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关节炎
慢性退行性关节病变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曾称骨关节病、退行性关节病,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引起关节软骨纤维化、裂、溃疡、脱失而导致的关节疾病,好发于膝、、颈椎和腰椎等负重关节及远端指间关节等,临床上以关节疼痛、肿胀、僵硬、功能障碍甚至关节畸形为主要表现,影响所有的关节组织,包括软骨、软骨下骨、滑膜、韧带和其他软组织
骨关节炎的主要发病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肥胖、关节结构及力线异常、创伤、剧烈的文体活动、吸烟以及存在其他疾病等。按病因可将骨关节炎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骨关节炎多见于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其发生可能主要与年龄等全身因素有关。继发性骨关节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是在局部原有病变基础上发生的病理变化,可继发于任何关节损伤或疾病。
骨关节炎是老年人致残的主要原因,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和肥胖的患病率增加,骨关节炎的患病率越来越高。2021年全球已有超过3亿骨关节炎患者,中国40岁以上人群原发性骨关节炎的总体患病率达46.3%。年龄在40岁及以上、女性、肥胖或超重、有创伤史的人群是骨关节炎的高危人群。骨关节炎尚无法治愈,需要终身随访和健康管理。其治疗的目的在于缓解疼痛,保护关节功能,改善生活质量,治疗方式主要有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坚持功能锻炼、适当减轻体重、避免运动损伤、去除疾病因素、避免继发性骨关节炎是骨关节炎的主要预防措施。
骨关节炎在中医古籍文献中常被描述为“骨痹”“肾痹”等,骨痹肇始于《黄帝内经》,发展于唐宋明清时期。历代医家对骨痹的认识基本一致,并且不断完善补充,形成了骨痹完整的理法方药体系。骨关节炎在早期西医学中属于风湿病范畴,古希腊著名医家希波克拉底提出了关节炎的概念,但却将骨关节炎与风湿性关节炎混为一谈。1907年Archibald E.Garrod 首先提出将骨关节炎与类风湿关节炎区别,并将Heberden结节与骨关节炎联系起来。后续随着风湿病学科发展的日新月异,骨关节炎的理论体系研究逐渐完备。
命名
骨关节炎又称为骨关节病、退行性关节炎、增生性关节炎和老年关节炎等。OA在早期西医学中属于风湿病(Rheumatology)范畴,Rheumatism一词可能是2世纪古罗马医生Galen所创,主要指周身的酸胀和疼痛。法国医生Baillou在17世纪将Rheumatism与关节疾病联系在一起,限定为运动系统疾病,以酸痛为主要表现、可呈发作性、游走性。1886年,JohnK Spender提出“骨关节炎”的名称,以取代过去的“类风湿关节炎”。
分类
根据病因分类
OA根据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OA为病因不明者。继发性OA为有明确致病因素者。临床上以原发性OA多见。
原发性骨关节炎
多见于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是一种长期、慢性、渐进式病理过程,其发生可能主要与年龄、性别、肥胖、遗传等全身因素有关。局部因素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如软骨营养及代谢异常、长期应力不平衡、生物力学失衡、生物化学改变、创伤及关节负载增加等因素。
继发性骨关节炎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是在局部原有病变基础上发生的病理变化。该病可继发于任何关节损伤或疾病,如先天性关节结构异常、后天性关节面不平整、创伤、关节不稳、关节面对合不良等,亦可为医源性因素如长期不恰当服用类固醇激素等导致。
