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榆林中学
中国陕西省榆林市教育局直属的普通高级中学
陕西省榆林中学是中国陕西省榆林市教育局直属的普通高级中学,陕西省示范高中,先后获得“国家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全国文明校园”“陕西省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陕西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30多项省级以上荣誉称号。
陕西省榆林中学的前身是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的榆阳学堂,以传统经、史、子、集教育为主。1913年民国伊始,榆林当局适应时代、与时并进,将榆阳学堂提升更名为陕北殖边学校,来培育新型人才。1915年殖边学校更名为陕北23县联合县立榆林中学,由大陕北23县共建共用。学校10次易名,2次迁址。1949年更名为“陕西省榆林中学”,沿用至今。2007年迁入榆林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新校址。
截至2021年,校园占地面积270亩,建筑面积12.2万平方米,拥有教学楼、科技类、信息综合楼、艺术中心楼、行政中心楼、学生公寓、教师公寓、餐饮楼等,同时还配备实验室、高标准篮球场、排球场、天文台、电视台、广播站、校报编辑部等。学校有在岗教职工370人,专职教师358人,先后培育了7万多学子,上千名榆中学子进入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大、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交大等全国知名学府,上百名榆中学子迈进了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世界名校。
学校的办学宗旨是“为学生和谐发展服务,为学生幸福生活奠基”;校训为“科学民主求实创新”;校风为“怀天下,求真知,报国家”;教风为“厚德,敬业,善教,合作”;学风为“修德,质疑,探索,分享”。
历史沿革
榆林中学正式成立于1903年,前身“榆阳书院”创建于1495年。弘治八年(1495),延绥巡抚熊绣在榆林市新明楼西创办书院,以榆林别称命名为榆阳书院。嘉靖二十一年(1542)巡抚张惠重修院舍,改为颐贞书院,后因故停办。万历三十二年(1604),巡抚涂宗浚在文庙酉改建兴文书院,数年后废弛。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榆林知府屠用中倡导,地方绅士赞助,在原址重修学舍,复称榆阳书院。爱新觉罗·颙琰爱新觉罗·旻宁同治年间3次维修扩建,规模渐盛。生员除榆林本地学子外还吸收周围各县出类拔苹者。同治七年(1868)陕甘总督左宗棠题写"北学其先"庸额,悬于书院讲堂正中,以旌其门。当时的延榆绥总兵刘厚基亲自主持书院,人称"刘山长"。
榆阳书院于明清两代培养 进士38人(文10武28)、举人285人(文40武245)、贡生43 人,为榆林这一"九边重镇"之地增添了文化气息,使这个 号称"小北京"的边城出了不少文化人。清末榆林名儒黄晴磷、黄献瑞、田万宝、刘衡轩等曾在榆阳书院就读。因边地民众"尚武"之风颇盛,生员习武者较多,所以武进士、武举人为数不少。
光绪二十四年(1898),光绪皇帝接受康有为等变法主张,诏渝全国将书院改为学堂,吸收西学教育内容。光绪三十二年(1902),榆林各地书院先后改为学堂,除绥德县、榆林两地改为中学堂,其他均为小学堂,书院的使命随着光绪三十一年(1904)科举制度的除而结束了。
1913年成为联合县立榆林中学。
2023年3月,榆林中学被中央财经大学确定为优质生源基地。
办学条件
硬件设施
校园包括老校区、南校区和西沙高中部新校区三部分(现在只有新校区,即高中部。已升级为高中教育,没有初中)。老校区(现已让给榆林市第十中学)依山傍街,占地50亩,建筑面积19006平方米。南校区为2000年由行署旧址改建,占地24亩,建筑面积9029平方米。西沙高中部新校区规划面积353亩。学校现有教学班59个,其中高中班39个,高中补习班4个,初中班16个。固定资产3398万元。
其中,尤其是榆林中学新区,坚持按省级示范性高中标准建设。办学规模为90个高中班,每个教学班56人,容 纳在校学生5000人左右。市政府划拨校园用地320亩,其中代征、绿化80亩,建设用地240亩,校园绿化面积达到35%。总建筑面积112000m2,总规划建筑16栋,总投资1.8亿元。
2000年,我校投入100多万元建成两个多媒体计算机教室,改造一个语音室、一个微机室,新建了一个教师电子备课室。学校现有联想等品牌电脑163台,有两个多媒体大屏幕综合电教室。
2001年得到苏州市援榆项目办、市教委的支援,建成卫星地面接收设施,铺设一条互联网光缆,可在教室与总控室,总控室与教室,教室与教室之间进行教学,并可进行双向通话;可对全校任意频道教学直播;可以实现榆林中学和苏州市苏州中学或全国其他名校教学现场的直播。苏州市还帮助榆中装备了两个国内一流水平的多媒体语音教室。学校也计划将现有的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在近期内改造成目前最先进的一流实验室。
师资力量
截至2021年4月,榆林中学有一支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有不少教师已成为全市各学科的带头人。现有教职工202人,专任教师179人,其中高中级教师139人,有本科学历的139人,特级教师4人。在校学生4373人。学生来源于全市12个县区,生源充分,质量较高。学校实验设备齐全,现代化教学设施先进,“四机一幕”、多媒体、语音教室、电子备课以及网络服务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已经引入到教育和教学当中。高考升学率,特别是名牌院校的入选率不断提高。从1984年以来,榆中县考入高等院校的学生累计达4600多人。其中考入重点院校900多人,考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名牌院校的有80多人。榆林市有突出贡献专家19人,榆林市名师9人,榆林市教学能手35人,省级以上劳模3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
