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正明
原湖南省戏剧家协会主席
范正明(1929年3月-2020年4月17日),生于湖南长沙市,著名剧作家、原湖南省戏剧家协会主席,1949年8月参加部队湘剧工作团,1952年转业回长沙,任市剧团团长、市戏工室主任;于1963年进文化部编剧讲习会进修,结业后调湖南省戏工室任创作组长,“文革”被下放城步苗族自治县,1973年回湖南省,相继在省文联、潇湘电影厂工作;1984年任山西省戏剧家协会常务副主席,1990年当选省文联执行主席,1991年当选省剧协主席;是国家一级编剧,著有湘剧《百花公主》、《琵琶记》、昆曲荆钗记》、湘剧《白兔记》等,曾获“昆曲艺术优秀主创人员奖”。
2020年4月17日,范正明因病医治无效,在长沙市逝世,享年91岁。
人物经历
范正明,原湖南省戏剧家协会主席,剧作家;湖南长沙人;1929年生于长沙市,出身梨园世家。1949年9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二兵团政治部洞庭湖湘剧工作团,任秘书、编导会干事。
1952年调长沙市文化局,历任京、湘、花、歌剧团指导员、团长、支部书记及戏剧工作室主任。1963年参加文化部编剧讲习会学习。结业后调湖南省戏剧工作室任创作组长;“文革”中揪斗、下放农村劳动。1974年调回省文艺工作室戏剧组,1979年任潇湘电影制作厂文学部副主任。
1982年当选为湖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1984年任省文联秘书长、山西省戏剧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1989年在湖南省第五次文代会上当选为执行主席,1991年在湖南省第五次剧代会上被选为主席。系国家一级编剧,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6年离休;现为湖南省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戏曲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文化记者文世家联谊会会长。
50年来发表戏剧、影视作品四十余件,戏剧诗文近百篇;其中《百花公主》获湖南省文艺创作奖。《芙蓉》文学奖;改编湘剧高腔《琵琶记》上、下集,获中国文化部授予的"文华"剧本奖;与人合作的朦胧色宽银幕电影《一个女人的命运》被列为新中国成立35周年献礼片;电影故事片《国歌》获得夏衍文学剧本二等奖并被列为建成国50周年献礼片;电视《湖南和平起义》获得全国电视片二等奖;改编的湘剧高腔《白兔记》获湖南省首届田汉戏剧奖剧本一等奖
人物成就
范正明先生出身梨园世家,数十载寒暑春秋潜心艺术,在戏曲创作方面成果丰硕,可谓湖南剧界翘楚。尤其新时期以来,他坚持整理改编传统戏,为繁荣与发展社会主义戏曲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其代表作《百花公主》、《琵琶记》(与彭俐侬合作)、《白兔记》(与谢让尧合作)屡获殊荣,原因在于:它们虽源自传统戏,却被作者灌注了新时代的艺术精神,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都作了创造性的重构,因而明显地比原本有了更高层次的提升。
从传统向现代的转换
传统戏是过去时代的产物,在思想和艺术上难免保守、陈旧,很少能原封不动、按部就班地在现代舞台上演出。如何丰富传统戏的意蕴,如何在老戏中体现现代意识思维,使之符合现代观众审美标准,是新时期传统戏改编的首要问题。范正明先生在这一方面进行了可贵的实践。他依照现代演剧观念,在情节走向上去除繁枝节,浓缩精编剧情,在内涵上讲传统艺术精华与现代意识巧妙结合,实现了传统创作向现代创作的转换,赋予传统戏新生命。
