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四将是指宋室南渡之后,朝中将领以
张俊、
韩世忠、
刘光世、
岳飞战功最为卓著,他们在抵抗金兵、保证
南宋政权的建立与巩固过程中起过重大作用,被誉为“中兴四将”。
四将
中兴四将指中国南宋时期四位著名的南渡将领,有不同说法。一种说法,四位将领是指岳飞、韩世忠、吴玠、刘锜。另一说法是岳飞、张俊、刘光世、韩世忠,这一说法来自于宋朝刘松年所绘《中兴四将图》。四位将领均有王爵,岳飞追封鄂王,刘光世追封王,韩世忠追封蕲王,张俊追封循王。亦有以刘锜取代刘光世,以史料来看更为可信。第三种说法由南宋史官章颖提出,将
岳飞、李显忠、刘锜、魏胜列入自己的《皇宋中兴四将传》一书。
无论哪种说法,岳飞都是中兴四将之首,而
韩世忠也是将功赫赫,然而
刘光世和
张俊则多有滥竽充数之嫌。其中刘光世在抗金时,大多是不战而逃,不奉诏而设法退避,治军不严,不少流寇、叛军乐于投附为部属,称为“逃跑将军”,此后
淮西军变也是出自他的军队;张俊更不用多言,协助
秦桧推行乞和政策,又与秦桧合谋制造岳飞谋反的冤案,造成岳飞被冤杀。
吴玠而早年在对抗
西夏的战争中,累有战功。后被派到
陕西省后领兵抗金,饶凤关之战、
仙人关之战和
和尚原之战中,大败金兵
完颜宗弼部,破川陕路金兵进攻,使得
金朝不敢窥视陕川之地。他和弟弟
吴璘一起为保卫秦陇,屏障巴蜀,立下了汗马功劳。
刘锜也是在
顺昌之战中一战成名,率3万军队,先后两次大败金兀术的10万军队,大破金人的“
铁浮屠”和“拐子马”(骑兵军),百姓为了纪念此次抗金胜利,也为了感谢刘锜大败金军,使百姓免遭一场金兵浩劫,而修建了刘公祠以示纪念。
刘光世
简介
刘光世,字平叔,保安军(治今陕西志丹)人,将门世家。以荫补入官为三班奉职,累升领防御使,郎延路兵马都监。
宣和三年,跟随父亲刘延庆镇压
方腊起义,凭借战功升领
耀州区观察使、鄜延路兵马辖。宣和四年,宋军攻辽,刘光世随父攻取易州(今河北易县),升领奉国军承宣使,进入高级武官行列;在进攻
辽南京的战役中。刘光世违约未到达,致使已先攻入城内的宋军失援而败,成为宋军攻辽战败的原因之一,因此被降官。后在镇压河北
起义军张迪中立功,恢复领承宣使,升任鄜延路马步军副总管。
少年得志
靖康元年(1126),
西夏应
金朝之约攻宋以牵制宋朝,
刘光世在杏子堡(当在今陕西志丹东杏子河畔)战斗中击败西夏军,以功升领侍卫马军都虞候衔,成为侍卫马军司次长官。同年十一月,金军第二次进攻宋首都开封,刘光世率步骑3000勤王,在行军途中得知北宋已被金灭亡。次年四月下旬.刘光世率部到达尉氏,得到兵马大元帅府今,率部前往济州,于济州南新兴镇遇到正前往南京
应天府的康王
赵构,当即被任为元帅府五军都提举。
宋高宗即位后。刘光世任提举御营使司一行事务、行在都巡检使,
陕西省将官
王德(王夜义)开始隶属刘光世部。八月,
刘光世以讨平
山东省李昱之功,升领奉国军节度使,是
南宋后第一个建节的将领。十月,宋高宗南逃,任命刘光世为滁州、
和州(今
和县)、州(今
凤阳县东北)、太平州(今
当涂县)、
无为市军(今无为)、江宁府界制置使,
苗傅任都统制,先后击败张遇、
李成。升领检校少傅。
抗击金兵
建炎三年二月,金军500骑兵追击至天长。
赵构渡江南逃,刘光世所部未遇金兵即溃退渡江。被任为行在五军制置使,屯守镇江府,随后又升为殿前都指挥使,成为名存实亡的殿前司长官。三月,苗傅、
刘正彦在
杭州市发动兵变。四月,
刘光世参与平定苗、刘兵变,升为
太尉、御营副使,所部即称御营副使军。后任江东宣抚使,守太平州、
