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序曲》(英文名:Spring Festival Overture)是由
李焕之作曲的管弦乐,是《春节组曲》的第一乐章《序曲-大秧歌》,该曲作于1955年至1956年间。
《春节序曲》是由《春节组曲》中的第一乐章《序曲一一大秧歌》独立而来的。从整体上看, 全曲为带再现的复三部曲式, 前面包含带有两个主题材料的引子。全曲结构即为:引子——A——过渡——B——A。《春节序曲》描写的是过春节人们扭秧歌的情景,乐曲里加入了闹秧歌的
锣鼓节奏,主题由两首
陕北地区民间唢呐曲组成,乐曲欢快热烈。中间部分是一首悠扬的
陕北民歌,其主题先由
双簧管演奏,再由
大提琴重复,最后由小号
独奏把音乐推到高潮结束。1978年,
人民音乐出版社将本乐章单独印成乐谱推出,并改称为《春节序曲》。
1989年,该曲获得中国唱片总公司颁发的“
金唱片奖”。1993年6月,《春节组曲》入选“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2007年,《春节序曲》搭乘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
嫦娥一号”进入太空。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
延安市作为革命的圣地,吸引了成千上万的热血青年,从祖国四面八方奔向这里,他们的到来给延安文化生活增添了新鲜活力,但延安文艺界忽视抗战实际和脱离群众实际的问题,毛泽东对延安文艺界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和现象深感忧虑,决心好好抓一下文艺界的问题。1942年4月,毛泽东和凯丰以请柬的方式邀请文艺家们来开会,同年5月,毛泽东亲自主持召开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大批文艺青年和
中国工农红军中的文艺工作者汇聚延安,毛泽东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了文艺领域的问题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文艺工作者深刻检查剖析自己的思想,从而创作了一大批标志
延安市文艺繁荣的作品,给延安文艺的百花园带来了生机盎然的新局面。1943年,延安革命根据地的文艺工作者在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鼓舞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新秧歌运动,并成为同年
春节党政军民联欢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
作者简介
李焕之先生(1919-2000)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音乐理论家。1938年8月,年仅19岁的李焕之来到
鲁迅美术学院音乐系学习,结业后又继续在高级班从冼星海学习作曲指挥,毕业后留校任教员。自1954年起,历任
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书记处书记、副主席,音协创作委员会主任《音乐创作》主编等职务。1985年当选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
作者背景
1938年李焕之到
延安市生活,过年前期,延安的群众举行热闹非常的闹秧歌活动,在深入民间采风的过程中,李焕之对
陕北地区民俗音乐产生了浓厚兴趣。《春节组曲》创作之时正是
李焕之先生在陕北生活的几年,在这几年中他对陕北的音乐耳熟能详,对陕北音乐特点更是有一定定的研究及见地。此曲的
