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里洋渡风景区
广西上林县知名自然风景区,被誉为“小桂林”
三里洋渡风景区是集自然观光、农业观光考察、历史寻迹、科普教育于一身的旅游景点,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上林县澄泰乡。三里洋渡风景区因其山清水秀,洞穴各异,景观千姿百态,被誉为“小桂林”。
三里洋渡风景区属于溶洞,清水河和汇水河贯穿景区,观光方式以坐船游览为主,景区包括澄泰乡洋渡周边的白涯村和白崖岩洞以及洋渡村一带清水河沿岸景观。著名旅行家徐徐霞客就曾经在此留足游览,并在他的《徐霞客游记》中对该景区进行了描述。
三里洋渡风景区岩溶洞穴较多,比较有特色的有明镜岩、琴水岩、独山岩、佛子岭南岩、佛子岭北岩、白崖堡南岩、青狮南岩等,徐霞客最喜欢佛子岭南岩与小独山岩。另外三里洋渡风景区也能寻迹到一些碑刻古迹,其中最有名的是智城碑,该碑对研究唐朝壮族发展史有深远意义。除此之外,三里洋渡风景区还有农业田园山水景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市重点旅游景区之一,2005获评为广西首批生态农业旅游示范点。
建设背景
景区内清水河沿岸有全国著名的唐碑《六合坚固大宅颂碑》和《智城碑》等多处文物古迹。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到此留足观赏54天,并写下一万多字游记。他在《徐霞客游记》中称赞:“其山千百为群,或离或合,山虽小而变态特甚。”三里洋渡风景区依托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优美的自然环境,集自然观光、农业观光考察、历史寻迹、科普教育于一身,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重点旅游景区之一,2005被评为广西首批生态农业旅游示范点。
地理环境
地形地貌
三里洋渡风景区位于上林县境内弄贬峰林区南部边沿,地形属半山区、半平原。山区部分属石灰岩发育的岩溶(喀斯特)地貌;较古老地层出露可见有石炭系上统和二迭系上统和下统地层。景区内山峰海拔一般在300米左右,较高的是弄贬的旁山,海拔378米,曹学的隘山324米,洋渡的老总山367米。景区内山区部分岩溶洞穴较多,主要的有:明镜岩(旧称韦龟岩)、琴水岩、独山岩、佛子岭南岩、佛子岭北岩、白崖堡南岩、青狮南岩等。上林县境内清水河大龙洞河贯穿景区,并在景区内澄泰乡洋渡村附近交汇,形成独特秀美的山水景观。
气候特点
三里洋渡风景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上林县境内,地处低纬度,北回归线从景区附近穿过。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夏长而炎热,冬短而暖和,但偶有奇寒,干湿季明显。太阳总辐射量103千卡/平方厘米·年。年平均日照市时间为1576小时。年平均气温20.9℃;气温的年变化规律是1月气温最低,7月气温上升到最高值,尔后又逐渐下降。年平均无霜期为337天。年降水量平均在1700—1800毫米之间。
主要景点
大龙洞河大清河沿岸山水景观