事实上,传统剧目的整理改编于某种意义来说,是剧作家又一次创造性的劳动。《百花公主》中,范正明三易其稿,历经二十多年,投入大量心血。他大胆改动《赠剑》等情节,一反明传奇《百花记》否定安西王造反,宣扬正统王权的思想,把江六云变忠为奸,巴拉变奸为忠,展开一场正义与邪恶的斗争。并且,《百花公主》的改编还融入了现代悲剧观念,百花的悲剧属于性格悲剧美学范畴。她因为自身的性格缺陷——刚愎自用、任性恣意,导致错误、荒谬的行动——轻信江六云、错杀巴拉等,所以遭到厄运——兵溃父死、刺目谢罪。百花公主原本是一个善良、单纯、多情的女性,因为过于自信造成本不应如此却偏偏如此的失败下场,其悲剧命运具备一定的不公正性,故而能引起观众的怜悯,颇觉遗憾,由此产生残缺性崇高。这样的悲剧,不仅给人审美愉悦,而且,也给人精神的上升感,从而不同于以往传统悲剧思维定势。范正明将原本仅残留《赠剑》、《定将》个别折子的戏几乎脱胎换骨地发展到今天的地步,无论从哪方面讲,都不容易。
范本《琵琶记》将浓重的笔墨泼洒在赵五娘身上,从社会视点多方位、多侧面地展现赵五娘由一个羞羞答答的新娘到抢粮、吃糠、再到琵琶上路的乞妇、闯帘的勇敢女子。我们不难发现社会对个人具有深刻的影响。无数个人组成社会,但个人又是社会的人。在庞大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个人如一颗细小的沙粒,微不足道。叱咤风云的英雄如此,底层社会的老百姓亦如此,何况封建礼教重压下的女性?造成赵五娘不幸的罪魁祸首,并非皇帝或牛相某个人,而是整个固若金汤的封建体制。赵五娘本人无力改变社会,只能做到个人道德的升华。因此,通过范正明的《琵琶记》,我们不但看到赵五娘这个柔弱闺质日趋成熟、坚毅的过程,更能看到在灾荒年月大时代里,孤苦无助的小人物(赵五娘、张广才、蔡公、蔡婆等)的奋力挣扎。这也正是范本《琵琶记》提供给观众的新价值取向。
范正明将现代意识熔铸到优秀传统戏曲的整理改编中,既存留传统精华,又不遗余力进行再创造,重新组构剧作于现代意义上的立意、主题、结构等,推陈出新。经过范正明整理改编的优秀传统剧目,在缤纷的现代戏剧舞台上焕发勃勃生机,出色地转化为现代文化、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部分。
悲剧女性的成功塑造
范正明从新的历史史观出发,审视中国古代女性命运,讴歌她们柔韧坚强的悲剧精神。他笔下的百花公主、赵五娘、李三娘等莫不栩栩如生,形神皆备。她们都被予以崭新创造,成为区别于传统悲剧女性的新形象。
《百花公主》中的百花公主打小养尊处优的贵族小姐生活,势必造成她自以为是的性格负面。她被爱情冲昏头脑,丧失了一个将领应保持的清醒度,不辨忠奸,误斩巴拉,重用江六云,以致日后兵溃父死无法挽救的结局。当她明白真相,怒杀江六云后,自己刺目谢罪的举动霎那间令全剧充斥着震撼人心的悲剧感染力。
艺术作品中人物的性格只有在对比中才能鲜明生动。为了更好地映衬百花公主的悲剧人格,范正明匠心独运,注意刻画作为百花公主性格对立面的江六云形象。不仅表现他能言善辩、文武兼全的出众才智,更着意于内心森严城府。“杀虎”中,哈虎一个“替”字,使处于进退两难位置的江六云立刻想出一箭双雕之计;“阻旨”中,江六云装醉保命;“赠剑”中,江六云欲擒故纵,玩百花公主于股掌……在范正明精心构思下,江六云的阴险毒辣与百花公主的真挚豁达,江六云的工于心计与百花公主的纯洁无邪,一反一正,相辅相成,跃然纸上,构成明显的性格对照。
赵五娘是范正明笔下另一感人的新悲剧女性形象。范本《琵琶记》一开场,蔡伯、赵五娘沉浸在新婚的快乐中。当蔡伯喈要五娘请爹娘出来时,五娘欲行又止,回身拉着丈夫,将他推到前面。这里,作者巧妙地运用一系列形体动作恰如其分地表明五娘此刻仍未脱却少女的娇羞。到“饥荒抢粮”时,命运之神无情地把夫久未归的赵五娘从家庭推向社会。她一个女流之辈,不得不抛头露面,出去请粮,备受欺凌。如果说,从前的赵五娘心中至多是闺怨,那么,现在的她满腹辛酸无处诉……
