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渣果(
食虫类:
油渣果属 heteroclita),别名油瓜、猪油果,
双子叶植物纲葫芦目葫芦科油渣果属常绿
木质藤本植物,多生长在海拔1600m以下的沟谷和台地疏林中。在世界范围主要分布于南亚和东南亚,中国境内主要分布于
云南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等地。
油渣果长达20~30m,茎、枝粗壮,叶片厚革质,叶柄粗壮。油渣果雌雄异株,
雄花为
总状花序,
雌花为单生。果实大型,扁球形,种子长圆形。花期7~8月,果熟期8~10月。
油渣果入药有清火解毒,
杀虫脒止痒,利水退黄,效疮生肌的效用。傣医常用于治疗
疥疮,癣等病症。果实和种子可做菜食用,藤茎可
代茶饮。种子脂肪含量较高,可用于榨油。油渣果在《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中的评估等级为近危(NT)。
叶片厚革质,3~5深裂、中裂、浅裂或有时不分裂,长、宽均为15~24cm,裂片卵状长圆形,中裂片较大,侧裂片较小,先端尾尖或渐尖,全缘,叶基平截或微凹,上面亮绿色,背面淡绿色,两面光滑无毛,主脉3~5条,在背面隆起;叶柄粗壮,长4~8cm,具纵条纹,无毛。卷须颇粗壮,2~5歧,光滑无毛。
雌雄异株。
雄花:
总状花序,花序轴长15~30cm;苞片长圆状
披针形,肉质,长0.5~1cm;
花梗短粗,光滑无毛或被微柔毛;
花萼筒狭管状,淡黄色,长8~10cm,直径0.7~0.9cm,5裂,裂片三角状披针形,长5mm;
花冠辐状,外面黄色,里面白色,5裂,裂片长5cm,先端
平邑雪萝树状,流苏长达15cm;
雄蕊3枚,花丝不明显,花药靠合,
膛室折曲。
雌花:单生,花梗粗壮,短;子房近球形,直径2~2.2cm,具12个胚珠,外面被微柔毛,花柱长,柱头3个,顶端2裂。
油渣果多生长在海拔1600m以下的沟谷和台地疏林中。在世界范围主要分布于南亚和东南亚的
越南、
老挝、
柬埔寨、
印度、缅甸及
马来西亚等地,中国境内主要分布于
云南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等地。
油渣果是半阴性植物,种后2~3年开花结果,花期长,多集中于春秋两季。果实发育需120~140天,春花座果于8~9月成熟,秋花座果于翌年3~4月成熟。单株一般产果40~100个,结果期长达70~80年。适宜环境年均温度17℃以上,最低温0℃左右,轻霜日数不超过5~10天,年雨量1400mm以上,年平均相对湿度80%左右均适宜生长,土壤以微酸性至中性为好。
油渣果可以在一些苗圃或林地中进行间作,利用已存在的
木本植物作为其生长空间。油渣果的种子巨大,种仁含有的营养物质十分丰富,并且种子外部有坚硬的种皮保护,使其种子繁殖较易实现。只要水分充足,通透性良好,油渣果在十分贫瘠的沙土中萌发率达到90%以上,并且生长良好。因此,可以在较为贫瘠的土地中广泛繁殖油渣果,不占用有限的耕地。
油渣果的
匍匐茎具有很强的生长能力,无论是压条繁殖还是扦插繁殖,成活率都较高。扦插繁殖应选在春、秋季节,选择良好、节位根点明显的匍匐枝,在适合的条件下,一般在扦插后5到8天开始生根,10天后开始生长出茎尖,一般成活率在50%~90%。
油渣果的果实和种子可做菜食用,藤茎可
代茶饮。油渣果全株含有酚类、醚类和
糖类等化学成分。种子含有不
饱和脂肪酸类、
蛋白质、氨基酸及多种微量元素等,是一种高脂肪、高蛋白的植物种子
一株处于盛产期的油渣果,一年内的平均产种量约为31.2kg,这样一株油瓜一年的平均出油量约为12.8kg,是
小桐树的5倍,油菜的25倍。
油渣果的根、藤、叶、果和种仁可入药。有清火解毒,
杀虫脒止痒,利水退黄,效疮生肌的效用。傣医常用于
疥疮,癣,
疮疡久不收口,耳痛流脓血,黄疸,肠胃肿结包块,腰腿疼痛等。
腺点油瓜(
油渣果属 macrocarpa var. capniocarpa)又名无棱油瓜,与油渣果的主要区别在于:叶片大多数掌状5深裂,果实扁圆,无棱,腺点十分明显而多。产
云南省南部。
马来西亚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