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田县骆驼坳中学始建于1958年,前身为罗田县第七中学,是一所农村完全中学,经过近50年的发展。
现已成为罗田县规模较大的完全中学,是罗田县政府、教育局重点发展的农村普高。学校现有教学班59个,在校生人数3343人,教职工近300人,高级教师12人,一级教师165人,省级骨干教师6人,市级骨干教师16人,学校拥有一支业务精良、师德高尚、富有活力、勇于创新的教师队伍。
驼峰山腰建有文昌阁,为历代文人学士祭圣、设馆传经之地。
清末设有学堂;民国期间,办有国民小学;解放后,扩建为区中心小学。因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1958年3月,
罗田县人民政府,选择与驼峰南北相对的鹿角垸,破土奠基,创办中学。是年秋季,招收初一新生两班97人,为骆驼坳小学带帽初中班。
1959年8月,初中班从小学分出,另立中学,命名为罗田县第七中学。1960年秋季,学校发展到六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70人,教职员工25人。校园占地面积50亩,建筑面积1020平方米。首任校长刘伟业。
教学设施
学校积极建设高品位的育人环境,校园面积近百亩,建筑面积三万余平方米。校园建设堪称
黄冈市一流,先后建成教学楼、实验楼、学生公寓、学生浴室、教工宿舍楼、教职工活动中心共11栋,装备了一流的
多媒体报告厅、电子备课室、国家一类实验室、微机室、图书室、阅览室、美术室、音乐室。教学设施完善,校园环境幽雅。
教育教学
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育教学硕果累累,多年来,先后有多名学生在国家、省、市数学、外语、物理、生物、
化学等各项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学校高考成绩优异,
恢复高考20多年来。
我校为大专院校输送了四千多名新生,遍及全国各大名校,其中张佐良同学考入
清华大学大学、郭盛桥同学考入
北京大学、程习意同学考入中国科技大学、陈中林同学考入
南开大学大学、裴正茂同学考入
复旦大学大学、瞿跃莲同学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甘霖同学考入中山大学、汪庆同学考入
上海交通大学、瞿群欢同学考入
北京理工大学、徐志林同学考入
北京体育大学、汤惠敏等12位同学考入
武汉大学、
李俊峰、项林志等9位同学考入
华中科技大学,等等。毕业生留学海外,遍及五大洲,全国各大中型城市及水利部、财政部、公安部等部委都有我校毕业生。这样的成绩在全市乃至全省农村
高中都是罕见的。
十几年来,我校高考无论上省线人数及上线率,还是本科上线人数及上线率均稳居我县农村普高之首。2004年获“
黄冈市高考进步奖”。2005年,学校以全市普高第一名的考核成绩跨入“黄冈市示范高中”行列。
历史沿革
1958年,学校为配合
大跃进形势,走红专道路,办工厂、农场,大办钢铁,政治活动和劳动甚多,在教学上则不切合实际地“
放卫星”,搞诗画赛,有较严重的浮夸现象。随之而来的
三年困难时期,农村经济极度困难,学生大量流失。学校工作处于维持状态。
1962年,为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县教育局派驻工作组,对学校进行全面整顿。处理了超龄生,调整了领导班子,对教职工作了较大的调动。重申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规定农村中学面向农村,培养有文化的劳动者,强调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依据《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从实际出发,缩小办学规模,改每年招收新生2班为1班,校园面积缩小到25亩;发挥党小组、团支部、工会小组、学生会的作用,加强以学雷锋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教育,振奋精神,建立新的教学秩序;组建语、数、综合教研组,重订考勤、考试制度,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中考连年居全县同类学校的前列地位。
1966-1967年,即“文革”期间,学校几经周折,但师生经受考验,仍以顽强的毅力,造就出大批有用人才。
1966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爆发,同年10月1日,学生丰国威以红卫兵代表资格赴京接受毛主席检阅。其后,大批师生纷纷组织红卫兵战斗队,外出串联,学校停课。
1968年4月.学校成立革命委员会,学生冯实诫任革委会主任。同年底,以徐世荣为代表的贫下中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学校,集合各派组织搞斗、批、改,实现革命大联合。1969年3月,依据《
人民日报》刊登的“侯、王建议”,教师回原籍,在校师生全部离校。
1969年4月.贫宣队代行“革委会”职权.组织复校上课。春季始业,当时招收初一新生1班46人,教工3人。改校名为“骆驼坳中学”。
1970年春季,创办
