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奎龄(1885年6月13日-1967年6月12日),祖籍浙江绍兴,字耀辰,号蝶隐,自署种墨草庐主人,出生于中国
天津市,中国近现代美术画家。
1905年,刘奎龄开始自学绘画。1907年,天津《
醒俗画报》创刊,刘奎龄受聘为画报绘图。1912年被天津《新心画报》聘为画师。1958年毛主席在接见并展阅刘奎龄父子的画作后,亲切地对刘奎龄说:“博古通今,刘门出人才”。代表画作有《双雉图》《上林春色图》《孔雀》等。刘奎龄曾学习
郎世宁画法,能工善写,擅长动物、植物、人物画及山水画。1967年6月12日,刘奎龄在天津土城去世,享年83岁。
刘奎龄的绘画艺术大致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研究
五代十国、宋、元诸家,画风受明、清影响;第二阶段为30年代后期,在学习郎世宁画法基础上,将西洋画之色彩、
透视比例融合于中国传统工笔
国画之中,形成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第三阶段是40年代后,画技又进一步,融勾勒没骨、染为一体,自成一家。与
刘子久、
陆文郁、
萧心泉合称“津门四老”。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刘奎龄,1885年6月13日出生于
天津市,4岁就开始仿描剪纸动物和花卉。5岁入私塾,后改入天津民一小学读书,10岁时开始描绘昆虫和家禽。1900~1905年就读天津敬业中学(现天津南开中学),英语成绩比较突出,这对他后来查阅国外生物资料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任教经历
1911年,在天津东马路民立二十五小学代班任教。
艺术生涯
1910年,刘奎龄被
天津市《
醒俗画报》创刊时曾受聘为画报绘图。
1912年,被天津《新心画报》聘为画师。
1920年,成为职业画家,以鬻画谋生,
天津市各南纸局挂有笔单。
1921年作《一门五福》是迄今见于出版物中最早的刘奎龄作品。之后陆续创作了《双雉图》《上林春色图》《孔雀》《空山虎啸》《福寿图》《狮吼》等一系列优秀作品。刘奎龄,36岁以后,放弃了各种社会职业的选择,成为了一位以笔耕墨耘为生的自由职业画家。
1937年,为魏恩甲作《关山行旅图扇》《京剧四平山图扇》等。
晚年时期
1949年刘奎龄的艺术生涯很不平坦,作品曾受争议。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刘奎龄受到了党和国家的关怀、重视。1949年后,他被聘为天津文史馆馆员,先后任政协
河北省和
天津市委员会委员及中国美术家协会天津分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1950年秋,刘奎龄的作品入选赴
苏联展的中国艺术品之列。1953年,刘奎龄创作《孔雀图》。 1955年3月—1960年3月,担任政协天津市第一届委员会。1956年当选为
天津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1958年毛主席在接见并展阅刘奎龄父子的画作后,亲切地对刘奎龄说:“博古通今,刘门出人才”。20世纪90年代,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的
秦征为 《刘奎龄画集第二卷》作序,并明确地批评社会上一些人对刘奎龄艺术的非议。
1967年6月12日,刘奎龄在天津土城逝世。享年83岁。
总的来看,刘奎龄的艺术生涯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发生在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艺术家主要研究
五代十国、宋、元诸家的绘画风格,并受到明清时期绘画的影响。第二阶段发生在30年代后期,艺术家在学习
郎世宁的画法基础上,将西洋画的色彩和
透视比例融入到中国传统工笔
国画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作品具有纤细逼真的特点,人物神态自然。第三阶段发生在40年代后期,艺术家的画技进一步提高,将勾勒和皴染技法融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他与
刘子久、
陆文郁、
萧心泉一起被称为“津门四老”。
个人生活
家庭背景
祖籍
绍兴市的刘奎龄出生于
天津市,为当时“八大家”之一,由于家族注重文化教育,对刘奎龄绘画创作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家庭关系
刘继卣(1918年10月3日-1983年11月5日)刘奎龄之子,出生于
天津市,字号大唐,斋号枫林馆,中国连环画画家。
刘继敏(1931年-1990年)刘奎龄之女,天津人,刘继之胞妹,擅长
国画、
连环画。
人物作品
创作类型
翎毛画作
刘奎龄所画毛可分为三类:山禽有鹞、
环颈雉、鹰等,水禽有
