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菌群,人体肠道的正常微生物,如双歧杆菌,
乳酸杆菌等能合成多种人体生长发育必须的维生素,如B族维生素(维生素B1、B2、B6、B12),
维生素k,
pp、
维生素B5等,还能利用
蛋白质残渣合成
必需氨基酸,如天冬门氨酸、
L-苯丙氨酸、氨酸和
Thr等,并参与
糖类和蛋白质的代谢,同时还能促进铁、镁、锌等矿物元素的吸收。这些营养物质对人类的健康有着重要作用,一旦缺少会引起多种疾病。
人体肠道内
寄生着10万亿个细菌,它们能影响体重和消化能力、抵御感染和自体
自体免疫性疾病的患病风险,还能控制人体对癌症治疗药物的反应。
简介
人的胃肠道内寄居着种类繁多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称为肠道菌群。肠道菌群按一定的比例组合,各菌间互相制约,互相依存,在质和量上形成一种
生态平衡。
肠道菌群,通过各种激素对
宿主所消耗的营养物质做出反应,也对寄主的状态做出反应。它们还能产生用于对人体内系统发出信号的化合物,包括神经递质(如
γ-氨基丁酸)、氨基酸(如
酪氨酸和
色氨酸,色氨酸可以被转换成控制情绪的分子、
多巴胺和5-羟色胺)以及其它许多物质。
分类
根据可培养细菌的数量分类在肠道菌群中,可以培养到的细菌有400余种,依据其数量多少可以分为主要(优势)菌群(predominant microflora)和次要菌群(sub—dominant microflora)。
①主要(优势)菌群:指肠道菌群中数量大或
种群密集度大的细菌,一般在10~10cfu/g以上,包括
拟杆菌属、优杆菌属、双歧杆菌属、瘤胃球菌属和
梭菌属等专性
厌氧菌,通常属于原籍菌群。优势菌群是对
宿主发挥生理功能的菌群,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菌群的功能,决定着菌群对宿主的生理病理意义。
②次要菌群:数量在10~10cfu/g以下,主要为
需氧菌或
兼性厌氧菌,如
大肠杆菌和
链球菌等,流动性大,有潜在致病性,大部分属于外籍菌群或过路菌群。
乳杆菌属在数量上归为次要菌群,在回肠中含量较高,但是其具有较为重要的功能,因此在功能上归属于优势菌群。
优势菌群与微生境的特征密切相关,以
厌氧菌为主的优势菌群,一般生存在清除
速率较低、营养丰富的微生境,如
放射性肠炎,所以菌群密集度和多样性高;而兼性或需氧菌群一般生活在清除速率高的微生境,如
小肠近端,其菌群密集度和菌群多样性较低,由于菌群密集度低,很难称得上是“优势菌群”;在酸性微生境中,耐酸、产酸的细菌成为优势菌群。微生境的改变,可使菌群中的优势菌群发生替换,如便秘时大便优势菌群主要是革兰阴性厌氧菌,慢性腹泻时常见革兰阳性杆菌为优势菌群,而在严重急性腹泻时大便中的优势菌群为致病性细菌或某些兼性/需氧细菌。在肠道中,尽管专性
厌氧菌是主要菌群,占据优势,但这些菌群又依赖于
需氧菌或
兼性厌氧菌等次要菌群的存在,因为后者在增殖过程中消耗
氧气,保证前者的生长条件。一个生理性组合的肠道菌群是有益的,而病理性组合的肠道菌群是有害的。
人体肠道内的微生物中,超过99%都是细菌,存活着数量大约有100兆个,有500~1000个不同的种类。这些数目庞大的细菌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大类:
有益菌、
有害菌和中性菌。
有益菌,也称之为
益生菌,主要是各种双歧杆菌、
乳酸杆菌等,是人体健康不可缺少的要素,可以合成各种
维生素,参与食物的消化,促进肠道蠕动,抑制致病菌群的生长,分解有害、有毒物质等。
有害菌,数量一旦失控大量生长,就会引发多种疾病,产生致癌物等有害物质,或者影响
免疫系统的功能。
中性菌,即具有双重作用的细菌,如
大肠杆菌、
肠球菌等,在正常情况下对健康有益,一旦增殖失控,或从肠道转移到身体其他部位,就可能引发许多问题。
人体的健康与肠道内的
