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第一公路工程公司为公路工程施工一级企业,并承担公路勘察设计和技术咨询等业务。管理机构在泉州泉秀路。公司是国家公路工程、市政公用工程一级施工总承包
国有大型企业,主营公路、隧道、桥梁、市政工程施工,兼营铁路、水工、基础工程等施工作业。具有建设部核准的公路工程施工总承包、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双一级资质以及隧道工程、桥梁工程、公路
路基、公路路面专业承包一级、
钢结构专业承包三级资质,是国家商务部批准的承包境外公路工程及境内国际招标工程的实体型企业。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
福建省,随军组建一支筑路队伍,属华东支前公路修建委员会领导,修复
福州市至
厦门市、福州经
古田县至建瓯、建瓯至朋口、朋口至嵩屿等省内主要公路干线及建瓯经
建阳区至江西上饶、建阳经
浦城县至浙江贺村等省际公路,并新修漳州至广东汕头、福州至浙江温州公路和省内公路支线及桥梁。1955年,改属公路总局第三工程局,归交通部直接领导。1957年,下放福建省交通厅领导,改组为公路局所属的工程队。1963年11月,交通部在福建重建第三公路工程局,当时在水口至漳平公路的
闽清县至
德化县段和德化至漳平段施工的工程队组成第三公路工程局第三工程处,继续完成水口至漳平公路两段工程,同时抽调大批人员参加国内
大西北建设和支援蒙古、
尼泊尔、南北也门、苏丹、
坦桑尼亚及
赞比亚等国家的公路、铁路建设。1963年底,
水口至漳平公路建成,在省内的施工队伍修建了
闽南地区主要市、县和山区公路的永久性大跨度桥梁,1964年又抽调一半人员赴
四川省、
贵州省参加国家“大三线”建设(国防工业、交通、科研建设)和
云南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修建国际战略公路。1965年底,第三工程处主力转移到
漳平市至
泉州铁路和天湖山煤矿铁路支线的建设工地,地处
安溪县、
永春县境内的高山峻岭中,工程艰巨,有4652米长的隧道和56米高的高架大桥,施工条件十分艰难。1970年,改编为
福建生产建设兵团第4师第22团。1973年7月,改为
福建省交通工程管理局第二工程处。由于地处偏僻山区,未受外界“文化大革命”干扰,保证了漳泉铁路福(德)剑(斗)段、剑(斗)湖(头)段和天湖山支线正常施工,还参加
乌龙江大桥、
福州市人防工程、洋地下油库、龙海糖厂滑坡整治、莆田濑溪公路大桥、
外福铁路改线等部分工程建设,受到铁道部、交通部、省人民政府多次表彰。1985年,工程处下放
泉州市领导,改名第一公路工程公司。
1955~1992年,共修建公路、铁路近6000公里,隧道78座、总长3.5万米,桥梁412座、总长2.7万米。1992年,公司有职工4363人,其中有高、中级技术职称的233人,专业管理干部235人,完成
总产值6137万元。
公司历史悠久,经验丰富,有较强的资产实力和人才优势,以及现代水平较高的技术装备和科研实验手段。公司创立以来承建了国内外大批颇具影响的大型工程项目,公司实力不断壮大,目前拥有职工4000多人,中高级职称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00多人;公司设有7个分公司,1个机械修配厂、1个物资设备经营中心、1个经国家技术监督局认证的建材中心实验室;公司拥有总资产五亿多元,净资产二亿多元;年完成施工产值15-25亿元,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稳步提升,多年来社会经济效益名列同行业前茅。
公司一贯重视科技创新,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的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多次获得省级科技推广进步奖,部分项目受到
全国科学大会表彰;公司全面推行企业信息化管理,项目现代化管理水平显著提升,综合竞争水平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
50多年来,公司始终奉行“艰苦创业、勇于竞争、精心施工、信誉取胜”的企业精神,遵循“诚信立业,铸造精品;绿色工程,环保先行;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先后完成了大批施工水平较高的交通市政和铁路工程建设项目,多次参与蒙古、
尼泊尔、
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
苏丹、
坦桑尼亚、
赞比亚、
基里巴斯等境外工程建设,以“高质量、高效率”载誉工程所在地国家。在国内
交通工程建设中,填补了一批交通史上的空白,树起了一级企业的良好品牌形象,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目前工程项目遍布闽(
福建省)、粤(
广东省)、皖(安徽)、黔(贵州)、浙(
浙江省)、陕(
陕西省)、豫(
河南省)、晋(
山西省)、鄂(湖北)、冀(
河北省)、陇(
甘肃省)等省及东南亚
菲律宾等。
福州市乌龙江特大桥,中国较早建成的一座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T型
钢构桥,当年,这座大桥的设计水准和施工难度在全国首屈一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