根据受累关节数目分类
分为单关节型骨关节炎、少关节型骨关节炎和多关节型骨关节炎。
根据受累关节的部位分类
分为髋骨关节炎、膝骨关节炎、手骨关节炎、脊柱和其他关节骨关节炎。
病因
诱发因素
更年期疾病、过度使用、不良姿势、受凉及受潮等
危险因素
不可控因素
主要包括种族(手部关节和髋关节OA白种人患病风险高于蒙古人种膝关节OA患病率在男性中类似,黄种女性略高于白种女性)、性别(女性多高于男性)、遗传因素、老龄化、关节结构异常(如股骨头形态的改变、膝关节内外翻)及关节的发育异常(如髋关节发育不良)等。
可控因素
发病机制
多数学者认为负重大关节发生OA起因于局部机械应力异常,关节局部炎性反应是OA进展的最主要的病理机制。异常机械应力导致软骨损伤和软骨基质释放,促进滑膜局部炎性反应,激活软骨细胞和成骨细胞。激活的软骨细胞和炎性滑膜组织分泌多种促炎因子和基质降解酶,破坏软骨合成与分解代谢平衡,导致关节软骨溶解缺失;激活的成骨细胞一方面引起关节下骨重构,增加表面软骨所受剪切力而加重损伤,另一方面通过分泌细胞因子促进软骨细胞凋亡,抑制关节软骨自身修复。此外,细胞外基质成分和结构的异常改变会干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软骨分化,从而使软骨的修复无法进行。
流行病学
患病率
据文献报道,2021年全球已有超过3亿OA患者,中国40岁以上人群原发性OA的总体患病率达46.3%,不同年龄段原发性OA患病率分别为:30.1%(40~49岁)、48.7%(50~59岁)、62.2%(60~69岁)和62.1%(70岁以上),其中女性OA患病和发病风险明显高于男性。而且,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OA的患病率有逐渐上升的趋势。
人群分布
年龄在40岁及以上、女性、肥胖或超重、有创伤史的人群是OA的高危人群。此外,膝关节OA的高危人群还包括存在膝关节周围肌肉萎缩、需要长期跪、蹲、屈膝或长期负重等特殊职业、家族中有OA患者或肠道菌群紊乱等危险因素者。髋关节OA的高危人群还包括存在髋臼发育不良、股骨颈凸轮样畸形、长期从事负重劳动等特殊职业或家族中有OA患者等危险因素者。手部OA的高危人群还包括存在长期从事特殊手部劳动、处于围绝经期、家族中有OA患者或肠道菌群紊乱等危险因素者。
地区分布
来自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库的研究结果显示,中国膝关节症状性OA患病率存在显著地域差异,以西南地区(13.7%)和西北(10.8%)最高,华北地区(5.4%)和东部沿海地区(5.5%)较低。从区域特征来看,农村地区膝关节症状性OA患病率高于城市地区。
病理生理学
以关节软骨损害为主,还累及整个关节,包括软骨下骨、滑膜、韧带、关节囊和关节周围肌肉,最终发生关节软骨退变、纤维化、断裂、溃疡及整个关节面损害。
软骨
软骨变性是OA最基本的病理改变。初起表现为局性软化,失去正常弹性,继而出现微小裂隙、粗糙、糜烂、溃疡,软骨大片脱落可致软骨下骨板裸露。镜检可见关节软骨渐进性结构紊刮和变性,软骨细胞减少,基质黏液样变,软骨撕裂或微纤维化,溃疡面可被结缔组织纤维软骨覆盖及新生血管侵入,最终全层软骨消失。
软骨下骨
软骨下骨出现增厚和硬化,关节边缘骨赘形成,关节近旁出现骨囊肿。
滑膜
滑膜炎很普遍,但较类风湿关节炎程度轻很多。
临床表现
OA主要表现为受累关节及其周围疼痛、压痛、僵硬、肿胀、关节骨性肥大和功能障碍。疼痛多发生于活动以后,休息可以缓解。随着病情进展,负重时疼痛加重,甚至休息时也可发生疼痛,夜间可痛醒。由于软骨无神经支配,疼痛主要由关节其他结构如滑膜、骨膜、软骨下骨及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等受累引起。
OA的晨僵时间较短,一般不超过30分钟。部分病人有疼痛的外周和中枢敏化的表现,疼痛严重而持续者,常伴发焦虑和抑郁状态。此外,OA除可导致关节疼痛、畸形与功能障碍外,还可显著升高心血管事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栓塞、髋部骨折及全因死亡率的风险。
