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堡村位于北京市
延庆区康庄镇,原名北观,曾在明
嘉靖的地块石碑上有“北观”的记载。该村距离县城12公里,距康庄镇政府1.5公里,距
八达岭高速公路2公里,地处康庄镇的西南口,被誉为进京的西大门。榆林堡村东临
延庆八达岭,西靠
康西草原,北靠国家湿地自然保护区野鸭湖,南临河北
怀来县。
元朝时期,该地已有榆林村,因原有榆树林而得名。元代前曾是重要驿站,元代至
清代期间,该地一直设有驿站。明永乐初年,移民在此建立榆林屯,成为隆庆州后十里之一,所建榆林城堡为土筑,现已残破,仅存部分遗迹。2018年3月,榆林堡村入选北京首批市级传统村落名录。
概述
榆林堡村位于
延庆区康庄镇域内,距县城12公里,距康庄镇政府仅1.5公里,距
八达岭镇高速2公里,该村位于康庄镇的西南口,也是进京的西大门,东有八达岭,西有
康西草原,北靠国家湿地自然保护区——野鸭湖,南临河北
怀来县。榆林堡村属北京市延庆县康庄镇,康庄镇地处延庆平原地带,是延庆唯一没有山脉的镇,海拔500多米。
榆林市堡元代该地已有村,名为榆林,是因该地原有榆树林而得名。元代前曾为重要驿站,元代胡助曾写《榆林》诗曰:“倦容出关仍畏暑,居庸回首暮云深,青山环合势雄抱,不见旧时榆树林。”从元代至
清代,该地还一直被设为驿站。明永乐初年移民建榆林屯,为隆庆州后十里之一,所建榆林城堡系土筑而成,现已残破,只残存部分遗迹。
现在的榆林堡村由旧榆林堡村和北园子两个自然村组成,榆林堡村是古代的驿站,它位于
延庆区县城西南与河北
怀来县交界处。距县城12.6公里。东临
康庄镇政府1.5公里,西距怀来县清水河1公里,距
八达岭高速公路2公里,村域面积9.99平方公里,全村712户。近2000人。北园子清代已有村落,因该地原有果园,故名为赵家园子,后因位于榆林堡村北,演为现名。
榆林堡城南城、北城全
周长共2064米,其中北城周长974米,南城周长1336米。北城占地59276平方米,南城占地103092平方米,南北城共占地162368平方米,约合244亩。“
大跃进”、“文革”时期榆林堡城北城被严重破坏,仅存部分城墙。
榆林堡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不仅是今日旅游的最佳位置,自古以来,它也是重要的战略要塞和驿站,而且集政治、军事、古建、经济、宗教信仰、民俗文化为一体。它在居庸驿与土木驿中间,具有传递情报、接待过往官员等多种功能。
榆林堡交通十分便利,南有市道——康沙公路,北有县道——康草路。县920路公交车可直达该村
东北地区口,驱车从榆林堡上
八达岭高速公路也仅有3公里。还有火车可以直接到达距榆林堡一公里的
康庄站。
榆林堡村域内有文革时期建立的小学一座——榆林堡小学,
延庆区第一所中学——康庄中学,还有2007年入驻的大学一所——
北京人文研修学院。榆林堡村也是一个自古文化氛围十分浓厚的几百年古村。
气候特点
延庆盆地与阳河谷地形成风袋,蒙古大风挟着大量尘沙席卷而过,形成了延庆盆地的风沙天气。风沙日数19天,
沙尘暴8.6天,
扬沙6.1天,浮尘4.3天。
内蒙古自治区坝上高原是主要的沙尘源,但就地起沙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延庆四季多大风,日最大风速24米/秒,大于17米/秒风日39天。11月至次年5月占全年大风的86%。春季大风加大了地面蒸发量,土壤水份往往低于10%,造成土壤干旱。
康庄镇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处于
