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死军
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的部队
不死军(又译长生军,不朽者)是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王牌部队,参加了著名的温泉关战役。此战是第一次波希战争中的马拉松战役之后第10年(公元前480年),波斯帝国和古希腊的又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交锋,在此战中,不死军歼灭了希腊斯巴达守军(即著名的斯巴达三百勇士),但也没有改变波斯在整场战争中最终战败的命运。
概述
根据希罗多德的记载,薛西斯一世攻击遭到瓦解之后充分认识到他面对的是一支多么可怕的军队。于是在同一天,他派出了由10000名他最为精锐的御林军“不朽者-不死军(Immortal)”
CIVILIZATION III:
在公元前5,6世纪的波斯帝国中,不死队是强大的重步兵兵种。一般充当波斯王的禁卫军团。这些天才战士把永生作为自己的绰号是有根据的,虽然在惨烈的战斗中他们一样会受伤,但他们可以不借助任何外力,只凭借自己强健的体魄迅速复原。阵亡后的队员留下的空缺由其他部队的精锐战士充当,以保证整个军团可以满员投入到下一场战斗中。他们的装备是弓箭和矛,在战斗中,前面的战士顶住敌人,后面的就可以轻松的用箭射杀对手。
电影《斯巴达300勇士》的台词上说他们来自波斯古老的传说,他们是来自幽冥的战士,专门猎杀人类的灵魂,杀不死也打不败。500年来他们替波斯王干尽坏事,眼睛像夜晚一般黑,满嘴都是尖牙,没有灵魂,是薛西斯王的锦衣卫,波斯军队的精英,可以说是全亚洲最致命的军队。影片中不死军戴有可怕的面具,当一位斯巴达战士砍下不死军中一人面具时,其面容十分恐怖。
波斯长生军属于精锐的重甲步兵单位。这支部队始终保持在一万人的规模,他们是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军队的核心。波斯长生军曾在居鲁士大帝、冈比西斯和大流士一世的麾下征战;在和平时期他们则担任波斯皇宫的守卫。波斯长生军的武器有短矛、剑和弓箭,他们的护具包括轻盾和链甲。据希罗多德记载:“每个人都金光闪闪,那是他们带着的无数黄金;跟随着他们的有盖马车里坐着他们精心打扮的女人和齐整的奴仆;他们还能享用有别于普通军队的特供食品……”
历史及演变
不死队的前身组建于冈比西斯二世后期,雏形是波斯宫廷禁卫军中的持矛卫兵与长刀手,规模约在3800人左右,统帅有冈比西斯二世最为信赖的将军马哈库拜担任,后在与埃塞俄比亚的战争中阵亡,统帅转由其堂兄弟希司塔斯佩斯之子,也就是后来的大流士一世一世担任,大流士极富指挥才能,不死队在他的手中获得了空前的大发展,先是从波斯军中优选出经过战火历练,经验丰富的老兵,与先前的宫廷禁卫军成员合并,而后对其编制进行统一编排,不死队总人数为10000人整,下辖八个标准步兵千人队,一个轻装骑兵队,一个快速战车队,战车队与骑兵队人数亦为千人。最后对装备进行了改良,步兵队的标准配置有:每名士兵配备一支短柄矛,另有短匕首与弓箭,后改为专设弓箭手百人队,步兵不再配备,甲为青铜链甲,胸前铠甲为整块青铜圆甲。骑兵队装备一柄波斯长马刀,副武器为双刃手斧与弓箭,与步兵不同的是不再装备青铜链甲,而改由皮甲。战车队的主体由160辆双马轻战车组成,轮处设单刃刀,成员主要装备为弓箭,副武器为匕首,着青铜链甲。