流经景区的汇水河,由四条二级支流(江垌河、上布河、文柏河、大龙洞河等)汇集而成,在澄泰乡洋渡村附近注入清水河。景区汇水河、清水河十多公里沿岸山清水秀,奇峰竞姿,可与桂林山水媲美。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于崇祯十年(1637年)在三里洋渡一带考察游览,在其《奇人奇书》一书中对汇水河、清水河美景作了记述:“……五里,北至杨渡(今作洋渡),一大溪(今汇水河)西由上林崇山中东流至此,直逼北面石山下,又有一溪北由三里山峡中南向入之,二流合而其溪即清水江(今清水河)愈大,循石山而东,抵迁江入都泥焉。方舟渡北山下,有卖饭者当道,渡者屡屡不绝,遂由其东溯南来溪西岸入峡。其峡或束或开,高盘曲峙,左右俱有村落。十里,峡复大开,四山围绕,中成大坞。有一峰当坞起平畴中,四旁无倚,极似桂林之独秀、向武之瑞岩,更小而峭……。”主要景点有:
三岐山景点。景点在澄泰乡塘来村的田峒中。山体分东、中、西三岐。《徐霞客游记》记载:“……又西北行十里至开笼山(一名鸡笼),已直逼北界石山下。由岐北入石山夹中,其山千百为群,或离或合,山虽小而变态特甚。(有分三岐者,东岐大而高,中次之,西岐特锐,细若竹枝,诡态尤甚……)。”
笔山景点。景点在澄泰乡下江村香潭庄旁,山体从不同的角度看,其形状各异:从东边看,象一支擎天大柱,从香潭村口叉路看,则更象女人头发上的一支籫。《徐霞客游记》记载:“有耸立众峰间,卓如籫笔者……”。在籫笔山旁边,是情侣山。之所以叫情侣山,是因为从弯弯曲曲的清水河中漂流的时候,这山就象一对深深相爱的情侣相互依偎,如果坐船从远到近,再从近到远,从不同的角度看,这对情侣会从浅吻到深吻再到分开渐渐变化。
青狮潭景点。景点在澄泰乡下金村,这一带的清水河,徐霞客称为青狮潭。《徐霞客游记》记载:“青狮潭者,即洋渡之下流也,江潭深汇,为群鱼之宫,乃参府之禁沼网也,网所不敢入者。其北崖亦多穹门,与南洞隔江相对。余雨中过此,不及旁搜。又西为青狮庙。危峰西南来,抵水而尽。洋渡之水从西,三里之水从北,至此合流而东,峰截其湾,愈为险峻高耸,庙倚其下,遂极幽焉。”
洋渡景点。洋渡景点包括澄泰乡洋渡村周边的白崖堡和白崖堡岩洞以及洋渡村一带清水河沿岸山水景观。在明代,白崖堡是三里参府的一个哨所,当时哨官姓秦,直属于三里参府陆万里参将管辖。白崖堡哨所在阳山庄后的悬崖顶上,2010年初考察,还保留有四根石柱子。白崖堡南洞、白崖堡北洞、白崖堡南下洞等岩洞,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多次深入考察。
独山县景点。独山景点位于三里镇王马村前面。山体独立,与周围田园自然风光配合,形成独特景观。《徐霞客游记》记载:“……有一峰当坞起平畴中,四旁无倚,极似桂林市之独秀、向武之瑞岩,更小而峭”。徐霞客对独山的南洞、北洞和西洞,都有详实记载。其《徐霞客游记》记载:“南门高迸如裂阙,其前有巨石,自岩顶分跨而下,界为两门,正门在东,偏门在西南,皆有古木藤倒挂其上,轻风飘曳,漾翠飞香,甚异也。”独山有一岩洞,叫独山岩。岩洞东西宽5米,南北长18米。1989年2月南宁地区文物复查队复查时认定为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这里曾发现经人工加工的新石器时代螺壳,堆积层有10厘米厚。独山,也叫清秀山。明代嘉靖九年(1530年),太平府通判郑策到过此山,并在清秀山东省南边的崖壁上题名“清秀山”和七律诗一首:“高插云霄一股山,烟霞堆满翠微间,清风透引岩头冷,明日移来树下闲,古木盘根如虎踞,老藤绕树似龙攀,天边风景真堪画,惹得游人自往还。”