办学成果
学生成绩
榆林中学人杰地灵,人材倍出。曾经哺育和培养了刘志丹谢子长、刘澜涛、柳青、阎要、高景德等一大批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作家。新中国成立以来榆中为高等院校输送了7000多名优秀学生。
从1984年以来,榆中考入高等院校和大中专的学生累计3700多人。其中,重点大学840多人,考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科大的有73人, 1996年和1997年,在全国高中数理化竞赛中,榆中参赛学生成绩显著,96年竞赛,榆林市地区共获省级以上奖励19人,全部为榆中学生。97年竞赛,仅化学一科,就有7人获省一等奖,13人获二等奖,12人获三等奖,学校荣获化学科竞赛团体第一名。同年,榆中高考成绩更加突出,全区高考文科、理科、外语三科状元之冠,均被榆中学生摘取,升入重点大学的考生约占全区考入重点大学的45%,高考升学率为62%。学校荣获“榆林地区一九九七年高中教育先进集体(特别奖)”。在选拔推荐保送生方面,榆中连续三年,为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交大、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十几所院校输送保送生53名。
在98年全国数、理、化竞赛中,榆中共有39人获奖。高考再次取得优异成绩,共录取465人,其中二类线以上225人,被保送进入全国名校的学生14人(其中包括北大、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四川联大等)。
2000年高考再创辉煌,二类线以上403人,大学录取623人。
2001年高考二类以上412人,三类以上共930人。
学校荣誉
榆林中学坚持常抓教育、狠抓管理、重抓质量、稳抓建设,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各项工作成效显著。高考升学率稳步提升。校园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成绩。校党委被陕西省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学校先后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爱国主义教育先进单位”和“文明校园”,被市政府授予“高中教育先进单位”。
总之,榆中是一所历史悠久、人才荟萃的老学校,近年来榆中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新世纪的到来,全校师生齐心协力,团结一致,知难而进,力争为高等院校输送更多的德才兼备的人才。
2020年11月20日,入选“第二届全国文明校园”名单。
文化传统
校歌
奖学金
学校现设有“杜斌丞奖学金”、“王森然奖学金”、“张季鸾助学金”、“李子洲助学金”、“校友基金奖学金”及“贫困学生助学金”等六大奖学金,以资助优秀贫寒学子完成学业。
知名校友
杜斌丞(1888-1947)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著名的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1917年回榆林中学任教务主任兼史地教员。1918年起任榆林中学校长。1930年任中国国民党敌17路军杨虎城部总参议,1936年西安事变时任陕西省政府秘书长。1945年10月在民主同盟第一次中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并被推举为中央常务委员兼西北总支部主任委员。1947年遇害。
张季鸾(1888-1941)榆林市人,1902年就读于榆阳书院(榆中前身)。近代中国最富自由独立色彩的报纸《大公报》首任总编辑和主笔,民国时期最具声望的报人。在他主持笔政期间,1941年5月15日,《大公报》荣获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奖,这是当时国际新闻界极富声誉的奖项。
刘志丹,名景桂,字子丹、志丹。1921年考入陕北联合县立榆林中学,曾任学生会主席,黄埔军校第四期炮兵科毕业。中国工农红军高级将领,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西北红军和西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之一。1996年,被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确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36位军事家之一。
李子洲(1892--1929),名登瀛,笔名逸民。陕西绥德人。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两年后入哲学系。1922年,李子洲北大毕业后,先后在三原渭北中学及榆林中学教书。五四运动中任北大学生会干事。1923年加入中共。1927年任中共陕西省委常委兼组织部长,并负责省委军委工作。1927年组织清涧起义,失败后又组织渭华起义。1929年被叛徒出卖被捕。1929年6月18日病逝于狱中。
高岗(1905-1954)陕西省横山区武镇乡高家沟村人。原名高崇德,字硕卿。1949年后任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地方局书记、东北人民政府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2年11月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计划委员会在主席并兼东北行政委员会主席。
