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天空》是由
傅东育执导,阿来担任编剧,
拉旺罗布、
阿旺仁青、
索朗卓嘎、杨雪、
多布杰主演的历史电影,于2014年4月15日在中国上海上映,该片是我国影史上第一部全藏语对白的影片。
该片讲述了旧
西藏自治区世袭贵族的少爷丹增和旧西藏农奴制中最下层的家奴
普布在西藏和平解放前上世纪四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发生的恩怨情仇,借人物事件反映这段时期在历史浪潮的冲击下西藏地区农奴制的变革与人们思想的蜕变。
该片于2013年获得
第15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少数民族题材影片奖,2014年获得第17届
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频道传媒大奖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影片等六项大奖,2015年获得
第3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摄影和最佳音乐奖。
截至2023年9月27日,《西藏天空》国内累计票房达935万元。
剧情简介
这是一个关于两个
西藏自治区年轻人的故事,一个是庄园主丹增(
阿旺仁青饰),另一个是农奴普布(
拉旺罗布饰)。丹增和普布都是在同一个庄园里成长起来的,因为出身和地位的差距,两人的关系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相交甚好的朋友到敌人。
两人在少年时期即为彼此的玩伴,小普布一心保护小少爷,而小少爷也救了小普布,他们的心里都是充满爱的,哪怕有等级之分。两人长大以后,因为丹增少爷的过错,差点害死了仆人。后来,普布为了弥补少爷丹增的过错,便以少爷的身份入寺,以少爷的名字为法名,所诵读的经文,所修的功德,都是少爷的。少爷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绅士,却摆脱不了封建思想的束缚,甚至因为为自己祈福的普布拥有和自己相同的名字而感到反感。
从此,两人的命运深深地纠缠在了一起。解放军的到来打破了西藏农奴制的经济基础及政教合一的上层建筑,在时代变革的激荡中,丹增和普布经历了背叛、仇恨甚至死亡的历练后终于一笑泯恩仇,并成为了真正能够掌握自己命运的、具有独立人格的人。
角色介绍
参考资料
制作上映
所获荣誉
电影配乐
幕后制作
主要演员
该片有一半的剧组工作人员是
藏族,藏族演员的比例达95%。为挑选主演,剧组几乎跑遍
藏区,前后挑选了1万多人,最终敲定的几位主演都来自西藏话剧团。
巧合的是,
拉旺罗布、
阿旺仁青和
索朗卓嘎是
上海戏剧学院2004级表演系西藏班的同班同学,而参演该片的主要藏族演员,包括
多布杰、
洛丹、巴桑等,几乎都来自上海戏剧学院西藏班。
制作团队
拍摄过程
全片经过5年精心制作打磨,投资4000万,编剧先后换过7位,仅前期的剧本筹备就用了3年,剧组人数最多时超过400人,进藏出藏长达9个月,拍摄地最高海拔5600米。
为了呈现原汁原味的
西藏自治区“风味”,影片在西藏高海拔地区取景拍摄。剧组在超过1年的拍摄期间,足迹遍布阿里、
纳木错、
林芝市、
拉萨市等地,不少地区海拔超过3500米。为了再现不同历史时期的风貌,剧组还搭建了一座占地2万平方米的老拉萨城。
在影片拍摄阶段,剧组还特意请来
西藏大学的老师为演员上课。“西藏大学的老师主要教演员西藏的宗教和历史,然后我来教他们表演,晚上还让他们看世界电影名著,要求写出观后感,并在第二天的表演课上重演经典段落。”
傅东育说,学习了2个月之后才开机。
幕后花絮
在片中饰演丹增的
阿旺仁青坦言,刚开始压力很大,第一场戏足足NG了12次,在导演的悉心指导和自己的认真揣摩下,才终于能够准确把握角色的内心世界。
《西藏天空》的编剧是
茅盾文学奖得主
藏族作家
阿来,为了这部影片,他婉拒了为自己的小说《
尘埃落定》当编剧。
影片全景
西藏自治区拍摄、全部藏族角色由藏族演员担纲和全藏语对白,这在我国电影史上还是第一次。
为了扮演好解放军驻藏军医杨谨,杨雪在一个半月时间内苦学藏语,一个字一个音地“死记硬背”,甚至在房间的墙上贴满了提示的纸条,方便随时记忆。最终被赞“发音十分标准”,凭借杨谨这个角色成功获得了第17届
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频道传媒大奖最佳新人女演员。
作为国家重点项目,《西藏天空》在创作之初已将“翻身农奴得解放”确定为主题。
相关评价
作品评价
《西藏天空》的场景让我想起了《
百年孤独》,新事物的到来唤醒了这个古老的世界。(作家
孙甘露评)
《西藏天空》是一部波澜壮阔的藏地史诗。它讲述了一个横跨半个多世纪的故事,以两位
藏族青年从主仆到仇人再到朋友的恩怨情仇,折射
西藏自治区走出落后农奴制度后的社会历史变迁,以艺术的方式直面并回应了世界对西藏的关注。(人民日报评)
《西藏天空》守住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界限,更可贵的,还在于打破了不同民族与文化之间的隔膜。在这部电影中你会看到,创作者抛却了文明优越感,他们将镜头放平,穿越风光与宗教,直抵生活在这样风光宗教下的人们,以及人的命运与情感。(人民日报评)
《西藏天空》不是一部讨好市场的电影,如何传达中国的价值观,仍然是现在电影创作的短板。(人民日报评)
大众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