新编成的不死队在高马塔政变之时镇压巴比伦埃兰、米底等地起起义,连续作战19次,擒获9个暴动首领,扭转帝国濒于瓦解的局势,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了大流士一世手下最得力的部队,从此一跃而成波斯军的核心力量。后于薛西斯一世时期参加了远征希腊诸城邦的战争,并于温泉关战役中歼灭斯巴达留守军。
大流士三世时期不死队逐渐没落,军中官僚主义盛行,奢靡成分,造成体制崩坏,战斗力大不如前,加上大流士三世分不死队于各军营充当骨干的做法,更使得战斗力本来就大幅下滑的不死队雪上加霜,亚历山大东征前夕,万人不死队等于已经瓦解,后于高加米拉战役中覆灭。
与我们今天在如《斯巴达300勇士》中见到的不死队形象不同,历史上的不死队步兵既不使用双刀,也不佩戴面具,更不像电影里所描写的成员相貌如魔鬼,事实上,真正的不死队成员形体均极为强壮,容貌甚佳,以至于经常在重要场合充当波斯仪仗队,所以我们看电影不过是看个热闹,过分相信就不恰当了。
不死军:波斯帝国的精锐常备部队
在古典时代的波斯,不死军无疑是最为神秘的军事单位。尽管身居紧要位置,却少有机遇施展发挥,乃至悄然消失于历史长河之中。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的确扮演着某种关键作用,以至于被前后两大王朝视为绝对标配。
不死军:波斯帝国的精锐常备部队
居鲁士时代 波斯军队主要由动员地方武装构成
公元前6世纪,居鲁士二世的波斯异军突起,迅速膨胀为世界第一大强权。但早期的帝国军队并无常备军,主要由统治族群和各类依附人口的民兵拼凑而成。譬如法尔斯山区的10个部落,几乎把所有适龄男性都算入军籍,随时听候大王调遣。其次是来自米底、埃兰中亚或北印度的波斯语居民,必须照一定比例贡献士兵,作为与波斯人联手共治天下的血税。至于被征服的巴比伦亚述、腓尼基、犹太、吕底亚希腊,同样会在战时派出本国精锐服役。虽然该模式看着比较粗糙,却是最符合当时生产力水平的动员机制。
不死军
征服埃及后 波斯民兵的局限性已逐渐暴露
然而,田园牧歌式的粗糙管理,终究会因为形势变化而彻底崩裂。公元前522年,帝国在大王冈比斯死后陷入严重混乱,几乎所有区域都出现反叛势力。刚刚登基的大流士一世被迫四处灭火,几乎一刻不停的在埃及和印度之间来回奔波。即便局势稍稍稳定,还要为转移内部矛盾而不断策动对外征服。因此,原先的部落动员兵已无法满足全部需求,必须整编出新的全职队伍。
不死军
不死军的成立 源于大流士的个人集权需要
于是,大流士大刀阔斧的展开改革,以便能最大程度强化个人集权。譬如将分散在亚非欧三大洲的领地,按文化、地域属性划分为20个省份,再根据实际情况订立赋税额度。其次是统一货币标准,推行最早的银本位制度,并且将金币的铸造权握在手里。同时,不忘开工大量基础设施,包括王室大道、运河和灌溉系统。至于军事领域,则主要是建立不死军。
不死军
大流士一世时代 波斯首次将领地划分为20个省
从始至终,不死军都依托于古代波斯的地方武装动员系统,彼此属于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共生关系。简单来说,每个健康男性在成年礼前都必须完成数年军事化训练,再作为预备役力量到60岁。期间要每年参与群体演习,通常安排在秋季的农牧活动停息后,主要以集团狩猎、体量拉练和实战对阵为主。大流士则将其中的佼佼者挑选出来,成为领取固定津贴的纯职业力量,还会为他们配置相当优渥的后勤保障。这样既能作为快速反应部队弹压突发内乱,也可以在对外作战中充当定海神针。其中,有1000人还肩负宫廷卫队职能,而余下9000则可以根据需要去其他首府城市驻扎。