高中,招收高一新生1班,共4个教学班,学生211人,教职工l8人。至此,骆驼坳中学已成为完中,学制初、高中各2年。学校属区革委会领导,为骆驼坳区直属中学。
复校后,贫宣队以“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为指导思想,强调打破旧的教学秩序,坚定不移地按“五七”指示办学。学工办有5厂1组;学农办有农场、猪场;学军则改班级制为连排制,开展经常性的军事训练。学文,则聘请兼职教师,建立校外挂钩点,以社会为工厂,实行开门办学。
当时,强调突出政治,接受工人和贫下中农再教育,坚持学习毛主席著作,向解放军学习,以
雷锋为榜样,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有积极作用。在开展这些活动时,依据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开展读、访、写的综合训练,对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写作水平有所提高。但这些活动,重形式,拔高典型,忽视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学生实有文化水平低。据县教育局测试统计,本校高二班41人,学段合格率仅为2.4%,高一班59人,合格率为o。
1972年春,为贯彻周总理“为革命学文化、学业务”的指示,学校针对教学质量差,学生水平低的实际情况,恢复教务处,恢复教研组,对学生实行按实有文化程度编班,采取措施,开展声势较大的突击补课。教学气氛浓烈,教学质量有所回升。学校发展到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400余人,教职员工35人。
1973年底,开始批林
批孔,至1974年春,反击“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回潮’’,把学校纳入“农业学大寨”的轨道。强调用大寨精神办学,为农业学大寨培养急需人才。
当时,学校组织教师深入社会调查,根据人才的需求,在
高中二年级开办专业班.高一办侧重班,初中办普通班。1974~1976年,先后办有农会班、农机班、农医班、水利班、文体班。与此同时开辟虎母山农场,创办
蓄电池厂和
腐植酸农肥厂,学校还抽出专人,依据社会需要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
“文革”期间,教材和教学计划均无明确规定,学校畸形发展。但师生敢想敢干,气氛活跃,如文艺体育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师生合演《沙家滨》、《
红灯记》,遍及全区,备受欢迎。学生瞿秋芳,两年夺省、地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七项冠军。学校体育运动队女排、男篮出访白莲、关口、蔡河等地,赢得称赞。广大教师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耗尽心血,倾尽全力,培养出大批有用之才。瞿季林等一大批毕业生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建设和保卫
社会主义祖国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如郭国成等一大批学生学有所长,或当医生、会计、司机、电工、中小学教师,或担任村镇干部,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如胡定中等一大批学生,立志农村、热爱农村、奋发图强,成为科技致富的带头人;如李向文等,在
恢复高考时的社会招考中,率先考入高一级学校,直至1980年,每年都有原我校“文革"期间的
高中毕业生,考入大专院校。
1976--1999年,学校规模迅速扩大.师生员工从不足500人增至2500余人,破旧不堪的校舍,变成群楼高耸,绿树环抱的园林式学段。这个时期,是我校发展最快,也是最为辉煌的阶段。
1976年“四人帮"倒台,学校实行抓纲治校,强调上好
社会主义文化课。1977年取消革委会,贫宣队退出学校,实行校长责任制。同年,
恢复高考制度。
1978年,本区
严坳中学的高中部并入本校,部分大队办初中先后撤并,不少学生到本佼初中插班。特别是许多往届
高中毕业生纷纷返校参加
高考复习。在校学生人数,包括参加高考复习的社会青年,猛增到800余人。学校面临住房不足、课桌凳奇缺、教师少、学科不配套等严重困难。为把握时机,夺取高考胜利,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迅速撤回农场班,转让
蓄电池厂。集中教师的全部精力,投入教学第一线。并通过请求调派、四处选聘、雇请代课教师等办法,扩充教师队伍,增强教学实力。
及时对高二、初二采取措施,实行按文化程度编为快班、慢班。学校提出苦战一年达到相应学段水平的要求,安排得力教师,为备考日夜苦战。
责成后勤,克服一切困难,增建校舍,添置课桌凳,保证教学供给,全力以赴为高考服务。
加强教务处的力量,配备正副教导主任3人,设专职教务员1人,重组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体音美教研组,加大教研的力度,加强对教学的领导和管理。校长、主任带主课,教好一科,管好一片。这一年高考成绩较好,录取22人,在全县排名第二。
