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三林
荆三林
荆三林教授(1916——1991),中国生产工具史学科奠基人、著名考古学博物馆学历史学、生产工具史学家,去世前任郑州大学历史系教授
基本信息
荆教授系河南荥阳、王村镇段坊人,汉族,自学成才。1942年,因学术成果突出获中英科学奖金;同年被国民政府教育部学术审议会破格授予教授资格,时年26岁,为当时最为年轻的“钢”教授(注:留洋归来者为洋教授、本土毕业者为土教授、自学者为钢教授)。历任南京国立社会教育学院、中央大学兰州大学西北大学厦门大学、郑州大学教授。
一生著述400余篇。主要著作有《安特生彩陶分布说之矛盾》、《史前中国》、《西北民族研究》、《近代中国经营边疆史》、《中国石窟雕刻艺术史》、《考古学通论》、《中国生产工具发展史》、《《博物馆学大纲》、《博物馆学通论》等多种。
人物经历
荆教授生于民国5年(1916)王村乡段坊村。其父,字文甫,晚清贡生,饱学之士,维新派,与维信派首领康有为是忘年之交,康有为先生曾称其“经堂”(畲音玉),其意为图书馆。荆教授系文甫先生老来的第三子。
文甫先生一生不得志,故把一切希望寄托在第三子身上,曾作诗:“……生子悬虎矢,望儿老大成。”
民国年19年,荆教授(十四岁)到开封私立中州中学读书,1930年,他受常到文具店购买物品的著名学者关伯益的赏识,到河南博物院当练习生。从此先后自学考古学、人类学、博物馆学等基础知识,博览了中外社会发展和科技史,开始走上博物馆学和考古学之路并获得骄人的成就,被称为开封市四大才子之一(注:当时开封四大才子为:荆三林、臧克家姚雪垠,郭伯恭)。
1942年,荆教授因学术成果突出获中英科学奖金;同年被国民政府教育部学术审议会破格授予教授资格,赴重庆市任职于南京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图博系教授,兼中华大学教授。(注:时逢抗战时期,当时该校不在南京市而在重庆)。
1945年,任国立兰州大学教授,兼任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教授。
1947年,任西北大学教授。期间,撰文《一叶知秋》,反对中国国民党打内战。后因支持爱国学生和地下共产党的进步活动受国民党当局迫害,在地下党的帮助下于1948年春投奔解放区,当时解放区的《解放日报》(?)以“水流千年归大海,荆三林教授到解放区来!”给予了热烈而高度的评价。同时受到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
1949年前往沈阳市,任“东北商专”教授。不久被任命为中央军事接管委员会委员随军南下1950年至厦门市,任厦门大学教授。
1954年调离厦门至山东济南,任山东师范大学教授。
1956年,荆教授为支援家乡文化建设请缨回到郑州市,任郑州大学教授及历史系筹备委员会委员。然而,谁也没有想到,他从此受到一系列的政治迫害,先是1958年被错划“右派”送往西华县劳教三年,后又时逢“伟大的文化大革命”成了“右派”+“翻动学术权威”的双料“臭老九”,接下来又因其历史、考古专业的缘故,又被扣上“反动复古分子”的帽子,成了“三料‘臭老九’”,不仅身心受到折磨。也严重影响到他的科研工作。直到“四人帮”被打倒,他才得以平反昭雪。时年他已是62岁的老人。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自1978年始,荆教授拼命工作,除了繁重的教学任务外还积极投入社会活动,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中国人类学会、河南省科技史学会、河南省考古学会、河南博物院学会的理事和中国农业历史学会顾间、中国生产工具史研究会理事长、郑州市历史学会副会长等职,美国西部矿业与中国工业博物馆聘为特邀馆员。
1982年,退休的荆教授已经70多岁高龄,但他不顾年老体弱,第一个主持开发荥阳市巩义市(现巩义市)及新密市三县交界处的”大环翠峪景区”的开发工作,他与年轻人一起跋山涉水,察看景点,组织路线,并第一个在这里办了旅游大学。最感人的有一年冬天他为了去察看这里的古城堡,早早地起了床,带上大饼,冒着寒风,一路上渴了就凿开冰,取山泉水解渴,直到晚上7:00还在山上。他就这样在这里一干就是10年,不求回报,直到1991年去世。
1991年3月4日天气阴霾,下午18时突然下起大雪,与此同时,史学界一代巨匠荆教授因患食管癌医治无效在郑州武警医院逝世,终年75岁。
荆教授去世后,荥阳市巩义市(现巩义市)及新密市三县领导及景区民众的强烈要求下,荆教授被安葬在三县交汇处“大环翠峪景区”,靠荥阳一侧的“五指岭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内。
三、主要成就及著述:
荆教授l7岁时即发表第一篇论文《中国易经时代社会情况讨论》,提出“夏朝为中国第一个朝代,从夏到西周为奴隶社会,在殷、周之际,即孕育着封建制度”的论述。他的这一论述引起中国史学界的重视,并被采纳。民国24年加人中国博物馆协会,先后发表《民俗博物馆在现代中国的重要性》、《地方博物馆的目的及组织问题》、《科学博物馆的目的及组织问题》等论文。
民国21至28年,荆教授先后到鲁、豫、陕、甘、青等省调查原始人类文化遗址,发表《安特生“彩陶分布说”的矛盾》等论文。提出中国文化是源于中国本土,主要是中原,不是中国文化西来,而是中国文化向西分布的论点,义正词严,有理有据地批驳西方学者对中国的轻蔑。
1957年6月三林被错划为右派,受到政治迫害。“文化大革命”中又遭受种种打击,下放到城农牧场劳动。逆境中,他仍毅然沉着地坚持学术研究。在郾城放羊时发现一古村落遗址,写出《郾城古文化遗址初步调查——复论殷商源流》近3万字的文稿。劳动之余,孜孜不倦地研究考证。又写出《中原历史物质资料丛论》约50万言。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组织为他平反昭雪。荆教授决心把晚年全部精力献给党和人民。潜心研究中国生产工具的发展,写出《中国生产工具发展史》,博得中外学者的重视。1983年郑州大学为三林招收“中国生产工具史”硕士研究生,委托他带一名美国来华留学的 博士研究生。他深入调查研究济河与汜水源和黄河古道的变迁,帮助黄河游览区查清了附近有关名胜史迹。
1984年冬,荆教授根据《巩县志》、《汜水县志》的记载详细考察五指岭地区的有关史料,不避严寒酷暑,攀登几十个山头,翻越数十条沟壑,经过几个月的艰辛调查,弄清浮戏山的历史沿革、地貌地况,查清各山头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所修筑的山寨城堡共22个。并聘请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南开大学等学术团体到浮戏山考察论证。写出《浮戏山古城堡群的发现》及《建立中国军事建筑工程历史博物馆》和《建立汜源公园》倡议书。
1987年又写成《浮戏山丛考》,广泛印发宣传。经过辛勤努力,l987年12月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伏羲山为省级风景名胜区”,荥阳市成立“浮戏山环翠峪史迹名胜管理处”。从此,浮戏山游人如织。
荆教授一生发表著述400余篇,无法一一列举,其有代表性的主要著作为:《易经时代中国社会状况之讨论》、《安特生“彩陶分布说”的矛盾》、《史前中国》、《西北民族研究》、《近代中国经营边疆史》、《中国石窟雕刻艺术史》、《考古学通论》、《中国生产工具发展史》、《《博物馆学大纲》、《博物馆学通论》等
参考资料
历史学家 荆三林.兰州大学报.2022-01-22
目录
概述
基本信息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