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曾称骨关节病、退行性关节病,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引起关节
软骨纤维化、裂、
溃疡、脱失而导致的关节疾病,好发于膝、、颈椎和
腰椎等负重关节及远端指间关节等,临床上以关节疼痛、
肿胀、僵硬、功能障碍甚至关节畸形为主要表现,影响所有的关节组织,包括软骨、软骨下骨、滑膜、韧带和其他
软组织。
骨关节炎的主要发病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肥胖、关节结构及力线异常、创伤、剧烈的文体活动、吸烟以及存在其他疾病等。按病因可将骨关节炎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骨关节炎多见于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其发生可能主要与年龄等全身因素有关。继发性骨关节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是在局部原有病变基础上发生的病理变化,可继发于任何关节损伤或疾病。
骨关节炎是老年人致残的主要原因,随着
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和肥胖的患病率增加,骨关节炎的患病率越来越高。2021年全球已有超过3亿骨关节炎患者,中国40岁以上人群原发性骨关节炎的总体患病率达46.3%。年龄在40岁及以上、女性、肥胖或超重、有创伤史的人群是骨关节炎的高危人群。骨关节炎尚无法治愈,需要终身随访和健康管理。其治疗的目的在于缓解疼痛,保护关节功能,改善生活质量,治疗方式主要有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坚持功能锻炼、适当减轻体重、避免运动损伤、去除疾病因素、避免继发性骨关节炎是骨关节炎的主要预防措施。
骨关节炎在中医古籍文献中常被描述为“骨痹”“肾痹”等,骨痹肇始于《
黄帝内经》,发展于唐宋明清时期。历代医家对骨痹的认识基本一致,并且不断完善补充,形成了骨痹完整的理法方药体系。骨关节炎在早期西医学中属于风湿病范畴,
古希腊著名医家
希波克拉底提出了关节炎的概念,但却将骨关节炎与风湿性关节炎混为一谈。1907年Archibald E.Garrod 首先提出将骨关节炎与类风湿关节炎区别,并将Heberden结节与骨关节炎联系起来。后续随着风湿病学科发展的日新月异,骨关节炎的理论体系研究逐渐完备。
命名
骨关节炎又称为骨关节病、退行性关节炎、增生性关节炎和老年关节炎等。OA在早期西医学中属于风湿病(Rheumatology)范畴,Rheumatism一词可能是2世纪
古罗马医生Galen所创,主要指周身的酸胀和疼痛。
法国医生Baillou在17世纪将Rheumatism与关节疾病联系在一起,限定为运动系统疾病,以酸痛为主要表现、可呈发作性、游走性。1886年,JohnK Spender提出“骨关节炎”的名称,以取代过去的“类风湿关节炎”。
分类
根据病因分类
OA根据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OA为病因不明者。继发性OA为有明确致病因素者。临床上以原发性OA多见。
原发性骨关节炎
多见于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是一种长期、慢性、渐进式病理过程,其发生可能主要与年龄、性别、肥胖、遗传等全身因素有关。局部因素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如
软骨营养及代谢异常、长期
应力不平衡、
生物力学失衡、
生物化学改变、创伤及关节负载增加等因素。
继发性骨关节炎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是在局部原有病变基础上发生的病理变化。该病可继发于任何关节损伤或疾病,如先天性关节结构异常、后天性关节面不平整、创伤、关节不稳、关节面对合不良等,亦可为医源性因素如长期不恰当服用
类固醇激素等导致。
根据受累关节数目分类
分为单关节型骨关节炎、少关节型骨关节炎和多关节型骨关节炎。
根据受累关节的部位分类
分为髋骨关节炎、膝骨关节炎、手骨关节炎、
脊柱和其他关节骨关节炎。
病因
诱发因素
更年期疾病、过度使用、不良姿势、受凉及受潮等
危险因素
不可控因素
主要包括种族(手部关节和