大龙洞河景点。汇水河源于上林县西燕乡覃浪村弄荒庄附近,流经西燕、三里、澄泰三个乡镇,在澄泰乡洋渡村注入清水河,全长36.3公里,河面平均宽17米。河上有两座桥:朔思桥(在三里镇水管所附近)、汇水桥(在“千军镇”旁)。《徐霞客游记》记载:“由岩(独山岩)北三里为桂(汇)水桥,溪水自西漱崖,而南崖瞰溪临桥”。汇水河沿岸风景秀美。汇水河畔的船山,有三块较大的摩崖石刻。一个是《千军镇》摩崖石刻。这一块石刻和忻城县古蓬镇周安《千军镇》摩崖石刻一南一北同出一辙。石刻和明代镇压八寨起义有关。明洪武九年(1376年),忻城县、上林县一带爆发八寨起义,历经200多年朝庭都镇压不下。1528年,王守仁军队攻进八寨地区,占领了八寨总部周安。八寨农民军利用地形山势,并用各种植物毒素投毒,王守仁军队无法在周安长期占领,就把总部从周安迁到三里。爱新觉罗·颙琰二十三年(1543年),前来镇压八寨起义军的钦差饬兵备副使郑登高在三里镇汇水河畔刻上《千军镇》三个大字。在旁边刻上《千古伟绩》四个大字。在汇水河畔南边,刻有《汇水桥畔》,系清代光绪(1871—1908年)年间上林县知县王方田所书。
岩溶洞穴景观
三里洋渡风景区内岩溶洞穴较多,主要的有:
明镜岩。旧称韦龟岩(洞),位于三里镇黄楚村学山。岩洞有上下两层,宽敞平坦,约3000平方米。洞内有天然水潭。1637年12月28日,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游韦龟岩。称赞韦龟岩(洞):“三里虽岩谷绝盛,固当以是岩冠”。爱新觉罗·旻宁十八年(1838年)覃乃夫游览此洞,在潭边镌刻“明镜岩”三字。《徐霞客游记》记载:“韦龟洞,在城西十里韦龟村(今作韦归)。韦龟之山自东南中悬,北向而对之,函盖独成,山水皆逆,真世外丹丘也。数十家倚山北麓,以造纸为业,栖舍累累,或高或下,层嵌石隙,望之已飘然欲仙。其西即洞门,门亦北向。初入甚隘而黑,西南下数步,透出石隙,忽穹然高盘,划然内朗。其四际甚拓,而顶有悬空之穴,天光倒映,正坠其中。北向石而上,乳柱前排,内环平台,可布几席;南向拾级而下,碧黛中汇,源泉不竭,村人之取汲者,咸取给焉。平台之前,右多森列之柱,幢盖骈错,纹理明莹;左多层叠之块,狮象交踞,形影磊落。其内左右又可深入焉。秉炬由右西向入,渐下渐岐,而南可半里,又开一壑而出。秉炬由左东向入,渐跻渐逾而北,可半里,又转一窦而还。闻由右壑梯险而上,其入甚深;然觅导不得,惟能言之,不能前也。是岩外密中宽,上有通天之影可以内照,下有逢源之窍不待外求,一丸塞口,千古长春市。〔三里虽岩谷绝盛,固当以是岩冠。〕况其外村居,又擅桃源、谷口之胜乎?”
琴水岩。位于三里镇东3公里,旧琴水桥北。岩洞在山腰,洞口向南,内有平台,阔约十多米。《徐霞客游记》记载:“琴水岩,在城东六里琴水桥之北,中支土山东南尽处也。东溪自北环山之东。土山既尽,独露石山一拳,其石参差层沓。山南亦有数家之村。洞在村西山半,其门南向。初入洼而下,甚欹侧;北进数丈,秉炬逾一隘,转而西,始穹然中高,西透明穴,北有暗窍;当明处有平石阔三丈,卧洞底如坠,可攀而憩焉。秉炬穷暗窍,数丈而隘,跻其上,亦不能深入。乃仍出至平石,跻西穴而出,则山之西面也。下山,仍转山前,骑而周周游玩之。洞前稍下,其东亦开一岩,门亦南向,外高而中浅,村人积薪于中焉。其北又开两岩,一上一下,上者在重崖,无路;下者多水,然亦不能与前通也。”