益生菌群结构息息相关。肠道菌群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通过个体的适应和
自然选择,菌群中不同种类之间,菌群与
宿主之间,菌群、宿主与环境之间,始终处于
动态平衡状态中,形成一个互相依存,相互制约的系统,因此,人体在正常情况下,菌群结构相对稳定,对宿主表现为不致病。
有研究指出,体魄强健的人肠道内
有益菌的比例达到70%,普通人则是25%,便秘人群减少到15%,而癌症病人肠道内的益生菌的比例只有10%。
正常菌群
正常菌群对人体有益无害,而且是必须的。正常菌群是由相当固定的细菌组成,有规律地定居于身体一些特定部位,成为身体的一个组成部分。正常菌群数量是巨大的,大约为10的14次方左右,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通过个体的适应和
自然选择,正常菌群中不同种类之间,正常菌群与
宿主之间,正常菌群、宿主与环境之间,始终处于
动态平衡状态中,形成一个互相依存,相互制约的系统,因此,人体在正常情况下,正常菌群对宿主表现不致病。
过路菌群
过路菌群又称外籍菌群,是由非致病性或潜在致病性细菌所组成,来自周围环境或宿主其它生境,在宿主身体存留数小时,数天或数周,如果正常菌群发生紊乱,过路菌群可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引起疾病。
分布
概述
人类健康的基础就是平衡,平衡包括:
营养平衡:每天摄取的
蛋白质、脂肪、
糖类、
维生素、抗物质、
膳食纤维等。
酸碱平衡:正常ph值为7.35~7.45,肠道和
阴道为酸性。
体温平衡:正常的体温一般在36.5
摄氏度到37.5摄氏度。
在营养、酸碱、还是体温失衡的情况下,首先失衡的必定是菌群失衡。人体中95%左右的细菌存在于肠道,达数十万亿,尤其在大肠中,它们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是互相制约、共存的。
胃内细菌浓度\u003c10 3 CFU/ML(CFU即
菌落 forming unit
菌落形成单位)。
远段回肠,
厌氧菌的数量开始超过
需氧菌,其中
大肠杆菌恒定存在,厌氧菌如
拟杆菌属、
双歧杆菌属、梭状芽胞杆菌属,都有相当数量。
在
回盲瓣的远侧,细菌浓度急剧上升,结肠细菌浓度高达10.11 ~10.12 CFU/ml,细菌总量几乎占粪便干重的1/3。其中厌氧菌达需氧菌的10.3 ~10.4 倍。主要菌种为粪杆菌属、双岐杆菌属和
真杆菌属。
肠道菌群分类
肠道菌群分为三大类:
有益菌:对人体有益的活性微生物(以乳酸菌、双歧杆菌、酵母菌为代表)。
中性菌:中性菌是偏向数量较多的菌种队伍,它会随着身体的状况变化而变化,细菌属性也会发生变化。(比如说:如果有益菌的数量大于
有害菌时,中性菌会跟随有益菌的队伍,它就对身体有益,相反,就会跟随有害菌的队伍,就会对身体不利)。
有害菌:容易对身体引起疾病的发生。(最有代表的就是
产气荚膜杆菌) 。
生理功能
正常菌群有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
1、如菌群之间生物的拮抗作用,正常菌群在人体某一特定位粘附,定植和繁殖,形成一层
生物膜屏障。通过拮抗作用,抑制并排斥过路菌群的入侵和群集,调整人体与微生物之间的平衡状态。
2、免疫作用,正常菌群能刺激
宿主产生免疫及清除功能。
3、排毒作用,如
双歧杆菌能使肠道过多的
革兰氏阴性杆菌下降到正常水平,减少
内毒素的吸收。
4、抗肿瘤作用,能降解、清除体内的致癌因子,激活体内的抗肿瘤
细胞因子等。
5、抗衰老作用等。
肠道菌群对人体还有营养作用,如
糖尿病、
高血压、
高脂血症等。B族
维生素和非
必需氨基酸对人类的毛发具有重要的作用,当缺少这些营养元素,会导致头发脱落或毛发发黄、发叉,容易折断等现象。
如果有害菌菌群“胜利”了,肠内黏膜粗糙,血液不流通而呈
栗色。
1、排泄不顺畅,肠内囤积粪便
为帮助排便,粪便的软硬程度要适中,但不健康的肠则因
