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家沟镇是
扶余市东北部的重镇,也是
松原市首批小城镇建设重点镇之一,全镇幅员面积197平方公里,总人口数43000人。全镇居民以
汉族为主体,少数民族有
回族、
满族、
朝鲜族等。蔡家沟镇坐落于山川秀美的
珠尔山下,美丽的拉林河畔,地处吉黑两省三市县的交汇处,北与
黑龙江省双城区隔河相望,东与
榆树市毗邻,北距
哈尔滨市75公里,南距扶余市政府所在地
三岔河镇16公里,距
长春市150公里,西距松原市125公里。
历史沿革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设蔡家沟乡。
1958年,乡改公社。
1983年9月,公社改乡。
1984年,乡改镇。
地理位置
位置境域
蔡家沟镇地处
扶余市东北部,距扶余市16千米,距
松原市125千米,距长春市156千米。东与榆树市
八号镇接壤,南连三岔河镇,西与
肖家乡、
弓棚子镇为邻,北与
黑龙江省双城区隔河相望。辖区东西最大距离19.75千米,南北最大距离15.9千米,行政区域总面积198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蔡家沟镇境内大部分为山前平原,地势略微西高东低、南高北低。
气候特征
蔡家沟镇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光照充足,无霜期长。春季干旱多风,夏季雨量集中,秋季温和凉爽,冬季干冷少雪。
水文
蔡家沟镇属
拉林河水系。拉林河自珠山村北入境,由东向西,汇入
第二松花江,境内河道长20千米。
自然灾害
蔡家沟镇主要自然灾害有冰雹、旱灾、涝灾、风灾、低温、
霜冻、雷击等。雹灾平均5年3遇,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1982年7月16日,降雹时间约30分钟,涉及境内东二十五号村、西二十五号村、里半号村、后二十四号村、
两家子村5个村,受灾面积达2300公顷。风灾一年四季均有发生,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1968年5月7日,造成4.5万亩玉米受灾,减产85万
千克。
自然资源
水资源
蔡家沟镇境内有地下水资源,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为2384.4万立方米。
行政区划
2011年末,蔡家沟镇辖西车家店、四方台、郑家、万家坨子、珠山、腰号、万家桥、张卜、石家崴子、大十八号、二十三号、东二十五号、西二十五号、小十八号、里半号、后二十四号、两家子17个行政村。
截至2020年6月,蔡家沟镇下辖1个社区、17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镇区正阳街。
人口民族
人口
2011年末,蔡家沟镇辖区总人口3.99万人,有流动人口3300人。总人口中,男性20380人,占51.1%;女性19520人,占48.9%。人口出生率3.12‰,人口死亡率4.35‰,人口自然增长率-1.23‰。
截至2017年末,蔡家沟镇有常住人口34854人。
截至2018年末,蔡家沟镇有户籍人口38084人。
民族
总人口中,以
汉族为主,达39832人,占99.8%;有回、
朝鲜、蒙古、满等少数民族,共68人,占0.2%。
经济
综述
2011年,蔡家沟镇财政总收入0.27亿元,比上年增长15%。从各主要税种看,完成营业税453万元,增值税927万元,企业所得税380万元。人均财政收入5938元,比上年增长20%。
农业
2011年末,蔡家沟镇有耕地面积17.6万亩,全部为水浇地,以种植玉米、水稻、蔬菜为主。
2011年,蔡家沟镇农业总产值4.7亿元,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8%。
蔡家沟镇粮食作物以玉米,水稻为主,主要经济作物为蔬菜。2011年,蔡家沟镇生产粮食14.3万吨,其中玉米11.3万吨,水稻3万吨。蔬菜种植面积5000亩,产量5万吨;主要品种有西红柿、黄瓜、豆角等,其中西红柿2万吨,黄瓜1.5万吨,豆角1.5万吨。