髋关节OA白种人患病风险高于
蒙古人种;
膝关节OA患病率在男性中类似,黄种女性略高于白种女性)、性别(女性多高于男性)、遗传因素、老龄化、关节结构异常(如股骨头形态的改变、膝关节内外翻)及关节的发育异常(如
髋关节发育不良)等。
可控因素
发病机制
多数学者认为负重大关节发生OA起因于局部机械
应力异常,关节局部炎性反应是OA进展的最主要的病理机制。异常机械应力导致
软骨损伤和软骨基质释放,促进滑膜局部炎性反应,激活软骨细胞和成骨细胞。激活的软骨细胞和炎性滑膜组织分泌多种促炎因子和基质降解酶,破坏软骨合成与分解代谢平衡,导致关节软骨溶解缺失;激活的成骨
细胞一方面引起关节下骨重构,增加表面软骨所受剪切力而加重损伤,另一方面通过分泌
细胞因子促进软骨细胞凋亡,抑制关节软骨自身修复。此外,细胞外基质成分和结构的异常改变会干扰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软骨分化,从而使软骨的修复无法进行。
流行病学
患病率
据文献报道,2021年全球已有超过3亿OA患者,中国40岁以上人群原发性OA的总体患病率达46.3%,不同年龄段原发性OA患病率分别为:30.1%(40~49岁)、48.7%(50~59岁)、62.2%(60~69岁)和62.1%(70岁以上),其中女性OA患病和发病风险明显高于男性。而且,随着
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OA的患病率有逐渐上升的趋势。
人群分布
年龄在40岁及以上、女性、肥胖或超重、有创伤史的人群是OA的高危人群。此外,
膝关节OA的高危人群还包括存在膝关节周围肌肉萎缩、需要长期跪、蹲、屈膝或长期负重等特殊职业、家族中有OA患者或
肠道菌群紊乱等危险因素者。
髋关节OA的高危人群还包括存在
髋臼发育不良、股骨颈
凸轮样畸形、长期从事负重劳动等特殊职业或家族中有OA患者等危险因素者。手部OA的高危人群还包括存在长期从事特殊手部劳动、处于围绝经期、家族中有OA患者或肠道菌群紊乱等危险因素者。
地区分布
来自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库的研究结果显示,中国
膝关节症状性OA患病率存在显著地域差异,以西南地区(13.7%)和
西北(10.8%)最高,华北地区(5.4%)和东部沿海地区(5.5%)较低。从区域特征来看,农村地区膝关节症状性OA患病率高于城市地区。
病理生理学
以关节
软骨损害为主,还累及整个关节,包括软骨下骨、滑膜、韧带、关节囊和关节周围肌肉,最终发生关节软骨退变、
纤维化、断裂、
溃疡及整个关节面损害。
软骨
软骨
变性是OA最基本的病理改变。初起表现为局性软化,失去正常弹性,继而出现微小裂隙、粗糙、糜烂、溃疡,软骨大片脱落可致软骨下骨板裸露。镜检可见关节软骨渐进性结构紊刮和变性,
软骨细胞减少,基质黏液样变,软骨撕裂或微纤维化,溃疡面可被
结缔组织或
纤维软骨覆盖及新生血管侵入,最终全层软骨消失。
软骨下骨
软骨下骨出现增厚和硬化,关节边缘骨赘形成,关节近旁出现骨囊肿。
滑膜
临床表现
OA主要表现为受累关节及其周围疼痛、压痛、僵硬、
肿胀、关节骨性肥大和功能障碍。疼痛多发生于活动以后,休息可以缓解。随着病情进展,负重时疼痛加重,甚至休息时也可发生疼痛,夜间可痛醒。由于软骨无神经支配,疼痛主要由关节其他结构如滑膜、骨膜、软骨下骨及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等受累引起。
OA的晨僵时间较短,一般不超过30分钟。部分病人有疼痛的外周和中枢敏化的表现,疼痛严重而持续者,常伴发焦虑和抑郁状态。此外,OA除可导致关节疼痛、畸形与功能障碍外,还可显著升高心血管事件、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栓塞、髋部骨折及全因死亡率的风险。
OA好发于膝、颈椎和
腰椎等负重关节及远端指间关节、近端指间关节、第一腕掌关节和
第一跖趾关节。跗骨关节、
踝关节、肩锁关节、下颌关节和肘关节也可累及。OA的临床表现随受累关节而异。其不同受累关节的临床表现如下:
手OA
多见于中老年女性,远端指间关节最常累及,也可见于近端指间关节和第一腕掌关节。特征性表现为指间关节伸面内、外侧骨样肿大结节,位于远端指间关节者称Heberden结节,位于近端指间关节者称Bouchard结节,具遗传倾向。近端及远端指间关节水平样弯曲形成蛇样畸形。部分病人可出现屈曲或侧偏畸形。第一腕掌关节因骨质增生可出现“方形手”。
膝OA