OA好发于膝、颈椎和腰椎等负重关节及远端指间关节、近端指间关节、第一腕掌关节和第一跖趾关节。跗骨关节、踝关节、肩锁关节、下颌关节和肘关节也可累及。OA的临床表现随受累关节而异。其不同受累关节的临床表现如下:
手OA
多见于中老年女性,远端指间关节最常累及,也可见于近端指间关节和第一腕掌关节。特征性表现为指间关节伸面内、外侧骨样肿大结节,位于远端指间关节者称Heberden结节,位于近端指间关节者称Bouchard结节,具遗传倾向。近端及远端指间关节水平样弯曲形成蛇样畸形。部分病人可出现屈曲或侧偏畸形。第一腕掌关节因骨质增生可出现“方形手”。
膝OA
早期以疼痛和僵硬为主,单侧或双侧交替,多发生于上下楼时。关节胶化指在晨起或久坐后,初站立时感觉关节不稳定,需站立片刻并缓慢活动一会儿才能迈步。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行走时失平衡,下蹲、下楼无力,不能持重、活动受限、关节挛曲。可出现关节在活动过程中突然打软。还可出现关节活动时的“绞锁现象”(可因关节内的游离体或漂浮的关节软骨碎片所致)。少数病人关节周围肌肉装缩,多为失用性。
髋OA
多见于年长者,男性患病率较高。主要症状为隐匿发生的疼痛,可放射至臀外侧、腹股沟、大腿内侧,有时可集中于膝而忽略真正病变部位。
足OA
第一跖趾关节最常见。症状可因穿过紧的鞋子而加重。跗骨关节也可累及。部分可出现关节红、肿、热、痛,类似痛风的表现,但疼痛程度较痛风为轻。体征可见骨性肥大和外翻。
特殊类型
全身性OA
多见于中年以上女性,典型表现累及多个指间关节有Heberden结节和Bouchard结节,还同时存在至少3个部位如膝、髋、脊柱的累及,预后良好。
侵蚀性炎症性OA
主要累及指间关节,有疼痛和压痛,可发生冻胶样肿,有明显的炎症表现。
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
以脊椎边缘骨桥形成及外周关节骨赘形成为特征,多见于老年人。
快速进展性OA
多见于髋关节,疼痛剧烈。
检查诊断
诊断原则
OA的诊断需根据患者病史、症状、体征、X线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做出临床诊断,中国2018年骨关节炎诊疗指南提出了指间关节、膝关节和髋关节OA的诊断标准,如下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
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在诊断OA、评估OA严重程度和预后以及辅助进行鉴别诊断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X线检查
X线检查为OA患者首选的影像学检查。OA受累关节在X线片上的三大典型表现为非对称性关节间隙变窄、关节边缘骨赘形成以及软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变。尽管X线检查不能直接显示软骨或软组织的情况,但关节间隙可以用于推测软骨损伤严重程度。
MRI
MRI可以观察到OA关节的软骨厚度变薄、缺损、骨髓水肿、关节积液以及膝关节半月板损伤变性、损伤和腘窝囊肿等,对于临床诊断早期OA有一定价值,多用于OA的鉴别诊断和临床研究。
CT
OA在CT上常表现为受累关节间隙狭窄、软骨下骨硬化、囊性变和骨赘增生等,多用于OA的鉴别诊断和关节置换术前评估。
彩超检查
彩超检查是OA重要的辅助检查手段,超声可显示关节边缘骨赘、软骨退变、滑膜炎、关节积液、窝囊肿及半月板膨出等病理改变。此外,由于超声识别骨赘和滑膜炎具有高敏感性,所以超声检查对OA早期诊断、小关节评估及OA相关滑膜炎的评价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不是诊断OA的必要依据,但如果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或不能排除其他诊断,可以考虑选择合适的实验室检查进行鉴别诊断。OA的实验室检查暂无特异的检查指标,血液学检查可见血沉、C反应蛋白大多正常或轻度升高,类风湿因子自身抗体阴性。关节液检查为黄色,黏度正常,凝固试验阳性,白细胞数低于2x106/L,葡萄糖含量很少、低于血糖水平的一半。