刘澜涛(1910-1997),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1960年11月起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一书记兼兰州军区政委。打倒四人帮后,于1978年12月--1980年2月任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和顾问。1979年7月增选为政协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兼秘书长。1982年9月至1992年10月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马师恭,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别字子敬,陕西绥德人。本县杨家沟初级国民学校,陕西省立榆林中学、陆军大学特别班第六期毕业。
杜聿明(1905~1981),国民党军队将领,爱国民主人士。字光亭。陕西米脂人。1912年就读于榆林中学。1924年考入黄埔军官学校第一期。
阎揆要(1904—1995),陕西省佳县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的政治工作者,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78年3月被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1982年9月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7岁考入榆林中学。1924年于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
高吉人(1902—1979),靖边县人,原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国民革命军陆军预备兵团副司令官,黄埔军校四期学员;中央军校高教班第三期毕业。一九二○年考入榆林中学就读至二四年毕业。
王森然(1895—1984),原名王,字森然,号杏岩,曾用哑公、子燕、杏楠、黑衣、菊子、涤楼、养吾等70个笔名。定州市东旺村人。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革命思想家、社会活动家、史学家、美术家,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1924年2月,应校长杜斌丞之邀,来到榆林市中学,传播民主进步思想,宣讲新文化运动
李鼎铭(1881—1947年),原名丰功,生于米脂桃镇桃花。曾为榆林中学教员。1941年夏,以无党派人士身份,先后当选米脂县参议会议长、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副议长、边区政府副主席。同年,在边区参议会二届会上提出“精兵简政”议案,受大多数议员支持。
马师儒(1888-1963),字雅堂,陕西米脂县人,著名教育家。1921年留学德国,在柏林大学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1924年转入瑞士苏黎世大学研习哲学和心理学,专门研究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学说,192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27年回国后,先生应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杜斌丞先生的邀请,任陕西榆林中学校长,从事教育工作。1928年应邀前往上海劳动大学担任教授兼教育系主任。以后曾任北京大学、青岛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西北大学等校教授。
张秀山(1911-1996) 陕西神木人,早年就读于榆林中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共中央东北局第二书记兼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副政治委员,辽宁省盘山农场副场长,辽宁省农垦局副局长,沈阳农学院副院长,国务院国家农业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在中共第十二大、十三大上连续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曹力如(1902~1949)原名崇本。陕西保安(今志丹)人,1920年7月考入陕北联合县立榆林中学。1949年9月新疆和平解放后,被任命为新疆省人民政府第一副主席。
张启藩,字星垣,泗县城关人。光绪十六年庚寅恩科进土,光绪二十年甲午恩科钦点翰林院庶吉土,散馆一等。曾任编修国史馆协修、陕西榆林府知府
王子宜,1907年8月2日生,陕西省保安(今志丹)县城营盘院人。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副部长。1920年7月考入陕北联合县立榆林中学。曾于榆林中学任训育主任、教务主任。
马济川(1900~1977)原名马汝辑,杨家沟人。1921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学业优良,在校加入进步团体“共进社”。1925年毕业,返榆林中学任教员、教务主任、校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兰州分校副校长、甘肃省文化厅副厅长、文化局局长、省政协委员等职。
参考资料
陕西省榆林中学简介.陕西省榆林中学.2024-01-19
百年校史.陕西省榆林中学.2024-01-23
2022年招生简章.陕西省榆林中学.2024-01-23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办学条件
硬件设施
师资力量
办学成果
学生成绩
学校荣誉
文化传统
校歌
奖学金
知名校友
参考资料