创作灵感来源有一定的机:1953年,李焕之应舞蹈家
戴爱莲之约,与其合作去陕北农村考察、采集音乐素材,创作名为《春节》的舞蹈作品。尽管后来合作未能实现,但是李焕之将收集到的素材保留了下来,以采集到的这些素材创作了此作品,名为《春节组曲》。
乐曲简介
《春节组曲》作于1955年-1956年,乐曲以
陕北地区民间秧歌的音调和节奏为素材,旋律明快,生动地表现了我国人民在传统节日里热闹欢腾、喜气洋溢、敲锣打鼓、载歌载舞的场面。乐曲描写的是过
春节人们扭秧歌的情景,乐曲里加入了闹秧歌的
锣鼓节奏,主题由两首陕北民间唢呐曲组成,中间部分是一首悠扬的
陕北民歌。《春节序曲》引子属于“过街”的部分,第一部分是热烈的快板,描写“大场”歌舞场面。中间部分是抒情的中板,描写“小场”的舞蹈表演。然后回到第一部分,描写秧歌以“大场”收尾,最后的尾声重复了引子的后半部分。
《春节序曲》是由《春节组曲》中的第一乐章《序曲一一大秧歌》独立而来的。最初的版本为
西洋管弦乐队演奏,是由西洋管弦乐队加上一组民族
打击乐器构成,采用西方的作曲技法及配器法将中国的音乐曲调展示给全世界。此西洋管弦乐队版本的《春节节序曲》为最早期、最权威的版本。在西洋管弦乐的初作诞生之后,随即产生了民族管弦乐版本,即采用西方的作曲技法及配器规律配以
中原地区的民族乐器。这两个版本的《春节序曲》各有千秋,西洋管弦乐版雄浑、壮美,规整、认真,这种美听起来给人一种振奋人心的感动;民族管弦乐版本活泼、清秀,细腻、温婉,多了一分灵动与热忱,这种美听起来使人喜悦、放松。
乐曲结构
综述
《春节序曲》作为《春节组曲》的序曲,乐曲的特点为旋律明快。优美富有民族风格,节奏鲜明热烈,生动地体现了我国人民在传统节日里热闹欢腾,喜气洋洋,敲锣打鼓载歌载舞的场面。从整体上看, 全曲为带再现的复三部曲式, 前面包含带有两个主题材料的引子。全曲结构即为:引子——A——过渡——B——A’。
《春节序曲》作为《春节组曲》的序曲,乐曲的特点为旋律明快。优美富有民族风格,节奏鲜明热烈,生动地体现了我国人民在传统节日里热闹欢腾,喜气洋洋,敲锣打鼓载歌载舞的场面。乐曲结构是带再现的复三部曲式,将西方的一种趋势融入到中国传统音乐中是一种精妙的构思。第一乐章"
春节序曲",描写的是过春节人们扭秧歌的情景,乐曲里加入了闹秧歌的
锣鼓节奏,主题由两首
陕北地区民间唢呐曲组成,乐曲欢快热烈。中间部分是一首悠扬的
陕北民歌,其主题先由
双簧管演奏,再由
大提琴重复,最后由小号
独奏把音乐推到高潮结束。
第一段(引子)
第一部分是从一个引子开始,以两个具有对比性质的音乐主题组成了序曲的引子以强烈的节奏、力度的对比、旋律的起伏,提示了洋溢于全曲中的欢快情绪。引子一A一-过渡一B一A',A是主题的呈示,C宫民族
调式,节奏容密集,速度欢快,2/4拍增强了乐曲的力度,塑造了一幅热闹的节庆图。这是作品中的“起”;过渡部分承上启下,进一步推动主题的发展,因此是“承”;B是“转”,具有发展的的动力,调式转向主调的下属调一C徵调式,同时节拍由原来的2/4拍变为舒展的4/4拍,速度徐缓,密集的节奏变为稀疏,旋律线条更加流畅,与第一段热烈的主题形成鲜明对比。A再现部,将原主题作“加花”式变奏,加入民族
打击乐器,紧缩快速的节奏,把音乐逐步推向高潮。变化再再现不仅加深了主题印象,而且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同时也说明了主题的回归并不代表原地踏步不前,而是在主题思想基础之上的一次
升华。
《春节序曲》的引子部分共34小节,由两个主题构成。开场引子的第一部分概括了全曲欢快的情绪,展现了秧歌“过街”的场面。由乐队和锣鼓点的齐奏开场,用流畅的音调和欢快的节奏体现了全曲的基本风格走向,开门见山。
铜管乐器吹奏稳固而又固定的旋律聿
烘托着第一部分主题。第二部分由
木管乐器与乐队协同演奏,在不同乐器进行不同音乐处理间,形成一强一弱、一问一答的对比式旋律关系,交相呼应。
