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边风景》是王蒙自1972年开始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但因处于特殊的历史时期,作品尘封了近四十年,最终在2013年由花城出版社出版。
《这边风景》由主人公——伊力哈穆的视角展开叙述,讲述了发生在跃进公社爱国大队第七生产队的故事。作者从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一件公社小麦被盗事件入笔,描述了“社教”“四清”等文革前期特殊背景下,农村的阶级斗争与“苏联修正主义代理人”煽动裹挟数万边境人民外逃的故事,用层层剥开的悬念和西域独特风土人情,介绍了伊犁地区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场景。作者行文
中将维吾尔族民族特性生动展示在读者面前,借此反映了汉、维两族在特殊历史背景下的真实生活,以及两族人民的相互理解与关爱。
《这边风景》发表后,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欢迎,获得了不少文学家的高度评价。2014年《这边风景》获得精神文明建设
五个一工程奖;2015年8月16日
王蒙凭此获第九届
茅盾文学奖;2019年11月26日《这边风景》启动影视化改编。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这边风景》的创作正处于“文革”晚期;以1976年—“四人帮”垮台为界,这部作品恰好处于这两个时代接替的时期,因时代思潮的影响使得小说上下两册对
左派思想的批判比例并不协调。此外,因处于该特殊时代背景下,作者在创作小说过程中面临如何平衡政治场域与生活空间的叙事的困境。文章中的叙事发生于1960年代初,该时期是政治意识占据主导的年代;但由于作者创作时处于特殊的历史时期导致其写作过程有意淡化政治因素,突出生活化地描写新疆农村生活。
个人背景
1974年,在
王蒙读到一个叙述一位一事无成人的童话时,内心受到激励,同时在其妻子的鼓励下,促使了《这边风景》的诞生。
此外王蒙在新疆生活近16年的这段时间中,了解了那里的风土人情、地方民俗等文化并尝试学会
维吾尔语;这种语言优势使得王蒙更有能力了解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该地区人民的精神世界,为其写作《这边风景》提供了创作灵感的源泉。同时,也正是因为王蒙在新疆生活的经历赋予他以创作《这边风景》的力量,得以将激情与诗意注入该作品的创作之中。
出版历史
《这边风景》最早自1972年开始创作;因处于特殊的历史时期,
王蒙于1974年正式继续完善该作品,1978年完成初稿。但王蒙完成初稿后与其创作初期的
中原地区国内政治形式已有不同。《这边风景》在改稿完成后,应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但是,由于书中涉及政治因素,这本书的出版遇到难题。1979年后连续三年,王蒙试图对该著作进行改动以使其能够出版,但因该小说体量过大最终放弃。也是由于该时代处于
左派思想浪潮中,《这边风景》也终因种种原因被剥夺发表权。
2012年3月在王蒙妻子去世前二天,《这边风景》旧稿被作者的儿子发现;而且恰逢新时代是可以淡化背景的文学写作与阅读时代。2012年4月以后,
王蒙全身心投入该小说重新校订的工作中。直至2012年7月23日,完成第一次校订。2013年4月,《这边风景》成功由
花城出版社出版。
内容简介
小说以1960年代阶级斗争为纲的“四清”运动背景下,讲述了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跃进公社爱国大队发生的一件粮食盗窃案,进而暴露出农村的阶级斗争以及“苏联修正主义代理人”煽动裹挟数万边民外逃等政治斗争的叙述。
小说以1962年伊塔边民事件开始写起,行文跨越时代的局限。以伊塔边民外逃事件为开端,在小说主人公——伊力哈穆在一系列变故之后在乌鲁木当了三年工人后返回公社,当农民干部。