温带与中温带,半干旱与半湿润地区的过渡地带。夏季炎热多雨,年降水量为400毫米。冬季寒冷干燥,春秋短促,四季分明,干湿季明显,适合农作物生长。年平均气温6——8
摄氏度,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826小时,年辐射总量为5618
焦耳/平方米,年平均有效积温3394.1摄氏度,昼夜温差11—15摄氏度,无霜期155天。夏季主导风向是东南风,冬季主导风向是西北风。
冰雹多发生在7—10月,农作物抽穗灌浆时期,轻则作物枝叶受损、倒伏,重则全部砸光,颗粒无收。冰雹日年均16.2日,最多26日,平均受害面积4—8公顷,基本上年年有灾。1959年8月16日有80个村降雹20分钟,受灾面积2993公顷,减产粮食154万公斤。
春季平均温度9.9度,平均降雨量50.2mm,气温回升快而不稳。每三年有一次春寒或
倒春寒,大风经常伴随干旱一齐发生,影响农作物生长,但当雨季推迟时出现伏旱。平均三年有一个旱年,一般年份有不同的受灾情况。1935年
延庆区大旱,全年降雨量161mm。1949年春旱不下雨,时至6月6日才下5mm雨,秧苗大部分旱死,受灾28千公顷。1962年8---9日仅降雨63.1mm,庄稼难以抽穗灌浆,34.3千公顷粮田受灾,有14.49公顷严重减产。
秋季气温下降率低于春季回升率,大约每6年有一次
寒潮提出前到来,有时农业作物不能成熟而减产或降低品质。
土地资源
康庄镇榆林堡村的土壤以淋溶褐土为主,为洪积物,质地肥沃,适宜耕种。
水资源
主要有
官厅水库和
地下水供给,虽然开采量仍小于地下水可开采量,但由于井群分布与
第四纪含水层分布及水文特征的不协调,加之开采量增加致使地下水资源发生很大变化。1979年至现在地下水位普遍下降,
潜水区平均下降6.5米,承压水区累计下降2.6米。
历史
榆林堡北城建于
朱祁镇正统十四年(1449),
朱祁钰五年(1454)筑成,
朱厚照正统十三年(1518)扩建了南城,
嘉靖十六年(1537)曾对南城进行修缮,
朱载坖三年(1569)对北城加包砖,北城的东北角和西北角城上各建造一件房屋,东南角和西南角城上各建造一阁,名为闵昌阁和武昌阁。南北城形象象一顶
乌纱帽,两阁如同帽顶上的犄角,其城四周对称,壮观牢固。
古榆林驿位于县城西南15公里处。这里自古就有一条达到,西通
山西省、
陕西省,北通
内蒙古草原,南通山东。
榆林市驿按元人周伯琦德说法是:“此地名榆林,自汉相传旧。”元代成书德《析津记》记有天下站名:“大都正北微西
昌平区,西北八十榆林,西行至统幕。”明初,仍设榆林驿,属
隆庆卫,设驿马120匹,驴60头。设总把署,驻军421名。另设
急递铺,置铺兵3名。“
土木之变”后,建起榆林堡城,周379.5丈,高3.5丈,厚1.5丈,地池深8尺,宽2尺,将驿站、驻军均集于堡内,使榆林堡形成一个有上千人口、军民杂处的小镇,并有集市贸易,称永庆集。“嘉隆之变”后,将堡墙用砖砌,并陆续建起城楼6座,八字墙12丈,成为威严壮观的一座小城。“榆林夕照”乃明隆庆州八景之一。
清代仍设榆林驿,置马48匹,马夫、杠轿夫、草工等93人。
康熙帝二十二年(1683年)新增驿马22匹,马夫13名,马牌子1名,铡草夫4名,
兽医学1名。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有军驿改为民驿,属
怀来县,榆林堡成为怀来县的五堡之一,设
驿丞管理。解放后,榆林堡划归
延庆区,属
康庄镇辖区内。该村凸形旧城墙依然存在,城内街巷仍保存明清格局,民居住房多是古老的
四合院,高门台,深门道。现有明清建筑数处,保存基本完好。
城隍庙前老
柏树高12米,直径84厘米,树龄在500年以上,仍然枝繁叶茂。榆林堡城隍庙现已修复,即将对外开放。古老的驿站经历了无数风雨的磨练依然傲然挺立,她用风雨的印痕给所有来到榆林堡的人讲述着流传百年的历史传说。