池州市,移守
江州。九月,金军自黄州渡江,刘光世率军南逃。
建炎四年二月,
河北省流寇
郦琼围攻
固始县,降于刘光世后撤围南下。
建炎四年(1130)六月,撤消御营使,刘光世所部无所隶属,因其阶官为太尉,号称“太尉兵”,大臣们认为欠妥,遂设御前巡卫军,以刘光世为都统制,兼任两浙路安抚使、知镇江府,又加
开府仪同三司为使相。金将
完颜昌(完颜昌)攻楚州,
刘光世违诏不援,只派
王德、郦琼率轻兵袭扰金军而已。
绍兴元年(1131)三月,刘光世改兼淮南、京东路宣抚使,置司扬州,但刘光世不奉诏。次年六月,刘光世升领宁武军、宁国军两镇节度使。绍兴三年四月,改兼江东路宣抚使,置司
建康。九月,
南宋调整江防部置,刘光世改为江东、
淮南西路宣抚使,置司
池州市;十月,伪齐军渡淮南犯,刘光世移驻建康设防。绍兴四年,金和伪齐联军临江;五年正月,
赵构亲征抵抗,并再次调整江防部署,刘光世升少保。十二月,南宋改军制,废
神武军及巡卫军号,改设行营护军。
刘光世所部改为行营左护军。六年五月,以部将王师成击败伪齐军之功,加领保静军节度使,遂成为继
韩世忠之后第二个领三镇节度的将领。六月,刘光世移屯庐州。十月,
伪齐刘麟渡淮攻宋时,刘光世弃城南逃,在右相兼
都督张浚的督迫之下,被迫回军,并派
王德、
郦琼等击败伪齐军于
霍邱县等地。
藕塘之战杨存中等大败伪齐军后,刘光世派王德率军随杨沂中追击伪齐军。
遭受降级
刘光世一贯畏惧金军,每逢奉诏移驻前线,大多不奉诏而设法退避,治军不严,不少流寇、叛军乐于投附为部属,成为当时人数最多的军队之一。
刘光世还常虚报军额,多占军费,作战时又多不亲临前线而是坐守后方,以便必要时逃跑。大臣们对他深为不满,但宋高宗考虑到
南宋政权基础还不稳固,刘光世所部仍是不得不依靠的军事力量之一,不仅设法满足其后勤军需的供应,还不断对刘光世加官进爵,以防止其部属溃散后复为流寇或投奔
伪齐。
绍兴六年十二月,右相兼
都督张浚奏:“刘光世骄惰不战,不可为大将,请罢之。”而左相
赵鼎则认为,刘光世“将家子.将率士卒多出其门下,若无故罢之,恐人心不可”。绍兴七年二月,宰相张浚再次上奏:
刘光世“沉酣酒色,不恤国事,语以恢复,意气拂然,乞赐罢斥,以儆将帅”。四月,刘光世罢为少师、万寿观使,其部隶属都督府。张浚意在
直接控制左护军,以王德为都统制,
郦琼为副都统制。果然如赵鼎所推测,引起郦琼等不少中低将领的不满,郦琼直属部队虽只5000余人,但在他的煽动裹胁下,同年八月叛归
伪齐的竟达4万人之多。刘光世的行营左护军5.2万多人,仅剩王德所部8000余人及零星部队。
回天乏术
绍兴八年(1138)冬,宋金第一次议和。
赵构以宋金议和,
刘光世赐和众辅国功臣号,进封雍国公、陕西宣抚使。张俊亦赐功臣号,与已赐功臣号的
韩世忠,成为南宋初期仅有的三个赐功臣号及领三镇节度使的将领。
绍兴十年(1140),
金朝违约南侵。五月,
刘锜进行顺昌保卫战时,宋高宗又重新起用刘光世为三京招抚处置使以援刘锜,显然是对罢免刘光世兵权不当的一种抚慰,也可能想利用刘光世对
伪齐灭亡后又投金的旧部产生某种影响。但刘光世在宋的旧部
王德不原归属,宋朝廷只能调拨
李显忠、李贵、步谅等将领所属数千人归属刘光世,战斗力不强,未起多大作用。
绍兴十一年(1141)四月,
南宋朝廷收韩世忠、张俊、
岳飞三大将兵权;六月,
刘光世也再次被收兵权,罢为万寿观使、封杨国公。绍兴十二年(1142),刘光世死,终年54岁,谥武僖。乾道八年(1172),追封安城郡王。开禧元年(1205),追封鄜王。
张俊
简介