反派库图库扎尔试图把萨木冬的老婆乌尔汗逮捕审讯批斗,伊力哈穆为乌尔汗夫妇辩解开脱,伊力哈穆由此被敌对势力仇恨,而后惨遭批斗,但伊力哈穆很耐心,继续深入底层为农民做事,乐观面对他所遭遇的事情,最后赢回了原本属于自己的一切。
人物介绍
伊力哈穆
伊力哈穆是《这边风景》中贯穿文章始终的一位主人公。他勤勤恳恳、根正苗红,能深入基层群众内部切切实实解决人民的生活问题,与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他能够离开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前往
乌鲁木齐市当工人,因为他是一位优秀的农民共产党员。他回乡后也没有带头搞阶级斗争,而是处处维护村民,在特殊时期尽自己所能改善乡村贫穷面貌。也正是因为他优秀的道德品质的支撑,当国家遭遇困难和自己成为“六二压”对象的时候,他却毅然选择回乡务农,用行动证明对人民、对劳动、对生活、对国家的热爱,是一位务实而无言,宽容而博爱的中国共产党员。
库图库扎尔
库图库扎尔在《这边风景》中的身份是公社干部,是小说中的反派代表,他深藏于公社内部,搅乱人民的安稳生活。但他出场时却有两幅面孔,他可以表面和善且不计身份跟任何人谈笑风生;又可以态度强硬、得理不饶人,对人穷追猛打,不留一点余地,是一位十分狠厉的“伪装者”。他很善于审时度势,处事圆滑,一边为了利益跟地主暗中往来,另一边为了伪装自己假装站在祖国这边,他对于自己的定位一直摸不清,最终被绑上“颠覆与侵略势力”的标签。
雪林姑丽
雪林姑丽的身世曲折坎坷。这位心地特别善良,性格温柔坚韧的维吾尔族姑娘,曾经拥有过温暖和谐的家庭。但其后来也经历了较多的不幸:父亲病逝、母亲去世等。母亲去世后,继父又娶了一个凶悍的继母,她便从小无法掌控她自己的命运,继母将其年纪轻轻便嫁与泰外库结婚。尽管雪林姑丽与泰外库都属于好人,但由于缺乏感情基础他们的婚姻生活就特别寡淡无味。团支部书记吐尔逊贝薇和雪林姑丽、狄丽娜儿自幼结下动人友谊,贝薇对她给予了最大的关切和帮助。新时代她在众多人的帮助与关心下成功摆脱了无爱婚姻,逐步成长为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勇于展现自己的爱憎,并学习掌握了专业知识的农业技术员。
米琪儿婉
米琪儿婉是伊力哈穆的妻子,支持并鼓励丈夫伊力哈穆赴
乌鲁木齐市参加学习,争取成为一名合格的党员和接班人。她对丈夫无微不至的关心是伊力哈穆在事业上不可或缺的保障和依赖。在丈夫因工作劳累熟睡时,她会动作轻盈地为其准备早餐。在遇到多月不见的丈夫伊力哈穆,会跟丈夫问好并去布置其他事宜;她处处尽到好妻子的责任与义务,好妻子形象呼之欲出。
作品主题
民族志特性
《这边风景》是一部作者立足跨文化体验创作出的文学作品,其民族志性质贯穿在小说行文之间,作者在行文中将中国新疆地区民俗描绘细致,成功将该地区民俗与新疆文学表达的有机结合。作者以其独到的写作方式强化了现代定义下的疆界意识,借此赋予了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独特的农村文化以民族志整体论的意义;借此该作品将主位文化与客位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有力地增强了多民族文化的整体意义,具备民族志的洞察力。
时代政治感
该
小说主题思想充满了政治化的色彩。由于当时的境况是所谓阶级斗争理念在现实中较为常见,所以该小说的主题思想在文章中围绕现实政治思想展开叙述。如在文章叙事中营造出阶级对立面的形象:牧主阶级与牧民、地主阶级与牧民等;同时少数民族与
汉族、苏联人与中国人等人群关系又是以阶级对立面的关系为依据展开的。再如小说行文中会穿插带有阶级斗争性的事件、行文语言等。就如关于伊力哈穆夜读毛主席起草的中央文件时,文中这样描述“这是最严肃、最激动、最幸福的事情,是解放以后数亿中国人民每天都要认真做的一件大事”。
政治与民俗交融
政治是现实生活的集中体现,小说反映政治也是
现实主义的体现。在政治影响下的生活切切实实存在过,影响过当时人民生活;但作者在创作过程有意淡化政治因素,对群众生活的描写使得政治因素被稀释。在描写政治活动以及它对生活影响的同时,也多角度地展现了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地区生活环境、民俗特点、风土人情等等。虽然有“政治话语”的渗透和侵蚀,仍然保存地域特征,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得
