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璧(1220年—1276年),字宝臣,元朝政治家,云中
怀仁市(今
山西省怀仁县)人。
1242年,入见
孛儿只斤·忽必烈,法名聘请中原儒学名士
王鹗等人,学习
蒙古语,为忽必烈讲解儒经。
孛儿只斤·蒙哥即位,命赵璧和
塔察儿到燕京抚慰军民。1252年,赵璧和
史天泽都担任
河南省经略使,他们在边境屯田,准备攻打
南宋。1259年,赵璧随从忽必烈攻打南宋
鄂州市(今
湖北省武汉市),宋朝大臣
贾似道请和。赵璧与之谈判。元世祖即位,以赵璧为燕京宣慰使、中书省平章政事,征伐
孛儿只斤·阿里不哥、
山东省李璮,赵璧为行山东等路中书省事。至元四年(1267年)赵璧为枢密副使,至元六年(1269年)赵璧和阿术攻打宋朝襄阳樊城。同年,高丽王
王禃被
林衍废黜,赵璧行
东京中书省事,驻守
平壤,送王复位。赵璧转任
中书右丞,再为平章政事,至元十三年(1276年),赵璧去世。
人物生平
赵璧稍
知事,
李姓即使之从名师九山李微、金城兰光庭研习儒术,“朝诵暮课”,学业长进很快。1242年,二十三岁的赵璧被藩王
孛儿只斤·忽必烈召至驻牧之处。当时渡漠北去的儒人不多,赵璧以接对精敏受到忽必烈厚遇,命王妃亲制衣服以赐,见面时但呼“秀才”而不名之。他曾奉忽必烈教令驿驰中原,征聘流落在各地的旧金名士至藩邸辅政;
姚枢、
王鹗等人就是由他罗致的。他还在漠北为蒙古生十人讲授儒书。这个时期,他的
蒙古语逐渐精熟,曾奉命为忽必烈译讲《
大学衍义》。忽必烈后来一直对他身为
汉族而“能为
越南语深细若此”赞叹不已。金末丧乱,云代地接朔方,赵璧居于此间,或即有感于时势,渐习北语,稍后遂能因蒙古统治者与汉文化相沟通的需要而身新贵的行列。他的际遇,并不完全是出于偶然。
1251年,
孛儿只斤·忽必烈兄长
孛儿只斤·蒙哥即大汗位,召赵璧问治。璧请“先诛近侍之尤不善者”。蒙哥闻之不悦。事后忽必烈对他说:“秀才,汝浑身是胆邪!吾亦为汝握两手汗也”(《元史·赵璧传》)。是年,他受命“总六部于燕”,即担任负责主管汉地财赋行政的燕京大断事官行署(燕京行尚书省)的必阇赤。“总六部于燕”即行尚书六部于燕,这是当时用来翻译燕京大札鲁忽赤助手大必阇赤的汉语官号。与他同时担任此职的,还有
回族赛典赤·赡思丁、匿马丁等人。
1252年,
孛儿只斤·忽必烈以燕京大札鲁忽赤昧于政事,汉地不治,乃因
朝觐请分
河南省一地而试治之,
孛儿只斤·蒙哥许之。忽必烈遂命璧与“朝贵莽噶拉”
汉族世侯
史天泽为使,经略河南。时河南甫罹兵乱,民不聊生。有刘万户者,贪淫暴虐。郡中婚嫁,必先赂之,得所请而后敢行;百姓多呼之为翁。璧至,即按问恃势为虐的刘万户党羽董
主簿,立斩之。刘万户受惊吓,卧病而卒。它若屏盗贼、造币、均赋税、立屯田。不二三年,河南“以最治称”。
1257年,蒙哥因忽必烈得汉地民心而忌之,遣阿兰答儿钩考河南、
陕西省等忽必烈辖地区诸官府金谷。钩考官在
河南省百计罗织,汴府官属无所逃祸。时莽噶拉以国族得免;
