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仁
宋代以教书为生的贤士
卢仁,字惟良,是以教书为生的贤士,约生活在北宋咸平大中祥符间(998-1016年),泉港区烽火岛(峰尾镇诚平村卢自然村)人,宋代大臣蔡襄的外祖父。卢仁生有一女(卢节)一子(卢锡)。据《惠安县志·文苑》记载,卢仁性格仁慈,庄重好礼,从少到老,从不曾说粗俗嬉戏之语。卢仁教育儿孙,从不曾有半点的松懈。
正文
峰尾在宋代还是个偏居海隅的荒僻渔村,而卢仁的父亲卢愿,是自中原迁闽的名门之后,世代书香。由于家学的熏陶,卢仁学识渊博,成了当时惠北地方的名士。他少时师学张栻(宋代名士),对张的学问极其推崇。他接受了张南轩的人应以治心养性为根本,尊天理抑人欲,培植涵养的人生主张。张的学说对卢仁日后的处世治家有着极大的影响。卢仁通经史,工文言文,厌弃五代十国以来萎靡卑琐险怪的腐朽文风,极力推崇韩愈及其文章,作文尽力追求简朴平实明快的古体诗
同代的惠南黄田后边人,被时人誉为“国家才子”的榜眼黄宗旦,曾亲自到峰尾卢厝拜访卢仁。卢仁把平时所作的文章献给黄宗旦。黄宗旦读罢大为赞赏,遂四处宣扬卢仁的人品和文章。自此,卢仁的文名便为世人所知。此后,卢仁多次参加科举考试,竟屡试不第,以布衣终身。他家中贫穷,靠开办私塾教授生徒为生。家计艰难,却安贫乐道,从来不肯有一丝一毫求于旁人。
卢仁少年失母,对父亲极为孝顺。他性格仁慈,庄重好礼。从少到老,从不曾出口一句粗俗嬉戏之语;俗世人常有的种种不良嗜好,他一种也没沾上。他教育儿孙,从不曾有半点的松懈。值得一提的是,卢仁一手操持着一个几世同堂的大家庭。大家庭里,叔侄之间犹如父子,男女衣着虽简朴却极整洁;大家庭中没有一个人存有私房钱,没有一个人去私自花费。大家都自觉勤于自己应尽的职责,把一切收获归于大家庭。这一切,都是因为卢仁以仁慈礼义治家的结果。
卢仁长女卢节嫁枫亭望族蔡为妻。卢节出身名门,性格和善,宽厚仁爱,知书达礼。生四子,次子蔡襄,三子蔡高,皆进士出身。次子蔡襄成为一代名臣,卒后谥忠惠。
卢仁子卢,与外甥蔡襄年纪相仿,曾于赵光义天禧年间(1017—1021年),在昆山伏虎岩寺结庐读书。今昆山虎岩寺的摩崖上仍留有蔡襄任泉州市知府时,重游伏虎岩寺所镌下的“伏虎胜境”四字。昆山伏虎岩并不太雄奇,却因蔡襄而扬名古今,正应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千古名言。卢钖平生好义,乐于济人危困,并热心公益,平生不喜功名,以布衣终身。蔡襄建造洛阳桥时,卢钖慷慨认捐,并接受蔡襄之邀,担负起管理造桥事务的重任,尽心尽责,公而忘私,对肩负的重任不敢有些许懈怠。桥成,卢钖因劳苦功高而备受赞誉。
卢仁孙卢瞻,曾结庐于县城西高士峰上苦读。卢瞻进士后,邑人改高士峰为“登惠安科山公园”,今俗称“科山”。
卢仁卒后数年,外孙蔡襄方登第入仕。蔡襄登第后不久,即来到峰尾卢厝拜,时外祖父卢仁已逝多年,蔡襄惆怅不已,临行时题诗云:
天际乌云含雨重,楼前红日照山明。
嵩阳居士今何在,青眼看人万里情。
意为今日重来,已不见慈翁容颜,惆怅之情难于言表。短短四句,表达了蔡襄对这位德行弥于后世的外祖父的深切怀念。
参考资料
卢仁.泉港区人民政府.2024-01-09
目录
概述
正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