佛子岭北岩。位于三里镇西3.5公里。洞口向北,甚豁,中回环成潭,潭水澄碧,深不可测。《徐霞客游记》记载:“佛子岭镇北岩,在城西七里汛塘村之西。佛子岭者,石山自西分支而东,东为汛塘、仙庙诸峰,而岭界其间,石骨嶙嶙。逾岭而北下,则韦龟村西坞之水,南流而抵其麓,倾入洞焉。洞门北向甚豁,中回环成潭,潭中潴水渊澄,深不可测,潭四周皆石壁无隙。闻其南有隙在水下,大潦雨水从北捣下,洞满不能容,则跃而出于山南之崖。盖南崖较高,水涸则潴于北而不泄,中满则内激而反射于外,其交关之隙,则中伏云。门右穿旁窦,南抵潭东涯上。其上有石高蛩潭旁,上与洞顶不即不离,各悬尺许,如鹊桥然。坐桥下而瞰深潭,更悠然也。”
佛子岭南岩。位于三里镇佛子岭之南,洞口向南。有石涧,乾涸无水,可循涧入洞。《徐霞客游记》记载:“佛子岭南岩,在佛子岭之南。其门南向,前有石涧天成若槽,有桥横其上。时涧中无水,即由涧入洞。洞外高岩层穹侧裂,不能宏拓。北入洞,止容一人,渐入渐黑,而光滑如琢磨者;其入颇深,即北洞泄水之道也。盖水大时北洞中满,水从下反溢而出此,激涌势壮,故洞与涧皆若磨砺以成云。”
佛子岭镇西北岩。位于三里镇佛子岭西北2公里。有一小溪流至洞前地穴,洞口高阔向东,居溪上。洞南有一隙,渐下渐深,尚未弄清其去向。《徐霞客游记》记载:“佛子岭西北岩,在佛子岭西北一里,其门东向。韦(龟)村西坞之水自北来,又分流一涧,西抵此洞前,忽穴地下坠。洞临其上,外门高朗,西入三、四丈即止。洞南有一隙,亦倾侧而下,渐下渐黑,转向西南,无炬而出。闻下与水遇,循水西南行,即透出后山。乃知此村水坠穴,山透腹,亦与向武(百感)一辙也。”
独山岩。又名砥柱岩,位于三里镇南2公里,岩如合掌而起,高10多米,阔5米。《徐霞客游记》记载:“独山岩,今名砥柱岩,在城南四里。此地有三独山,皆以旁无附丽得名:一在溪东岸,与东界石山近,其山小而更峭;一在此山南五里,障溪而东环之,其山突而无奇;独此山既高而正当其中,与向武之琅山岩相似,省中之独秀无此峭拔,亦无此透漏也。其岩当山之腹,南北直透。南门高迸如裂阙,岩中如合掌而起,高数丈,〔阔一丈五尺,〕平通山后〔者五、六丈。〕上有飞崖外覆,下有涌石如栏,南北遥望,众山排,无不罗列献于前。岩之中分窍西透,亦转而北,又通一门,其内架阁两重,皆上穿圆窍,人下窍行,又若透桥而出者。此一洞四门相通,山甚小而中甚幻也。惟东向不通。其崖外又有一门东向,而西入深亦数丈,是又各分门立户者。”
小独山岩。位于三里镇东南2.5公里,与砥柱岩东西相对,洞口向南,甚深。《徐霞客游记》记载:“小独山岩,在城东南五里,与砥柱东西相向,夹小江而立。自砥柱东望,似此山偏与东界近;自此山西省望,又似砥柱偏与西界近;自其中望之,其实两山之去东西两界各悬绝等也。山小于砥柱,而尖锐亦甚,极似一佛塔中立者。下亦通一门,有石跨其外而不甚高。西透小隙而上,悬崖之侧,有石平峙为台。其上悬绝处,有洞南向甚深,若能梯阶而升,亦异境也。”
白岩堡南岩。位于三里镇南8公里,洞在南山之上。洞口向北,洞内分三层,甚宽。《徐霞客游记》记载:“白崖堡南岩,在城南十六里。由洋渡北岸溯江西省行,转入山坞则堡在其中。盖其山南北回合,又成一洞天矣,洞在南山之上,重门北向,高缀万仞之壁,自堡中望之,即在举首间,而无从着足。岩下石脚外插,亦开裂成纹。初开捱数隙,如升层楼,而不知去洞犹甚远;复出重之,而后觉枪榆枋者榆树和檀木挺立,无及于垂天之翼也。既而土人秦余至,为秉炬前导,仍从山口出,循南山之东而转其南始拾级上,得一门东南向,是为后洞,〔正对卓笔、青狮岩诸峰。