蔡婆蔡公相继去世,赵五娘描容上路……今时的赵五娘非同往日,她已历经了生活的折磨,饱受世道风霜,但一切的厄运并没有打垮她,反而使她愈发坚强。正是一种异乎寻常的韧性支撑下,她千里迢迢进京寻找蔡邕。“闯帘”一折中,范正明改传统一闯为三创,增强了赵五娘性格的抗争性,体现赵五娘这么一个在困境中磨炼出来的弱女子的机智、勇敢。尽管五娘在选择“生成的花朵”和“做成的花朵”时,也有犹豫、徘徊,甚至动摇,然而一定要见到丈夫的毅力克服了眼前的障碍。她在两次闯帘受阻后,第三次破帘而入,与牛姓一番理论,取得牛氏同情,继而跟丈夫团聚,迎来一个悲切切的大团圆。
范正明的《琵琶记》上集,赵五娘的性格基本定位在逆来顺受、温良贤淑,被动接受命运,而下集拓展了赵五娘性格中刚强的一面,即忍辱负重、坚定不移,主动挑战命运。范正明不落臼地重塑赵五娘,使其性格逻辑趋向完善,悲剧内涵趋向新意,大大增加剧情说服力和感染力。“这一个”赵五娘不光超越了同时代妇女,更是跨越古今,成为凝聚中华民族诸多美德——任劳任怨、仁慈宽厚等等于一身的女性代表。改编本《白兔记》中李三娘承受了与赵五娘几乎同样苦难的命运,亦是中国古代妇女贤德楷模。
范正明塑造的悲剧女性形象,往往在单薄身躯内孕育着万难不屈的壮美,在柔弱的外表下包含着顽强的生命意志力。百花公主、赵五娘、李三娘等以各自的悲剧人格感动了观众的心,赢得观众同情,达到共鸣。
文学性与民间性统一
范正明基于当代人审美情趣的认知,在作品高度文学性中保留传统艺术的民间性,保留民众喜闻乐见的东西,力求创作风格上的淡雅朴实。像原本《琵琶记》、《白兔记》等文学品味十足,经过历代艺人不断精心加工演出,早已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以其精湛的表演技艺和韵味悠远的唱段,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戏曲观众。对这类剧本,范正明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大凡一些民间性浓厚、观众津津乐道的精品折子,如“赠剑”(《百花公主》),“吃糠”、“上路”、“闯帘”、“会馆”(《琵琶记》),“诉猎”、“回书”(《白兔记》)等基本以继承为主,再按改编立意与性格、情节发展逻辑重新编写,适当增加平民生活意趣,添上几分悲欢离合的传奇色彩。
范正明苦心经营的唱词并不华丽,但富有诗感,充满人情味,往往能紧紧抓住人之常情,用平淡的语言入骨三分地展示人物丰富细腻的情感,极易令人动情。那行云流水般的曲白相较南戏、明传奇,显得琅琅上口,通俗明了,让观众获得凝练、优美的感受。《琵琶记》“吃糠”、“上路”,《白兔记》“诉猎”、“回书”等,都可谓经典唱段,其词如口语,其腔如流水,若诉若泣,自然生动,传神入化。《琵琶记》“吃糠”中“糠和米,本是相依倚……”那一长段愁肠百结的唱词,不正是五娘思念丈夫的悲哭心境映证,以及决定独立承担家庭重任的血泪告白吗?又如《白兔记》前后好几段唱词把刘智远与李三娘十六载夫妻相思之情、李三娘对咬脐郎十六载母子想念知青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观众眼前。一字一句总关情,更无一字不情真,无时无刻不洋溢着血浓于水的亲情,显示了范正明深厚扎实的戏曲唱词功底。
从整体艺术风格上来说,范正明善于透过家庭亲情伦常关系,反映社会道德问题。主人公多为悲剧女性,默默忍受重重苦难,性格柔韧,与命运抗争的特点常常是柔中带刚,在审美情感方面,抒发一种优雅柔美的情调。
《百花公主》、《琵琶记》、《白兔记》等既非脱离观众、孤芳自赏的文人案头喜剧,又非哗众取宠,随波逐流,而是一部部雅俗共赏的“登场”之作。范正明的作品实现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换,出色地塑造了百花公主、赵五娘、李三娘等悲剧女性形象,追求文学性与民间性相统一的淡雅朴实的创作风格,符合当代观众“感知——情感”为主体框架的审美心理定势,在戏曲的文学性与观赏性两方面取得了成功。
