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携王
周朝君主
周携王(约前790年—前750年),《清华简·系年》作携惠王、惠王。姬姓,名余臣,周朝君主姬宫湦之弟。
周幽王死后,姬余臣被虢公翰扶持为周天子,史称周携王,也称惠王。在位长达20年,人物经历及施政情况在史书记载不详,但周室逐渐衰微,各诸侯日渐强大。姬宜臼二十一年(公元前750年),姬余臣被晋文侯杀死。
周携王虽执政约二十年,但于史无载。其谥号有“携””惠“二字,有观点认为“携”为地名,“惠”为其支持者所取的善谥。
人物生平
周携王,姬姓,名余臣。是姬静之子,周幽王的弟弟。周幽王宠爱褒姒,欲立其为王后。申后及其所生太子宜臼被迫逃往申国,寻求申后父亲申侯的帮助,申侯于是联合曾国犬戎族进攻丰镐遗址姬宫湦被杀,宜臼被拥立为周天子,是为周平王。
但周地其他百姓不服,认为姬宜臼弑君弑父不仁不义。国侯虢公翰便以姬余臣是周幽王弟弟的身份,拥立其为周天子,史称周携王,也称惠王、携惠王。
周代此后维持了长达20年的二王并立局面,周室力量逐渐衰弱,各诸侯国逐渐强大。周平王二十一年(公元前750年),晋文侯率兵攻打周携王的首都,周携王不敌被杀,周王朝重新统一。
人物关系
人物争议
名号争议
关于周携王的谥号“携””惠“二字的含义,在不同记载中有着不同的解释。有认为是地名,如《春秋左传正义孔颖达引《竹书纪年》中表示“虢公翰又立王子余臣于携”,意指“携”为地名。《古本竹书纪年辑证》引雷学淇《竹书纪年义证·卷二七》,也表示携为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在《新唐书·大衍历议》中“丰岐骊携皆鹑首之分,凉州之地,是携即唐长安城地名矣。”说明“携”地与丰、岐、骊相连,可能在丰镐遗址,即今渭南市附近。
也有认为不是地名的,孔颖达所引还有一则《竹书纪年》记载,“携王为晋文公所杀,以本非适”,在古代,“携”有离异、二心的意思,所以称为携王。另有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援引《逸周书·谥法》表示“怠政外交曰携”,认为“携”是谥法,童书业认为“携”意含归复统一,是周室给姬余臣的恶谥。学者王晖认为“惠”字应当是其支持者给与的谥号,为善谥。《逸周书·谥法》表示”柔质受课曰惠“,《史记正义·谥法解》作“柔质慈民曰惠,爱民好兴曰惠”,说明姬余臣治下的臣民认为他是一个性格温柔、慈爱百姓的君主。
地位争议
清华竹简《系年》中有一句“周亡王九年”,研究者对句中的“亡”字有两种理解:一是将“亡”通假为“无”,亡王即没有王当政。意为姬宫湦灭后九年,包括周携王的二十一年里,由于二王并立的局面,周代没有天子当政。二是如字读,“亡王”意即“失去幽王”,“周亡王九年”可以理解为周幽王逝世后九年,也就是周携王在位的前九年。学者王伟、周认为,这种说法实际上承认了西周末期曾出现过没有周王在位的情况,相当于承认了“携王”是合法继承的周天子。
拥立经过争议
关于周携王被谁拥立,以及拥立的地方,在不同的史籍有不同说法,如《左传正义》引《竹书纪年》记载拥立周携王的是虢公翰,而清华简系年》记载为诸侯拥立。而关于拥立之地,《左传正义》引《竹书纪年》记载为携地,而在清华简《系年》记载为虢国。
相关文学
在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多首周代大夫表达对姬宜臼和携王“二王并立”情形不满的诗作,收录在《小雅》篇中。其中《雨无正》以携王侍臣的身份,表达了对平王与携王兄弟相争的担忧;《角弓》为周大夫讽刺平王与携王兄弟相残之作;《小》为携王大夫讽刺携王斗用事、治乱乏策之作;《菀柳》是携王侍臣对自己有功却获罪的怨气之作。这些诗篇虽不是一人所作,但表达主旨基本相同。上海大学诗礼文化研究院院长邵炳军认为诗作从不同角度通过艺术手法再现了“二王并立”政治格局的基本状态,表达了诗人对形成这一政治格局的始作俑者——姬宜臼、周携王的不满情绪,以及对周携王前途命运的忧患意识。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人物关系
人物争议
名号争议
地位争议
拥立经过争议
相关文学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