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岭
山西韩信岭和韩信岭阻击战
高壁岭,在灵石县东南二十五里,一名韩信岭,《资治通鉴》陈太建八年,周主自将伐齐,齐师大溃,齐高阿那肱守高壁(中原地区古代地名大词典中华博物编辑)。
基本介绍
高壁岭,在山西省灵石县南,为南北要隘。相传汉高祖刘邦出击陈郗吕雉斩了韩信,刘邦于返回长安途中,在此收到了吕后送来的韩信首级(头),遂葬之岭上,故又名韩信岭,亦称韩侯岭。岭上有韩信墓
山西省灵石县南焉乡高壁村的高壁岭,距县城10公里,海拔1200米,山势险峻,峭壁深涧,北倚绵山,南接霍岳,东与灵空山对峙,西与秦王岭相望,乃秦汉古官道,地理位置十分险要,扼南北交通之咽喉,历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川陕通”之美誉。
韩信,汉初三杰之一,汉代淮安市(今江苏清江西南)人,汉初诸侯王,楚汉战争时被刘邦拜为大将,统率全军,足智多谋,辅佐刘邦破项羽,项羽战败,自刎乌江,刘邦遂成帝业。刘邦封他为齐王,汉朝建立改封楚王,后有人告他谋反,降为韩信。公元前196年,北方陈反,与匈奴联合进犯中原,刘邦率师亲征。吕雉策划在未央宫变将韩信谋杀,遣人带韩信首级送往代县晋见高祖,行至灵石城南高壁岭逢高祖凯旋,遂令葬于岭上,随从军士每人捧土一掬即堆成墓。现存韩信墓丘方圆30米,高10米,墓外原有砖切围墙,内有1米多宽的通道,墓前现遗存有青石刻“汉淮阴侯墓”碑一通。墓前建有韩信庙,祠庙坐北朝南,始建于金明昌年间,元代时曾修复三次,清代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又扩修祠庙,现存初创建的三孔砖券拱型十字窑(正殿),其它建筑物毁于战火。历代过往文人墨客多有题咏。明代监察御史于谦曾题诗云:“蹑足危机肇子房,将军不解避锋芒。功成自合归真主,守土何须乞假王。汉帝规模应豁达,生筹策岂忠良,荒坟埋骨腰山路,驻马令人一叹伤!”
韩信为历史名臣,汉朝的开国元勋,其知名度很高,人文价值非同一般。灵石县人民政府于1994年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见词条:高壁岭 韩信墓
韩信岭阻击战(见卫立煌
1938年2月中旬,卫立煌被任命为第二战区司令长官兼前敌总指挥,指挥山西省境内的全部中央军。16日,卫总部移往霍县,准备对付敌人新的行动。
这时,侵华日军华北最高司令香月清司集中了第一O八、第二十,第一O九,第十四,第十六师团,共约十万人,由太原市南下,企图一举攻下山西南部。卫立煌认为敌人的战略是速战速决,中国军队采用持久战,则是对日军的有效打击手段。中国军队应主动阻击其由北南下的师团,争取时间,让兄弟部队转入太行山吕梁市。中条山脉和敌后。于是,他与阎锡山,朱总司令研究确定,将阻击点选择在临汾市北面的韩信岭。2月17日,卫立煌指挥所属部队在太行山区的韩信岭一带展开,构筑工事,采取阵地战的办。法,进行了继忻口之后的第二次阻击战。
卫立煌在韩信岭与日军恶战至26日,寸土不让。日军未能从正面突破,乃以第二十师团主力向韩信岭阵地猛攻,并分兵一部向隰县前进,企图从左派实施包抄。卫当即命令守军全线反击,展开更加猛烈的战斗。27日,卫立煌打电话给阎锡山,要他乘日军离开太原市向韩信岭进犯之机,迅速夺回太原。阎接电后,大声高叫;“好!好!不过东面敌人挡不住咋办?”卫说:“先夺太原,放弃临汾市,也是上策。”晋绥军开始行动后,因汉奸通敌,暴露了行动企图,日军急将其第一O九师团全力回撤,反攻太原的意图未能实现。
韩信岭袭击战
灵石抗日战争
1943年,日军推行蚕食政策,扩大敌战区,缩小游击区,摧毁根据地,在韩信岭 修筑堡,碉堡内驻有日军和伪警备队太岳军区派38团配合灵石县大队,于1943年10月的一个夜晚,进军韩信岭,把日军据点包围,割断铁丝网,摸掉哨兵,架起云梯,冲进韩信庙,用机关枪,步枪,手榴弹猛烈袭击,打得日伪军抬不起头来,因夜战搞错主攻目标,末攻下碉堡,唯恐敌兵增援,于天亮前撤退,经过这次战斗,伪警备队不敢再横行乡里,还暗地里为八路军送情报,运弹药。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基本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