不死军
不死军就是波斯帝国的常备精锐
在武器装备方面,不死军属于非常全能的集大成者。例如有覆盖皮革的柳条盾牌,镶嵌鳞片甲的外衣或亚麻甲,以及两侧同样有鳞片的圆锥形头盔。由于很多金属部件被头巾、软帽等华丽外饰遮蔽,容易让人误会是缺乏护具的轻装兵种。事实上,不死军在大部分行动中需要同顽敌短兵相接,故而配置短矛、战斧、佩剑或匕首。但同时持有轻型复合弓+箭袋,能够在战斗初期进行远程削弱式攻击。显然,没有良好的训练、保障机制,这类混合使用多种武器的做法很容易演变成自乱阵脚。传统的波斯本族步兵,往往会保持50%远射+50%近战的均衡比例。不死军则更进一步,非常有利于复杂环境下的统一调度。
不死军
一名标准的不死军士兵装备
公元前513年大流士一世率军登陆欧洲,先后向色雷斯山民和斯基泰游牧民发难。由于对山民村寨的威慑过于成功,以及后来对骑兵游击战的不适应,我们几乎找不到任何关于不死军发挥的详细记录。几年后,大将玛尔多纽斯率军挺进希腊。由于并非大王本人御剑亲征,很多战斗又要依托海军战船机动,所以并没有不死军踏足欧陆。这让他们错过了马拉松战役,并且对即将面临的危险缺乏直观认识。
不死军
温泉关战役从侧面反映出波斯军的具体战力
公元前480年,不死军们终于追随新任大王薛西斯一世,由北向南直插希腊腹地。这次,他们终于在大名鼎鼎的温泉关碰到硬茬,与斯巴达人为首的联军迎头相遇。后者利用峡谷的特殊地形设防,摆出防御能力更胜一筹的密集方阵。眼看几支附庸部队不得要领,不死军终于被大王派去攻坚。尽管武器属性不占优,这些精锐还是一度将希腊人彼得稍稍后退。但斯巴达人的战术体系更为先进,直接祭出佯装溃退+迅速反杀的极限操作,将波斯帝国的王牌们逐出谷口。
不死军
迂回包抄的不死军 为波斯帝国夺取温泉关战役
当然,这次失败进攻绝非是由不死军的能力水准酿成。两天后,他们便根据带路党指示绕道包抄,仅凭一轮复合弓齐射便将希腊后卫部队镇在原地。随后蜂拥至温泉关另一侧,对留下来的联军展开终极绞杀。双方在狭窄空间内拼死肉搏,几乎打到长矛断裂要多次跟换的惨烈地步。但不死军有其他部队支援,在兵力、士气和经验层面都遥遥领先。最后全歼约4000名敌军,用血与火将大王薛西斯一世扛到雅典城下。只有由于后来的萨拉米斯海战溃败,才让他们的成果几乎完全流失。
不死军
第一代不死军 在普拉提亚全军覆没
即便如此,作为常备力量的不死军也没能及时撤回亚洲。由于大王拒绝承认失败,他们被迫与主将玛尔多纽斯一起坚守欧洲。在公元前479年的普拉提亚之战中,这些人可能连头盔、护甲都来不及穿戴,就急匆匆追击连夜跑路的希腊联军。结果与老对手斯巴达人二度遭遇,因装备方面的过于悬殊而败下阵来。一些勇敢的不死军士兵,不惜冒险去用手去折断对手长矛。但依然难组全面溃败,迎来自部队建立后的首度全军覆没。
不死军
重建后的第二大不死军 开始招收米底人和埃兰人
事后,薛西斯一世立即开启动员机制,几乎瞬间就恢复不死军的万人规模。只是与过去的只收波斯人不同,一些米底和埃兰士兵被允许加入进来。显然,这是大量折损本族精锐后的权宜之计,更是对同盟者蒙受战争损失的某种补偿机制。因此,后人可以通过当时留下的雕刻,发现至少两种不同风格服饰。其中,波斯籍士兵仍旧佩戴冠冕,身着宽松的华丽旗袍,将箭袋背在自己身后。米底籍士兵则头顶圆形软帽,穿类似游牧民的短衣+裤子,并且把箭袋斜挂在腰间侧面。另有少数持盾者,应该是守护在大王左右的宫廷卫队
不死军
帝国中期 不死军被拆分为各地的常备力量