蔡家沟镇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牛、羊、家禽为主。2011年,蔡家沟镇生猪饲养量10.9万头,年末存栏5.3万头;牛饲养量2.1万头,年末存栏1.3万头;羊饲养量1.3万只,年末存栏0.7万只;家禽饲养量151.1万羽,上市家禽51.3万羽。
蔡家沟镇耕地资源在
扶余市乃至
松原市别具特色,现有耕地13500公顷,土质肥沃,公顷玉米产量在12-15吨之间,年产优质玉米13万吨,除全镇农民自用外,年可提供商品玉米12万吨,是扶余的玉米主要产区和玉米生产大镇,伴随着农业科技贡献率水平的逐年提高、潜在的玉米生产优势前景广阔。年产优质水稻1.5万吨,除全镇自用外,外销仍然有余。借助于全镇优越的区位、交通等自然优势,全镇的特产由小变大、由弱到强,正在成为产业新优势,全镇特产业主要有绿色食品河边
鸭蛋、
万蟹楼大闸蟹、狐貉、大棚瓜菜等。
工业
蔡家沟镇工业以化工、机械加工、塑料制品、建筑材料为主。2011年,蔡家沟镇有工业企业23家,职工3192人,工业总产值60.3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5.8亿元,比上年增长22.8%,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7%。
截至2018年末,蔡家沟镇有工业企业3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家。
商业
2011年末,蔡家沟镇有商业网点1630个,职工5513人。2011年,蔡家沟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亿元,比上年增长17.5%;城乡集贸市场18个,年成交额1.2亿元。
截至2018年末,蔡家沟镇有营业面积50平方米以上综合商店或超市36家。
金融业
2011年,蔡家沟镇各类存款余额6.7亿元,比上年增长11%;各项贷款余额2.3亿元,比上年增长15%。
邮电业
2011年末,蔡家沟镇有邮政局1所,邮储银行1个,报纸、期刊累计期发行0.3万份(册),邮储业务总量1.59亿元,纯收入150万元。有电信企业1家,服务网点1个;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5万门,固定电话用户0.8万户,电话用户普及率达到96%;移动电话用户3.5万户;宽带接入用户0.6万户;全年电信业务收入110万元。
文化
地名由来
蔡家沟镇因镇人民玫府驻地原名蔡家沟得名。
交通
2011年,蔡家沟镇境内有长余高速公路、102国道、148县道、149县道4条公路干线交会。
京哈铁路穿境而过,设有
蔡家沟站,蔡家沟站是
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与
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的交会站。
2011年末,蔡家沟镇有汽车客运站1个,日发客运汽车36班次,日均客运量1000余人次。
社会
教育
2011年末,蔡家沟镇有幼儿园13所,在园幼儿680人,专任教师36人。小学9所,在校生1200人,专任教师340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930人,专任教师43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
2011年,蔡家沟镇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140万元,比上年增长10%。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
总支出的比例为34%,比上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
科技
2011年末,蔡家沟镇有各类科技人才164人,承担企业重点新产品3个,高新技术产品5个。
文化事业
1984年12月,蔡家沟镇建成广播电视站,后来改为
吉视传媒有限公司扶余分公司蔡家沟管理站。截至2011年末,蔡家沟镇有线电视用户6500户,入户率88.3%。
2011年末,蔡家沟镇有镇文化站1个,村级文化活动中心17个;各类文化专业户35个。各类图书室18个。音乐、美术、书法、
摄影及文学业余创作队伍成员84人。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个。
