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的《漂流三部曲》:《歧路》、《炼狱》和《十字架》是三个带有连续性的短篇。《歧路》中的爱牟实际上就是作者自己的化身。他在日本求学时代专攻医学,但兴趣却在文学方面。回到
上海市后,他办文艺杂志,一方面消浇自己的烦愁,同时也希望它们在无形之间可以起转移社会风气的作用。《炼狱》写爱牟为了改变自己在妻子走后孤寂难耐的生活,同友人们去游无锡,大自然也医不好他心头的创伤,他又回到上海过着“炼狱”生活。《十字架》写爱牟辞谢了四川C城红十字会的聘请,并退回了旅费。《漂流三部曲》是作家生活的自我写照。
内容简介
《漂流三部曲》是郭沫若前期自叙传身边小说的代表作品,小说极为真切深挚地宣泄了留日归国的青年学子爱牟在人生的歧路中与妻儿生离的诸种复杂的情感体验,感人至深;在艺术表现上,小说强烈的主观性,抒情性、流畅性不仅鲜明地体现了创造社小说的风格特点,而且作为新文学初期的小说创作,这种自叙传抒情小说范式在新旧小说的转型过程中具有积极的开拓和创新意义。《漂流三部曲》在作品的主观性、情绪性、抒情性、流畅性上都堪称是郭沫若代表作。《漂流三部曲》
全文两万五千余字,创作于1924年2、3月间,在结构上分为三部:第一部《歧路》,第二部《炼狱》,第三部《十字架》,最初皆连续发表于1924年3月至4月的
上海市的《
创造周报》,后收入小说散文集《橄榄》,由上海创造社出版社在1926年9月出版。《漂流三部曲》作为小说,内容丰富,但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一位中国的青年学子去国求学——回国谋事——再次去国的故事。
分部概述
第一部
《歧路》短篇小说,写爱牟在日本留学,学的是医学,后来他感到医学无助于彻底改变黑暗的社会现状,回国后弃医从文,在上海与友人创办文学杂志。但微薄的收入连妻儿也无法养活,他只好将他们暂时送回
日本。临别时,爱牟与妻子难舍难分,送别归来,爱牟心中无限惆怅。他想振作起来,按妻子的期待开始写长篇小说《洁光》,但别离后的凄寂心境却使他无法写下去。
第二部
《炼狱》短篇小说,写正当爱牟强忍着思念之苦的折磨,过着孤寂难熬的生活,意欲离开
上海市的时候,一天收到在无锡的好友嘉华和瘦苍的来信,邀请他与友人芳坞、
倪贻德同游
太湖。第二天晚上他借酒浇愁,酩酊大醉,以致第三天早上没能赶上去无锡的早点火车。到无锡后,在去太湖的路上,爱牟触目伤怀,想起被迫返回
日本的妻儿,痛苦万分,游湖之后,竟然夜不能眠。第二天他无心和朋友再去
苏州市游览,独自一人返回上海。
第三部
《十字架》短篇小说,描述爱牟收到返日后妻子来信所写情景。妻子在来信中叙说了她带儿女返日后生活的艰难和“深不可测的孤独悲哀”。爱牟读后,深感切肤之痛,他在内心呼喊:“我们真正是牛马……我们是什么都被人剥夺了,什么都失掉了,我们还有什么生存的必要呢!”爱牟正欲给妻子回信时,他的家乡四川C城红十字会来人准备接他回C城担任医生,月薪400元,并捎来了用于旅费的1000两银子的汇票。11年前,爱牟是为逃避
包办婚姻而离开家乡的,如果现在回去定会引起冲突,给原配妻子和父母带来不幸,想到此,爱牟坚决辞退了银钱和聘书。《十字架》控诉了封建婚姻制度的罪恶,表现了主人公在人生道路上拼搏的艰辛、正直和善良的品质。
作品简评
郭沫若的 《漂流三部曲》中的三个短篇,带有鲜明的自传色彩和浓郁的抒情性,心理刻画真切、细腻。《歧路》中的爱牟实际上就是作者自己的化身。他在日本求学时代专攻医学,但兴趣却在文学方面。回到
上海市后,他与志趣相同的友人合办了一两种文艺杂志,一方面消浇自己的烦愁,同时也希望它们在无形之间可以起转移社会风气的作用。但是怀着这种志愿的爱牟,却在上海连妻子也无法养活,不得不把他们送回
日本去,而自己则在“自怨自艾的心情”下忍受别离的痛苦。《炼狱》篇还特别注意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写爱牟为了改变自己在妻子走后孤寂难耐的生活,同友人们去游无锡,大自然也医不好他心头的创伤,他又回到上海在斗室中过着“炼狱”的生活。《十字架》写爱牟辞谢了四川C城红十字会的聘请,并退回了作为旅费的一千两银子。完全可以看出,《漂流三部曲》是作家生活的自我写照,也是他的思想感情毫无掩饰的表露。当爱牟的妻劝他开业行医的时候,他说:“医学有什么!我把有钱的人医好了,只使他们更多榨取几天贫民。我把贫民的病医好了,只使他们更多受几天富儿们的榨取。”从这样愤激的言词,人们可以看到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如何通过自己的颠沛道路,逐渐认识旧社会的狰狞面目而加强了反抗和改革的要求。在结尾处,作者通过