早期以疼痛和僵硬为主,单侧或双侧交替,多发生于上下楼时。关节胶化指在晨起或久坐后,初站立时感觉关节不稳定,需站立片刻并缓慢活动一会儿才能迈步。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行走时失平衡,下蹲、下楼无力,不能持重、活动受限、关节挛曲。可出现关节在活动过程中突然打软。还可出现关节活动时的“绞锁现象”(可因关节内的游离体或漂浮的关节
软骨碎片所致)。少数病人关节周围肌肉装缩,多为失用性。
髋OA
多见于年长者,男性患病率较高。主要症状为隐匿发生的疼痛,可放射至臀外侧、腹股沟、大腿内侧,有时可集中于膝而忽略真正病变部位。
足OA
以
第一跖趾关节最常见。症状可因穿过紧的鞋子而加重。跗骨关节也可累及。部分可出现关节红、肿、热、痛,类似痛风的表现,但疼痛程度较痛风为轻。体征可见骨性肥大和外翻。
特殊类型
全身性OA
多见于中年以上女性,典型表现累及多个指间关节有Heberden结节和Bouchard结节,还同时存在至少3个部位如膝、髋、
脊柱的累及,预后良好。
侵蚀性炎症性OA
主要累及指间关节,有疼痛和压痛,可发生冻胶样肿,有明显的炎症表现。
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
以脊椎边缘骨桥形成及外周关节骨赘形成为特征,多见于老年人。
快速进展性OA
检查诊断
诊断原则
OA的诊断需根据患者病史、症状、体征、X线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做出临床诊断,中国2018年骨关节炎诊疗指南提出了指间关节、
膝关节和髋关节OA的诊断标准,如下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
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在诊断OA、评估OA严重程度和预后以及辅助进行鉴别诊断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X线检查
X线检查为OA患者首选的影像学检查。OA受累关节在X线片上的三大典型表现为
非对称性关节间隙变窄、关节边缘骨赘形成以及
软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变。尽管X线检查不能直接显示软骨或
软组织的情况,但关节间隙可以用于推测软骨损伤严重程度。
MRI
MRI可以观察到OA关节的软骨厚度变薄、缺损、
骨髓水肿、
关节积液以及
膝关节半月板损伤变性、损伤和
腘窝囊肿等,对于临床诊断早期OA有一定价值,多用于OA的鉴别诊断和临床研究。
CT
OA在CT上常表现为受累关节间隙狭窄、软骨下骨硬化、囊性变和骨赘增生等,多用于OA的鉴别诊断和关节置换术前评估。
彩超检查
彩超检查是OA重要的辅助检查手段,超声可显示关节边缘骨赘、
软骨退变、
滑膜炎、关节积液、窝囊肿及
半月板膨出等病理改变。此外,由于超声识别骨赘和滑膜炎具有高敏感性,所以超声检查对OA早期诊断、小关节评估及OA相关滑膜炎的评价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不是诊断OA的必要依据,但如果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或不能排除其他诊断,可以考虑选择合适的实验室检查进行鉴别诊断。OA的实验室检查暂无特异的检查指标,
血液学检查可见血沉、C反应蛋白大多正常或轻度升高,
类风湿因子和
自身抗体阴性。关节液检查为黄色,黏度正常,凝固试验阳性,白细胞数低于2x106/L,葡萄糖含量很少、低于血糖水平的一半。
鉴别诊断
诊断OA时,需与其他能引起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的疾病相鉴别,常见的鉴别诊断包括类风湿关节炎、
强直性脊柱炎、
败血性关节炎、痛风、假性痛风以及关节损伤等。
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年龄多为30~50岁,多见于双手小关节,亦可累及髋、膝等大关节,特点为对称性多关节同时受累,晨僵通常超过30分钟,且患者多伴有关节外表现,实验室检查可发现红细胞沉降率和
血清C反应蛋白升高、
类风湿因子阳性等改变。
强直性脊柱炎
强直性脊柱炎好发于男性青年,腰部和臀部疼痛为主要症状,且常伴夜间疼痛加重,腰背部晨僵可持续30分钟以上,活动后缓解,X线片可见髂
关节炎,疾病晚期可出现脊柱竹节样改变。
感染性关节炎
感染性关节炎通常急性起病,短时间内可出现受累关节红、肿、热、痛,并伴明显屈伸活动受限,病情进展发生