〕由洞中东北上跻,乃暗而需炬,更转而北,其上甚峻,遥望天光中透矣,益攀跃以升,得一隙仅如掌,瞰其外辟巨门焉,则上洞之下层也。隙隘不容侧身向外,只可俯眺而已。从其内更上跻,透隘而出,则洞门然,北临无地,向之仰眺而莫可及者,今忽身跻其上矣。此洞甚高,呼吸可通帝座,其前夹崖下陷,以木横架而补其阙,即堪憩托,然止可凭揽诸峰,非久栖地也。仍从内隘下,再窥其外第二层洞,亦以为不可到矣。姑以杖从隙中投之,再由故道俯级直坠,抵前遥望天光处,明炬遍烛,于洞北崖下得一穴焉。其口甚隘,亟引炬蛇行而入,其中渐高而成峡,其底甚平,数丈后宛转东折,又数丈而北透,则其门北向高裂,有巨树盘根洞中,偃仰卧出洞外,是为第三层洞。洞前平石如掌,上下皆危崖峭壁,轰悬无级。回首上眺,则层门重叠,出数十仞之巅者,即上洞与第二层洞也。稍悬平石而东,峡壁间有藤树虬络,乃升猿引以登。半晌,遂历第二层外洞,前所投杖俨然在也。其洞深三丈,高五丈,嵌上下两洞之间,而独不中通,反由外跻。因为吟句曰:“洞门千古无人到,古干虬藤独为谁?投杖此中还得杖,三生长与坡通”。乃仍挂枝下,循平石篝火穿第三层洞入,再抵前遥望天光处,则仍还后洞腹中矣。盖是洞如蹲虎,中空如腹,而上洞则其口也。第二层洞在其喉管之外,向从隙外窥处则喉管也。人从喉管上透,出其口,由喉管下坠,抵腹中。第三层洞为其脐之所通,故在腹之前。后洞乃其尾闾门边,故在腹之下云。”
青狮南岩。位于三里镇南10公里,洋渡村东南2公里。石峰卓立,洞在山下,有东西二洞口。东洞口平坦,高、宽各约10米,上覆石幔,间有石柱例垂,洞内多穴。《徐霞客游记》记载:“青狮南洞,在城南二十里,西南与上林分界处,路由杨渡过江,东南四里乃至。其山石峰卓立,洞在山之下,开东西二门。东门坦下,门高数丈,阔亦数丈,直透山西省者约三十丈,平拓修整,下壁如砥,上覆如幔,间有石柱倒垂幔下。洞之西垂,又有石柱一队,外自洞口排列,抵洞后西界,别成长;从榭中瞩外洞,疏楞绮,牵幕披云,又恍然分境也。西门崇峻,下有巨石盘叠为台,上忽中盘高穹。从台内眺,已不见前洞之顶,只见高盘之上,四面层回叠绕,如云气融结,皆有窍穴钩连,窗楞罗列,而空悬无上处。从台外眺,则西面三岐之峰,卓笔之,近当洞门中央,若设之供者。由台北市下,奥窟中复开平洞一围,外峙巨石为障,下透中虚,〔若桥之度空。〕从此秉炬北入东转,其穴大而易穷;东从腋隘直入,其窍狭而甚远。计其止处,当〔不下十五丈,〕已逾外洞之半。此下洞之最奥处也。出小穴,复酌于西门之台,仰视上层云气叠绕处,冀一登,不可得。忽见其北有光逗影,知其外通,陆公令健而捷者从山外攀崖索之。久之,其人已穿入其上,从下眺,真若乘云朵而卷雾叶也。既而其人呼曰:“速携炬至,尚可深入。”余从之。乃从西门下,循山麓转其北,复南向攀崖跻。山之半,有门北向。穿石窦入,则其内下陷通明,俯见诸君群酌台上,又若登月窟、天门而俯瞩尘界矣。其上有石砥平庋,石端悬空处,复有石柱外列,分窗界户,故自下望之,不一其窦,而内实旁通也。于是秉炬东入,愈入愈深窅,然中辟亦几二十丈焉。东入既穷,复转西北,得一窦。攀而北上,忽倒影遥透,有峡纵横,高深骈沓。攀其东北,有穴高悬,内峡既峻,外壁更加削,只纳接受光晖,无从升降。更从奥窟披其西北,穿腋上透,又得一门,平整明拓。其门北向,其处愈高,吐纳风云,驾驭日月,非复凡境。其北腋尚有余奥,然所入已不甚遥。由其门出,欲缘石觅磴而下,其下皆削立之壁,悬突之崖,无从着足。乃复从洞中故道,降出至悬台下瞰处。诸君自下呼噪,人人以为仙,即余亦自以为仙也。倏明倏暗,倏隔倏通,倏上倏下,倏凡倏仙,此洞之灵,抑人之灵也?非陆公之力,何以得此!”