鉴别诊断
诊断OA时,需与其他能引起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的疾病相鉴别,常见的鉴别诊断包括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败血性关节炎、痛风、假性痛风以及关节损伤等。
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年龄多为30~50岁,多见于双手小关节,亦可累及髋、膝等大关节,特点为对称性多关节同时受累,晨僵通常超过30分钟,且患者多伴有关节外表现,实验室检查可发现红细胞沉降率和血清C反应蛋白升高、类风湿因子阳性等改变。
强直性脊柱炎
强直性脊柱炎好发于男性青年,腰部和臀部疼痛为主要症状,且常伴夜间疼痛加重,腰背部晨僵可持续30分钟以上,活动后缓解,X线片可见髂关节炎,疾病晚期可出现脊柱竹节样改变。
感染性关节炎
感染性关节炎通常急性起病,短时间内可出现受累关节红、肿、热、痛,并伴明显屈伸活动受限,病情进展发生败血症后可伴有全身症状,实验室检查可发现红细胞沉降率、血清C反应蛋白、关节液炎症指标和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
痛风性关节炎
痛风性关节炎多见于第一跖趾关节膝关节,通常表现为非对称性、急性发作的关节剧烈疼痛,部分患者受累关节可见典型痛风石,关节超声、CT等可发现关节内尿酸钠晶体沉积和(或)痛风性骨侵蚀,实验室检查可发现高尿酸血症。
假性痛风
假性痛风又称焦磷酸钙沉积病,急性发作时临床症状与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类似,以膝关节和手腕多见,X线检查可见关节间隙内软骨钙化影,关节积液可检查出焦磷酸盐晶体。
治疗
治疗原则
OA的治疗应依据患者年龄、性别、体质指数、病变部位及程度等采用阶梯化与个体化治疗方案,以达到减轻疼痛、改善或恢复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缓疾病进展和矫正畸形的目的。阶梯化治疗方案包括基础治疗、药物治疗、修复性手术治疗及重建手术治疗。
基础治疗
基础治疗强调改变生活及工作方式的重要性,让患者树立正确的治疗目标,减轻疼痛、改善和维持关节功能,延缓疾病进展。2019年国际骨关节炎研究学会发布的非手术治疗OA指南强推荐无论有无合并症,基础治疗是所有OA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基础治疗主要包括健康教育、运动治疗、物理治疗和行动辅助支持治疗。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可提高OA患者对骨关节炎的认识,增强关节保护意识,缓解过度的焦虑,加强治疗方面的合作,促进自我形象的行为转变。医务人员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进行OA的知识宣教并帮助患者建立长期监测及评估机制,根据每日活动情况,建议患者改变不良的生活及工作习惯,如避免长时间跑、跳、蹲,同时减少或避免爬楼梯、爬山等。减轻体重不但可以减轻关节疼痛,而且可改善关节功能。特别是体重指数大于28kg/m2的膝关节OA患者,其体重减轻与症状改善之间存在剂量反应关系。
运动治疗
正确合理的运动治疗和物理治疗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达到减轻关节疼痛和改善关节功能的目的。OA患者在医生指导下选择正确的运动方式,制定个体化的运动方案,可减轻疼痛,改善关节功能,保持关节活动度,延缓疾病进程。推荐患者每周定期锻炼2~3次,逐渐养成规律运动习惯。
低强度有氧运动
采取正确合理的有氧运动方式可以改善关节功能,缓解疼痛。患者应依据发病部位及病情严重程度,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运动方式。
关节周围肌肉力量训练