败血症后可伴有全身症状,实验室检查可发现红细胞沉降率、血清C反应蛋白、关节液炎症指标和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
痛风性关节炎
痛风性关节炎多见于
第一跖趾关节和
膝关节,通常表现为非对称性、急性发作的关节剧烈疼痛,部分患者受累关节可见典型痛风石,关节超声、CT等可发现关节内
尿酸钠晶体沉积和(或)痛风性骨侵蚀,实验室检查可发现高尿酸血症。
假性痛风
假性痛风又称
焦磷酸钙沉积病,急性发作时临床症状与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类似,以膝关节和手腕多见,X线检查可见关节间隙内
软骨钙化影,
关节积液可检查出
焦磷酸盐晶体。
治疗
治疗原则
OA的治疗应依据患者年龄、性别、体质指数、病变部位及程度等采用阶梯化与个体化治疗方案,以达到减轻疼痛、改善或恢复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缓疾病进展和矫正畸形的目的。阶梯化治疗方案包括基础治疗、药物治疗、修复性手术治疗及重建手术治疗。
基础治疗
基础治疗强调改变生活及工作方式的重要性,让患者树立正确的治疗目标,减轻疼痛、改善和维持关节功能,延缓疾病进展。2019年国际骨关节炎研究学会发布的非手术治疗OA指南强推荐无论有无合并症,基础治疗是所有OA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基础治疗主要包括
健康教育、运动治疗、物理治疗和行动辅助支持治疗。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可提高OA患者对骨关节炎的认识,增强关节保护意识,缓解过度的焦虑,加强治疗方面的合作,促进自我形象的行为转变。医务人员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进行OA的知识宣教并帮助患者建立长期监测及评估机制,根据每日活动情况,建议患者改变不良的生活及工作习惯,如避免长时间跑、跳、蹲,同时减少或避免爬楼梯、爬山等。减轻体重不但可以减轻关节疼痛,而且可改善关节功能。特别是
体重指数大于28kg/m2的
膝关节OA患者,其体重减轻与症状改善之间存在剂量反应关系。
运动治疗
正确合理的运动治疗和物理治疗可以促进局部
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达到减轻关节疼痛和改善关节功能的目的。OA患者在医生指导下选择正确的运动方式,制定个体化的运动方案,可减轻疼痛,改善关节功能,保持关节活动度,延缓疾病进程。推荐患者每周定期锻炼2~3次,逐渐养成规律运动习惯。
低强度有氧运动
采取正确合理的有氧运动方式可以改善关节功能,缓解疼痛。患者应依据发病部位及病情严重程度,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运动方式。
关节周围肌肉力量训练
加强关节周围肌肉力量既可改善关节稳定性,又可促进局部
血液循环,但应注重关节活动度及平衡(
本体感觉)的锻炼。医生依据患者自身情况及病变程度指导并制订个体化的训练方案。常用方法包括:①
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②直腿抬高加强股四头肌训练;③臀部肌肉训练;④静蹲训练;⑤
抗阻力训练。
关节功能训练
关节功能训练主要指
膝关节在非负重位的屈伸活动,训练的目的保持关节最大活动度。常用方法包括:①关节被动活动;②牵拉;③关节助力运动和主动运动。
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主要是通过促进局部
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达到减轻关节疼痛的目的。常用方法包括:水疗、冷疗、热疗、
泥浴疗法、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脉冲超声疗法、冷却
射频消融术等,不同治疗方法适用人群不同。膝关节OA患者可以考虑采用干扰电流电刺激疗法、脉冲超声疗法缓解疼痛症状。水疗、冷疗、热疗、泥浴疗法、射频消融术及其他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等物理治疗方法治疗OA也具有一定效果。
行动辅助支持治疗
对髋、