此外,尚有青狮北洞(岩),堡北岩,独山村西北水岩,砥柱岩西峰水岩,后营东山洞(岩)等岩溶洞穴景观。
农业田园山水景观
大龙洞河大清河流经三里洋渡风景区,全长10多公里,特别是在澄泰乡下江、洋渡等村一带,沿河两岸形成了平地,土地肥沃,水源丰富,非常适合农作物生长。农作物四季变化与四周秀美山水和谐结合,形成了独特的田园风光。特别每年11—12月油向日葵属盛开季节,田园景色令人流连忘返。
文物胜迹
三里洋渡风景区内古今碑刻颇多,主要有:
智城碑。碑址在覃排乡爱长村智城山。刻于唐朝神功元年(697年)。该碑高164厘米,宽78厘米,碑文从右到左竖刻,凡24行真书,字径1.5厘米,首行42字,末行32字,其余每行47字,行文1108字。该碑是廖州大首领左玉卫金谷府长上左果毅都尉员外置上骑都尉检校廖州剌史韦敬办所撰文一首并序。内容是盛赞智城山及其一带风光形胜,颂扬韦敬办文治武功。该碑是196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一批广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排为岭南第二碑。对研究唐朝壮族发展史有着深远的意义。
六合坚固大宅颂碑。碑址在澄泰乡洋渡村麒麒山石牛洞。唐朝开耀二年(682年)刻成,是迄今发现的古代壮族地区最早的摩崖碑刻。全文包括序和四言颂诗二首,五言诗一首,共17行,381字,楷书。首题“澄州无虞县(今上林县)清泰乡都万里六合坚固大宅颂一首,诗一篇,并序。岭南大首领州都云县令骑都尉四品子韦敬办制。”韦敬办是唐代澄州(治所在今上林县)刺史、澄州地区部落壮族首领。碑文叙述了韦氏家族修建大宅园的缘由,并称颂大宅的坚固,对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作了较为具体的描述,是研究古代当地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的珍贵资料。此外,碑文用文言文并采用汉语古诗形式所写,且有叙述事实、描绘风物和抒发悦情的特点,可谓广西壮族自治区最早的文人文学作品,是广西文人文学之始。碑刻为广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化活动
历史人物
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名徐霞客,字振之,号霞客,汉族,明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人。伟大的地理学家和旅行家和探险家。徐霞客经30年考察撰成的260多万字(遗失达200多万字,只剩下60多万字)《徐霞客游记》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徐霞客从1637年(崇祯十年、即丁丑年)12月21日进入上林县的思陇,22日住进三里城南外,23日住进三里城,到次年即1638年(戊寅年)2月13日离开三里,14日离开今上林县乔贤镇,15日从红水河登舟而去。他在上林县考察整整54天。这其中,他在思陇(现归宾阳县)考察1天时间,在三里城外住1个晚上,在三里城住整整50天,在乔贤镇住1个晚上,在周安(现划归忻城县)住1个晚上。《徐霞客游记》中记录上林县的有近14000字。徐霞客考察了上林县的地理、民族风情、历史等。他最感兴趣的是上林县三里洋渡一带的岩洞,他在三里洋渡一共考察了大约17个岩洞。上林县是徐霞客在全国旅行线路上考察时间最久的地方之一。