1979年高考取得全县第一的成绩,升学绝对人数比县一中多2人,受到县教育局的奖励。其中理科学生郭盛桥总分居全县第一名,被
北京大学录取。
1980年,罗田实施
高中第一次布局调整,骆驼坳中学属于保留的五所高中之一。本校规模进一步扩大,高中招生范围扩大到罗田南片,包括石桥铺、匡河、古庙河等乡镇,学生人数有所增加,学校根据办快慢班弊多利少的教训,改为在高一、初一起始年级办重点班。配备骨干教师把关,规定升学任务,积两年之艰苦努力,确保提高升学率。
1981年,高中从当年招收新生起,开始向三年制过渡。同年,招生依黄高、师范、一中、乡镇高中顺序分级录取,我校为乡镇高中,属第四批录取学校,新生质量大为降低。
1980—1983年,这个时期的教学,师生热情高涨.日夜加班加点。其备考趋向大体经历如下三个阶段。一是“汗水+时间=质量”的苦干,二是“汗水+时间+方法一质量”的巧干,三是统筹安排,互相配合,提高总分上线率的“打总体战"。
1982年高考取得突出成绩,升学率比县一中高出10.6%评为地区先进单位,学校党支部书记胡幸洲出席
黄冈市地区高考总结大会,并代表学校在大会上作高考经验介绍。
1983年,卢氏祠初级中学并入本校。
1984年是极其重要的一年。
这一年秋季,白莲、三港初级中学撤消,师生并入我校,
高中招生范围扩大到三里桥、北丰,学生人数近千人。学校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抓了几件大事:
人事制度改革,在全县率先实行
招聘制。通过教职工选举.瞿顶怡同志任校长。随后,由校长招聘教师。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把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置于智育同等的地位。
更新教育观念,实行初中与高中并重,应届班与复读班并重,升学率与为当地培养合格人才并重。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能力。
扩建食堂、更换灶具、改水改电,后勤工作有了起色。
最为重要的是广大教师认识到,以乡镇
高中的学生基础,用数倍于重点中学教师的精力片面追求升学率是不切合实际的。只有全面理解中学的双重任务,从实际出发,立足于乡镇中学,既要配备精干力量,确保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更要加强力量.建设一流的学校,争创一流的教学效益,最大限度地为当地培养合格的建设人才,才是乡镇中学发展的方向。
1985--1990年,在校风建设、学科竞赛、勤工俭学、改善校容校貌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1985年秋季,为了加强教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的德育工作,学校编印了《骆驼坳中学管理制度汇编》、《骆驼坳中学学生手册》,分别发给全体教职工和全体学生,培养“为人师表,爱岗敬业”的教风、“勤恳务实,团结进取”的校风。
1986年罗田实施高中第二次布局调整,撤消肖家坳高中、胜利高中,我校招生范围扩大到县城以东,从白莲到
九资河镇等11个
乡镇。
同年,在搞好
课堂教学的前提下,开辟第二课堂,广泛深入地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全校有书法、绘画、文学、机电维修、摄影、文艺、体育,三科赛、奥赛培训等20多个课外活动小组,按照各自的章程,开展经常性的活动。1986年建立校际教研网,扩大信息交流量,深化对培养学生兴趣、能力的研究。1987年,通过岗位练兵,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改革教学方法,学生的爱好特长得到了长足的发展。1986年初中语、数、外三科联赛,团体总分获全县第二名,学生郑胜平总分居全县第一。1987年县书法大赛,本校获奖人数占全县参赛人数的一半以上。1989年,学生张佐良获化学奥赛湖北赛区
一等奖,第二年考入
清华大学化学系。1990年陈习意获
化学奥赛湖北赛区
二等奖,后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全校大面积的教学质量亦相应提高,1989年中考高分率居全县首位,高考升学绝对人数创历史最高水平。
在勤工俭学方面,把握市场经济脉搏,开拓新路子。1986年,兴建“罗田新型建材厂’’,成为年生产能力过百万元的省优校办工厂。
在基建上,完成了数干平方米的改建校舍的任务,顺利地通过了省级“一无两有”(无危房、有教室、有课桌凳)验收。随后,以大无畏的精神,师生自己动手,削平两个山头,填平一个山凹,开辟万余平方米的运动场,完成教学大楼一期工程。奠定了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分设的基础,形成了建设第一流学校的框架。
1991年,实行一校两部,高中部受县教委领导,为县直单位,初中部属镇政府领导,为镇直单位。
