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道导弹(BallisticMissile)是指在
火箭发动机推力作用下按预定程序飞行,关机后按自由抛物体轨迹飞行的导弹。主要特点是:导弹沿着一条固定的弹道飞行,攻击地面固定目标;弹体各级之间、弹头与弹体之间的连接通常采取分离式结构,当火箭发动机完成推进任务时,即行抛掉,最后只有弹头飞向目标;弹头
再入大气层时,产生强烈的气动加热,因而需要采取防热措施;为提高突防和打击多个目标的能力,
战略弹道导弹可携带多弹头(集束式多弹头或
分导式多弹头)和突防装置等。
弹道导弹的鼻祖是“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
纳粹德国的V1导弹。经冷战时期的
军备竞赛,弹道导弹从单级走向多级,从中近程走向远程和洲际,从液体走向固体导弹定制毁伤导论体,从单弹头走向多弹头,从打击城市面目标走向加固点目标,从空基走向陆基和海基,从固定部署走向机动部署,先后经过了多代装备的发展。
导弹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集成,它的发展既依赖于科学与工业技术的进步,同时又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因而导弹技术水平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军事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发展历程
弹道导弹的鼻祖是“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
纳粹德国的V1导弹。弹道导弹按作战任务可分为战略弹道导弹和战术弹道导弹。其中战略弹道导弹经过了5个发展阶段,战术弹道导弹经过了4个发展阶段。
战略弹道导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
美国和
苏联在核弹头、液体火箭发动机和制导控制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竞相研制出第一代战略弹道导弹,其特点是采用低温不可贮液体推进剂,从地面发射。它们技术性能低,作战使用性能差。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第二代战略弹道导弹快速服役,其特点是采用了可贮液体推进剂或固体推进剂、地下井或潜艇水下发射,方便了作战使用,提高了生存能力、命中精度、可靠性和打击能力。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载多弹头的第三代
战略弹道导弹迅速发展,其特点是在增大射程的同时,提高了命中精度和有效载荷能力,可装载集束式或
分导式多弹头以及金属
箔条和诱饵之类突防装置,从而显著提高了突破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能力和同时攻击多个目标的能力,并在不增加导弹数量的情况下,大大增强了威慑力量。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第四代战略弹道导弹开始发展,
美国、
苏联都发展了陆基公路机动小型单弹头
洲际弹道导弹、铁路机动大型多弹头洲际弹道导弹和远程或洲际潜地弹道导弹,它们同原有的加固地下井基战略弹道导弹相结合,显著提高了生存能力。其他特点是采用了先进的
复合材料壳体和结构、高能固体
推进剂、挠性密封全向摆动单
喷管、可延伸喷管出口锥、先进的
惯性制导和复合制导技术。命中精度(圆概率偏差,CEP)达百米级,大大提高了摧毁硬目标的能力。
20世纪90年代中期
苏联解体后,战略弹道导弹发展进入第五个阶段,
美国和
俄罗斯采取了不同的技术途径发展战略弹道导弹。美国重点对“民兵-3”和“三叉戟-2”导弹进行延寿改进,提高精度、安全性和可靠性以及增强地面生存能力等。俄罗斯集中力量研制在固体推进、弹头和快速发射等方面应用了新技术的SS-27陆基战略弹道导弹和SS-N-30
潜射导弹等。
2023年3月2日,
美国空军和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进行新一代
洲际弹道导弹LGM-35“哨兵”的一级火箭发动机的静态试车,LGM-35“哨兵”导弹将采用全新的箭体,包括助推级、
复合材料、制导系统、
再入系统和末端修正级,可选择单弹头或多弹头配置,换用新一代
推进系统、制导和控制系统,具备更大的射程和更大的投掷重量。
战术弹道导弹
20世纪50年代第一代战术弹道导弹问世,以
美国的“红石”和
苏联的“
飞毛腿导弹A”为代表,都采用液体推进剂,系统复杂、反应时间长、射程短、命中精度低。
20世纪60年代发展了第二代战术弹道导弹,包括美国的“长矛”“潘兴一1A”,苏联的“飞毛腿-B”、SS-12和
法国的冥王星,其特点为采用预装可贮液体