人物著作
湘剧名伶录
作 者:范正明
出版社:岳麓书社
字数:302000
内容简介:本书记录的虽然是一些普通的湘剧艺人的生平,内容也有详有略,篇幅有长有短,但它们组接起来,却形成了一部了不得的内容生动的湘剧演剧发展史。
从书中所载湘剧艺人们的简历中,读者不仅可以看到湘剧艺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演、声腔、剧目等情况,更可觉出清晰的、生动的湘剧演剧历史。生动的故事,多样的情貌,使人过目难忘。
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上,通过记录艺人的故事,展示一个阶段戏剧发展的著作不多,但大都能从中体察一个时期的戏剧状况。因为戏剧是一种演员和观众通过现场反馈获取审美感受的特殊的艺术形式,所以往往可以从演出者的身上折射出戏剧整体发展的情状。
湘剧剧目探徽
作 者:范正明
出版社:岳麓书社
字数:321000
内容简介:《湘剧剧目探微》辑录高、低、昆、弹四种声腔以及小杂戏剧目660个,按朝代顺序及故事发生时间先后排列。每个剧目都有剧情梗概、故事渊源、剧种流传等,重要的剧目还有演出情况、群众反映、演员介绍以及整理改编的说明。
这本书具有以下特点:一、内容丰富、文字简练、重点突出,如《目连传》一条,不仅故事情节、演出情况有较详的叙述,而且记录了现存《目连传》剧本五种(包括藏本和老艺人演出本),每种都有分场标目,本书其他概述性剧目,一般的也具有这样的特点。二、虽非理论性的,但述中有论,寓论于叙述之中,并非将许多剧目随便堆砌一起可比。如宋代故事戏,共140个,其中杨家将戏、岳家将戏、水浒戏就有83个,几乎占60%。从这个数字可以看出历代人民对反侵略、反压迫题材剧目的重视和喜爱,不仅从数量上看,许多杨家将戏、水浒戏剧目长期流传,至今仍在舞台上演出,更可以说明这种情况。
含英咀华——湘剧传统折子戏一百出
作 者:范正明 编著
出版社:岳麓书社
字数:1230000
内容简介:《含英咀华——湘剧传统折子戏一百出》分为上中下三册,是一本编选得很具特色、很有价值的书。编选者有明确的编选目的、编选标准和统一的构思,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湘剧是一个多声腔的剧种,包括高腔、弹腔(南北路)、昆曲、低牌子、南罗腔等,这一百出折子戏,是从近七百出湘剧剧目中选出,具有代表性,既体现了湘剧的总体面貌(如地方特色、艺术风格等),又体现着每个剧目的行当特征,是二者有机的统一。读了这一百出折子戏,就可对湘剧有一个鲜明的总体认识,对于继承发扬湘剧优秀传统有很大的好处。这说明,编选者熟悉传统,熟悉舞台,具有精确的审美眼光。
这一百出折子戏中,绝大部分是湘剧传统剧目,也收入了一些从其他剧种移植、已经湘剧化、成为湘剧保留剧目的新传统剧目,它们的数量虽不很大,但很重要,因为它丰富了一个剧种的上演剧目,促进了剧种与剧种之间的交流,推动了艺术的发展。在中国戏曲史上,无论过去和现在,这都是重要发展途径之一。可惜我们对这种历史经验认识不足,或强调“创新”,把“原创性”提高到绝对的地步;或强调本剧种特色,拒绝借鉴和融合,以致流于“故步自封”的地步。
人物逝世
湖南省文联原秘书长、执行主席,省戏剧家协会原主席,湘剧大师范正明因病医治无效,于2020年4月17日在长沙市逝世,享年91岁。
参考资料
范正明先生简介.湖南省图书馆.2012-06-24
湘剧大师范正明因病逝世.长沙晚报网.2020-04-26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人物成就
人物著作
人物逝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