谟武村,隶属于
南平市顺昌县,1986年扩建,出了不少历史名人。
村情概况
【谟武村】
顺昌县不少历史名人出自谟武,留下诸多史迹史事。1933年,彭德怀、滕代远等老一辈革命家率领
中国工农红军曾进驻谟武,留有遗址迹。
谟武文苑初建于1986年春,几经扩建,现有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其特点是:
古代文化集萃文苑设有立雪堂、二贤堂、立雪亭、晦翁书斋和廖刚文化研究会。并展示
朱熹、
游酢、
杨时、
廖刚、
廖德明等古代先贤的道德思想和治学风范。文苑文物室陈列着石器时代以及宋元明清以来的各种文物,其中有游酢庙铁铸钟、朱子祠碑、明代木雕龙舟头、
清代护林碑及五位历史名人的家传族谱。
现代文明创新,文苑树有四榜:成才榜、好样榜、能人榜、功德榜。以此四榜教育激励村民,形式了“尊师重教、崇尚科学、热爱家乡、求实创新、开拓进取”的文明新风。
思亲庐里22个版面,近200幅照片及当年插队知青生活、生产中所用过的工具等,记载着69年风华正茂的
福州市青年怀着满腔的热情,上山下乡到谟武农村这广阔天地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与农民结成了深厚的情谊的情景。忆往昔,当年的“再教育”历历在目,如今第二故乡寻梦,成为他们一生难解的情结,谟武的建设与发展,成为他们关注的热点。
文苑编辑室存有《谟武村卷》、《谟武村卷续集》、《高峰文集》,分别问世于1990年10月、1993年8月和1999年11月,“开全省民间文学集成村卷之先河”。
活动多姿多彩文苑设有六室、两展、两校、一亭、一园等文娱、休闲场所,每日开放,为村民服务。
每年
元宵节开展“桃枝喝彩”活动,烧火堆、讲故事、猜谜语、打山歌、唱小调;每年
端午节开展龙舟竞渡活动,两艘大龙舟在彩船指引下,在锣鼓声与两岸吹呼声中,你追我赶,异常激烈;每年
春节开展舞龙灯活动,10O多人的龙灯队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挨家挨户给村民拜年,并且到元坑、进
顺昌县、上高塘,祥龙飞舞,贺喜迎春。
1996年文苑被南平市委、市政府定为“
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基地”,2001年文苑被福建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授予全省文化工作先进单位称号。“程门立雪”谟武历史上曾有过辉煌的商业繁荣史。由于水运发达,
明朝之前,谟武是闽西北的物资集散地之一,全村有三街十三里坊,二百余家商店,而人口最多时达三万余。《顺昌邑志》里载:顺昌有四街,谟武为四街之一,当时的谟武笋行、纸行、茶行、织布行林立。织布的繁荣景象,甚至可以抗衡江南一带远销而来的货品……
今年三十多岁的小游,至今还清楚地记得,自己童年时代的夏天,在村口的金溪里戏水的情景。“听老人家说,古时的谟武,十三里坊的青石板街道全部通过码头直插到金溪里,在我童年时,还有四个保存完好的古码头,全部是光滑的大石垒成,现在想来,当时的古码头在黄昏下,有说不出的古典美感!”
古时谟武经济的发达必然促进文风的鼎盛。宋时期,以“程门立雪”而闻名全国的两位宋代理学家
杨时、
游酢,曾因为在谟武村长期讲学与生活过,至今仍是这个古村的文化偶像。经济繁荣后,文化传承下来了,而且由于聚集了众多的文人,谟武村甚至从
南宋以来,成为一些
南平市大儒或名臣的最后居地。如今,村中主要姓氏杨、游、廖、叶皆为宋、明大儒或名臣后裔。杨、游二姓分别为宋代理学大师杨时、游酢之后;
廖姓为刚正不阿,不与
蔡京、
秦桧之流合污的
宋朝名儒
廖刚之后;
叶姓则为明代清廉之官叶宗远之后。
“程门立雪”的尊师典故发生在
洛阳市,却在东南一隅的谟武成为一种延伸的力量,成为流淌在这个小村千年的文化血液,并招引着这个村子里的一代又一代的学子通过诗书改变自己的命运……
如今,为纪念曾在这里讲学与生活过的
游酢,谟武村每年举行“祭游酢公”民俗文化活动。活动按古礼仪分为
春秋二祭,春祭在农历正月十四举行,秋祭在农历九月二十八举行。
自然资源
全村有耕地总面积204.00亩(其中:水田146.00亩,旱地58.00亩),人均耕地1.17亩,主要种植粮食、蚕桑等作物;拥有林地130.00亩;水面面积2.00亩,其中养殖面积2.00亩;其他面积137.90亩。
基础设施
该村截止2006年底,已实现通路、通水、通电、通电视、通电话。全村35户全部通自来水。有35户通电,有30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30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85.71%和85.71%);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25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10户(分别占总数的71.43%和28.57%)。
该村到乡镇道路为柏油路;进村道路为
水泥路;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的路面;大丽高等级公路从村内经过,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3.00公里。全村共拥有拖拉机2辆,摩托车3辆。
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12户;装有
太阳能农户3户;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12户。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204亩,有效灌溉率为100 %,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146.00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83亩。
该村到2006年底,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3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3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29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农村经济
该村200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08.07万元,其中:
种植业收入11.00万元,占总收入的 10.18 %;畜牧业收入19.00万元,占总收入的 17.58%(其中,年内出栏
肉猪143头,
肉牛20头,
肉羊0头);
渔业收入1.00万元,占总收入的 0.93%;第二、三产业收入72.00万元,占总收入的 66.62 %;。农民人均纯收入1,954.00元,农民收入以二三产业、畜牧业为主。
特色产业
该村的主要产业养殖业,主要销售往本县。2006年 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15.58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 14.42%。该村目前正在发展生猪、蚕桑特色产业。
人口卫生
该村现有农户35户,共乡村人口177人,其中男性87人,女性90人。其中农业人口175人,劳动力95人。该村以
汉族为主(是汉族、
白族、
纳西族族混居地),其中汉族170人、白族5人、纳西族2人。
到2006年底,全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175人(人员名单附后),参合率 100 %。
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镇(乡)卫生院,距离村委会卫生所3公里,距离镇卫生院3公里。
文化教育
该村小学生就读到三合小学,中学生就读到义朋中学。该村距离小学校3.00公里,距离中学3.00公里。目前该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21人,其中小学生13人,中学生8人。
村务公开
该村到2006年底,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34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176.00亩。已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农村财务管理实行委托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并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主要以粘贴公告、黑板报方式公开。
基层组织
该村设党小组1个,党员总数5人,党员中男党员2 人,女党员3人。
发展重点
该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
1、由于经济落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治理难以开展,机械化程度低,农业抗风险能力弱,农业效益低下;
2、由于与丽江
古城区七河乡用水矛盾突出,稍有不慎就导致双方冲突,为社会稳定埋下不和谐因素;
3、基层组织建设薄弱,农村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
该村今后的发展思路和重点是:
1、借助我村区位优势,依托传统砖瓦烧制,正确引导、安全生产、合法开采、规模化经营,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2、抓好支柱产业的培植,大力发展畜禽养殖业,扩大生猪养殖规模,争取五年内生猪养殖达1000头以上;
3、大力发展栽桑养蚕技术,积极发展蚕桑业,把可利用之地全部发展成蚕桑,来增加农民的收入。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