丹顶鹤、鹭、鸳鸯等,家禽有鸡、鸭、鹅等。 刘奎龄翎毛画有如下特点:1,早期部分翎毛画设色艳丽浓重,雍容富贵,工致精微,造型准确。继承了
沈铨的渲染法;2,“减笔没骨”毛画。“减笔画”是以一当十、当百来表现对象,是笔墨技巧、造型能力极度纯熟后的功到自然成的产物;3,翎毛画将渲染与撕毛并举,产生了
国画中前所未有的效果。渲染是用水墨或色彩涂染画面,显示物象明暗向背和墨彩深浅,一般含水分较多,使画面显得滋润丰腆。而撕毛是表现动物皮毛或人物的须眉、鬓发的技法。画时将笔沾水,稍挤干压扁,使笔毛分开,然后蘸墨或颜料作画。前者见“墨”,后者见“笔”。刘奎龄使消染和撕毛有机地融为一体,墨中有笔,笔中有墨,笔墨交融,和谐自然,此举是国画技法的创新。
花果画作
通常所见到的刘奎龄花木蔬果画多为衬景,在画面上是为了起到突出主题的作用。也正是有了这些“绿叶”,才烘托出“红花”,使画面更完整、更生动、更有生活气息。通过花木蔬果画,看到刘奎龄不仅擅长翎毛、走兽、人物画,在花木果蔬画方面亦造诣深厚。 刘奎龄早期花果画墨彩酣畅、潇酒淋漓,物情、物理、物态俱佳;中期花果画有三个特点:一是没骨法、勾勒法均有。二是既有先哲遗风,又有自己个性。三是设色方面,淡雅者是为了烘托主题,浓艳者是为了强调主题;晚期花果画设色清雅,行笔粗犷。
昆虫画作
刘奎龄昆虫画有如下特点:1,画法基本为勾勒填色,系
五代十国黄鉴画法,线条劲健隽秀;有“院画”遗风;2,昆虫的设色有浓重艳丽和清淡雅逸两种。
走兽画作
刘奎龄走兽画有如下特点:1,走兽画有一部分极具油画效果,刘奎龄用
国画工具,借鉴西画技法,这是改革国画的一种尝试;2,走兽画另一部分是中国传统画法,他对传统技法加以变革,应是受华品“减笔画法”的启发,早期翎毛画、走兽画、人物画均出现“减笔没骨”;3,在设色方面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设色艳丽、浓重,既有“西画”效果,又有院画”遗风。二是设色淡逸、高雅,贴近文人画。在后者中刘奎龄利用生宣纸特有的性能,创造了渲染与撕毛有机结合的画法。如果说撕毛在花鸟画中因动物体积小而不好展示的话,那么走兽因体积大,使撕毛运用的最为充分,增加了动物皮毛的质感;4,刘奎龄向黄鉴学习隐线勾勒,向
徐崇嗣学习没骨法,向
郎世宁学习西画,向
沈铨学习晕染法,向华函学习减笔画法等。刘奎龄在早期走兽画中借鉴过“海派”和“岭南派”常用的“撞粉”“撞水”。
人物画作
刘奎龄在人物画中画过肖像画,画过风俗画,这些人物画有的是对正直的颂扬,有的是对丑陋的讽刺,有的是对太平盛世的企盼,有的是对侵略战争的愤慨,有的是对饥饿贫困的同情,有的是对豪门奢侈的鄙视等。
刘奎龄早期人物画在临摹古人方面主要师承三个派系一是
黄慎、
钱慧安;二是
华岩、
王素;三是张兆祥;中期人物画线条健美舒畅,潇洒雅逸,淡色的清隽,重彩的沉着,细而不腻、工而不匠。
书画作品
专著画集
创作特点
刘奎龄一生创作颇丰,据不完全统计,其作品涉及题材有兽类、花鸟、昆虫、翎毛、人物、山水等150余种。作品聚集在一起,不仅画了一个动物园,还画了一个植物园。在动物与草虫画中,尤以狮虎见长。其作品在表现方法上极富创造性,他善于观察,能将生动逼真的动物形象,纳入幽淡宁静的大自然中,构成了区别于古代走兽画的独特意境。
在技巧中,他博采众长,融汇中西。所以刘奎龄的动物作品,不仅品种众多、造型准确、千姿百态,而且技法娴熟、描绘精微、形象生动;在他的花鸟画中,又以善画孔雀闻名。设色艳丽,用笔细劲,着力对
鸟纲羽片的刻画。作品充满祥和恬静的氛围。作品《孔雀图》曾发表于《美术》杂志、入选第三届
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深得
徐悲鸿赞扬,在中国近代画坛独树一帜。
作品拍卖
参考来源
相关事件
2023年5月,根据《国家文物局关于颁布1911年后已故书画等8类作品限制出境名家名单的通知》,刘奎龄被列入“1911年后已故书画类作品限制出境名家名单”,其作品一律不准出境。
人物评价
1958年毛主席在接见并展阅刘奎龄父子的画作后,亲切地对刘奎龄说:博古通今,刘门出人才。(毛主席评)
刘奎龄是现代著名的动物画家,是自学成才的全能型画家,现代杰出的动物画巨匠。(美术报评)
刘奎龄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开派巨匠,动物画一代宗师,被誉为‘全能画家’,能工善写,擅长动物、植物、人物画及山水画。他描绘的动物种类繁多,范围之广至今无人可追;他善于‘势’的营造,绘画作品‘虚处不嫌窗框松,实处勿感板结紧’,其画风华滋清润,厚劲灵动,意境深。(时任
广东省收藏家协会副主席
黎展华评)
刘奎龄是中国20世纪书画大家,一代宗师,对中国书画界影响深远,他善画飞禽走兽、花鸟鱼虫、长于工笔,临摹大量古代画体,并涉猎西方
水彩画,研究
郎世宁、
沈铨的画法,中西结合,形成独特的艺术特色,走出了一条新路,为中国画的继承、创新作出了重要贡献。(滨海高新网评)
在20世纪风云激荡、名家辈出的
中国画坛,刘奎龄以其勇于纳新的精神,开创了中国画写实画的一条新径,占得了美术史上重要的一席。(时任天津文博院院长、
天津博物馆副馆长李凯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