同年,教材改用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印的乙种课本。这套教材,涉及面广,综合性强,对教师的适应能力和教学设施提出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学校根据教务处、总务处提出的要求,加大投资,为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作好精神和物质的准备。1992年,各教研组通过学习和讨论,加深对新教材的理解,并面对教学实际开展教学比赛,加强十项全能训练。要求教师学会一专多能,适应素质教育多层次的需要,教务处连续三年,坚持跟踪教材,运用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逐人落实,逐步提高。
1993年前后,因受“打工潮”的影响,
高中招生人数下降,1995年,开始出现转机。这一年高一招六个教学班,近400人,以后几年新生逐年上升,1998年达551人;这年秋季,两部学生共计2234人。学校抓住这一契机扩大办学规模,提高综合办学水平,教育、教学工作有了新的突破。
1996年以后的4年时间,相继兴建了教TJ单元宿舍楼、综合实验楼、学生公寓;理化实验室达国家Ⅱ类标准,图书室藏书4万余册;建成了微机室、电化教室。勤工俭学在办厂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了门路,开辟商店、二食堂、
冰饮、理发、公用电话等多种服务业,发展养猪业,年创利润20余万元。
德育形成了党支部、行政会、政教处、团委会、学生会、年级组、班主任的工作网络,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通过开展青年读书、瞻仰
烈士陵园、学雷锋、迎香港回归、学抗洪精神、声讨以美国为首的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轰炸我驻
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大使馆的暴行等一系列活动和强化封闭管理、强化新生入学教育等手段,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理想前途教育、法制和校纪教育。要求学生“做合格中学生,当跨世纪人才”。大公无私,助人为乐形成风气,好人好事层出不穷。
教学方面,1996年以来,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学校明确提出: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开课,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强调不要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才。学校通过召开家长会,致家长的公开信,广泛宣传,争取社会和家庭的支持,促进素质教育的开展。在具体工作上,采取下列措施。
一推行素质教育的教学比武。教务处组织40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带头示范,打开素质教育的新局面,推行全校性的教学比赛。集中老教师,特邀退休的高级教师,组成听课组跟班听课。
通过比赛选优,评出骨干教师,评选优质课、优秀教案、优秀论文,树立榜样,宣传典型,促进素质教育在全校铺开。
办素质教育实验班。1996年,政治教研组在高三年级,开展中学政治课
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实验,获“
黄冈市市政治课示范学校”称号。1997年,高、初中办有实验班。这些实验班,均由骨干教师把关,效果显著,提供了经验。其中初一(1)班“语文教学活动的培养"为省级科研课题。主持教师
徐金奎两次在县作有关学术报告,其教案、讲课、说课均获得市县奖励,专题实验论文获省级奖励,在教育战线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开展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教师自订教育期刊,收集信息,联系学校实际和自身教学实践,选择专题,深入研究,全校写出大量的教学论文。其中1997年至1998学年度,教师在报刊上式发表或在县以上有关单位获奖的论文有23篇。其中国家级3篇,省级16篇,地级1篇.县级3篇。
1994届优秀毕业生名单(排名不分先后):周金平赵卫林徐林周发金汤慧媛肖桂娇
骆驼坳中学位于
罗田县城南12公里处,居
骆驼坳镇北街,坐望江山脚。罗(罗田——浠水)、罗白(罗田——白莲)两条公路在校门外成“丁”字形分开,交通十分方便。
据
王葆心《罗田靖乱记》考证:骆驼坳属古镇,原名法堂坳。
南宋时,已形成长约6华里的繁华街道,为当时罗田、
浠水县两县重要的商贸和文化活动中心。元末兵乱,原街全毁。明初逐渐形成集镇,街道建于
神木二郎山下,因地形像骆驼,故更名为骆驼坳。
办学成绩
几年来,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中考高分率在全县获“六联冠”,
高中部综合办学水平全面提高,高考连续六年居全县普高第一位,其中,1994年位列
黄冈市乡镇高中第十名。预计今年高考成绩将有新的突破。师生在各级各类的竞赛中,获奖人数创历史最高水平。