张俊(1086年-1154年),字伯英,凤翔府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人。南宋将领,曾与岳飞、
韩世忠、刘光世并称四大将领,后转主和,成为谋杀岳武穆的帮凶之一,并以此博得
赵构宠爱。晚年封清河郡王,显赫一时。
绍兴二十一年10月,张俊大排筵宴,以奉高宗,留下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桌筵席。张俊却以此宴而闻名。张俊出身贫庶,自小弓马娴熟,十六岁时以三阳弓箭手投身行伍,征南蛮,攻
西夏,御金兵,累立战功,授武功大夫,晚年封清河郡王,终六十九岁,逝世后追封为循王,宋高宗为其送葬。
张俊是陷害
岳飞的一位主要人物。位于
西湖西北角的
杭州岳庙,有与岳飞被杀有关的
秦桧、王氏、
万俟卨、张俊等四人跪像,铸造于明代,经常受到侮辱性破坏。
少年参军
张俊十六岁时充当弓箭手。在
宋徽宗宣和年间在与西夏作战及镇压
山东省、河北农民起义的战斗中,升为下级军官。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时年16岁的张俊为三阳(现位于
天水市西北)乡兵弓箭手,徽宗末年,参与镇压京东,
河北省起义军。
北宋末年,曾随
种师中援
太原市。
赵构赵构任兵马大元帅,他即率部往从。宋高宗赵构即位后,建立御营司,任
张俊为前军统制。南渡初,宋高宗被
苗傅、
刘正彦所废,他和
韩世忠等受
张浚节制,平定事变,因而升为御前右军都统制,拜节度使。
宣和初(当为政和六年,1116年)从攻夏人仁多泉(今青海门源东南),始授承信郎,成为入品的最低的武官。中国南宋时期武将。字伯英。成纪(今甘肃天水)人。出身贫庶,自小弓马娴熟,16岁时充当弓箭手。宋徽宗宣和年间(1119~1125)为下级军官。
崭露头角
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合围榆次,宋军主帅殉难,张俊率所部数百人力战突围,且战且退,斩杀追兵五百余人,声名大震,崭露头角。同年,抗击金兵于东明县城(今河南兰考北),以功升至武功大夫。五月,从河北、河东路制置副使种师中进援被金军围攻的太原(今属山西),种师中兵败榆次(今属山西),张俊率所部数百人突围南逃。十二月,兵马大元帅康王赵构进至大名时,张俊随信德(今河北邢台)知府梁杨祖率3000兵马到大名,被任为元帅府后军(一作中军)统制。靖康二年正月,他率部镇压
起义军李昱、张遇于任城(今山东济宁)后,不断升迁,阶官升至拱卫大夫。
拥帝定国
靖康之变二年(1127年),金兵攻破汴京,掳走徽、钦二帝,
北宋覆亡。张俊以其敏锐的政治洞察力,断然拥立
赵构:“大王皇帝亲弟,人心所归,当天下,不早正大位,无以称人望。从此张俊以御营前军
统制而成为赵构集团的亲信。
张俊驰骋江淮,平定淮宁,
镇江市、
杭州市、兰溪、
秀州等地的武装割据势力,为
南宋小朝廷开辟了一席回旋之地。
靖康二年(1127年)秋,张俊根据自己对形势和力量的分析,提出了南渡方略:“今敌势方张,宜且南渡,据江为险,练兵政,安人心,候国势定,大举未晚。”不久金兵南下,赵构到达临安,偏安格局形成。"
建炎元年(1127年)
赵构即位后,张俊任御营前军统制。同年七月起,率部多次讨平叛军和
起义军,升观察使,成为高级武官。建炎二年五月,镇压秀州(今
嘉兴市)徐明,又升承宣使。建炎三年三月,
苗傅、
刘正彦兵变时,张俊正驻军吴江,随即率部8000人退回
苏州市,从
礼部侍郎、同节制军马张浚同议平叛事,是第一支平叛军队,平定叛乱后升领节度使。七月,改任御前右军都统制。此后
