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藤
药物
金刚藤,是一种中药,又叫窝梭说收(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蛙努歹(贵州黔南)、铁罗汉、龙爪菜、锐拉老(苗药名),为百合科植物菝葜属 china L.的根状茎
金刚藤味甜、酸、涩,性冷,归入热经。能够祛风除湿,利小便;活血去,解毒散结。主治风湿痹证,跌仆肿痛,疔疮瘰疬。用药期间忌茶和醋。
金刚藤上市的剂型有糖浆、胶囊、颗粒、片剂。
基源植物
金刚藤为百合科植物菝葜Smilax china L.的块茎。分布于中国西南及甘肃、湖南、广西、西藏等省区。
攀援灌木,高1-3米。茎无刺。
叶互生;叶柄长5-10毫米,具鞘部分不及全长的三分之一;有卷须,脱落点位于近顶端;叶片革质或薄革质,长圆状披针形,条状披针形至狭卵状披针形,叶长5-7毫米,宽1-5毫米,先端长渐尖,基部浅心形至宽锲形,其外侧叶脉几与叶缘结合。
伞形花序生于叶腋或包片腋部,具十几朵花,总花梗纤细,比叶柄长许多倍;花序托稍膨大,花单性雌雄异株;花被6片,紫红色或绿黄色;雄花内外轮片相似,长2.5-3毫米宽1毫米,雄蕊6枚,花药长圆形或卵圆形,比花丝短;雌花略小于雄花,具3枚退化雄蕊;子房3室,柱开裂。
果实
浆果球形,直径8-11毫米,熟时蓝黑色。
习性
花期2-5月,果期9-11月。
采收加工
2月或8-9月采挖,洗净,切片,晒干。
药材性状
根状茎扁柱形,略弯曲,或不规则形,长10-20厘米,直径2-4厘米。表面黄棕色或紫棕色,结节膨大处有圆锥状突起的茎痕、芽痕及细根断痕,或留有坚硬折断的刺状细根。节上有鳞叶,有时先端残留地上茎。质坚硬,断面棕黄色或红棕色,粗纤维性。气微,味微苦。以根茎粗壮、断面色红者为佳。
功能药性
性味与归经
性味:味淡、微辣、咸,性微冷。
归经:入热经。
功能与主治
功效:祛风除湿,利小便;活血去瘀,解毒散结。
主治:风湿痹证,跌仆肿痛,疔疮淋巴结结核
临床应用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30g;或浸酒;或入丸、散剂。
相关配伍
1、治淋证:菝葜根(盐水炒)15g,银花9g,篇蓄6g,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2、治红崩:金刚藤头60g,九龙盘60g,熬水炖鸡服。(《重庆草药》)
3、治闭经:菝葜根15-30g,水煎对米酒服。
4、治吐血:菝葜根6g,矮地茶9g,水煎服。(3-4方选自《湖南药物志》)
5、治、流脓:金刚藤头500g,土茯苓30g,何首乌15g,苦荞麦15g。煎水炖五花肉服。
6、治大肠热毒痔疮:金刚藤头(鲜)120g,霸王鞭60g,无花果60g,刺老包24g。炖肥肠服(放白糖,不放盐),如大便现红色,加棕树根60g。(5-6方选自《重庆草药》)
7、治风湿病、筋骨麻木:金刚藤15g,活血龙15g,山楂根15g,水煎服或浸酒服。
8、治小便涩痛:金刚藤30g,石韦20g,水煎服。(7-8方选自《中国苗族药物彩色图集》)
药理机制
化学成分
根含菝葜素,异黄杞,齐墩果酸,山素,二氢山萘苷,β-谷甾醇,β-谷甾醇烷基糖苷长山药皂苷的原皂苷元A,薯皂苷,纤维薯蓣皂苷,甲基原纤维薯蓣皂苷,甲基原薯蓣皂苷等。
药理作用
1.抗锥虫及抗菌作用小鼠灌胃给予菝葜25%水煎剂,能暂时抑制马疫锥虫的繁殖,延缓小鼠的死亡时间,但不能清除血中锥虫,使小鼠治愈。在试管内,菝葜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呈抑制作用。
2.抗炎作用以菝葜醇提取物90μg(生药)给大鼠灌胃,对蛋清足肿胀有抑制作用。
3.抗肿瘤作用菝葜醇提取物每日以90μg给小鼠灌胃,连续7天,对小鼠肉瘤S180、宫颈癌(U14)增殖有抑制作用,但对艾氏腹水癌(EAC)未显示出抑制作用。从菝葜中分离的4个甾体皂苷在Ames实验和SOSumu实验中,未检出有致突变性质,在SOSumu抗癌实验中,有两种提取物可通过AF-2抑制β-半乳糖苷酶活性。
风险禁忌
忌茶、醋。
相关论述
1、《四川中草药志》:“清热,除风毒,治崩漏,血淋淋巴结结核及跌打损伤。”
2、《中国苗族药物彩色图集》:“祛风湿,利小便。消肿毒。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筋骨麻木。”
3、《贵州中草药名录》:“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治筋骨酸痛,瘙痒症色素脱失,风湿脚气,血崩血尿,乳糜尿,梅毒带下病。”
参考资料
国家医疗保障.国家医保服务平台.2023-12-04
目录
概述
基源植物
果实
习性
采收加工
药材性状
功能药性
性味与归经
功能与主治
临床应用
用法用量
相关配伍
药理机制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风险禁忌
相关论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