体育
2011年末,蔡家沟镇有学校体育场2个。4个村安装了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23%。
医疗卫生
2011年末,蔡家沟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5个;病床110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43张,固定资产总值600万元。专业卫生人员136人,其中执业医师45人,
执业助理医师35人,注册护士56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7人。2011年,蔡家沟镇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1.26万人次。
社会保障
2011年,蔡家沟镇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243户,人数309人,支出38万元,比上年增长11%,月人均102元,比上年增长7%;城市医疗救助350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1971人次,共支出5.93万元,比上年增长12%。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081户,人数1386人,支出184.6万元,比上年增长10%,月人均111元,比上年增长11%。
2011年,蔡家沟镇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24人,抚恤事业费支出30万元,比上年增长15%。社会福利费40万元,比上年增长11%;有敬老院1家,床位40张,收养农村五保16人。社区服务设施6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1个,社区服务站5个。全年接受社会捐款3.8万元,使89人(次)困难群众受益。年末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32100人,参保率86%。
基础设施
2011年末,蔡家沟镇镇区铺设排水管道2千米。
旅游
风景景点
蔡家沟镇有
珠尔山旅游区,景区内有
慈云寺、珠尔山等景点。
珠尔山旅游区
珠尔山旅游度假区位于
扶余市东北部的蔡家沟镇境内,西距京哈铁路蔡家沟站2千米,东距102国道1千米,距
同江市至三亚高速公路2.5千米。有珠尔山、
拉林河、慈云寺等景点。珠尔山位于拉林河南岸,山体
平均海拔为199米,与拉林河之间形成一定的相对高差。山上林木繁茂,主要树种为
落叶松、
樟子松、杨、榆等。珠尔山北侧紧邻拉林河,拉林河河道宽近500米,河中有泥沙堆积的岛屿。
著名建筑
建立与规模
释圆明老和尚于民国十四年开工建庙,民国十六年完工。
共修建配有东西廊房的三层殿(每殿三间),前殿横匾是“佛慈广大”;中殿是“
大雄宝殿”;后殿无匾。三层殿前都有台阶。殿顶是高楞大背的两侧伸出环眼阔口的龙头;坡苫长,前出廊檐后出梢;长坡弯弯,卷翘檐,瓦缝参差,垄绞齐正。廊檐里面是两棵红艳艳明柱,和明柱对齐的从东到西悬空排列着二龙戏珠、
鸟纲展翅、走兽跳跃。雕刻艺术,如同活的一般。
庙殿门窗都是长条式的,上下都画着美丽名山胜景。山门(也称三门)是:中间门大,两侧门小,称为
解脱门、无相门、无愿门。故曰:山门清静。门前大路上不断有来往人和参观客,还有坐在门洞乘凉的。
慈云禅院还设立了挂钟板子和子孙常住院,留单接众,远近皆知。
巍巍的
庙宇,配有杨柳绿化,远望深古朴,近闻幽雅笛声,堪称静神养思之所在。
所供佛像
前殿佛像六尊:正身
弥勒佛,东面
日光菩萨,东北角地藏主菩萨,西北角加兰菩萨,跟弥勒佛相对脸朝北的是护法
韦驮菩萨。
腰殿就是主殿,高像三尊,一二尊者,左
摩诃迦叶,右
阿难陀:中间释迪牟尼,东北角是消灾延寿药师佛;对释迎牟尼的是千手千眼观士音菩萨。
后殿五尊:
主像西方二圣三尊,中间阿弥陀佛,左边南无观士音菩萨,右边
大势至菩萨,东边
文殊菩萨,西边
普贤菩萨。
西廊房供西方三圣。
这三层殿内每尊佛前有桌案、香炉、蜡台、大罄、佛衣、幔帐、桌围、拜墩等及法器铜罄、大
小军鼓、大小木鱼、挡子、铜
铃铎,手炉,门两侧有幢幡。