农业
村民主要从事
种植业,种植的农作物主要以玉米为主,2007年榆林堡村新开发了500亩
葡萄种植园,农业经营模式发生了结构调整。
榆林堡村的种植业主要以粮食种植为主,蔬菜及其他
经济作物种植为辅,粮食作物面积一直占种植面积的85%左右。现在多数农民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是玉米。随着榆林堡葡萄采摘园的建立,产业结构将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200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376.1万元,人均收入8472元。
经济
明永乐年间榆林驿有走递甲卒421名、马120匹、驴60匹。到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榆林驿共有马94匹、马夫97名、每年支出白银511两、豆1209.6石、345.6石,工食银1400两,每月支米248石。如按每石200斤计,则合每年豆241920斤,米595200斤,每天则合豆662斤,米1631斤。每天光在榆林驿吃饭的就有上千人。这数字不仅说明了当时榆林驿过往的车多、差役多、驻军多,同时也说明了榆林驿当时经济的繁荣程度。
由于榆林堡为古代交通要道和军事重地,从而也促进了经济繁荣。
康熙四十二年始,榆林驿每月一、三、五、七、九日在仁和街开设永庆集。
当时,南城东大街至西门外布满店铺,现榆林堡东西大街中部的一号铺(附图7)仍保持古貌,相传此乃榆林堡第一家店铺,从东至西还有:王家店(王殿选)、宋家店(宋合宝)、吕家车马店(吕永德)、德丰恒(吕全、
吕瑞)、永升隆(赵文升)、油房(曹天恩)、缸房(作酒)、副食店(王志佑)、药店(赵存)、当铺、奚家店(奚存仁)、杂货店(刘增荣)、孙家店(孙连湘)、仁合店(吕恺)、羊店(李秀)等等(按:
括号内的
人名有的是店主,有的是房主,时间为1937年—1948年)。除此还有很多挑担、摆摊的流动小商贩。每逢集日,榆林堡更是热闹非凡,南城东西大街人山人海,十里八村乡亲们来赶集交换林、农、牧、工、副、鱼各类商品。
1945年“八.一五”
日本投降后,九月榆林堡第一次解放,当时被八达岭国民党占领。从清水河至青龙桥铁路线中断,东、西方向坐火车的旅客都要路过榆林堡,有的住店、有的路过,当时除了原有的买卖人红火起来外,很多农民都做生意,可以说差不多家家都有做买卖的人,饮食服务业、运输业以及各类买卖一时兴隆起来。
文化
首先,文化人多。
清代,南城东孙家、西孙家有当过道台、
进士官爵的。解放前,就有赵维城、
赵维平、赵健民、丁善友等人担任学校教师。村里有座小学校,从
日本统治时期到1948年这十余年,战争年代始终未间断过,由于有了文化人,解放后一大批人参加了工作。第二,榆林堡古建、庙宇多。还有灯山楼、贞节牌坊及古柏树等古文化古迹。
北城南城古建
四合院很多,南城东孙家、西孙家都是三层四层的四合院,不仅冲街上的门道、房檐下有牌匾,院内正房内外均有牌匾。现存有刘树海家等四合院及多处古建房屋。
关于庙宇,北城城隍庙、有武道庙、
财神庙、龙王庙、
老爷(
关羽)庙、火神庙、观音庙等,南城有龙王庙(东门外)狼神庙(南城外东南角)、老爷(关公)庙、观音庙、龙王庙、(西庄户)等。其建筑宏传,造形美观,但从建筑、雕塑、绘画等方面看,属于一种文化艺术,现存的仅有
城隍庙一座。城内文物仅城内遗留明清时期古建筑34座,共计238间,其中特别典型的有6处。城内发现|流散文物257件,其中饮
马槽(附图13)21个、
杵磨24个、磨盘63扇、
碌碡20个、条石及