乐曲结构是带再现的复三部曲式,C宫调式。从一个引子开始,以两个具有对比性质的音乐主题组成了序曲的第一部分。引子以强烈的节奏、力度的对比、旋律的起伏,提示了洋溢于全曲中的欢快情绪。第一部分的第一主题明快粗犷,节奏不断紧缩(C大调),表现了秧歌群舞的生动场面和热烈气氛。第二主题活泼流畅,由长笛吹奏主旋律,
双簧管吹奏对位
声部给予衬托,音乐表现了人们难以抑制的喜悦和激动心情。
引子部分的第一部分的构成共有两个
乐节:第一乐节为1-4小节,如谱例1所示:画框部分为构成此乐节的三个素材。三个素材大体相同,第三素材为第一素材的扩展,使旋律得以继续向前推进。
第二乐节(5-13小节)与第一乐节相同,以单一素材作旋律,并通过对素材的不断变型实现旋律发展。谱例2为笔者列举了同一素材在此乐节中的三次变型:设定主要素材为第一小节,一次变型是节奏的简化,以
八分音符的形式呈现主要素材音,并以
装饰音突出变化;二次变型是节奏复杂化,在固定一小节内将主要素材进行“加花变奏”;三次变型是音符的简化,更是对引子第一部分的
终止式。
在引子的第二部分中,共分为两个
乐节:第一乐节(17-25小节)由一个素材通过反复变化与紧缩形成成,如谱例3。标识一处为原始素材,标识二是以下行的方式实现对原始素材的应答,且尾音落回至“do”。
在引子结尾处出现了秧歌的节奏型, 如谱例4。
第二段
中部旋律十分抒情优美,节奏舒展,速度徐缓(F大调),与第一部分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人们在节日中相互亲切的祝福和问候,也抒发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赞美,对更美好的明天的憧憬。
第35-138小节为全曲主题的呈示,C宫调式,2/4增强了乐曲的力度,塑造出欢腾、热闹的节日气氛。此段出现了两个互补主题。第一主题带有纯朴、优美、抒情的舞蹈性,此主题由长笛及
单簧管主奏,配以
双簧管附和,作以应答。第二主题融合了民间锣鼓点的特征,在
西洋管弦乐队编制的基础上加入包括
小钹、
大钹、
小鼓、
云锣等在内的中国民族
打击乐器。此种中西乐器的编配是
李焕之先生对中西融合
音乐创作的实践。第二主题的旋律是由第一主题派生出来的。无论是第一主题还是第二主题,在发展的过程中都经过了加花变奏,从而使旋律的表达更加饱满。
第三段
从第139小节开始,乐曲进入第二段。此段为全曲的转折部分,
调式转向C徵调式,同时,节拍由2/4拍变为舒缓的4/4拍,作品采用小切分,旋律线条更具有歌唱性,与第一部分形成强烈的反差。此段是一个独立且完整的三声中部,其主题由木管组与弦乐组演奏。
再现部
在小号变奏了这个抒情主题后,将音乐引入了第三部分(再现部)。在这里,火热的旋律,跳荡的节奏音型,表明更热烈的群舞又开始了。引子和第一部分的主题音调在这里作部分重复和变化重复,并加入了民族
打击乐器,将音乐逐步推向高潮,节日的欢腾景象和人们的喜庆心情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配器
木管组
铜管组
打击乐组
弦乐组
乐曲鉴赏
《春节序曲》作为《春节组曲》的序曲,在创作手法上借鉴了西洋作曲技法,而民族化的素材、
和声学和打击乐器使用,使这部作品具有浓厚的中国民族风格。《春节序曲》中的秧歌和
陕北民歌素材,凸显出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乐曲结构是带再现的复三部曲式,
李焕之创造性地将西方乐队的编排与重复音乐的创造方法与我国的
传统音乐审美相结合,将西方的一种趋势融入到中国传统音乐中是一种精妙的构思。
《春节序曲》所带来的强烈美感在于情景相融的意境以及“和同”思想所带来的同乐共享精神。首先让我们感受“景以情合、情以景生”的艺术境界---乐曲一开始的引子部分以热烈明快的节奏奏,鲜明的力度对比,旋律的流淌起伏,立即