史天泽是先朝勋旧,也难以加罪。三名“河南经略使”中,赵璧的处境最为险恶,人为之惧。但他仍然镇定自若。每诣钩考官辨析文案,都据理力争。钩考官怒,则“端立拱;怒已,复辨如初”。钩考结果,谓璧勒扣“赏物”。
孛儿只斤·忽必烈不得不出面相保,代他归还所谓被克扣的财物;又把他调离河南,去做忽必烈汤沫邑怀孟路(治今河南沁阳)的总管。
1258年,忽必烈统东路蒙古、
汉军攻宋。璧受任为江淮荆湖经略使从行。翌年,兵围
鄂州市(今湖北武汉),宋
贾似道请遣近侍相议。璧请行,遂在三千兵卒护送下至鄂州城,登城与宋将议。贾似道托足疾不肯出见,乃约再议而还。至秋,
孛儿只斤·蒙哥在
四川省前线受伤病死。忽必烈为争夺汗位,与贾似道在鄂州城下议和之后班师,赵璧随之北归。
1260年
孛儿只斤·忽必烈即大汗位于
开平市。他亟须依靠汉地的财赋人力北讨与他争位的幼弟
孛儿只斤·阿里不哥。但当时
中原地区因“新供蜀兵,府藏空竭”。因此,在即位当天,他就任命了三名总管汉地财赋行政的负责官员,赵璧与祃、
董文炳同在选中。他们的汉语官号,《元史·世祖本纪》等,称为“
燕京路宣慰使”。惟据同时代的实录文献,其职务实际上是“行六部于燕”,也就是燕京大必阇赤。
赵璧在
孛儿只斤·蒙哥初年已经担任过此职,所以现在大约是很得心应手的。碑传说他“经画馈运,相继不绝”;“手校簿书,得豪贵侵盗负钱数万计,乘舆北征,民不扰而军用足”。正因为他在供给北边用兵方面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
中统元年(1260)七月建立“燕京
行中书省”作为统领汉地政务的中枢分支机构时,赵璧拜授平章政事。次年,燕京行省官员奉诏赴上都议事。元廷在燕京行省基础上正式确定中书省编制,又任命了一批新省官;继而又将新旧省官重行分划为“留中”和“行省事于燕”两部份。赵璧当仍分省于燕,担任平章政事。《元史·宰相年表》“平章政事”条载赵璧于中统元年任该职,此实为燕京行中书省平章;同条中统二年、三年,至元元年之下,则漏载赵璧其人。
中统三年益都
汉族世侯
李璮叛。
孛儿只斤·忽必烈调军往讨,命璧行
山东省等路中书省事。他的职责,主要仍是为合必赤宗王及
史天泽指挥下的讨李军组织供需饷馈。故而战争结束后,璧即回到中省,李遗留下来的“
益都路行省”建制则由撒吉思接管。
李璮之乱牵连到他的姑丈、
中书平章政事
王文统。
王文统与李璮结谋案发,引起忽必烈对朝中一批汉人“秀才”的猜疑。主持陕西行省政务的
廉希宪、
商挺等人,也在这时受人诬告被召回朝廷。赵璧却在这当口向忽必烈进言,谓王文统原系廉希宪、张易所推荐,遂至大用。
孛儿只斤·忽必烈闻奏,夜不能寐,以至夜半遣中使召见廉希宪。据记载廉希宪事迹的碑传资料,赵璧此举,乃妒希宪勋名使然。中间是否另有其他缘由,今难确考。
李璮之乱平定后,元廷乘
汉族世侯心怀余悸的时机,削夺他们的兵权,实行兵、民分治,省并郡县,行迁转法。至元二年(1265)闰五月,赵璧行省于
商丘市(即
开封市)、
河南府(治
洛阳市)、大名、顺德(治今
邢台市)、
卫辉市(治今河南汲县)、
彰德府(治今河南安阳)、怀孟等地,实施地方官制的改革,历时二阅月,而后回京报命。