推进剂或固体推进剂,反应时间短,命中精度提高。
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发展的第三代战术弹道导弹,其特点是命中精度高、采用先进的固体推进剂、机动性好、反应速度快、抗干扰、全天候和生存能力强,命中精度可达到几十米的量级。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发展的第四代战术弹道
导弹采用了卫星导航与惯性复合制导方式,提高了制导精度。如
美国的ATACMS导弹、
俄罗斯的
伊斯坎德尔导弹,此外可根据不同的作战需求,装备多种弹头,实现了“一弹多头,一头多用”。
基本结构
弹道导弹属于导弹的一种,有4个主要组成部分。
战斗部系统
战斗部是武器系统打击目标的专用装置,俗称弹头。导弹的战斗部是导弹的有效载荷,是导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作战用途可以分为战略导弹战斗部和战术导弹战斗部。战斗部主要由壳体、战斗装药、引爆装置和保险装置组成。弹道导弹弹头的壳体往往采用了碳纤维复合材料等特殊材料;战斗装药有常规装药、化学战剂、生物战剂、核装药和特种装药之分;引爆装置通常分触发引信和非触发引信两大类;保险装置用于保证弹头在运输、贮存、发射和飞行时的安全,通常采用多级保险装置。
动力系统
动力系统是使
导弹运动并达到一定速度要求的动力来源,其主要部分是
发动机。导弹上经常使用的发动机有固体或
液态火箭发动机和各种航空
喷气发动机。除发动机外,动力系统还包括发动机架、推进剂输送和管理系统(对液体火箭发动机系统而言)等附属系统。
制导系统
制导系统是导引系统和控制系统的综合,其任务是控制导弹准确命中预定目标。制导系统可以全部装在导弹上,也可以一部分装在导弹上,而另一部分安装在地面的指挥站内。
弹体结构
弹体结构的作用是将
导弹的各个组成部分牢固地连接在一起,并使导弹有一个良好的气动外形,是导弹的承力结构。
主要特点
弹道式导弹是一种由地面垂直发射的远射程、大威力的进攻性武器,其弹道由主动段、自由飞行段和再人段组成(自由段和再人段又统称为被动段)。在主动段飞行阶段,导弹受到
发动机推力和制导系统的作用,主动段飞行结束后,导弹飞出稠密大气层,实现弹头与弹体分离,转入自由飞行段。在此阶段导弹只受到
地球引力的作用,按椭圆轨迹在稠密大气层外飞行,之后导弹
再入大气层,在再人飞行段导弹受到强烈的气动加热,需要对弹头进行防热。早期的弹道式
导弹在再入段不进行控制,因此落点精度及突防能力较差。有些先进的弹道式导弹在再人弹头上增加了制导系统,进行再人控制,使其落点精度和突防能力都有较大提高。
主要分类
弹道导弹按作战使用可分为
战略弹道导弹和战术弹道导弹;按发射点与目标位置可分为地地弹道导弹和潜地弹道导弹;按射程可分为洲际(8000km以上)弹道导弹、远程(3000km~8000km)弹道导弹、中程(1000km~3000km)弹道导弹和近程(1000km以内)弹道导弹;按使用
推进剂可分为液体推进剂弹道
导弹和固体推进剂弹道导弹;按结构可分为单极弹道导弹和多极弹道导弹。
发射方式
按发射点分类
导弹的发射点可以遍及陆海空各个领域。凡是以陆地为发射
基点的称陆基发射;以海洋为发射基点的称海基发射;以空中为发射基点的称空基发射。
按发射姿态分类
导弹的发射姿态有垂直、水平和倾斜三种。陆基、海基的大型弹道导弹采用垂直发射;
空空导弹、空面导弹和潜艇发射的巡航导弹一般采用水平发射;而面空导弹和面面巡航导弹多采用倾斜发射和垂直发射。
按发射动力分类
就发射动力而言,
导弹可自力发射、投放发射、弹射发射以及复合发射等。所谓发射动力是指导弹发射时所赖以启动的原动力;这种原动力可以由导弹自身的动力装置产生,也可以由导弹以外的发射系统产生,或者由两者联合产生。自力发射是靠导弹自身
发动机产生的
推力来发射导弹;投放发射是靠导弹自身的重力投放导弹,其过程是打开挂弹装置上的释放机构,导弹在重力作用下脱离载机作静力滑翔,经过一定的延迟,发动机点火,导弹作动力飞行;弹射发射是指靠发射装置提供弹射力来发射
导弹;复合发射是自力发射与弹射发射相结合的发射方式。
按机动方式分类
为了提高
导弹武器系统在光电对抗和火力对抗条件下的生存能力和作战的灵活性,要求导弹能进行机动发射。所谓机动发射就是利用运输工具和发射装置适时改变地点发射导弹。其机动形式有空中、水中和地面三种。陆基机动发射是将导弹装载在火车或
越野车上发射,适用于固体和可贮液体导弹的发射。空中机动发射是将导弹安装在飞机上从
空中发射。水中机动发射,是由水面舰艇或潜艇来发射
导弹。
服役记录
东风-5洲际弹道导弹
东风-5洲际弹道导弹是中国研制的第一代洲际地地战略导弹。1980年5月18日全程飞行试验成功。导弹全长32.6米,弹径3.35米,起飞重量183吨,采用二级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发射井发射,最大射程1.2万公里、1.5万公里(东风-5A),可携带1枚3000公斤威力为300万—400万吨TNT当量的核弹头,或4—5枚分导核弹头(东风-5A),命中精度500米。