不过,经历两次远征失败的波斯帝国,正彻底调整自己的军事战略。他们不再执着于派兵横扫外邻,而是更乐于靠花钱去收买、策反或瓦解对手。相似策略在对内冲突中也同样适用,其结果就是越来越多的腓尼基战船、希腊重步兵和斯基泰骑兵出现在记载中。反倒是不死军的存在感每况愈下,似乎是不再进行万人规模的集中调度。更有可能是被拆分使用,定期派往京畿道外的首府城市驻扎。他们在那里听命于总督,维持着一个规模较小的次级王庭。甚至在退役后依然滞留,用分到的土地组建家庭。换句话说,就是在不影响动员、升迁制度的基础上,周期性强化军事殖民,还能有效缓解开支压力。
不死军
规模最小时 不死军可能只是1000人的英国皇家卫队
直到公元前4世纪,阿尔塔薛西斯三世遭遇内忧外患,必须不间断的在埃及叙利亚塞浦路斯和小亚细亚用兵。于是,古老的不死军传统被得以重新恢复,数量更是暴涨到史无前例的20000人(不含宫廷卫队)。同时,多年使用雇佣兵经验,让波斯贵族们对希腊重步兵的方阵予以很高评价。所以,帝国末期的不死军被要求丢弃传统武备,全面改用希腊式的大圆盾+2米长矛。可能是由于前后形象相差极大,经常被后世学者认定为某个全新单位。
不死军
第三代不死军 全面换装希腊重步兵装备
公元前333年,崭新的不死军虽大流士三世开拔,准备与大举来袭的马其顿王国人决一雌雄。他们与自己希腊老师联手,组成帝国军的中央阵列,却因为实力稍次而屈居左派。结果,亚历山大亲率最强的王家骑兵和近卫步兵,从两个方向上展开夹击。久疏战阵的波斯精英们抵抗不住,只能线性溃败,并将全军的最薄弱位置给暴露出来。于是,堂堂大王骑上快马跑路,以懦夫形象被后世嘲讽达2000多年。波斯帝国的精锐野战军,也因为这个失误而几乎折损殆尽。
不死军
伊苏斯战役的马赛克画 里面就有希腊式不死军士兵
两年后,这批希腊式不死军的残余力量,还有参加高加米拉战役。奈何再次遭亚历山大布置的侧翼强袭,几乎以完全类似的模式被屠戮殆尽。以至于当大流士一世逃亡中亚,身边尚有2000名希腊佣兵追随,而不死军成员似乎早已烟消云散。另一方面,作为其补充力量的40000本土地方武装,继续在守卫京畿的隘口阻击马其顿王国人。他们从未受过希腊式训练,只能依托地形展开伏击,奋战到被从四面八方围上来的敌军砍杀。至此,不死军与孕育他的阿契美尼德王朝一道,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不死军
晚期不死军与他们的希腊老师
讽刺的是,基于统治庞大帝国而构建的不死军,稍后竟被消灭自己的马其顿人“复活”。在希腊化时代,统御亚洲大部的塞琉西帝国依葫芦画瓢,组建类似的直属常备部队--银盾军团。其结构也与波斯原版类似,由9000名普通士兵和1000人的英国皇家卫队组成。
不死军
塞琉古帝国的银盾军团 就是对不死军理念的模仿
公元3世纪,萨珊家族的波斯第二帝国横空出世,不死军被重视传统的大王们再度复兴。只不过是由重装骑兵,替换掉效率日益走低的重装步兵。而且随时间推移,这支不死军也逐渐被拆分成小股力量,交由前线将领或地方总督充当私人部曲。直到王朝在穆斯林大征服中轰然倒塌。
不死军
萨珊王朝 有建立全骑兵化的不死军
此后,还有过数支精英部队以不死军冠名,出现在拜占庭帝国法兰西第一帝国和近代伊朗王国的军事序列中。但其性质与古典时代的内涵已然是天差地别
参考资料
不死军.个人图书馆.2024-09-07
不死军.哔哩哔哩.2024-09-07
目录
概述
概述
历史及演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