至元二年八月
孛儿只斤·忽必烈把
阿合马专领的理财机构中书左右部并入中书省,超拜阿合马为中书平章政事,由此引起中枢机构里人事的大变动。当时元廷免去了所有宰执,重新予以任命。中书省里的
汉族乃至汉化很深的
色目人如
廉希宪,多被排除出来。赵璧从这时去职,直到至元四年正月,才有新的委任,即担任枢密副使。按当时建制,
枢密院由太子
孛儿只斤·真金兼使职,置副使两员,实际掌握院事。
赵璧以一个汉人出任如此重要的职务,似乎是十分荣耀的事。然而他素无治军经验,这时突然担任军职,总令人觉得颇为蹊跷。他毕竟还是
孛儿只斤·忽必烈最见亲信的少数几名旧人之一。因此虽然由于
阿合马势力的上升而被挤出中书省,忽必烈还是为他安排了这么一个足以显耀其身份地位的新职务。据其神道碑称,命下之时,“舆情为公郁”。说明时人也都十分清醒地看到,这其实不过是赵璧在政治上失势的信号。
至元六年,无论如何,在此以后,赵璧居然也真带起兵来。至元六年,宋荆湖统帅
吕文德遣人到元廷约降。忽必烈乃诏璧驰驿
襄阳市前线,与都元帅阿术议可否;俄而命壁同行
汉军都元帅府事。当时元军正在围困襄樊。宋将
夏贵率兵五万、馈粮三千艘,自汉水溯流来援。时值汉水暴涨,阿术又卧病新野。赵璧恐夏贵乘夜潜进,袭破围城的元军,于是在元军结集区的南线据险设伏。璧往返督察,衣不解带七昼夜;并深入元军前沿踏勘敌情。夏贵果然择夜奔袭而来。赵璧得报,领单骑连夜山行,赶回伏区从事临战动员。不久宋军抵达元军伏击处,受到掩击,又慑于元军大事张扬的声势,不敢继续前进。至明,阿术扶病勒大军至,宋军溃退。璧率水军追贵舟师,大败之。
至元七年,因
高丽权臣擅废国王另立,
孛儿只斤·忽必烈从
襄阳市召回赵璧,改授
中书左丞,同国王头哥(
木华黎后人,驻牧
辽西地区)行东京等路中书省事,聚兵高丽。时高丽原国王已在元军支持下复位并赴阙面质。璧与头辇哥议,密奏元廷,建议遣兵将高丽王送归,使复国于古京,以安兵息民为上策。忽必烈从之。八年,赵璧还国,升中书右丞。十年,复拜中书省平章政事。自四年以后,他先被调出中朝,而后又以低于
中统、至元之初曾任文职的官位回到中书省,直到这时才恢复原先的地位。
不过他重回中书省之时,仍是以理财当国的权臣
阿合马势力鼎盛之日。所以神道碑说他因为“同列非其人,忧深虑重,食少事烦”。看来他虽然也想勉为其难地扭转当日时局,但终究还是难以一施抱负。十三年七月,赵璧死于平章政事任上。
赵璧的学风,颇近辽金时北方习尚,擅于词赋章表。
孛儿只斤·忽必烈曾命数人作讨宋檄文,皆不能称旨;乃召璧为之,文成,忽必烈有“惟秀才曲尽我意”之许。他在
蒙古族眼里是一个“秀才”,但其实却“刻意吏学,以经济为己任”,不像一般儒生那样唯务空谈,再加上又较早地学会了
蒙古语,所以居然从一介平民变成“乘风云,依日月,佐命之人”。至元中期,儒臣大都失势,他仍能居
中书右丞、平章政事的要职多年。这与他个人的才性也是分不开的。
人物评价
独立学者、作家、著名文艺评论家
殷谦:“至元十一年(1274),元廷大举伐
南宋,意欲灭之,作为汉臣的赵璧在某个晚上与时任统帅