拴马桩石雕112根。此外城隍庙内还有一株树龄在500年以上的古柏。
民间
字花解放前,榆林堡仅二百余户的小城,就有高跷、小车、旱船、二哒子摔跤、老汉背妻、灯山会等六七档花会,每年
元宵节正月十四到十六日三个夜晚,不仅榆林堡当村的男女老幼都出来看各种花会表演,连十里八村的乡亲们也来观灯及各档花会,整个榆林堡街头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十分热闹。据清
康熙五十一年(1712)怀来知县许隆远编的《
怀来县志》记载:“上元张灯三夜,演戏祭三官神,旧有灯山楼,高三四丈,中作术架撑之,用小灯数千盏作天下太平、民安物阜”等字,楼在西关马神庙侧,今废。土术、榆林堡楼仍存,灯废。灯山会,北京地区唯有榆林堡独此一家。楼高12米,楼内梯架高9米,梯架上横板100块,上摆放灯碗3600个。正月十四到十六日三个夜晚,世人分别摆财神、
关羽、观音菩萨和三官三个不同神像,神像上方摆匾一块,内有“天下太平”或“民安物阜”等字样,神像下方,摆出供桌、
熏炉、蜡等轮廓。每晚八时左右开始点灯,约一个半小时点完,点好灯后,照得满街通明,远处望去,由灯组成的各种图案十分清晰:神像端庄稳重,栩栩如生,横匾四个大字,
笔画清楚,非常醒目,供桌、香炉、蜡扦,惟妙惟肖,甚为逼真。
数声牧笛归村童,几缕炊烟出薜箩。
古木撑空鸦噪晚,枯枝坠地鹊争。
柴门未瞑家家掩,恐有前山猛虎过。
罗存礼
山色苍凉树影低,征车尘静客行稀。
沙乾雁呼群宿,村瞑牛羊逐伴归。
戍卒巳无峰燧警,田家多有稻梁肥。
范洪
疏林余影映烟梦,满目青山暮色多。
正是太平边报息,驿城门掩少经过。
传说故事
康熙投宿榆林堡
康熙私访西大路,到了榆林堡村,实在是累了,也饿了。便想在这村里投宿一夜,好好吃点饭,歇歇腿,明天再走。他让跟随保驾的白大将军去寻客店。白大将军跑遍了榆林堡整条街,也没寻见客店。康熙说:“白爱卿,实在没有客店,借民家房屋投宿一宵也可”白大将军领旨,叩开一家柴门,走出一位老妇人,白大将军说明投宿之意,老妇人很痛快:“行呀,出门在外的不容易,不嫌我们家肮脏,尽管住,闲屋子还是有两间的。”白大将军道过谢,就领着
康熙帝随着老妇人走了进去。老妇人把他俩安排在一间闲屋里,就说:“二位客宫、走了一天的路饿了吧?我去给你们做饭。”说着就赶忙出去抱柴点火做饭去了。康熙皇帝和白大将军很是欢喜。这家姓沈,母子二人度目。家里虽有几亩薄田,每年收获,除去上缴税粮,所剩无几。儿子小名叫大力,从小就有力气,长大以后,更是力大过人。十里八乡都愿意雇他干活。母子生活,全靠大力卖苦力维持。这天晚上,大力去给有钱人家下夜,没有回来。老妇人做好饭,给
康熙帝和白大将军端了上来,饭是
高粱米,菜是波菜熬豆腐,说:“家里日子贫寒,也没啥好吃的,你二位就凑合着吃点吧。”康熙皇帝早就饿得前心贴后心了,见饭菜上来,就急不可待地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吃得好香啊!吃完以后,连连夸赞这饭菜好吃。老妇人却唉叹一声说:“老这么下去,怕是连这饭菜也吃不上了呢。”
康熙问她是什么缘故,老妇人如实对他说了,康熙说:“这好办。”?第二天就让白大将军给
延庆区知州下了一道诏书,要知州前来见驾。延庆知州得知皇上在榆林堡,吓得赶忙跑了来。康熙当面传旨说:“榆林堡是风沙薄地,以后税粮一律免征。”皇帝圣旨,知州哪敢不听呀,赶忙叩头谢恩。可是,榆林堡的百姓并没好过,延庆知州不敢再征税粮,就年年派人来砍伐树木。他说皇上不让缴粮,没说不让缴树。没几年工夫,榆林堡的树木就全给砍光了,树一光不要紧,风沙就袭了过来,慢慢地,这里的黑土地就变成了风沙薄地。人们说,不怨知州,怨皇上爷给封坏了,皇上是金口御言,他说这里是风沙薄地,还能不应验吗!