加强关节周围肌肉力量既可改善关节稳定性,又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但应注重关节活动度及平衡(本体感觉)的锻炼。医生依据患者自身情况及病变程度指导并制订个体化的训练方案。常用方法包括:①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②直腿抬高加强股四头肌训练;③臀部肌肉训练;④静蹲训练;⑤抗阻力训练
关节功能训练
关节功能训练主要指膝关节在非负重位的屈伸活动,训练的目的保持关节最大活动度。常用方法包括:①关节被动活动;②牵拉;③关节助力运动和主动运动。
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主要是通过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达到减轻关节疼痛的目的。常用方法包括:水疗、冷疗、热疗、泥浴疗法、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脉冲超声疗法、冷却射频消融术等,不同治疗方法适用人群不同。膝关节OA患者可以考虑采用干扰电流电刺激疗法、脉冲超声疗法缓解疼痛症状。水疗、冷疗、热疗、泥浴疗法、射频消融术及其他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等物理治疗方法治疗OA也具有一定效果。
行动辅助支持治疗
对髋、膝关节OA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采用行动辅助支持治疗,可减少受累关节负重来减轻疼痛。但不同患者的临床收益存在一定差异,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行动辅助器械,如手杖、拐杖、助行器、关节支具等,也可选择平底、厚实、柔软、宽松的鞋具来辅助行走。但外侧楔形鞋垫等改变负重力线的辅助工具治疗OA的效果尚存争议,应谨慎选用。对于部分手部OA,如第一腕掌关节或单个指间关节OA,可以在临床医生进行详细评估后使用手部矫形器。
临床治疗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OA疼痛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包括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类药物、其他镇痛药物、缓解OA症状的慢作用药物、抗焦虑药物以及中药等。OA的药物治疗应遵循阶梯化与个体化原则,根据OA患者病变的部位及病变程度,内外结合,选择最合适的药物治疗方案。对于轻中度OA患者,治疗首选外用NSAIDs类药物,必要时使用口服NSAIDs类药物,同时可选用透明质酸钠关节腔内注射或其他药物进行治疗。对上述治疗方案疗效不佳的患者,谨慎给予口服曲马多、关节腔内注射激素等治疗方案。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NSAIDs)
NSAIDs是OA患者缓解疼痛、改善关节功能最常用的药物,包括局部外用药物和全身应用药物。
镇痛药物
对NSAIDs类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耐受者,可使用非NSAIDs类药物、阿片类镇痛剂、对乙酰氨基酚与阿片类药物的复方制剂。但阿片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成瘾性发生率相对较高,须谨慎使用。
关节腔注射药物
关节腔注射药物可有效缓解疼痛,改善关节功能。但该方法是侵入性治疗,可能会增加感染的风险,必须严格无菌及规范操作。
缓解OA症状的慢作用药物
此类药物包括双醋瑞因氨基葡萄糖等。有研究认为,这些药物有缓解疼痛症状、改善关节功能、延缓病程进展的作用,但也有研究认为其并不能延缓疾病进展。该类药物对OA的临床疗效还存争议,对有症状的OA患者可选择性使用。
抗焦虑药物