膳食纤维的不足,导致粪便囤积大肠,无法顺利排泄;又或者是因坏菌的繁殖引起细菌感染,而产生
腹泻的发生。
2、蠕动过快或太慢
肠不健康,可能会影响肠的蠕动速度过快或太慢,妨碍粪便顺利排出。粪便更会因此变太硬或太稀,最终导致便秘,肠道中过路菌群更因此加速繁殖,如此恶性循环下去。
3、产生有害物质
不健康的肠道是坏菌繁殖的绝佳场所,大量的坏菌会导致阿摩尼亚,
硫化氢及
3-甲基吲哚等有害物质的产生。这些物质不但是恶臭屁的来源,更会加速肠壁的老化,产生导致癌症的物质,成为
大肠癌的发病根源。
4、再次地吸收对身体有害的物质
有害物质不会乖乖地待在肠内,它会随着肠的吸收而跟着
血液循环全身,引起疲倦、肌肤干燥、头痛、呕吐等身体不适,会发生恶臭的物质更会经由血液,透过嘴巴或身体而散发出来。
不健康的肠内,乳酸菌等好菌的量会变少,肠内呈碱性。另外,因坏菌所产生的有害物质使肠壁所具有的免疫功能下降,导致肠内杀菌作用变弱,细菌或
病原菌更容易侵入。
微生态平衡
人类与微生物之间的
动态平衡称为微生态平衡,影响其微生态平衡的因素有外环境因素,也有
宿主因素,外环境主要是通过改变宿主的生理功能产生的,如正常菌群,通过产生
细菌素,抗生素和其
代谢产物,以及争夺营养,空间争夺以阻止过路菌群入侵,保持自身的稳定性。生态平衡时,可以保持宿主的正常生理功能,如营养、免疫、消化等。生态失调可因慢性病,癌症,手术,辐射感染,抗生素不合理应用等引起。
对肠内微生态失衡者,可以多进食含
膳食纤维的
碱性食物,也可以补充微生态制剂如生态活菌素、
双歧杆菌或者
水苏糖等,更好的调节肠内微生态的健康。
肠道与健康
健康从肠开始
消化道系统是人体唯一一条两头开放与外环境相通的管道,起从口腔终至
肛门,全长 8 -10 米。而肠道是消化器官中最长的管道,是最重要的消化吸收器官,是食物的“精细化工厂”。人体所需的七大营养素脂肪、
蛋白质、
糖类、
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水分全部由消化道加工完成,其中90%的营养由肠道吸收。因此,生命科学家把肠道系统称为“人体的加油站”和“
发动机”。因为消化道是两端都与外界相通的“原料精细
加工厂”,各种有害微生物很容易长驱直入,寄居于肠腔。据统计,人体中99%的毒素、84%的致病菌是从肠道进入的,近80%的细菌在肠内。因此,
消化道又是人体最大的细菌库。在人的一生中,95% 以上感染性或内源性疾病都直接或间接与消化道有关。一旦肠道有病,就可能会引起消化吸收障碍,以及便秘、
腹泻、
痤疮等一系列相关症状。肠道不但是消化器官,也是人体中最大的免疫器官。肠道内部的双歧杆菌等
有益菌及肠道本身的结构和功能可构成强大的生物学屏障及黏膜
免疫系统,致使
有害菌和病毒很难突破防线进入机体内部,从而提高人体的整体免疫力。
万病源于肠道
粪便可以反映我们的身体健康状况,我们应该舍弃“大便是脏东西”这种传统观念,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大便的颜色、气味、硬度、形状都可以让我们从中了解体内的状况。1)颜色:像婴儿般的黄色大便最理想。婴儿的大便是黄色,大多数的人一到了成年,因为饮食习惯的改变,经常进食肉类、多脂肪食物,导致大便变成黑色或褐色,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这样,如果饮食得当,随着年龄的增长,大便也不会变成黑色。黑色或褐色的大便是一种警讯,但也不必慌慌张张地上医院,只要尽可能减少辛辣、
上火的食物,摄取偏酸性的食物,使大便呈现黄色即可。可是,如果排出来的大便比平常还要黑,或呈紫色,就必须特别注意,有可能是胃或肠出血或其它疾病,这就需要就医了。2)气味:就像大人的大便并非黑色或褐色的一样,大便臭也不是理所当然的事。比方婴儿的大便就有甜酸的气味,绝对不是臭的。大便气味中会产生类似粪便恶臭的是
吲哚、
3-甲基吲哚。这是
蛋白质被肠内细菌分解所形成的物质。换句话说,如果在饮食方面偏向口味重的,而摄取大量的高蛋白质时,大便就会变得很臭。大便有时还会发出奇怪的气味,尤其需要注意由