吴永接驾榆林堡
光绪二十六年七月末,各国联军进逼北京城,
庚申黎明,攻打东华门,长驱直入
故宫。这天正好是辅国公载澜值宿,听说洋军进入,赶紧跑入内庭,请两宫速驾避难,
慈禧和
光绪帝一听,可吓坏了,赶忙带领王宫大臣们连夜仓惶出逃。她们出德胜门,奔关沟,过
延庆八达岭,二十二日,住在
延庆州岔道城。当时正是荒乱时候,老百姓都跑没了,
延庆区知州就给
怀来县知县
吴永写了一份紧急公文。公文上说,两宫圣驾,已在岔道住宿。让他准备两宫和随驾王宫大臣的膳食。还说,随驾官员军兵不知多少,要多准备食物粮草。这一消息,使县署的人都很惊慌。有人怀疑公文是假的。可是吴永仔细辨认,确是知州秦奎良的亲笔。又有人说,即使真是御驾,此山谷荒城,何法办此大差,不如置之不理,乱离仓猝中,谅也不至为罪。如果供应不如意,势必要受到不测严谴,岂不是自找麻烦,也有人劝吴永弃官逃跑。可是吴永总觉得自己是守土宫吏,吃着皇家俸禄,哪能看着君上患难而不管呢,如果是我职尽到了,就是受到皇上严谴,也于心无尤。反之则觉恻恻不安。考虑再三,还是决计迎驾。前途祸福,看运气吧!吴永算计,明天第一站必定到榆林堡。此是官驿,向例大差过境,必当此地迎候,圣驾到此,怎敢怠慢?赶忙雇庖丁三人,厨役数十人,用两头毛驴驮上肉及蔬果等物,连夜奔赴
榆林市。出城二三里许,碰见了溃兵,抢去两头毛驴,把食物尽弃于地。次日巳正,吴永到了榆林堡。居民都跑光了。寻至店所,只有管驿家丁
董福一人尚留守未去。董福说:“东西都让匪兵抢光了现在这堡只有骡马店三处,可以拣宽畅整洁的给圣驾休息。关于吃的,原来让这三个店每店煮一锅小米菜豆粥,已经让溃兵抢去了两锅,剩下这一锅,再三央告,才保存下来。”吴永说:“把这一锅保住,千万别再被抢去。”圣驾到了。快到店门的时候,
吴永跪唱:“
怀来县知县臣吴永跪按皇太后圣驾。”接连一驮轿,见其中对坐二人。复高唱:“怀来县知县臣吴永跪接皇上圣驾。”报完名站起,听候命令。这时又见双单套骡车七八辆是瑾妃及庆王两女,与宫女女仆,各项首领太监,都陆续进入店门。那些军校都敬立在街道或店铺门外。有骑步兵约数百人,纷散不整,都现出饥饿疲惫之状,看来他们已狼狈数日了。过了一会儿,都安顿定了,
慈禧让太监崔王桂把吴永叫了去,吴永以为是接待不好,要受谴责,心中很是害怕,结果到了太后那里,太后只问了问他是旗人、
汉族、哪省人氏,为什么叫永字,是何班次,何时到任,县城离此多远等,
吴永一一奏答。太后又问:“一切供应有无预备?”吴永谨奏曰:“已敬谨预备,唯昨晚方始得信,实不及
周至县。无任惶恐。”太后说:“好,有预备即得。”说到这,太后忽然大哭起来,说:“我与皇帝连日行数百里,竟不见一百姓,官吏更绝迹不见。今到你
怀来县,你还衣冠来此接驾,可称得上是我忠臣也。我不料大局坏到如此,今见你还不失地方官礼数,难道本朝江山,尚获安全无恙耶?”声音甚是哀侧。吴永也不觉随之痛哭。太后哭罢,又诉沿途受苦的情况,她说:“连日奔走,不得饮食,又冷又饿,途中渴了,让太监去取水,有井而没有汲水的器具,不得已,就采秫秸杆与皇帝共嚼,略得浆汁,即以解渴。昨天夜里,我与皇帝仅得一板凳,背靠着背坐了一夜。第二天早晨,寒气凛冽,森森入毛发,实在不可忍耐。你看我完全成为一个乡姥姥。皇帝也甚辛苦,至今已两天没吃饭了。肚饿得厉害,此间可曾备有食物?”