烘托出热烈欢快的情绪,随着主部两个不同性格的主题出现、发展,描绘出陕北大秧歌的热烈场景,让人身临其境竟,亦歌亦舞;展开部旋律十分抒情优美,节奏舒展,速度徐缓,与第一部分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人们在节日中友好的祝福和问候,也抒发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的赞美和对未来的憧憬,让人感受到境界清新,亲切温暖;再现部将音乐逐步推向高潮,火热的旋律,跳荡的节奏音型,把人们的喜庆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再现现节日中大歌大舞的欢腾景象,诗意浓烈。
《春节序曲》是一部再现复三部曲式的作品,民族风格的曲调在作品的一开场就得到了体现,开场包含两个主题,其中三声音腔拓展的五声音调是两个主题共同的旋律来源,在乐队齐起的背景中,高音部分较密集的短一长组合的旋律极尽流畅地导入作品第一部分,富有民族特色的中国民间锣鼓和秧歌舞步巧妙结合,生动地勾勒出华夏民族传统节日中的喜庆歌舞场面。在作品的中部,作者取材陕北秧歌中“伞头”领唱的《二月里来打过春》的音调,C徵六声调式以及连续的大切分节奏流淌出如歌的音乐,乐思中所融入的
陕北民歌特有的粗犷苍劲的情怀,让人联想起这片黄土地上的祖祖辈辈。
《春节序曲》从曲式结构与内在情绪都是“起承转合”形式,“起”“合”两级共构成圆形思维,“和”是“起”的升华。《春节序曲》中的熟悉的曲调、节庆的鼓点塑造出典型的
中原地区“家”
意象,当音乐的
无线电在时空中传播,人们们感受到了家的温馨、团圆,感受到了根的归宿。这是每一位中华儿女内心的需求,因为“家”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重要演出
获得荣誉
作品影响
社会影响
1989年,《春节序曲》获中国唱片总公司“金唱片”奖;全球最大的DG
唱片公司(Deutsche Grammophon-Gesellschaft)首次录制中国音乐作品,目录第十首为《春节序曲》,并于2001年在美国发行。2007年,《春节序曲》“搭乘”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遨游太空;《春节序曲》被入选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七年级下册教材;2022年5月,被入选
中国艺术研究院发布的在"讲话"精神的照耀下百部文艺作品榜单 。
《春节序曲》是音乐舞台上演奏得最多的管弦乐作品之一,是我国每年新春音乐会上的必演曲目,堪称是民族音乐中的经典之作。它还被
美国、
日本、
德国等一些国家的著名交响乐团选作上演曲目,深受各国听众的欢迎。
作品评价
世界华文作家幼河曾于2006年2月在《亚美时报》“
文心社专栏”发表过《听〈春节序曲〉》一文,文章中表示:他很早就熟悉《春节序曲》,六十年代初当幼河记事起,每到春节,这首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
交响乐收音机里播出的频繁播放,很喜欢这曲子,因为它的曲调热闹、喜性,很是欢快,《春节序曲》响起的时候幼河便会手舞足蹈。(幼河评)
相关作品
民族管弦乐版
综述
管乐版的《春节序曲》起源于1950年代一位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一位作曲家改编的,一直沿用到90年代初。这个改编版的特点是将
李焕之的作品特色去掉,使用德奥传统
和声学配置,并将部分展开部分删掉,听起来除了旋律有中国民族味道外,其他的感觉非常死板沉闷,火热的
春节气氛变成了庄严的集会。
曲谱
演出
改编MTV
《春节序曲》一到春节,在电视、广播等媒体出现频率最高的旋律的乐曲。
于文华十分喜欢这首作品,便邀请了著名词作家车行和曲作家尹铁良将这首民族风格的管弦乐精品重新改编成同名歌曲《春节序曲》,于2008年1月1日发行,这首新《春节序曲》在管弦乐的基础上又赋予其新的民族元素,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