殿门前台阶上东侧有一个高八十公分、直径三十公分的铁报钟及长四十公分、宽三十公分的板;两侧有火典(牌),是长方形铁铸的;后殿还有个长一米六十公分的木梆。这些是表示子孙常住院,留单接众。
平日佛事
每天佛事:早饭前念南无严会上佛菩萨,斋后念观音经;中午过后念供,饭后念佛;晚上单日念弥陀佛带
蒙山,双日念普佛带蒙山。
每逢初一、十五上供烧香,午间交供(念经)。
每周一要“打念佛期”。
正月初八,是释迪牟尼成道,一直到正月十五,均为佛期。
四月初八,是
浴佛节,作佛事(四月十八、二十八,分别为
北顶娘娘庙、关帝庙会,是神日不是佛日,均不作佛事)。
五月十九,是观士音菩萨生日,作佛事。
七月十五,是盂兰会,作佛事。
九月十九,是观士音菩萨出家,作佛事。
还有:每年遇天旱时,作青苗道场,念金刚经。
关于圆明和尚
慈云寺第一个主持释妙严,字圆明,俗名车素清。其父车式平,原籍
黑龙江省,在
扶余市蔡家沟西车家店屯有地三十三,大瓦房五间,每年来收一次地租。东车家店屯有一户族车老太太,家业豪富,但无子女,车老太太看式平忠实可靠,便过继为子,式平亲父便将西车家店屯原有三十二响土地,瓦房五间全部给带过来。
式平一生有二子三女,长子启恭,次子启顺。车老太大年高、体弱,久病在床,她二孙女素清侍俸汤药茶饭、大小便,朝夕不离左右。式平平日好看书,三女都在旁。一日看《大香山》,内容是
三皇姑出家,式平对女儿们说:“你们三个谁出家,我就把三十三垧地给谁。”二女素清说“我出家。”其父儿“你出家,将这三十三垧地给你。”素清说:“真给吗?”父亲说:“说给就给,说了就算,决不欺骗。”
素清有生以来就不食肉和葱韭蒜之类,性柔和,爱静闲,好文学古典,虽没读过书,亦有四五年的文化。从来无虚言妄语,敬老惜贫,好施舍,奉行众善。
民国十年父亲逝世,家庭分居。素清与兄嫂分离后,搬到五间大瓦房。民国十三年,由西车家店搬到蔡家沟,买珠山屯王维元地一响二亩,花钱一千二百吊。修土庙五间,僧房三间。因为地低洼,春夏秋三季泥泞出下去门,便将此庙扒掉,作为埋葬遗地,又选较高地段建庙。
圆明老和尚于民国十四年礼浙江南海普陀清凉寺上智下修老和尚为师,是年四十六岁剃发为僧。去双城找姑父张志(永昌粮栈经理),跟
哈尔滨市地亩联络妥,建庙于蔡家沟现在的地址。
圆明老和尚于民国十八年在哈尔滨市极乐寺受戒,一生共收徒众一百零六名。将原有的三十二响地卖掉,全用于建庙及慈善施舍等佛事。到伪
伊曼努尔·康德六年共请佛像二十九尊,高法身三尺五的二十尊,矮法身一尺七的九尊。并且请法师,立僧学,学生及客单三十多名。
圆明明者和尚于伪康德八年十月二十二日逝世。死前,稍有感冒,咳嗽,一周后,将寺内一切事都嘱托给清泉监院了。身无病苦,心不含恶,意不颠倒。是日清晨,自己随僧众一同念佛号而停止呼吸。于伪
康德九年二月初一给圆明老和尚发三天。
长春市、
哈尔滨市、
吉林省、
双城区等地寺庙负责人和群众都来了,还有善男信女,僧人一百多。本寺各下院的都回来了,均穿灰色衣服,系灰色腰带,共设立五个经坛。金刚经、地藏经、弥陀经、南方焰口一个坛口,北方焰口一个坛口,共设五个坛口。三日经声不断,善男信女约三万多人,僧人一百五十多人。
发龛三天后,把坐棺焚化了。在焚化时,将
坐观周围搭个坯墙,僧人和善男信女都在跟前念经念佛,老和尚的遗体直立跌而坐。只见遗体坐立渐渐消瘦而缩小,不见衣服分裂,都地整的贴在身上。烧到四五寸高的遗爪仍然还有核桃大的脑袋,就像一尊五官不清楚的小像似的突然不见了。参看的军警和群拍手叫好叫奇。从老和尚逝世的数年中,每年都有十多个出家的。尤其每逢办道场更为隆重,善男信女逐渐增多。
1947年土地改革,
慈云寺众僧被解散。当时庙上只剩十八个人了。遣散后,有的还俗了,有的投亲友了。(释清泽)和清霞、净如、净清、宝增等回东十一号屯种地,直到
新中国成立后。
1954年宪法公布,执行宗教政策,于1955年农历八月又回到慈云寺,从事生产劳动、编织、裁缝等,自食其力。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8月17日红卫兵砸碎了
慈云寺,毁坏了佛殿,焚烧了经书,没收了一切财产,人员被遣散。
1976年10月打倒“四人帮”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真正落实了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政府出资又给修复了房舍,于1981年又回到了
慈云禅院,共计还寺十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