载
相关诗文
文艺影视
文学形象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