膝关节OA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采用行动辅助支持治疗,可减少受累关节负重来减轻疼痛。但不同患者的临床收益存在一定差异,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行动辅助器械,如手杖、拐杖、
助行器、关节
支具等,也可选择平底、厚实、柔软、宽松的鞋具来辅助行走。但外侧楔形鞋垫等改变负重力线的辅助工具治疗OA的效果尚存争议,应谨慎选用。对于部分手部OA,如第一腕掌关节或单个指间关节OA,可以在临床医生进行详细评估后使用手部矫形器。
临床治疗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OA疼痛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包括非甾体
抗炎药(NSAIDs)类药物、其他镇痛药物、缓解OA症状的慢作用药物、抗焦虑药物以及中药等。OA的药物治疗应遵循阶梯化与个体化原则,根据OA患者病变的部位及病变程度,内外结合,选择最合适的药物治疗方案。对于轻中度OA患者,治疗首选外用NSAIDs类药物,必要时使用口服NSAIDs类药物,同时可选用
透明质酸钠关节腔内注射或其他药物进行治疗。对上述治疗方案疗效不佳的患者,谨慎给予口服曲马多、关节腔内注射激素等治疗方案。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NSAIDs)
NSAIDs是OA患者缓解疼痛、改善关节功能最常用的药物,包括局部外用药物和全身应用药物。
镇痛药物
对NSAIDs类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耐受者,可使用非NSAIDs类药物、阿片类镇痛剂、
对乙酰氨基酚与阿片类药物的复方制剂。但阿片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成瘾性发生率相对较高,须谨慎使用。
关节腔注射药物
关节腔注射药物可有效缓解疼痛,改善关节功能。但该方法是侵入性治疗,可能会增加感染的风险,必须严格无菌及规范操作。
缓解OA症状的慢作用药物
此类药物包括
双醋瑞因、
氨基葡萄糖等。有研究认为,这些药物有缓解疼痛症状、改善关节功能、延缓病程进展的作用,但也有研究认为其并不能延缓疾病进展。该类药物对OA的临床疗效还存争议,对有症状的OA患者可选择性使用。
抗焦虑药物
对于长期、慢性、广泛性疼痛和(或)伴有抑郁的OA患者,可以使用
度洛西汀等抗焦虑药物。抗焦虑药物可应用于长期持续疼痛的OA患者,尤其是对NSAIDs类药物不敏感的患者,可在短期内达到缓解疼痛、改善关节功能的目的。但应用时须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包括
口干、胃肠道反应等。
中药
局部外用和口服中成药可缓解OA疼痛、改善关节功能,且安全性较高,但外用时需预防皮肤过敏。口服中药强调
辨证论治,常用
方剂有葛根汤、独活寄生汤、
左归丸、
右归丸、身痛逐汤等。
手术治疗
OA的外科手术治疗包括关节
软骨修复术、关节镜下清理手术、截骨术、关节融合术及人工关节置换术等,适用于非手术治疗无效、影响正常生活的患者。手术的目的是减轻或消除患者疼痛症状、改善关节功能和矫正畸形。
关节软骨修复术
关节软骨修复术指采用组织工程及外科手段修复关节表面损伤的
透明软骨。该术式主要适用于年轻、活动量大、单处小面积负重区软骨缺损患者,对老年退行性关节炎患者及多处损伤、激素引起坏死等患者的效果较差。关节软骨修复术包括自体骨软骨移植、
软骨细胞移植和微
骨折等技术。
关节镜下清理术
对伴有绞锁症状的
膝关节OA,如存在游离体、
半月板撕裂移位者,通过关节镜下清除游离体、清理半月板碎片,大部分患者可在短期内改善疼痛症状和关节功能。对合并半月板退变相关症状或仅有膝关节疼痛症状的OA患者,关节镜手术可短期内缓解疼痛症状,但中长期疗效可能并不理想。对于其他干预措施无效,且因年龄、活动量或个人意愿不适宜行
肩关节置换术的肩关节OA患者,可酌情选择肩关节镜清理术改善症状。
截骨术
对于膝关节力线不佳的胫股关节单间室OA,尤其是青中年且活动量较大的患者,可酌情选择
胫骨高位截骨术、
股骨髁上截骨术或
腓骨近端截骨术以改善关节功能并缓解疼痛。对于因髋臼发育不良而导致的轻度
髋关节OA,可酌情选择髋臼截骨术。
人工关节置换术
对其他干预措施疗效均不明显的重度OA患者推荐行人工关节置换术,同时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主观意愿及预期。