吴永说:“本己谨备肴席,但都被溃兵抢去了,还煮有三锅小米莱豆粥,予备给随从人员餐点用,也被溃兵抢去了两锅。还剩一锅,恐粗糟不敢上进。”太后说:“有
小米粥,甚好,可速进。患难之中,得此已很满足了。哪还能计较好坏。”忽然又说:“你当叩见皇帝。”回头对李监说:“连英,。你快引他去见皇帝。”这时皇上方立于近左空楼之旁,身穿半旧棉袍,宽襟大袖,上无短褂,腰无束带,发至逾寸,蓬首垢面,憔悴已极。吴永随衣式跪叩,皇上无语。及仍还跪太后前,太后说:“我今已累,你可下去休息。”吴永这才退出。至西厢房,随将小米粥进入。内监找不到筷子,幸好
吴永随身佩带小刀牙筷,遂取出,擦拭干净,让太监呈给太后。其它别人,太后就命他们折称秸杆代替筷子使用。不大一会儿,就听屋内争饮豆粥,唼喋有声,像得什么甘美食品一样。又过了会儿,
李莲英出来了,对吴永翘起大拇指说:“你很好,
老佛爷很喜欢,你用心侍侯,必有好处。”接着又说:“老佛爷很想吃
鸡蛋,你能否给找几个来。”吴永心想,这地方人早就跑没了,哪儿去找呢?可是又不能不去找,就说:“这样吧,我去找找看。”李连英说:“好好,你用心应承,能讨老佛爷喜欢,必不吃亏。”吴永来到街上,入一空院寻觅,最后竟从一柜橱抽屉内找出五颗鸡蛋,真好像得到拱璧一样高兴,还得煮熟呀,从人皆己四散,只好自己动手。到西厢房,找一空锅,勺水吹火,不一会儿,煮熟了,找一粗碗盛上,放上一撮食盐,捧交内监呈进,过一会儿,
李莲英又出来说:“
老佛爷很受用,所进五颗
鸡蛋,老佛爷吃了三个,那两个赏与
皇帝了。其余别人连边也没沾。这是好消息啊!”接着又说:“刚才老佛爷很想水烟,你能找得见吹烟的纸不?”这又是一个难题。
吴永想,哪里去找呢,忽然想起,自己身边还藏有粗纸数帖,勉强可用。于是就到西厢窗板上,自行搓卷,辗转良久,只得完好纸吹五支,随以上供。不数分钟,太后已帘出廓下,手携水烟袋,自点自吸,已得饱食后,神态似觉闲整,见吴永在右厢廊间,就又叫他到近前说话,吴永不得已就在院内泥泞中跪听。先是问些琐事,最后说:“这次出来匆促,没有携带衣服,感到很冷,能不能设法予备些衣服来?”吴永回奏说:“我妻已故具箱都存在京寓,署中没有女眷,只有我母亲尚有遗衣数袭,只恐怕粗陋不能用。”太后说:“能暖体就行。皇上衣服也单薄,格格们皆只随身一衣,能多准备几件更好。”
吴永奏答:“臣回署当检点呈进。”太后说:“你可先回去料理,我与皇帝也即将启行矣。”吴永奏说:“等臣叩送圣驾即行。”太后说:“我乘的是
延庆州的轿子,舆夫都已经疲劳,这里能不能换一下?”吴永奏道:“臣已予备齐楚。”太后说:“延庆轿夫倒很好,所换之夫,不知能否胜任如前?”吴永说:“皆系官夫,向来侍侯应往差事,当不至于贻误。”李监从旁按语说:“人家侍侯大人们不知多少,岂有不会抬轿之理。”太后很赞赏吴永,虽说是个
汉族,却很知道礼数。接着,就传呼起銮了,太后乘的是吴永准备的轿,皇上乘延庆州轿,吴永在门外报名跪送毕,就马上由间道飞驰回县,准备接驾去了。相传,之后吴永得到重用就是因接驾有功而起。