腹泻便所产生的特殊气味。比方大便发出一股刺鼻的酸味,可能是肠内异常发酵(即所谓发酵性
消化不良)引起的。此外,如果拉出的腹泻便有一股烧焦味,有可能是
小肠机能减低所引起的消化不良;带有腥味的焦油状大便,表示
消化系统有出血的情况,而且出血量相当多。如果从水状、泥状的腹泻便中,产生肉或鱼的腐臭味,可能是大量的血液或黏液被分解而排出肠外的缘故。总之,大便的气味是检查肠子健康的测量计。有特殊气味时,应该特别注意。3)硬度:决定大便的硬度,是大便中所含的水分比率,普通的大便含有70%~80%的水分。水分超过80%的就是软便,亦即相当于半膏状、泥状的
腹泻便;如果水分高达90%以上,大便就会呈水状。若是便秘,水分的含量就低于70%,大便呈圆滚状或坚硬状类型。4)形状:在大便的各种形状中,基本上便秘时排出的大便是圆滚状、坚硬状;腹泻时排出的大便是半膏状、泥状或水状;健康状态最佳时,排出的大便是香蕉状。
健康肠道调养
肠道调养的根本途径,是身体健康的必要条件,就是增殖肠道益生菌数量,通过肠道益生菌的竞争性作用,抑制肠道病菌和病毒的生长。我们需要每天摄取一定量的优质
益生元(比如
低聚异麦芽糖),每天15g,坚持2周以上,从而保证肠道益生菌的增殖。除了用异麦芽低聚糖调养肠道,增殖肠道益生菌,抑制病菌病毒生长外,还应注意饮食、作息等日常护理。(1)饮食注意事项a.少吃多餐,避免过饱或过饥;b.吃易消化的,含足够的热量,
蛋白质和
维生素的食物,如
稀饭,细面条,牛奶,软米饭,豆浆,菜等;c.为避免
大便干燥,还需常吃些
琼脂,香蕉,蜂蜜等能润肠的食物;d.禁吃对溃疡面有刺激的
过氧酸和过甜的食物,如辣椒,生葱,生蒜,浓缩
果汁饮料,咖啡,酒,浓茶等。(2)注意休息,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想要健康的身体,都应该注意保持规律作息,以保证肠道得到良好的修复。人体会根据
生物钟来修复肠道,而作息和饮食不规律都会影响这个过程,进而影响肠道健康和肠道功能的正常发挥。例如,睡眠时段是肠道的重要修复期。如果晚上进食过多(会加重肠道负担),或者经常熬夜,都会影响肠道修复。肠道的作用及其对人体健康的意义1.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加油站。人体所需的7大营养素,90%以上均由
消化道加工完成。2.肠道是人体最大的排污厂。90%以上的毒素由肠道排出体外;人一生平均排出4000公斤以上的粪便。 3.肠道是人体最辛苦的器官。肠道一生平均处理20多吨食品和3万公升液体。4.肠道是人体最大的疾病防御堡垒。肠道可以看做是由口到
肛门的一条管子。这个管道是对外界环境开放的,外界的细菌、病毒和毒素,很容易入侵肠道。为了抵御经口进入的大量致病菌的侵袭,人体70%以上的
免疫细胞都位于肠黏膜内,其所含的
淋巴细胞数量远高于其它淋巴组织。
肠道健康问题现状
1.据《2012年中国卫生统计摘要》显示,2008年我国居民慢性病患病率排名中,胃肠炎和消化性
溃疡分别列第2位和第10位。另外,2008年我国城市医院住院病人前十位疾病中,消化系统疾病列第2位。2.全国癌症登记结果显示,我国
大肠癌发病率由2003年25/10万上升到2008年31/10万,而
广州市居民大肠癌发病率竟然突破45/10万!3.2011年我国死于癌症的患者中,死于肠癌(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的患者排在第三位。我国直肠癌发病率在逐年上升的同时,年轻化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其中,40-59岁已成为发病最集中的年龄段,而最年轻的患者只有10多岁,30多岁的患者也并不少见。一项调查显示,我国慢性便秘(主要是指慢性
功能性便秘)患病率为4%-6%;