对于长期、慢性、广泛性疼痛和(或)伴有抑郁的OA患者,可以使用度洛西汀等抗焦虑药物。抗焦虑药物可应用于长期持续疼痛的OA患者,尤其是对NSAIDs类药物不敏感的患者,可在短期内达到缓解疼痛、改善关节功能的目的。但应用时须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包括口干、胃肠道反应等。
中药
局部外用和口服中成药可缓解OA疼痛、改善关节功能,且安全性较高,但外用时需预防皮肤过敏。口服中药强调辨证论治,常用方剂有葛根汤、独活寄生汤、左归丸右归丸、身痛逐汤等。
手术治疗
OA的外科手术治疗包括关节软骨修复术、关节镜下清理手术、截骨术、关节融合术及人工关节置换术等,适用于非手术治疗无效、影响正常生活的患者。手术的目的是减轻或消除患者疼痛症状、改善关节功能和矫正畸形。
关节软骨修复术
关节软骨修复术指采用组织工程及外科手段修复关节表面损伤的透明软骨。该术式主要适用于年轻、活动量大、单处小面积负重区软骨缺损患者,对老年退行性关节炎患者及多处损伤、激素引起坏死等患者的效果较差。关节软骨修复术包括自体骨软骨移植、软骨细胞移植和微骨折等技术。
关节镜下清理术
对伴有绞锁症状的膝关节OA,如存在游离体、半月板撕裂移位者,通过关节镜下清除游离体、清理半月板碎片,大部分患者可在短期内改善疼痛症状和关节功能。对合并半月板退变相关症状或仅有膝关节疼痛症状的OA患者,关节镜手术可短期内缓解疼痛症状,但中长期疗效可能并不理想。对于其他干预措施无效,且因年龄、活动量或个人意愿不适宜行肩关节置换术的肩关节OA患者,可酌情选择肩关节镜清理术改善症状。
截骨术
对于膝关节力线不佳的胫股关节单间室OA,尤其是青中年且活动量较大的患者,可酌情选择胫骨高位截骨术、股骨髁上截骨术或腓骨近端截骨术以改善关节功能并缓解疼痛。对于因髋臼发育不良而导致的轻度髋关节OA,可酌情选择髋臼截骨术。
人工关节置换术
对其他干预措施疗效均不明显的重度OA患者推荐行人工关节置换术,同时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主观意愿及预期。
其他治疗
关节松动治疗
急性期关节肿胀、疼痛明显时,采用Ⅰ级、Ⅱ级关节松动手法康复治疗;慢性期伴有关节僵硬和关节周围组织粘连、挛缩时,采用Ⅲ级、Ⅳ级关节松动手法康复治疗。
按摩、针灸
具有活血通络,消炎镇痛的作用,可试用针灸缓解骨关节炎疼痛,争取达到一定效果。
心理治疗
有助于预防和控制疼痛及关节运动障碍,并可提高患者对治疗的配合度。
预防
适当的预防措施和正确的运动方式,可以避免关节损伤,延缓OA的进程,减轻其退行性变的程度。主要的预防措施有:
预后
OA尚无法治愈,需要终身随访和健康管理。如果疼痛未明显加重,可每2~3年选择拍摄X线片评估疾病进展。
历史
中医对骨关节炎的认识史
OA在中医古籍文献中常被描述为“骨痹”“肾痹”“颈痹”“腰腿痛”“膝痹”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骨痹(骨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2011年)”将OA中医病名确定为“骨痹”,现代中医多以“骨痹”诊断。中医对骨痹的认识过程大致经历了秦汉、唐宋时期、明清时期和当代四个时期。
对骨痹记载和论述最早的中医学典籍为《黄帝内经》,《皇帝内经》作为中国最早的医学经典,对骨痹的病名、病因病机、主症治法、转归及预后等进行了论述。指出骨痹之病因病机以气血亏虚为本,感受寒湿之邪为标,痹阻经络关节,不通则痛,而发痹证;其主症“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与骨关节炎临床表现吻合;治则初步提出补三阴之经;预后“其入脏者死,其留连筋骨者痛久,其留连皮肤者易已”,这些观点一直为后世沿袭。
秦汉华佗《中藏经·论骨痹》中提出了“入于肾则名骨痹”的观点,认为骨痹的内因是“嗜欲伤肾”、预后“入脏则病深难治”,阐述了骨痹的病因病机及预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对骨节痛进行了辨证论治,并提出了相应的治法方药,如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附子汤等温阳散寒、除湿通络。