张俊为
南宋鞍上马下,东征西战。
黄天荡役
到建炎三年(1129年)底,在著名的明州(宁波)之战中,张俊率部殊死抗击,毙敌数千人。
金朝锐气被大挫,加之孤军深入,于是北撤,又被韩世忠围于镇江,这就是著名的黄天荡之役。1134年,金人又至,举朝震恐,张俊力主抗击:“避将可之,惟问前进一步,遮可脱。”
同年十月,金军
完颜宗弼部南犯,
赵构离
杭州市逃向越州(今绍兴);十一月,宋高宗逃向明州(今宁波),张俊任浙东制置使扈从。金帅宗弼占领杭州后,派
斜卯阿里、
乌延蒲卢浑率金军4000追击,当年
除夕追至明州城下,金军自高桥镇攻西门,张俊部将刘宝,以及
杨存中、田师中所部等抗击金军,
知州刘洪道亦率州兵助战,金军战败,死伤以千计。
建炎四年正月初二,金军又攻明州,
张俊与知州“刘洪道坐城楼上,遣兵掩击,杀伤大当,敌奔北坠田间或坠水,俊急令收兵,夜,敌拔寨去,屯余姚”,
完颜宗弼派援军赶赴余姚再攻明州,张俊抗击于高桥,推托以
赵构令其扈从,逃往台州(今临海),刘洪道等也退出明州,明州遂为金军占领。
南宋则将明州的“小捷”,列为“十三处战功”之首,因“自金兵入中原,将帅皆望风奔溃,未尝有敢抗之者”,“中兴战功自明州一捷始”,“至此而(宋)军势稍张矣”。
建炎四年(1130年)四月,
张俊改任浙西、江东制置使以招收江浙地区的“群盗”,除
刘光世、韩世忠两军外,其他诸将皆受张俊节度,成为当时最主要的将领。六月,
宋朝改御前军为
神武军,张俊改任神武右军都统制,领定江、昭庆二镇节度使。
绍兴元年(1131年)后,张俊讨伐马进、李成有功,进
太尉。以后历任浙西江东宣抚使、
淮南西路宣抚使。绍兴六年十月,
伪齐发兵30万大举侵宋,受张俊节制的杨沂中军与伪齐主力刘激战于
藕塘镇(今安徽定远东南),伪齐军战败,张俊所部
张宗颜等生力军赶至,两军遂共奋击,伪齐军大败,张俊又率主力到达,追击伪齐军,与杨沂中军一直追击至寿春(今寿县),这就是列入“中兴十三处战功”的“
藕塘之战”,张俊以功进领镇洮、崇信、奉宁军三镇节度使。
镇压起义
绍兴初年,出任江淮招讨使,镇压农民起义和叛将
李成等部,并阻击伪齐刘豫南侵。后与
岳飞、
韩世忠合称三大将,所部称张家军。绍兴十年金军南侵,宋诸军迎击,都得胜利。后罢
枢密使,进封清河郡王。
张俊贪婪好财,大肆兼并土地,年收租米达六十万。
赵构曾亲临其家,礼遇优厚,诸将都不能比。
绍兴五年(1135年),张俊大战刘狙,退敌十万,降敌万余。此后数年,张俊与韩世忠分守江防,使
金朝不敢窥江而渡,为
南宋争得了休养生息的宝贵时间。十二月,改
神武军等为行营护军,张俊所部改称行营中护军。张俊与韩世忠所部为南宋两支最重要的军队,宋高宗比喻为左右手。绍兴七年,左护军副都统制郦琼率4万人叛降伪齐。次年,原
刘光世部主力、左护军都统制王德所部2万人,归属于淮西宣抚使
张俊。
绍兴八年(1138年),宋、金首次议和,金将原
伪齐辖区划归南宋,南宋成为金属国,张俊加少傅及安民靖难功臣号。次年,金毁约南犯,张俊兼任
河南省、
河北省诸路招讨使。金军主力
完颜宗弼围攻
顺昌府战败,张俊军也渡
淮北市上,一度攻占
亳州市(今县)。奸相
秦桧令诸将退兵以便乞和,张俊首先退回淮南。
到绍兴十年(1140年),金兵又犯,宋将
岳飞、
刘锜、
韩世忠、张俊奋勇争先,大败金兵,收复山河,几乎可以直捣黄龙了,可惜
赵构却无心恋战,下令退军江南,致使所复疆土,得而复失。
柘槔之战
绍兴十一年(1141年)春,金为迫使
南宋屈服,出兵南犯,刘锜、
杨存中等出援
淮南西路,刘锜先到皋(今
巢湖西北),列阵以待,杨沂中、