广东省地区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高达15%-20%;儿童便秘也呈增长趋势,达到3%-8%。4.据
北京协和医院消化科某教授介绍,肠易激综合征在我国城市的患病率约为10.5%,在欧
美国家的患病率为10-20%,是继感冒之后的第二大常见疾病。在我国,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在消化专科门诊中就诊的比例达20%-50%。
常见影响因素
1.滥用抗生素和消炎药。人们在当感冒、咳嗽、拉肚子的时候,经常会使用抗生素或消炎药。这些药物在杀灭病菌的同时,也会杀伤肠道中的
益生菌,使得肠道菌群失衡(益生菌比例越来越少),影响肠道功能。 2.洗肠通便不当,伤肠毁肠。临床发现,含大黄、
决明、
番泻叶、
芦荟等成分的通便产品,长期服用会造成
电解质紊乱、
低钾血症、
维生素缺乏、肠道炎症,严重的可诱发
结肠黑变病等
癌前病变和神经源性假性梗阻。3.清肠减肥不当,肠道受伤。不少女性为了减肥瘦身,经常喝各种清肠
瘦身减肥茶,但由于产品作用机理“不健康”(如不少减肥茶都含有泻药成分,通过强力刺激肠道蠕动,达到“清
宿便排肠毒”的目的),长期使用反而导致肠道蠕动功能减弱,以及排便功能失常,以致一旦停用就无法排便,形成恶性循环。4.食品污染。食物在生产(如水源污染、有毒土壤、种养殖业中的药物滥用)和制作(如用
地沟油烹)中的种种污染,都直接危害肠道健康。5.不良饮食习惯。暴饮暴食、食无定时、高脂高热、煎炸烧烤、不洁饮食、频频应酬喝酒,都会加重肠道负担,并直接危害肠道健康。6.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环境中存在各种致病细菌和病毒,由于不注意饮食和个人卫生,很容易进入肠道,影响肠道和人体健康。7.工作压力和精神调节。工作或学习压力过大,情绪紧张、焦虑、压抑、易怒,容易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致使胃肠蠕动减慢,消化液分泌减少,出现食欲下降等
消化不良症状。8.不良生活习惯。频频加班、熬夜、不规律作息,容易出现
胃肠神经官能症现象和肠道微
生态环境失衡,进而造成肠道老化,疾病丛生。9.其他原因。如吸烟、喝酒、缺乏运动,都会影响肠道健康。人体微生态系统人体微生态系统包括口腔、皮肤、泌尿、胃肠道四个微生态系统。以肠道微生态系统最为主要、最为复杂。据估计,人体内的微生物总重量约为l271克,其中肠道1000克、皮肤200克、肺20克、口腔20克、其他部位31克,肠道微生物量占人体总微生物量的78%。另据统计,人体肠道内大约存活着100万亿个细菌。这些数目庞大的细菌,根据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可以分为三种:
有益菌(
益生菌)、
有害菌和中性菌。正如大多数人知道的,双歧杆菌、乳酸菌等都属于人体有益菌。而肠道菌群状况是随着年龄变化的,经研究发现,体内益生菌占总菌数的比率有逐年降低的趋势:婴儿时期高达99%;青少年时期保持在40%左右;中年时期降至10%,开始出现体衰多病的迹象;60岁以后仅存1%~5%,频频发生严重疾患。肠道中的有益菌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反映一个人健康状况的晴雨表。在世界著名长寿之乡日本
山梨县和中国的长寿之乡广西
巴马瑶族自治县,科学家对长寿老人进行粪便菌群研究后,发现长寿老人肠道菌群结构接近于年轻人。当地人长寿的原因,除了气候环境和生活方式之外,还有就是他们的肠道有足够多的
有益菌。因此,维持肠道菌群平衡,尤其是维持肠道
益生菌的数量,是保证整个人体健康的关键。益生菌益生菌,源于
希腊语“对生命有益的细菌”。益生菌通常是定植于人体肠道内,能产生确切健康功效的活性有益微生物的总称。1994年在