慈禧一路逃来只在榆林堡得到当地官员的接待,心中顿生感激之情,故亲点“仁厚殿”一座。
聂棚头拜马沧河岸
《
光绪会典》载:日行三百里者,无分昼夜,每一时行二十五里(日为十二时),每一刻行三百里四十五步,四百里,五百里、六百里按此递加,清朝后期,按不同的要求,每一驿程同时有四种不同时限的指标。光绪年间,月余绵绵淫雨,沧河水瀑涨,
驿丞公署皂厅内,待命的驿卒们叫苦不迭,怨天不睁眼,怨人没本事。大凡有个饭辙,也不当这苦差使。人们大难临头似地侍立候遣。棚头聂小人脚穿“抓地虎”快靴,披着蓑衣,夹着护书,风风火火闯进皂厅。“别他妈奔丧似的!”众人都松了口气。别看棚头身材
矮小症,却护众,豪爽。六百加急,八百密谕不说,那是棚头的专责。一般五百里急报也是他一马当先,难怪人们“聂爷聂爷”地尊称了。今天传递的是三百里的折报,并不比好天气跑五百里轻松,当他从攒典手中接过滚单,如同接到一张生死军令状。他有权让手下任何一个人去跑,又不忍心。都是乡里乡亲的,他知道,他们都有妻室,不按时送到折报,受到责罚不说,万一有个三长两短的,一家人可怎么活。他光棍一条,一人吃饱了全家不饿。他没再犹豫,牵过他的白玉颠马飞驰而去。
榆林市驿到土木驿五十里的路程。按驿程时限,须二时二十分到达。出瓮城奔大西门就策马加鞭,若在平时,这可是份美差,而今雨天路滑,谁知道会遇到什么不测呢?沧河岸边堆满了人,聂棚头不知出了什么事,一勒缰绳,收住驿马。人们围拢来,长吁短叹,好心劝他打道回府,要么绕道而行。因为,通往怀来县城的桥已被大水冲垮。望着茫茫河水,聂棚头呆住了。绕道而行,延误时间他吃罪不起;若涉水而过,闹不好这条小命得搭进去。好在他从小水中泡大的,成败就在这匹白玉颠马了。聂棚头跳下坐骑,腾地跪下给马叩了三个响头:“马呀马要是过不去,咱俩就
卢沟桥见面了”。也许是感动了上天,一直淅淅沥沥的雨停了。马也听话地扛起头,聂棚头头顶护书,牵马涉水而去。终于抵达了对岸,岸上众人不禁鼓掌叫好。从此,“聂棚头拜马沧河岸”的佳话一直流传至今。
灯山会的传说
“灯山会”是旧时
元宵节期间民间举行的一种祭佛敬神和欢娱活动。据清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怀来县知县许隆远编纂的《
怀来县志》记载:“上元张灯三夜,演戏祭三官神,旧有灯神楼,高三四丈,中作木架撑之,用小灯数千盏作‘天下太平、民安物阜’等字。榆林堡地处八达岭长城要塞西二十华里,位于
延庆区西南,与
怀来县清水河、东、西旧榆林交界,曾隶属怀来县管辖。城南有联络信号的
烽火台遗址,这里曾经是古驿站,为古代交通要道和军事要地。元代,自大都(今北京)至上都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东),
榆林市驿是必经之路。城内绿树成荫,城外层峦叠翠。南、北、东三面环山,西部为平原。
妫水河由东向西流入怀来境内
洋河。登城西瞭,一望无际,有“榆林夕照”之美誉。北有金鸡泉,泉水清甜。南有果园,果香四溢。城郊盛产