韦厥(?—?),上林县人(据《大清一统志》)。汉朝韦玄成之后裔。唐武德七年(624年),韦厥接受唐王朝的命令,招抚了附近各分散的部落,统一在唐王朝之下。韦厥因功被封为澄州刺史,在今上林县一带作官,很有威信。子孙相继,繁衍为粤西一些州县的首领,韦姓也为最古老的壮族姓氏之一。后来他隐居于智城洞,与诸子都封侯庙食(据王象之舆地纪胜》)。《六合坚固大宅颂碑》作者韦敬办、《智城碑》作者韦敬一皆为其子。韦厥去世后,诸子争嗣,《智城碑》记载韦氏兄弟为争刺史之职,“萧墙起衅,庭树暌阴,蓄刃兼年,推锋盈纪”。后韦敬办夺得父袭职位继任澄州刺史,管辖范围大致为红水河中游,上林县全境、包括今都安瑶族自治县马山县巴马瑶族自治县、大化、武鸣区等县的一部分。韦敬办被朝廷封为“廖州大首领左玉铃卫金谷府长上左果毅都尉员外置上骑都尉检校廖州刺史”。
民俗文化
三里洋渡风景区附近有壮、汉等多民族杂居,壮族人口占80%。语言以壮语、汉语为主。各民族和睦相处,具有别具一格的民族风情和丰富多彩的壮乡民族文化。
传统民俗音乐。"上巳节"是壮族的传统歌节,千百年来经久不衰。清朝康熙(1654—1722年),上林县就有民歌记载。上林县民歌有各种各样的唱腔。三里洋渡风景区附近三里镇、澄泰乡山歌别具一格。
渡河公节。每年农历端午节举行。“渡河公”是流传在三里镇一带的壮族民俗。每年农历五月初一,三里镇一带的姑娘们聚集在一起,唱着山歌,制作“渡河公”。她们用多种彩布缝绣小布人,布人是明朝装束,小布人怀中抱着一个金黄色的南瓜,“南瓜”用风干的艾草,白芷苍术等多种中草药填充。五月初五傍晚,在清水河畔,村里的男女老少一边吟咏祈祷词,一边把渡河公挂在孩童脖子上。“渡河公”放在一艘用木片做成的小船上,点上红蜡烛。放到河里,让“渡河公”船沿着清水河漂流。
特色美食
特色美食主要有:黑豆猪脚煲、酿三宝、黑豆饭、香艾饼、猪血肠、白切土鸡、酱蒸圆蹄、清蒸黄峰鱼、干煎塘角鱼、雪花香芋、黑豆饼、炒甜笋、小炒野花菇、五色饭、粉蒸肉、八仙粉、古月粉、酸野等。
农家菜主要有:清水河鱼、无公害绿色蔬菜、甜玉米、红薯、芋头等。
土特产品
土特产品主要:上林香米黑豆粉、甜笋、红碎茶、绿茶、香菇、米酒甘蔗、壮锦绣球科等。
旅游信息
周边景点
大明山风景区、大龙洞风景区(大龙湖风景区)、不孤村人文景观、白圩镇耀军庄农业示范村、塘红乡石门龙母村。
交通指南
从南宁沿柳南高速公路至广西宾阳县王灵出口,往上林县方向,沿324国道,在宾阳县新宾镇转209县道,沿上林县白圩镇、三里镇方向即可到达三里洋渡风景区。景区距广西首府南宁市约128千米。
旅游线路
A线:南宁—上林(大龙洞(湖)风景区、三里洋渡风景区)—马山县(金伦洞、红水河风景区)—大明山风景区—武鸣区伊岭岩灵水风景区)。
B线:邕宁区昆仑关)-上林(大龙洞(湖)风景区、三里洋渡风景区)-马山(金伦洞、红水河风景区)。
参考资料
走进三里洋渡——追寻霞客印记.广西南宁市上林县人民政府.2024-03-23
三里洋渡风景区.携程攻略.2024-03-23
三里洋渡风景区介绍.南宁本地宝.2024-03-23
三里·洋渡,山美水美人更美!.微信公众平台.2024-03-30
三里•洋渡景区.广西地情网.2024-03-30
目录
概述
建设背景
地理环境
地形地貌
气候特点
主要景点
文物胜迹
文化活动
历史人物
民俗文化
特色美食
土特产品
旅游信息
周边景点
交通指南
旅游线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