德国召开的国际微生态学术讨论会上,将益生菌定义为:“益生菌是含活菌和(或)死菌,包括其组分和产物的活菌制品,经口或经由其它粘膜途径投入,旨在改善粘膜表面处微生物或酶的平衡,或者刺激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机制”。通俗来说,益生菌就是对人体有益的细菌。人体、动物体内有益的细菌或真菌主要有:
双歧杆菌、乳酸菌、
丁酸梭菌、
嗜酸乳杆菌、酵母菌等。
益生元益生元是这样一种物质:它是一种膳食补充剂,通过选择性的刺激一种或几种细菌的生长与活性,而对寄主产生有益的影响,从而改善
宿主健康。对人体来说,优质的益生元,在通过
消化道时,大部分不被人体消化,而是被肠道菌群吸收。最重要的是,它只是增殖对人体有益的菌群(
益生菌),而不是增殖对人体有潜在致病性或腐败活性的
有害菌。通俗来说,益生元就是人体益生菌的“养料”。例如,立健的
有效成分是
低聚异麦芽糖,这就是一种优质的
益生元。和便秘的关系一个健康的肠道是和里面有益的肠道菌群密不可分的。在健康条件下,肠内菌群中的
有益菌占优势,其代表如
双歧杆菌、
乳杆菌属等。正常粪便含有70—80%的水分,这些水分的保持就得益于肠内菌群的附着和存在。所以维持身体的健康,保持肠内有益菌占优势是十分必要的。如果在肠道中没有肠道菌群(比如吃了抗生素把肠道菌群大部分都杀死了),粪便中也就没有了菌群和水分的完美结合,粪便又干又硬,便秘就在所难免了。分布健康人的胃肠道内寄居着种类繁多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称为肠道菌群。在人类胃肠道内的细菌可构成一个巨大而复杂的生态系统,一个人结肠内就有400个以上的菌种。从口腔进入胃的细菌绝大多数被
胃酸杀灭,剩下的主要是革兰氏阳性
需氧菌。胃内细菌浓度\u003c103CFU/ML(CFU即
菌落 forming unit
菌落形成单位)。
小肠菌群的构成介于胃和结肠之间。近端小肠的菌丛与胃内相近,但常能分离出
大肠杆菌和
厌氧菌。在远段回肠,厌氧之间。近端小肠的菌丛与胃内相近,但常能分离出大肠杆菌和厌氧菌。
最新研究
法国
鲁昂大学的研究人员2012年12月研究发现,胃肠道细菌具有控制
宿主的食欲的作用。此项研究的研究报告发表在了最新一期的《细菌学》杂志上。此项研究的负责人维克•诺里斯(Vic Norris)说:细菌能够合成神经内分泌激素,这使我们认为肠道内细菌由一个群落组成,在该群落内形成的一个微生物器官能够与哺乳动物体内支配胃肠道的
中枢神经系统发生相互作用。支配胃肠道的
神经系统被称为“肠道神经系统”,它包含大约5亿个
神经元。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细菌通过影响它们寄主的信号通路可能引发癌症、代谢综合征、
甲状腺病变等疾病。而根据最新的这项研究,它们甚至通过影响
多巴胺和肽类来控制寄主的食欲。
期刊《生物学论文集》(BioEssays)的一项荟萃分析中,来自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和
新墨西哥大学的研究者们得出结论,这些微生物群可以通过
迷走神经影响其
宿主的进食模式。迷走神经是一条从脑延伸到肠道的神经,微生物群喜欢和它“戏耍”。
肠道菌群操控宿主的饮食模式是为了生存和繁殖,也是为了消灭隔壁的微生物竞争对手。肠道是这些细菌的战场,操纵宿主的脑以使其摄取特定的食物是它们的主要武器。有时候它们甚至会因为令宿主吃下有害的食物而危及宿主。研究已经发现,肠道菌群不够多样性(也就是说一种细菌凭借对脑的操控杀光了其他细菌)的人更容易肥胖。
论文强调肠道菌群并不是肥胖的唯一因素,不过作者们确实发现一些研究表明,微生物群可能具有传染性,包括那些造成过度进食的细菌。
那我们为什么不能马上用一堆抗生素给我们肠道里的那些细菌来个种族灭绝?好吧,论文是这样解释的:这些微生物群具备“营养摄取和免疫发展”等重要功能,也就是说它们为我们提供
维生素和矿物质,并且建立我们的
免疫系统,以此作为居住在我们体内的回报。这些微生物群还帮助
宿主消化特定食物。生活在日本的人有一种特殊的细菌帮助他们消化海藻。非洲一些食用高粱秆的儿童拥有能帮助他们消化