五谷,牛羊遍野。由于这里地理位置重要,经济繁荣,因而也带来了文化的兴盛,一个仅三四百户的城堡,每年
元宵节民间歌舞技艺活动就有搞起高跷、小车、旱船、二子摔跤、老汉背少妻、灯山会等五、六档。解放前,榆林堡上元节灯山会活动,凡不遇荒乱之年,几乎年年进行。正月十一日开始上会。先由七人组成
灯神会,他们各有分工,有管财经的,负责收计群众捐赠的钱物(如米、面、菜、油、柴等,灯神会的一切开支,几乎都由群众捐赠);有管后勤的,负责准备食、宿、用物;有管灯神会的,负责备料;还有两位会摆灯神像的艺人负责摆灯神。整个活动分三个步骤进行:一、摆灯神。正月十三日,两位艺人开始摆灯神像:先用
黏土泥在梯板上塑成神像外形,再将3600个灯碗从上至下安放在泥上或梯板上。神像上方摆匾一块,内有“天下太平”或“民安物阜”等字样。十四日至十六日为正式活动日,这三天内,每天所摆神像不同,十四日和十六日两天摆财神、
关羽和观音菩萨。十五日摆三官。二、点
灯神。活动日期间,每晚八时左右开始点灯,由四个人拿着素油浸泡过的香束,用约一个半个小时的时间;将摆好的
灯盏一一点燃。最后把事先挂好的灯帘放下。每当点好灯神后,还要在灯山楼对面的台阶上安放一张供桌,由会上人烧香上供。并有和尚念经,吹鼓手奏乐,以示敬神。三、敬神欢庆。在旧社会,虽然人们生活穷困,但大家都盼望着在上元节点灯神。一来为了祭祀敬神;二来也是欢庆,点起灯神,各档花会也显得热闹。当灯山楼内灯火齐明时,人们便开始进行敬神和欢庆活动。
元宵节为一年之始,人们为了祈求一年里天下太平,
五谷丰登,财源茂盛,生意兴隆,而求助于各种神灵的保佑,祭拜财神,为求发财致富;祭拜观音菩萨,为求救苦救难;祭拜三官爷,为求天地保佑。要求上会的人要做到身洁心诚,人们相信,只有身洁心诚,神才会灵。因此从上会那天起,上会的人都得在会上吃斋不许回家住。灯山楼的灯帘要由七名寡妇缝制。百姓们,不分贫富,人人对
灯神都要恭而敬之,看灯神时不许说脏话和不吉利的话,以免冲了一年的运气。同时,人们还以捐款、捐物的来表达敬神的心愿。榆林堡的灯山楼(附图15)位于外城大街西头,与城墙一般高,点好灯后,照得满街通明。远远望去,由灯组成的各种图案十分清晰:神像端坐稳重、栩栩如生;横匾四个大字,比划清楚非常醒目;供桌、
熏炉、蜡扦,惟妙惟肖,甚为逼真。在灯山会活动的日子里,不但榆林堡本地的男女老幼都来观灯,而且十里八村的乡亲们也来看灯。正月十四到十六日三个夜晚,整个榆林堡街头,人山人海,接踵摩肩,十分热闹。人们兴高采烈,喜笑颜开,一面观看着神奇、庄重的灯山,企望一年万事如意,喜庆有余,美满幸福;一面欣赏着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表演,尽情的享受着节日的欢乐。正月十七日为下会的日子,一年一度的灯山会活动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