王德等军相继到达与10万金军决战,宋军奋勇争先,金军大败而退。
柘之战被列“中兴十三处战功”之一,二月,“淮西宣抚使
张俊、淮北宣抚使杨沂中、宣抚判官
刘锜,大败
完颜宗弼(宗弼)十万众于柘皋”。张俊未直接参战,因王德为张俊部将,故只列张俊而未列王德。四月,以赏柘皋之功为名,张俊与
韩世忠升
枢密使、
岳飞升枢密副使。张俊知道
赵构、
秦桧想收兵权,遂首请纳宣抚司兵权,宋高宗、秦桧乘势罢三宣抚司,也收韩世忠、岳飞兵权。张俊协助秦桧推行乞和政策,又与秦桧合谋制造岳飞谋反的冤狱。绍兴十二年十一月,张俊罢枢密使,封清河郡王。
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死,终年69岁,追封循王。葬于
湖州府长城县(今浙江省湖州市
长兴县)。
事件
南宋诸将中,唯有岳飞坚持一妻,且从不去青楼纵欲。
吴玠曾花二千贯买了一名士人家(读书人家)的女儿送给
岳飞,岳飞以屏风遮挡问道:“我家的人都穿布衣,吃粗食,娘子若能同甘苦,便请留下,否则,我不敢留你。”女子听了窃笑不已,显然不愿。岳飞便遣人送回。部将谏阻说不要伤了吴的情面,岳飞说:“而今国耻未雪,岂是大将安逸取乐之时?”吴玠得知后益发敬重岳飞。
中兴,就是中道复兴的意思,一般王朝衰微或者经过变乱后再次出现兴旺,就叫中兴,历史上著名的中兴有
东汉的“光武中兴”,
唐朝的“元和中兴”等。北宋被金攻灭后,
赵构赵构南渡建立了南宋。
南宋之初,金兵多次南下,
宋朝军民进行了顽强抵抗,遏制了金兵南侵,最终双方订立和议,以
淮河至
大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一线为界,形成了宋金长期对峙的局面,历史上就把这段时间称为宋室的“中兴”。
人物事迹
据史书记载,
刘光世一贯畏惧金军,一有诏令让他到前线,他就设法退避。由于他治军不严,不少流寇、叛军反而投靠他,他的部队在当时人数众多,成为高宗依靠的主力部队之一,他死后被追封鄜王。由于名声不好,在“中兴四将”的另一种说法中,刘光世被名将
刘锜替代。
韩世忠,18岁就应募入乡兵。
北宋末年方腊起义,他曾率人擒获方腊,此后在北宋末及
南宋初的抗金战斗中,逐渐升为高级将领。
岳飞被
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后,韩世忠曾责问秦桧:“‘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乎?”他临终前对岳飞被奸相秦桧害死之事仍然念念不忘,后被追封为蕲王。
张俊,16岁入乡兵,从一名普通的弓箭手逐渐成长为高级军官。南宋初年,金军不断大举南下,
赵构时常仓皇出逃。张俊多次率部将顽强抵御,功绩卓著。后来张俊协助秦桧推行乞和政策,又与秦桧合谋制造岳飞谋反的冤狱,死后被追封为循王。
岳飞,
北宋末入行伍,
南宋初经过大大小小的战役,逐渐成为独当一面的大将。他是“中兴四将”中最年轻、资历最浅、最晚建节的高级将领。
岳飞指挥
郾城区、
朱仙镇大捷后,宋军逐渐掌握战争主动权,一路追击金军,而正当岳飞大获全胜,
宋朝原首都
开封市收复在即时,宋高宗、
秦桧却要岳飞班师回朝。据说金军主帅
完颜宗弼在给秦桧的信中要求必须杀岳飞然后才能议和。这个条件可能真有其事,也可能是秦桧编造,借以促使
赵构下决心杀岳飞。结果一代名将最终以“莫须有”的罪名被赐死于大理寺狱,年仅39岁,死后被追谥为武穆,追封鄂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