民兵III型洲际弹道导弹
民兵III型
洲际弹道导弹于1970年服役,是
美国军队第一款带分导式弹头的固体洲际弹道导弹,也是目前唯一一款现役陆基洲际弹道导弹,约有450枚常年处于战斗值班状态,对应W78型核弹头200枚、W87型核弹头约250枚。
“亚尔斯”洲际弹道导弹
2022年12月,
俄罗斯将第二枚固定井基“亚尔斯”洲际弹道导弹投入战斗值班,“亚尔斯”洲际弹道导弹可配备3-6枚分导弹头,射程高达12000公里,几乎可以覆盖
美国全境,采用
分导式多弹头突防技术,于2007年首次测试,2009年列装
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按计划,到2025年,俄罗斯将装备大约150枚“亚尔斯”导弹和大约900个核弹头。
反导防御系统
反导系统是国家应对
导弹袭击和
核弹打击威胁时的一层重要保障体系,根据弹道导弹被拦截时所处位置的不同,其被分为初段反导、
中段反导和末段反导三种类型,主要针对敌方发射的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进行探测和拦截。反导系统是包括雷达、导弹、卫星甚至是
激光武器、
电磁武器等众多武器装备组成的系统,并且需要各部分之间的精密配合和准确计算才能达到预期效果,是一个由高新科技复合、众多技术集成的复杂工程。
美国一体化分层弹道导弹防御系统(BMDS)
2002年,美国成立导弹防御局,全面负责导弹防御系统的设计、研制、试验、部署和作战能力生成。从此,美国开始实施统一的导弹防御体系建设,集成之前独立发展的
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和
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分阶段构建多层次一体化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BallisticMissileDefenseSystem,BMDS),为美国、
美国军队及其盟友提供对所有射程的弹道导弹在各个飞行阶段的防御能力。2019年
美国发布的导弹防御评估报告显示,BMDS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已具备初始作战能力。
俄罗斯的反导系统
俄罗斯的反导系统可分为战略反导系统与非战略反导系统两类。,俄罗斯服役的
战略导弹防御系统为A-135系统,自1995年投入使用以来,主要部署于
莫斯科和工业、经济中心等要地的防空圈,对俄罗斯的导弹防御起到重要作用。目前服役的非战略
反弹道导弹系统主要包括S-300系统、S-350系统、
S-400防空导弹系统和已进入战斗序列的S-500系统。
影响和地位
导弹自
第二次世界大战问世以来,受到各国普遍重视,得到很快发展。导弹的使用,使战争的突然性和破坏性增大,规模和范围扩大,进程加快,从而改变了过去
常规战争的时空观念,给现代战争的战略战术带来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导弹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集成,它的发展既依赖于科学与工业技术的进步,同时又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因而导弹技术水平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军事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导弹技术还是发展航天技术的基础。自1957年10月4日
苏联发射世界上
卫星一号以来,世界各国已研制成功150余种
运载火箭,共进行了4000余次航天发射活动。
相关事件
2021年,
韩国军方表示,其最近在水下试射的国产
潜射导弹(SLBM)取得成功。,成为了继
美国、
俄罗斯、中国、
英国、
法国、
印度、
朝鲜之后,全球第8个拥有潜射弹道导弹的国家。
2022年4月9日,
巴基斯坦三军新闻局发表声明说,巴基斯坦当天成功试射一枚“沙欣-3”地对地弹道导弹。
2023年6月8日,印度国防部表示,印度成功试射新一代“烈火-P”弹道导弹。
2023年11月27日,来自也门胡塞武装控制区的两枚弹道导弹,当天飞向美海军
阿利·伯克级驱逐舰“梅森”号。
导弹溅落在距离该舰约11英里的
亚丁湾附近海域,没有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报告。
2024年5月17日,朝鲜导弹总局采用新制导导航技术在东部海域进行了战术弹道导弹试射。
朝鲜劳动党总书记、国务委员长
金正恩观摩试射。
2024年6月26日,韩国联合参谋本部称,
朝鲜向半岛东部海域发射弹道导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