其他治疗
关节松动治疗
急性期关节
肿胀、疼痛明显时,采用Ⅰ级、Ⅱ级关节松动手法康复治疗;慢性期伴有
关节僵硬和关节周围组织粘连、挛缩时,采用Ⅲ级、Ⅳ级关节松动手法康复治疗。
按摩、针灸
具有活血通络,消炎镇痛的作用,可试用针灸缓解骨关节炎疼痛,争取达到一定效果。
心理治疗
有助于预防和控制疼痛及关节运动障碍,并可提高患者对治疗的配合度。
预防
适当的预防措施和正确的运动方式,可以避免关节损伤,延缓OA的进程,减轻其退行性变的程度。主要的预防措施有:
预后
OA尚无法治愈,需要终身随访和健康管理。如果疼痛未明显加重,可每2~3年选择拍摄X线片评估疾病进展。
历史
中医对骨关节炎的认识史
OA在中医古籍文献中常被描述为“骨痹”“肾痹”“颈痹”“腰腿痛”“膝痹”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骨痹(骨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2011年)”将OA中医病名确定为“骨痹”,现代中医多以“骨痹”诊断。中医对骨痹的认识过程大致经历了
秦汉、唐宋时期、明清时期和当代四个时期。
对骨痹记载和论述最早的
中医学典籍为《
黄帝内经》,《皇帝内经》作为中国最早的医学经典,对骨痹的病名、病因病机、主症治法、转归及预后等进行了论述。指出骨痹之病因病机以气血亏虚为本,感受寒湿之邪为标,痹阻
经络关节,不通则痛,而发
痹证;其主症“骨重不可举,
骨髓酸痛”,与骨关节炎临床表现吻合;治则初步提出补三阴之经;预后“其入脏者死,其留连筋骨者痛久,其留连皮肤者易已”,这些观点一直为后世沿袭。
秦汉,
华佗《中藏经·论骨痹》中提出了“入于肾则名骨痹”的观点,认为骨痹的内因是“嗜欲伤肾”、预后“入脏则病深难治”,阐述了骨痹的病因病机及预后。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对骨节痛进行了
辨证论治,并提出了相应的治法方药,如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附子汤等温阳散寒、除湿通络。
唐宋时期,
孙思邈《
千金要方》中把“痹”和“历节”皆纳入“风”病门进行论述,认为骨痹可发展为“骨极”。指出肾与骨的关系密切,并对
痹病的预后进行了论述,指出痹病日久会累及
脏腑而预后不良。还创立了独活寄生汤治
腰背痛,该方治疗骨痹沿用至今。同时孙思邀对痹病的外治法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如《备急千金要方·卷八》中提到:对于“历节风著人,服诸汤犹胜不治”的患者、可据病情施以针、炙、熨、敷、
导引、贴敷等法进行治疗。宋·《太平圣惠方·治风痹诸方》不仅对季节感邪后所致各种痹病进行了论述、还对筋痹、
脉痹、肌痹、皮痹、骨痹等各种痹病的不同症状进行了论述。
明清时期,
痹病得到进一步发展,明·
喻嘉言《医门法律·中风门》中指出:“凡治痹病,不明其理,以风门诸通套药施之者,医之罪也”强调痹病日久而关节变形、僵硬者应该“未可先治其痹,而应先养血气”的治法,为老年痹病提出了治疗方案。
李时珍《本草纲日·诸水有毒》云:“汗后入冷水,成骨痹”。
王清任《
医林改错》中提出了“痹病有瘀说”,瘀血致痹,创制了一系列理气活血逐瘀
方剂,进一步为痹病的
辨证论治做出补充,也契合了骨痹的发病机制。
清代温病派的崛起,使得对
热痹的讨论更加深入,如
吴瑭在《
温病条辨》中提到:“因于寒者固多、痹之兼乎热者亦复不少。”
痹病,无论风寒湿痹还是热痹,均是邪气闭阻气血或煎液成痰,或炼血为瘀、郁而不通,故吴鞠通在治疗痹病时非常重视辛味药的运用、治疗首先宣痹祛邪。《医宗金鉴》中则对痹病的死症进行了论述,让后人对痹病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些治疗原则都对骨痹具有指导意义。
到了当代,中医风湿病医家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推动了痹病学科的创新与发展,也推动了骨痹诊治的发展。中国有影响的中医风湿病专家如
国医大师路志正、
焦树德、
王承德等著有《
痹病论治学》《
实用中医风湿病学》,
娄多峰、娄玉铃等著有《中国风湿病学》等专著,都将骨痹作为一个独立的疾病论述,对其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
综上,骨痹肇始于《
黄帝内经》,发展于唐宋明清时期。历代医家对骨痹的认识基本一致,并且不断完善补充,形成了骨痹完整的理法方药体系。