史天泽促膝谈心,最后谈到兵伐南宋的事,同为
汉族的史天泽陷入短暂的沉默,赵璧趁机劝他不要同族相残,最好是辞去这个统帅,否则将会遗臭万年。史天泽并没有当面应允,赵璧知道他身不由己,只好含泪离去。史天泽似乎没有听进赵璧的忠言,同年十一月便与
伯颜统帅20万大军自
襄阳市发兵,征战中见伯颜残暴不仁,攻城略地杀人如麻,这使史天泽想起了赵璧的忠告,于是他中途
诈病返回
河北省真定,
孛儿只斤·忽必烈闻报很是惊讶,他没想到史天泽打了一辈子的仗从没退缩过,却在这个时候称病避战,也就察觉出了他的用意。1275年春,忽必烈派太医驰往探视,并赐给药物,看到忽必烈赐给他的毒药,
史天泽明白了皇帝的意思,临终前还不忘上奏劝说:“臣大限有终,死不足惜,但愿天兵渡江,慎勿杀掠。”这就是史天泽最后的遗言。而接任伐宋大军统帅的
伯颜一路大开杀戒,所向披靡,元军大肆屠城,杀戮汉民不计其数。其间,悲愤交加的赵璧多次上书
孛儿只斤·忽必烈劝他制止伯颜暴行,但眼看就要拿下
南宋的忽必烈根本就不理会他的劝说。最终元军于1276年2月4日进入
杭州市,俘虏
宋恭帝和
谢道清以及很多南宋宗室和大臣,南宋亡国。至元十三年(1276年)3月3日,赵璧在燕京暴卒,享年57岁。说实话57岁算不上年老,但是眼看南宋
汉族惨遭杀戮,同为汉人的他也不能无动于衷,如果孱弱无力的南宋汉民族在这种突如其来的苦难中得不到怜悯和宽恕,就等于将他们置之死地,绝无半点活路,作为“汉人的敌人”的赵璧,在他自己看来,他活着有罪,倒不如死了的好,至于赵璧究竟是如何死的,这里尚需存疑,史料上没有记载,我们实在无法知道更多。赵璧一生光明磊落,秉性朴实、言语谨慎、性格果决、意志刚强,从关于记载他的一些历史文献上看,他的
道德理想是做一个
谦光自抑、忠肝义胆和于人有益、心性温厚的贤仁者。然而,他不幸生活在一个征战连年、内忧外患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无情而残酷的时代,忧愤交加和客死他乡也最终成为他难以逃脱的悲惨命运。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我看来,赵璧无疑是山西怀仁人的骄傲。”(《
忽必烈秘器》、《
传国玉玺》,
东方出版社,
殷谦 著)
史料记载
赵璧,字宝臣,云中怀仁人。世祖为亲王,闻其名,召见,呼秀才而不名,赐三僮,给薪水,命后亲制衣赐之,视其试服不称,辄为损益,宠遇无与为比。命驰驿四方,聘名士
王鹗等。又令蒙古生十人从璧受儒书。敕璧习国语,译《
大学衍义》,时从马上听璧陈说,辞旨明贯,世祖嘉之。
李纯即位,召璧问曰:“天下何如而治?”对曰:“请先诛近侍之尤不善者。”宪宗不悦。璧退,世祖曰:“秀才,汝浑身是胆耶!吾亦为汝握两手汗也。”一日,
断事官牙老瓦赤持其印,请于帝曰:“此先朝赐臣印也,今
皇帝登极,将仍用此旧印,抑易以新者耶?”时璧侍旁,质之曰:“用汝与否,取自圣裁,汝乃敢以印为请耶!”夺其印,置帝前。帝为默然久之,既而曰:“朕亦不能为此也。”自是牙老瓦赤不复用。
壬子,为