小说叙述独具特色。
艺术特色
语言特点
丰富民俗的描写
《这边风景》中作者运用对当地特殊民俗的描写,更有力地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文章中丰富的民俗描写有利于展示全面展示人物的生存环境,对人物形象地刻画起到重要作用。此外作品中作者将民俗描写贯穿在情节构成当中,将小说人物、情节、环境有机地交融在一起;有力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如作品中穿插着大量的民俗描写对推动以伊力哈穆为中心的故事情节的展开体现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作者对民俗描写娴熟的运用是对该性质小说创作的继承、发展与突破,是对边疆日常生产生活的生动再现。
叙事特点
矛盾叙事
《这边风景》创作横跨“四人帮”垮台前后两个时代,文章也因此特殊的创作时代背景,在行文叙事中体现出
极端左翼与反极左两种
意识形态的矛盾性质。在创作初期正值“四人帮”肆虐,作者在生活中要“夹起尾巴做人”,但在创作英雄人物时又要体现其完美形象,这种创作的矛盾心理便在其行文叙事中体现出来。在创作时,因为特殊时代背景,作者较关注的“
政治正确”的问题;因此
王蒙不得不“主题先行”、图解概念。但其毕竟是一个在50年代就在文学界小有成就的作家,因此
王蒙不能不追求小说叙事过程中的艺术真实性。于是,流行的先验的政治概念与原生态的生活真实纠结缠绕在一起的矛盾现象便在《这边风景》叙事过程中体现出来。
结构特点
《这边风景》的结构独具匠心,作者王蒙在每个章节后都设计了“小说人语”,这是一种很新颖的方式,独具特色,显得更加机智幽默。而小说内容承上启下,层层推进,是一种递进式结构,小说在阐述中心论点时,用前面的特殊政治背景作序,又以伊塔边民外逃事件为开端,引来了主人公的出场,引出了后面的事件,各层次各段落之间的关系是环环相扣、逐层升入,极具条理性。
作品影响
《这边风景》在尘封了近四十年之后的出版,不仅成为
王蒙在新疆16年创作的代表作品,更是成功填补中国当代文学在“文革”后期文学领域长篇小说的空白。该作品作为王蒙创作生涯中的一环,真实地表达出那个时代人们对政治、对生活的态度;对进一步研究王蒙的文学创作史、
中原地区当代文学、新疆民族文化、文革创作史等诸多方面都有较为重要的意义。《这边风景》作为一部有突出思想艺术价值的优秀长篇小说,2013年被评为年度好书,2015年获
第九届茅盾文学奖、2014年获精神文明建设
五个一工程奖,并于2019年11月26日启动影视化改编。
作品评价
学者沙德克·艾克热木在《现实与浪漫交融的人民赞歌——评王蒙长篇小说〈这边风景〉》中评价:“《这边风景》经过岁月的洗礼重新与当下读者见面,是这个时代文坛的幸事,也是王蒙给中沙德克·艾克热木国,给新疆,给自己留下来的一份厚重的礼物。”
当代青年秦俊明在《王蒙〈这边风景〉的民族志书写》一文中表示:“王蒙的长篇小说《这边风景》以发生在新疆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农村的公粮被盗案为线索,描写了伊犁农村在1962年—1965年社会主义建设和探索时期所经历的复杂曲折的斗争,展示了当地各族人民在特殊历史时期的生产生活风貌。这部立足
跨文化体验的文学作品具有鲜明的
民族志性质。”
学者
王春林在《沉郁雄浑的人生“中段”——评王蒙长篇小说〈这边风景〉》一文中评价到:“这部穿越将近四十年时空而来的《这边风景》,确实是一部具有突出思想艺术价值的优秀长篇小说。”
当代作家陈柏中评价说:“尽管书中那种紧张激烈的时代气氛,那种你死我活的斗争环境,已恍同隔世,但是,
王蒙笔下那绚丽多彩的多民族聚居的边疆生活,那热腾腾活泼泼的各民族儿女的性格命运,那逼真饱满的令人称绝的生活细节,仍让我感到那样新鲜和亲切,也引起我不少回忆和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