唐宋时期,孙思邈千金要方》中把“痹”和“历节”皆纳入“风”病门进行论述,认为骨痹可发展为“骨极”。指出肾与骨的关系密切,并对痹病的预后进行了论述,指出痹病日久会累及脏腑而预后不良。还创立了独活寄生汤治腰背痛,该方治疗骨痹沿用至今。同时孙思邀对痹病的外治法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如《备急千金要方·卷八》中提到:对于“历节风著人,服诸汤犹胜不治”的患者、可据病情施以针、炙、熨、敷、导引、贴敷等法进行治疗。宋·《太平圣惠方·治风痹诸方》不仅对季节感邪后所致各种痹病进行了论述、还对筋痹、脉痹、肌痹、皮痹、骨痹等各种痹病的不同症状进行了论述。
明清时期,痹病得到进一步发展,明·喻嘉言《医门法律·中风门》中指出:“凡治痹病,不明其理,以风门诸通套药施之者,医之罪也”强调痹病日久而关节变形、僵硬者应该“未可先治其痹,而应先养血气”的治法,为老年痹病提出了治疗方案。李时珍《本草纲日·诸水有毒》云:“汗后入冷水,成骨痹”。王清任医林改错》中提出了“痹病有瘀说”,瘀血致痹,创制了一系列理气活血逐瘀方剂,进一步为痹病的辨证论治做出补充,也契合了骨痹的发病机制。
清代温病派的崛起,使得对热痹的讨论更加深入,如吴瑭在《温病条辨》中提到:“因于寒者固多、痹之兼乎热者亦复不少。”痹病,无论风寒湿痹还是热痹,均是邪气闭阻气血或煎液成痰,或炼血为瘀、郁而不通,故吴鞠通在治疗痹病时非常重视辛味药的运用、治疗首先宣痹祛邪。《医宗金鉴》中则对痹病的死症进行了论述,让后人对痹病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些治疗原则都对骨痹具有指导意义。
到了当代,中医风湿病医家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推动了痹病学科的创新与发展,也推动了骨痹诊治的发展。中国有影响的中医风湿病专家如国医大师路志正焦树德王承德等著有《痹病论治学》《实用中医风湿病学》,娄多峰、娄玉铃等著有《中国风湿病学》等专著,都将骨痹作为一个独立的疾病论述,对其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
综上,骨痹肇始于《黄帝内经》,发展于唐宋明清时期。历代医家对骨痹的认识基本一致,并且不断完善补充,形成了骨痹完整的理法方药体系。
西医对骨关节炎的认识史
OA在早期西医学中属于风湿病(Rheumatology)范畴,Rheuma一词最早出现于1世纪,古希腊著名医家希波克拉底的《希波克拉底全集》提出了关节炎的概念,但由于当时医学水平有限,将骨关节炎与风湿性关节炎混为一谈。18~19世纪,某些关节炎有了接近现代意义的疾病定义、症状描述、病理描述和鉴别诊断。这其中包括类风湿关节炎和骨关节炎的鉴别诊断,在此之前,两者被作为同一种疾病定性为畸形性关节炎。
1802年William Heberden确定了Heberden结节,区别于痛风石。1884年Charles J.Bouchard描述了近端指间关节的结节,它们与Herberden所描述的远端结节相似。1886年,JohnK Spender提出“骨关节炎”的名称,以取代过去的“类风湿关节炎”,但其含意并非是现代所指的骨关节炎情况。1907年Archibald E.Garrod首先提出将骨关节炎与类风湿关节炎区别,并将Heberden结节与骨关节炎联系起来。除了骨关节炎发生年龄较大外,Garrod还强调骨关节炎女性发病优势比类风湿关节炎更明显,而且也具遗传倾向,但没能提出骨关节炎的确切定义。
1944年,Robert M.Stecher证明手指结节有很强的女性发病优势和遗传倾向,但是对她们和骨关节炎其他特征的关联提出质疑。OA被认为是一个不确切的诊断,包括已被描述过的“全身性”“炎症性”或“侵蚀性”骨关节炎等。随着风湿病学科发展的日新月异,OA的理论体系研究已较完备,该病也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公共卫生
世界卫生组织相关举措
世界卫生组织以不同方式增加骨关节炎患者获得护理的机会:
世界卫生组织“康复2030”倡议:
《一揽子康复干预措施》针对包括骨关节炎在内的20种疾病,提供信息介绍了各种基本的康复干预措施(包括辅助产品)以及相关人力和物力资源。