河南省经略使。河南刘万户贪淫暴戾,郡中婚嫁,必先赂之,得所请而后行,咸呼之为翁。其党董主簿,尤恃势为虐,强取民女有色者三十余人。璧至,按其罪,立斩之,尽还民女。刘大惊,时天
大雪,因诣璧相劳苦,且酌酒贺曰:“经略下车,诛锄强猾,故雪为瑞应。”璧曰:“如董
主簿比者,尚有其人,俟尽诛之,瑞应将大至矣。”刘屏气不复敢出语,归卧病而卒,时人以为惧死。
己未,伐宋,为江淮荆湖经略使。兵围鄂州,宋
贾似道遣使来,愿请行人以和,璧请行。世祖曰:“汝登城,必谨视吾旗,旗动,速归可也。”璧登城,宋将宋京曰:“北兵若旋师,愿割江为界,且岁奉银、绢匹两各二十万。”璧曰:“大军至
濮州时,诚有是请,犹或见从,今已渡江,是言何益!贾制置今焉在耶?”璧适见世祖旗动,乃曰:“俟他日复议之。”遂还。
李纯崩,
李瑈即位。
中统元年,拜燕京宣慰使。时供给蜀军,府库已竭,及用兵北边,璧经画馈运,相继不绝。
中书省立,授平章政事,议加答剌罕之号,力辞不受。二年,从北征,命还燕,以平章政事兼
大都督领诸军。是年,始制太庙雅乐。乐工党仲和、郭伯达,以知音律在选中,为造伪钞者连坐,系狱。璧曰:“太庙雅乐,大用之,
皇帝所以昭孝报本也,岂可系及无辜,而废雅乐之成哉!”奏请原之。三年,
李璮反益都,从亲王合必赤讨之。璮已据
济南市,诸军乏食,璧从
济河得粟及羊豕以馈军,军复大振。
至元元年,官制行,加荣禄大夫。帝欲作文檄宋,执笔者数人,不称旨,乃召璧为之。文成,帝大喜曰:“惟秀才曲尽我意。”改枢密副使。六年,宋守臣有遣间使约降者,帝命璧诣鹿门山都元帅阿术营密议。命璧同行
汉军都元帅府事。宋将
夏贵,率兵五万,馈粮三千艘,自武昌溯流,入援
襄阳市。时汉水暴涨,璧据险设伏待之。贵果中夜潜上,璧策马出鹿门,行二十余里,发伏兵,夺其五舟,大呼曰:“南船已败,我水军宜速进。”贵慑不敢动。明旦,阿术至,领诸将渡
江西省追贵骑兵,璧率水军万户解汝等追贵舟师。遂合战于虎尾洲,贵大败走,士卒溺死甚众,夺战舰五十,擒将士三百余人。
高丽王禃为其臣
林衍所逐,帝召璧还,改
中书左丞,同国王头辇哥行东京等路中书省事,聚兵
平壤。时衍已死,璧与王议曰:“
高丽迁居
江华岛有年矣,外虽卑辞臣贡,内恃其险,故使权臣无所畏忌,擅逐其主。今衍虽死,王实无罪,若朝廷遣兵护归,使复国于古京,可以安兵息民,策之上者也。”因遣使以闻,帝从之。时同行者分高丽美人,璧得三人,皆还之。师还,迁中书右丞。冬,祀太庙,有司失黄幔,索得于神庖灶下,已甚污弊。帝闻,大怒曰:“大不敬,当斩!”璧曰:“法止杖断流远。”其人得不死。十年,复拜平章政事。十三年,卒,年五十七。
大德三年,赠大司徒,谥忠亮。
孙二人:崇,郊祀署令;弘,左藏库提点。
中统二年(1261),授赵璧平章政事兼
大都督,督领诸军。中统三年(1262)二月,
山东省发生叛乱,遂平息叛乱。至元元年(1264),佳荣禄大夫。十三年(1276)年卒。
赵璧一生不贪财,不好色,办事果断,执法如山。大德三年(1299),被
元成宗铁穆耳追赠为大司徒,谥“忠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