西医对骨关节炎的认识史
OA在早期西医学中属于风湿病(Rheumatology)范畴,Rheuma一词最早出现于1世纪,
古希腊著名医家希波克拉底的《希波克拉底全集》提出了
关节炎的概念,但由于当时医学水平有限,将骨关节炎与风湿性关节炎混为一谈。18~19世纪,某些关节炎有了接近现代意义的疾病定义、症状描述、病理描述和鉴别诊断。这其中包括类风湿关节炎和骨关节炎的鉴别诊断,在此之前,两者被作为同一种疾病定性为畸形性关节炎。
1802年William Heberden确定了Heberden结节,区别于痛风石。1884年Charles J.Bouchard描述了近端指间关节的结节,它们与Herberden所描述的远端结节相似。1886年,JohnK Spender提出“骨关节炎”的名称,以取代过去的“类风湿关节炎”,但其含意并非是现代所指的骨关节炎情况。1907年Archibald E.Garrod首先提出将骨关节炎与类风湿关节炎区别,并将Heberden结节与骨关节炎联系起来。除了骨关节炎发生年龄较大外,Garrod还强调骨关节炎女性发病优势比类风湿关节炎更明显,而且也具遗传倾向,但没能提出骨关节炎的确切定义。
1944年,Robert M.Stecher证明手指结节有很强的女性发病优势和遗传倾向,但是对她们和骨关节炎其他特征的关联提出质疑。OA被认为是一个不确切的诊断,包括已被描述过的“全身性”“炎症性”或“侵蚀性”骨关节炎等。随着风湿病学科发展的日新月异,OA的理论体系研究已较完备,该病也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公共卫生
世界卫生组织相关举措
世界卫生组织以不同方式增加骨关节炎患者获得护理的机会:
世界卫生组织“康复2030”倡议:
《一揽子康复干预措施》针对包括骨关节炎在内的20种疾病,提供信息介绍了各种基本的康复干预措施(包括辅助产品)以及相关人力和物力资源。
联合国健康老龄化行动十年: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调整卫生和保健系统的方向,以促进健康老龄化并满足老年人的不同需求。《老年人综合照护》(ICOPE)方案提倡对老年人进行以人为本的评估,以指导设计个性化的卫生和社会照护,包括长期照护措施。为防止老年人因疼痛而丧失运动和心理能力,还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
中国“健康骨骼”行动
2015年,在中国健康生活方式大会上首次提出“三减三健”主题,将“健康骨骼”纳入全民健康生活方式第二阶段的重要专项行动;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发布,作为健康领域的顶层设计,明确提出开展健康体重、健康口腔、健康骨骼等专项行动,并要求到2030年基本实现以县(市、区)为单位全覆盖;2017年,当时的国家卫计委联合体育总局、
中华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启动以“三减三健”为主题的全民健康生活方式第二阶段活动,“健康骨骼”再次被提上日程,多部门的联合标志着将此项工作从卫生层面,向全社会层面扩展。
2019年,《健康中国行动》发布,“老年
健康促进行动”作为15项专项行动之一,其中一个目标是到2022年和2030年,降低65~74岁老年人失能发生率。2021年,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发布的《关于持续推进“三减三健”专项行动重点工作的通知》中,提出“老年人群积极预防干预
骨质疏松症和骨关节疾病”,要求指导老年人群积极预防干预骨质疏松和骨关节疾病,同时提出生活方式干预、工具开发、技能提高、评估等几个维度推进这个工作。
相关文化
世界关节炎日
1998年4月,瑞典Lund University举办了由世界各国70多名风湿科、骨科、骨质疏松、创伤学及理疗与康复专家参加的研讨会,会上Lars Lidgren教授提出将2000-2010年定为“骨与关节的十年”。2000年,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
日内瓦正式在全球启动此项活动,并于2003年起将每年的10月12日定为“世界关节炎日”,通过设定不同的主题来提醒人们重视对关节炎的防治,减少因关节炎导致的劳动力丧失。
参考资料
骨关节炎.用于死因与疾病统计的ICD-11.2023-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