联合国健康老龄化行动十年: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调整卫生和保健系统的方向,以促进健康老龄化并满足老年人的不同需求。《老年人综合照护》(ICOPE)方案提倡对老年人进行以人为本的评估,以指导设计个性化的卫生和社会照护,包括长期照护措施。为防止老年人因疼痛而丧失运动和心理能力,还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
中国“健康骨骼”行动
2015年,在中国健康生活方式大会上首次提出“三减三健”主题,将“健康骨骼”纳入全民健康生活方式第二阶段的重要专项行动;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发布,作为健康领域的顶层设计,明确提出开展健康体重、健康口腔、健康骨骼等专项行动,并要求到2030年基本实现以县(市、区)为单位全覆盖;2017年,当时的国家卫计委联合体育总局、中华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启动以“三减三健”为主题的全民健康生活方式第二阶段活动,“健康骨骼”再次被提上日程,多部门的联合标志着将此项工作从卫生层面,向全社会层面扩展。
2019年,《健康中国行动》发布,“老年健康促进行动”作为15项专项行动之一,其中一个目标是到2022年和2030年,降低65~74岁老年人失能发生率。2021年,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发布的《关于持续推进“三减三健”专项行动重点工作的通知》中,提出“老年人群积极预防干预骨质疏松症和骨关节疾病”,要求指导老年人群积极预防干预骨质疏松和骨关节疾病,同时提出生活方式干预、工具开发、技能提高、评估等几个维度推进这个工作。
相关文化
世界关节炎日
1998年4月,瑞典Lund University举办了由世界各国70多名风湿科、骨科、骨质疏松、创伤学及理疗与康复专家参加的研讨会,会上Lars Lidgren教授提出将2000-2010年定为“骨与关节的十年”。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日内瓦正式在全球启动此项活动,并于2003年起将每年的10月12日定为“世界关节炎日”,通过设定不同的主题来提醒人们重视对关节炎的防治,减少因关节炎导致的劳动力丧失。
参考资料
骨关节炎(OA).默沙东诊疗手册.2023-10-07
osteoarthritis.ICD-10 Version:2019.2023-10-07
骨关节炎.用于死因与疾病统计的ICD-11.2023-10-07
骨关节炎.世界卫生组织.2023-10-07
目录
概述
命名
分类
根据病因分类
原发性骨关节炎
继发性骨关节炎
根据受累关节数目分类
根据受累关节的部位分类
病因
诱发因素
危险因素
不可控因素
可控因素
发病机制
流行病学
患病率
人群分布
地区分布
病理生理学
软骨
软骨下骨
滑膜
临床表现
手OA
膝OA
髋OA
足OA
特殊类型
全身性OA
侵蚀性炎症性OA
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
快速进展性OA
检查诊断
诊断原则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MRI
CT
彩超检查
实验室检查
鉴别诊断
类风湿关节炎
强直性脊柱炎
感染性关节炎
痛风性关节炎
假性痛风
治疗
治疗原则
基础治疗
健康教育
运动治疗
低强度有氧运动
关节周围肌肉力量训练
关节功能训练
物理治疗
行动辅助支持治疗
临床治疗
药物治疗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NSAIDs)
镇痛药物
关节腔注射药物
缓解OA症状的慢作用药物
抗焦虑药物
中药
手术治疗
关节软骨修复术
关节镜下清理术
截骨术
人工关节置换术
其他治疗
关节松动治疗
按摩、针灸
心理治疗
预防
预后
历史
中医对骨关节炎的认识史
西医对骨关节炎的认识史
公共卫生
世界卫生组织相关举措
中国“健康骨骼”行动
相关文化
世界关节炎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