纤维素的细菌。
不过幸运的是,通过相对简单的饮食习惯改变,每个人的微生物群也都很容易得到控制。
如果你担心你的微生物群构成,请了解通过饮食改变它或许仅仅需要几分钟——这是你肠道里的微生物群演化所需的时间,长也不过24小时——这是饮食发生改变后肠道菌群自我重建所需的时间。改变你肠道里的细菌或许有助于改变你的饮食习惯,反之亦然。
“因为人们可以很容易地利用
益生元、
益生菌、抗生素、粪便移植和饮食改变来操控微生物群,对于肥胖和不健康饮食等难以通过其他方法解决的问题,改变微生物群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易于操作的解决方案。”作者们在一份声明中写道。
除了能让生活更加健康,“针对微生物群采取行动还有可能防治包括肥胖、
糖尿病乃至胃肠道癌症在内的多种疾病,”阿克提匹斯说,“对于微生物群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性,我们只不过刚刚开始了解到冰山一角。”
2022年4月27日,《自然》杂志发表一项最新研究成果,中国科学家在国际农业动物领域首次发现
宿主基因组中影响肠道菌群组成的因果突变,并系统阐明了其作用机理。这对于从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出发培育节粮型和快长型生猪新品种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2022年7月2日消息,缺席的肠道微生物可能会影响人类的健康。
2022年11月4日消息,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
姜长涛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了人类肠道菌群可以有效降解肠道
尼古丁,为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与方向。
2022年11月9日,据光明网消息,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左涛研究员团队在《柳叶刀·微生物》上发表综述,揭示肠道菌群对人体健康和肠道
稳态的重要作用。
健康联系
引发肥胖
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
赵立平领导的一项研究显示,肥胖可能由细菌感染引发,而不是过度饮食、锻炼太少或者是遗传因素,这可能对公共健康体系、医药行业以及食品制造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世界各地科学家研究了8年之后,中国的这一发现解释了肠道细菌和肥胖之间的联系。开展这一研究的
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团队的赵立平教授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这是证明细菌导致肥胖的最后一个此前缺失的证据。”科学家找到了与肥胖有关的人类细菌,并将其喂给老鼠,将它们的体重增加与没有喂细菌的老鼠进行比较。尽管后者得到高脂肪食物喂食,并被阻止锻炼,却没有出现肥胖症状。
与该项目没有联系的其他学者,很快对潜在影响发表了评论。
杜伦大学(Durham University)生物学讲师戴维·文考夫(David Weinkove)教授说:“如果肥胖是由细菌导致的,那么它可能是传染性的,可能来自一些不明环境因素,或者来自父母。到头来它可能与行为无关。”文考夫认为,赵教授的研究为肥胖介入治疗开辟了道路,可能开发出药物来进行治疗。
自身免疫
来自多伦多病童医院的研究人员发现,生命早期接触胃肠道细菌可帮助
小鼠预防自身免疫性疾病。这项研究还揭示了相比于男性,女性
多发性硬化症、
类风湿性关节炎和