现在的骆驼坳中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瞿志文同志主持全面工作,校委会一班人年轻有为。全校初中部、高中部共有34个教学班,在校师生员工、家属2500余人,其中教师132人,
专科学历的教师占90%以上,中高级教师占62%,40以下中青年教师占8l%。教学实力雄厚。校园占地面积近80亩,总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昔日低矮瓦房,荡然无存,如今校园开阔,布局合理,形成了教学、生活、运动三大区域。校园里开辟了花园、荷池、绿化带,成为园林式的学校。是
罗田县规模最大、在校学生人数最多、校园环境最为优美的完全中学。
骆驼坳中学经过40年,特别是
恢复高考制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22年的建设,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身罗田中学的前列。这是坚持邓小平教育理论取得的伟大成果,这是各级党委、政府以及广大人民对教育事业的关怀和支持取得的伟大成果。历任学校领导思想敏锐,抓住机遇,以谋求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为己任,创造条件,克服困难,一步一步地开创了学校的新局面;广大教职工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焚膏继,探索规律,钻研业务,言教身传,以高尚的人品和丰富的知识影响着广大学生;我们的莘莘学子成为学校的主体,他们意气风发,追求真理,渴求知识.朝“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目标努力奋斗。正因为如此,才共同形成了骆中精神。这种精神具体体现为:
1.强烈的爱国主义和爱校精神。这种精神虽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但总的表现为为民族的振兴,为人民的幸福,为社会的进步,爱护学校一草一木,珍惜每一寸光阴,努力工作,努力学习;
2.知难而进,坚韧不拔的精神。我们学校是一般的乡镇中学,各种条件并不优越,但广大师生开拓进取,团结战斗,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上,敢于拼搏,勇开顶风船;
3.蓬勃向上,永葆青春活力的精神。学校坚持“三个面向”,引进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师生意气风发,优秀教师换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学生送走一届又一届,学校不断向前发展,新的优秀人才不断涌现,表现出巨大的创造力。
“骆中精神”是我们的一笔巨大财富,在我们师生的身上得到了广泛的印证。学生雷凤丹为保卫国家的财产,勇于同持刀歹徒展开殊死搏斗,壮烈牺牲,被追认为烈士;考入军校的卢学飞在抗洪抢险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老教导主任姚范生、郭汉卿,老教师郭风梧、龚明,工友夏远容等,他们爱国、爱校爱岗默默奉献,焕发出永久的人格魅力。
更为可喜的是,40年来,我校初高中14000余毕业生中,有数以千计的人正在祖国的各条战线上奋发有为,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贡献。他们中数以百计的人考入高一级学校,在
北京大学、清华、科大、交大、北外、南开、复旦、武大、
华南理工大学、中山等各大专院校通过深造,成为高素质的人才,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国防等重要岗位上,为振兴中华献出力量。如易德知、瞿季林等已成为胸怀大志,造福一方的栋梁之才;如郭盛桥、冯中朝等已是科坛新秀,受人敬重;如徐四清、李俊峰、胡云贵、陈习意、郑胜平等,留学国外,为攻克科学尖端,正宏图大展。他们为祖国争光,也为母校争得了荣誉。
所获荣誉
40年来,骆驼坳中学走出一条艰苦奋斗的道路,取得了成绩,各级党委和政府给予了肯定和重视。
1982年,高考获黄冈地区先进单位。
1989年,
湖北省教委授予“湖北省勤工俭学先进单位”。
1992年.共青团黄冈地委授予“青年学雷锋示范单位”。
1992年,罗田县委县政府授予“文明单位”称号。
1994年,湖北省政府授予“绿化先进学校”的奖牌。
1994年,黄冈市委、市教委授予“德育先进学校”称号。
1998年,
罗田县督导室授予“农村中学示范学校”称号。
1998年,湖北省教委授予“执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先进单位”的称号。
学校先后多次被评为省市先进单位:
湖北省“绿化先进学校”“勤工俭学先进集体”“卫生先进单位”“
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先进单位”,黄冈市“安全文明单位”“青年学雷锋先进单位”“青年读书活动先进单位”“教育技术装备先进单位”“传统体育项目学校”“中学实验教学合格学校”“后勤管理工作合格学校”。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