幻觉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读来特别动人心魄。
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清光绪十八年九月二十七日(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
四川省乐山县观娥乡沙湾镇。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沫若(因为他的家乡有两条河叫“
大渡河”和“若水”),四川乐山人,
汉族。中国共产党党员,致力于世界和平运动,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无产阶级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
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书法家和著名的革命家、社会活动家,蜚声海内外。 《漂流三部曲》是他创作于1924年,并分别发表于同年《
创造周报》第41号、44号和47号上。后收入《郭沫若文集》第五卷。
郭沫若在
中原地区现代文学史上和中国
历史学,
考古学等领域享有崇高的地位,郭沫若曾以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自况并被文化界广泛认可,如周扬曾对郭沫若说“你是歌德,但你是
社会主义时代新中国的歌德。”沙叶新则引用恩格斯对歌德的评价指出郭沫若作为伟大天才和凡庸公民的两面。相对于专业的研究者对于他的极度推崇,一般的社会民众中间也存在对于郭沫若因为不了解,对他性格和心理的误读以及对这位天才型人物的苛求而产生的轻视,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任
温儒敏教授等一些严肃的研究学者将这种“学院派”中间和社会民众间对郭沫若截然相反的态度称之为“两极阅读”。
郭沫若在台湾的学术界和政治界也具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除了台湾学人在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上所受的浸染,不仅仅有传统的威权时代基于政治和学术的分歧对他的批判(例如台湾威权时代领导人
蒋介石的夫人
宋美龄对他的批判),他对于台湾的倡导改革的人群尤其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例如李登辉认为今日台湾的成就某种程度上归结于胡适、
鲁迅、郭沫若等人所倡导的思想和社会变革的实践。他的作品:
《瓶》(诗集)1927年,创造社
《前茅》(诗集)1928年,创造社
《水平线下》(小说、散文集)1928年,创造社
《我的幼年》(自传)1929年、光华
《漂流三部曲》(小说、戏剧集)1929年,新兴书店
《山中杂记及其他》(小说、戏剧集)1929年,新兴书店
《黑猫与塔》(小说、散文集)1931年,仙岛书店
《黑猫与羔羊》(小说集)1931年,国光
《今津纪游》(散文集)1931年,爱丽书店
《桌子跳舞》(小说、散文集)1931年,仙岛书店
《文艺论集续集》(论文集)1931年,光华
《创造十年》(回忆录)1932年,现代
《沫若书信集》1933年,泰东
《豕谛》(历史小说)1936年,不二书店
《北伐途次》(散文)1937,潮锋出版社
《甘愿做炮灰》(剧集)1938.北新
《战声》(诗集)1938、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出版社《创造十年续编》(回忆录)1938,北新
《屈原》(剧本)1942,重庆文林出版社
《屈原研究》(论文)1943,群益
《今昔集》(论文集)1943,东方书社
《孔雀胆》(剧本)1943。群益
《青铜时代》(史论)1945,文治出版社
《先秦学说述林》(论文)1945,福建永安东南出版社
《波》(散文集)1945,群益
《苏联纪行》(散文集)1946,上海中外出版社;改名《苏联五十天》,1949,大连新中国书店
《
归去来》(散文集)1946,北新《筑》(剧本)1946,群益
《南京印象》(散文集)1946,群益
《少年时代》(自传)1947,海燕
《革命春秋》(自传)1947、海燕
《盲肠炎》(杂文集)1947,群益
《今昔浦剑》(散文、杂文集)1947,海燕
《历史人物》(史论)1947,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