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风险更高的原因。相关论文发表在1月17日《科学》(Science)杂志上。
该研究首次鉴别了饲养于相同环境中的雌
雄性小鼠正常肠道微生物之间的差别,并证实将雄性肠道细菌转移到高遗传风险的
雌性体内可以预防自身免疫性疾病。
第二个意外发现是,揭示了肠道微生物治疗对于性激素的影响。当年轻的雌性小鼠接触到来自成年雄性的正常肠道微生物时,它们的睾水平升高。随后科学家证实,这一激素对于肠道微生物治疗预防这一疾病至关重要。发现动物的性别决定了它们的肠道微生物组成,且这些微生物影响了性激素水平,而激素转而调控了一种免疫介导性疾病。
血压调控
一项研究发现,通过对两个主要的短链脂肪酸(SCFAs)受体——嗅觉受体78 (Olfr78)和Gpr41起作用,肠道微生物群产生的短链脂肪酸(SCFAs)可能在调控血压方面起到作用。Jennifer L. Pluznick及其同事发现,Olfr78在肾脏中表达,并且会响应短链脂肪酸(SCFAs),特别是响应丙酸盐,而介导
肾素分泌。当给
小鼠提供丙酸盐的时候,它们的血压会出现幅度大而迅速的基于剂量依赖的下降,而敲除了Olfr78 的小鼠对这种效应特别敏感,这提示Olfr78的正常功能是提高血压并对抗短链脂肪酸(SCFAs)的
低血压效应。相比之下,缺乏Gpr41基因的小鼠对丙酸盐没有低血压响应,而这个剂量导致了野生类型的小鼠的强烈低血压响应,这提示Gpr41参与到了对丙酸盐做出响应降低血压。通过给予抗生素而减少Olfr78被敲除小鼠的肠道微生物群
生物质导致了它们的血压增加,这提示肠道微生物群制造的丙酸盐通过Olfr78受体调控血压。这组作者提出,研究肠道微生物群和
肾脏心血管系统的串扰可能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治疗
高血压。
治疗过敏
早期的微生物接触、刺激可影响机体的
免疫系统发育。肠道菌群通过促进肠免疫系统发育、诱导T
细胞分化等多种途径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使之处于平衡状态,从而避免或减少免疫相关疾病的发生。过敏性疾病的发生与机体自身免疫系统发育不全、免疫调控机制不完善有关,而肠道菌群可影响机体免疫系统且过敏患儿体内菌群分布较健康儿童有差异,提示肠道菌群与儿童过敏性疾病的发生相关。有研究报道益生菌对过敏性疾病的防治有积极意义,为过敏性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途径。
对抗癌症
美国和法国的科研人员2013年12月发现,肠道菌群还能控制人体对癌症治疗药物的反应。
法国
巴斯德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美国期刊《科学》上报告说,常用于癌症化疗的药物
环磷酰胺能够破坏肠道黏液层,让肠道细菌进入
循环系统,其中一些到达脾和淋巴结的细菌能促进形成
免疫细胞,而后者会攻击
癌细胞。但当研究人员用抗生素杀死实验鼠的肠道细菌后,环磷胺间接促生免疫细胞的能力会大大降低。
《科学》同期发表的美国国家癌症研究院的另一项研究显示,科研人员选取正接受化疗、存活率为70%的癌症实验鼠,并用抗生素杀死其肠道细菌。结果导致这些实验鼠摄入的化疗药物不再起作用,它们的存活率在两个月后下降到20%。
研究人员测试了一种用来治疗
大肠癌的药物
奥沙利铂。在测试对象的肠道细菌状态理想时,这种药物的效果最佳。但当使用抗生素杀死肠道细菌后,奥沙利铂的药效大打折扣。
一般而言,医生经常需用大量抗生素为癌症患者预防感染,但研究发现,抗生素可能会影响抗癌药的疗效。这两项研究还显示,对于不同的抗癌药,助它们一臂之力的肠道细菌种类也不同。而此前得研究发现,某些种类的肠道细菌还可能促进肠癌发生,不可盲目地补充肠道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